1 Once at a dinner on the Monterey Peninsula California my mother whispered to me confidentially: "Sau-sau (brother's wife) pretends too hard to be a polite recipient! Why bother with such nominal courtesy In the end she always takes everything"
有一次,在加州蒙特雷半岛上用餐时,我母亲私下悄悄地对我说:“嫂嫂想做个彬彬有礼的客人,但是装得太厉害了!何必费劲讲究形式上的客套呢?到最后她还是什么都要。”
2 My mother acted like a waixiao an emigrant no longer patient with old taboos and courtesies To prove her point she reached across the table to offer my elderly aunt from Beijing the last scallop from the garlic seafood dish along with the flank steak and the cucumber salad
我母亲行事像个“外侨”,即一个移民国外的侨民,因为她已经不耐烦老一套的禁忌和礼数了。为了证明她刚才的观点,她手伸过桌子,把蒜香海鲜拼盘里的最后一个扇贝,连同牛腩排及黄瓜沙拉一起,递给我从北京来的年长舅妈。
3 Sau-sau frowned "B'yao zhen b'yao!" she cried patting her substantial stomach I don't want it really I don't
嫂嫂皱起了眉头,“不要,真不要!”她一边大声说一边拍着自己已经吃得很饱的肚子。我不要了,真的不要了。
4 "Take it! Take it!" my mother scolded in Chinese as predictably as the lunar cycles
“拿去吧!拿去吧!”我母亲用中文责备道。预料到她就会这样,就像月亮盈亏周期似的。
5 "Full I'm already full" Sau-sau muttered weakly eying the scallop
“饱了,我已经饱了,”嫂嫂低声嘀咕着,眼睛却瞟着扇贝。
6“ "Ai!" exclaimed my mother "Nobody wants it It will only rot!"
“哎!”我母亲感叹着说,“没人愿意吃,只能让它坏掉了!”
7 Sau-sau sighed acting as if she were doing my mother a favor by taking the scrap off the tray and sparing us the trouble of wrapping the leftovers in foil
嫂嫂叹了口气,从碟子上拿去了那个扇贝,就好像是帮了我母亲一个大忙,并省去了我们用箔纸将剩菜打包的麻烦似的。
8 My mother turned to her brother an experienced Chinese magistrate visiting us for the first time "In America a Chinese person could starve to death If you don't breach the old rules of etiquette and say you want it they won't ask you again"
我母亲转头看着她兄长——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国地方法官,这是他初次来看我们。她说:“在美国,一个中国人可能会饿死。要是你不打破老一套的礼数说你要吃,他们就不会再问你了。”
9 My uncle nodded and said he understood fully: Americans take things quickly because they have no time to be polite
我舅舅点点头,说他完全理解:美国人待人接物快速迅捷,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客气来客气去。
10 I read an article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on changes in New York's little cultural colony of Chinatown where the author mentioned that the interwoven configu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nders its speech indirect and polite Chinese people are so "discreet and modest" the article started that there aren't even words for "yes" and "no"
我在《纽约时报杂志》上读到过一篇文章,描述的是纽约市内的中国城这一小块文化聚居地的变迁。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中国语言与文化错综交织,使中文十分委婉和客套。中国人是如此“谨慎和谦虚”,文章开头写道,以至于他们都没有词语来表达“是”和“不是”。
11 Why do people keep fabricating these rumors I thought They describe us as though we were a tribe of those little dolls sold in Chinatown tourist shops heads moving up and down in contented agreement!
我思索着,为什么人们会不断地编造这样的谣言呢?他们把我们描述得就像是唐人街旅游品商店里出售的一批小布娃娃。那些布娃娃的头不停地上下晃动,似乎对一切都心满意足,完全赞同。
12 As any child of immigrant parents knows there is a special kind of double bind attached to knowing two languages My parents for example spoke to m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 spoke back to them in English
生于移民家庭的孩子都清楚,有一种特殊的两难境地与说两种语言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我父母,他们和我说话时中文和英文都用,但我和他们说话时只用英文。
13 "Amy-ah!" they'd scold me
“艾米啊!”他们会这样责备我。
14 "What" I'd answer back
“怎么啦?”我会回问道。
15 "Do not question us when we call" they'd scold in Chinese "It's not respectful"
“我们叫你时,不要对我们反问,”他们会用中文训斥道“这是不礼貌的!”
16 "What do you mean"
“你们什么意思?”
17 "Ai! Didn't we just tell you not to question"
“哎!我们不是刚刚说过,叫你不要反问吗?”
18 If I consider my upbringing carefully I find there was nothing discreet about the Chinese language I grew up with no censorship for the sake of politeness My parents made everything abundantly clear in their consecutive demands: "Of course you will become a famous aerospace engineer" they prodded "And yes a concert pianist on the side"
仔细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我发现,我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中文并不是什么特别谨慎的语言,也不存在出于客气而对所说的话进行仔细检查的现象。我父母向我提一连串的要求时,总是把一切都表述得清清楚楚:“你当然会成为著名的航空工程师,”他们会鼓励我说,“对了,你业余时间还要做音乐会的钢琴师。”
19 It seems that the more forceful proceedings always spilled over into Chinese: "Not that way! You must wash rice so not a single grain is lost"
似乎更加强硬的事情总是通过中文倾泻出来:“不能那样!你淘米的时候,必须一粒都不漏。”
20 Having listened to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m suspicious of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s I notice the reciprocal challenges they each present English speakers say Chinese is extremely difficult because different words can be denoted by very subtle variations in tone English is often bracketed with the label of inconsistency a language of too many broken rules
由于一直同时听着中英文两种语言,故而我对它们之间的任何对比总是心存怀疑,因为我注意到它们各自都有对方所没有的难点。说英文的人会认为中文极其难,因为中文用非常微妙的声调变化就可以表示不同的词语。而英文则常常被认为缺乏一致性,因为英文具有太多不合规则的用法。
21 Even more dangerous in my view is the temptation to view the gulf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behavior in translation To listen to my mother speak English an outside spectator might make the deduction that she has no concept of the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past and future or that she is gender blind because she refers to my husband as "she" If one were not careful one might also generalize that all Chinese people take an indirect route to get to the point It is rather my mother's individual tendency to ornament her language and wander around a bit
在我看来,更危险的做法是,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翻译来理解不同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如果一个旁观的外人听我母亲说英语,可能会得出结论,说她对过去和将来这样的时间区别没有概念,或者认为她对人的性别不加区分,因为她提到我丈夫时总是说“她”。如果一个人对此类现象不假思虑,他也许还会概括说,所有中国人都是通过委婉迂回的方式才能说到话题重点的。而实际上喜欢修饰和绕弯子只是我母亲个人的说话风格。
22 I worry that the dominant society may see Chinese people from a limited perspective hedging us in with the stereotype I worry that the seemingly innocent stereotype may lead to actual intolerance and be part of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few Chinese in top management positions or in the main judiciary or political sectors I worry about the power of language: If one says anything enough times it might become true with or without malicious intent
我担心主流社会可能会从一个狭隘的角度、以一种成见看待中国人。我担心这种看似无害的成见实际会导致人们对中国人难以容忍,并成为中国人在高层管理职位或主要的司法及政府部门寥寥无几的部分原因。我担心语言的力量,即如果一个人将一件事说了很多遍,无论其是否有恶意,这件事都会变成事实。
23 Could this be why the Chinese friends of my parents' generation are willing to accept the generalization
这会不会就是我父母辈的中国朋友愿意接受那些对中国人的简单概括的原因呢?
24 "Why are you complaining" one of them said to me "If people think we are modest and polite let them think that Wouldn't Americans appreciate such an honorary description"
“你为什么要抱怨呢?”他们中有人问我。“如果人们认为我们谦虚礼让,就让他们那样想好了。难道美国人不喜欢这种赞誉性的话吗?”
25 And I do believe that anyone would take the description as a compliment at first But after a while it annoys as if the only things that people heard one say were what had been filtered through the sieve of social niceties: I'm so pleased to meet you I've heard many wonderful things about you
我当然相信每个人在一开始都会把这种描述的话当成称赞。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种话就会让人恼怒,就好像所听到的只是些经过细微的社交区别过滤后的言辞,诸如“很高兴认识你,我听到许多人都夸奖你”之类的话。
26 These remarks are not representative of new ideas honest emotions or considered thought Like a piece of bread they are only the crust of the interaction or what is said from the polite distance of social contexts: greetings farewells convenient excuses and the like This generalization therefore is not a true composite of Chinese culture but only a stereotype of our exterior behavior
这些话不能表达什么新观点,也不能传达什么真实的情感或深思熟虑的想法。它们就像一片面包,只是人们交往中最表层的东西,或社交场合下出于礼貌而说的一些话:问候、道别、顺口的托词,诸如此类。由此看来,那些对中国人的概括性评价并非是对中国文化成分的真实描述,而仅仅是对我们外在行为的一种成见而已。
27 "So how does one say 'yes' and 'no' in Chinese" my friends may ask carefully
“那么中文究竟怎么表达‘是’和‘不是’呢?”我的朋友也许会小心翼翼地问。
28 At this junction I do agree in part with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rticle There is no one word for "yes" or "no" but not out of necessity to be discreet If anything I would say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answering "yes" or "no" is specific to what is asked
在这一点上,我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同意《纽约时报杂志》的那篇文章。在中文里,没有哪一个字专门用于表达“是”或“不是”,但这并非是因为需要保持谨慎。若的确有什么不同的话,那我会说中文里对应的“是”或“不是”的表达通常是针对所问的具体内容而定的。
29 Ask a Chinese person if he or she has eaten and he or she might say chrle (eaten already) or meiyou (have not)
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是否吃饭了,他(或她)会说“吃了”(已经吃过)或“没有”(没有吃过)。
30 Ask "Have you stopped beating your wife" and the answer refers directly to the proposition being asserted or denied: stopped already still have not never beat have no wife
你若问:“你停止打老婆了吗?”他会直接就所断定或所否认的假设进行回答:已经停止了,还没有,从来不打,没有老婆。
31 What could be clearer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明了的呢?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篇1英汉语言的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词的意义,词的顺序和词的搭配能力三个方面;从句法方面来说,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句子顺序和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上则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笔者就从词汇现象和句法现象两方面来探讨英汉的对应程度如何,以及根据这些对比,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运用哪些翻译技巧。
1、英汉语言的对比
1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首先,从词的意义方面来看。词汇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相比于语音和语法,它的变化最快。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语言中一方面增加了新词,一方面旧词增添了新的意义。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意为“帆”,短语“setsail”,就有张帆起航之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帆船逐渐被用煤,柴油,甚至是用核动力的轮船所代替。自从潜艇出现后,“sail”这个词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新含义。这就是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对比英汉语言时,应该明确它们的对应情况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的。英语词汇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完全对应。英语中的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如“computationallinguistics”(计算语言学),“TheUSStateDepartment”(美国国务院)。这主要是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等。第二,部分对应。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的词汇在词义上只能部分对应,体现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morning”(上午,早晨),“gun”(枪,炮),一个英语单词相对应有较多的汉语意义第三,无对应。
英语中有些词或汉语里有些词在对方语言里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一些新词以及反映社会特殊风俗和事物的词。如英语单词“beddo”(指的是一种多用途的床),“plumber”(美国调查政府雇员泄密的特工),“brunch”(为了休闲和放松,通常周日才吃的早午餐);汉语里如“八仙桌”,“太师椅”等在英语中都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最后,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词对应。对于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确定。比如“time”一词,在“havenotimetodosomething”中,它的意思是时间;在“Thetimesaredifferent”中,意思为时代;在“Imetherseveraltimes”一句中,它指的是次数。可见一个单词可能会有很多词义,意思随着不同的使用场合而不同。
其次,从词的搭配能力方面看。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有差异,一个英语单词往往可以搭配很多其他的单词,来表达不同的汉语意思。以单词“cut”为例,可以用于以下短语之中,如cutcake{切蛋糕},cutwheat(割麦子),cutfingernails(剪指甲)。由此可见,cut的搭配能力很强,可以用于“cake,wheat,fingernails”,而汉语就需要分别用“切,割,剪”来搭配在翻译时,要注意英汉语在搭配能力上的差异,译文选词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Sheworeapairofsunglassesandawhitedress”一句中,wear分别搭配了两个名词“sunglasses”,和“dress”,应译为“戴太阳镜”和“穿连衣裙”
最后,从词的顺序方面看。英汉句子中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定语的位置和状语的顺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变化多样。例如,汉语句子“他们在教室里唱歌”,翻译成英语是“Theyaresingingintheclassroom”,汉语中状语“在教室”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而英语中状语“intheclassroom”,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又如英语中时间或地点状语之间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而汉语的顺序是从大到小。如“Shewasbornat8amonthefirstofOctober,1990”,译为“她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上午8点。”另外,定语的位置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差异,英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的前面,但有时也后置,如“aninterestingstory”中,定语“interesting”是放在被修饰词“story”的前面;而“somethinginteresting”,当中定语“interesting”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然而汉语的定语一般前置。
1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不需要转换,有时则要根据情况进行转换,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英汉句法现象上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句子结构和句子顺序两个方面。
句子结构的转换分以下几种情况,将英语简单句转换为汉语复合句,将英语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简单句,英语倒装句转换为汉语正装句,英语被动结构转换为汉语主动结构等。如“Shedoesn'tknowwhatlifemeanstoher”这句话在译为中文时,可将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转换为汉语的简单句,译为“她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英语中,为了突出重点和上下文语气的需要,常常用倒装结构,而汉语一般不倒装,此时应将英语倒装句译为汉语正装句。
另外,英汉的句子顺序,这里指的是主句,从句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样。
现以英汉复合句中的时间顺序为例。英语主从复合句中,表时间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位置很灵活。而汉语则会按照比较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将先发生的事陈述,之后陈述后面发生的事。如“AfterIhadmydinner,IwatchedTV”英语句中,不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主从句位置可以互换。若将此句翻译为汉语句子,则应先说先发生的事:
“吃完晚饭后,我看电视”表示因果的英语复合句也是一样,因果顺序较为灵活,而汉语的习惯表达是因在前,果在后。
2、英汉翻译技巧
通过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现象的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在翻译时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英汉翻译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如词义的选择,引申,词类转译,增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分句合句法,各种从句的译法,习语,拟声词的译法等。现根据上文提到的英汉差异,从分析语言的特点入手,着重选择几种翻译技巧加以说明。
21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属于几个不同的词类。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选择和确定关键词的意义,有时还需要对词进行引申和选择其褒贬意义。选择词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和联系上下文,看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如在“Likechargesrepel,unlikechargesat-tract”一句中,根据分析词类,判断出“like”是形容词,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全句翻译为“同性电荷相排斥,相异电荷相吸引”
“like”除了作形容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和介词。如“Tomlikestoplayfootball”中,“like”作动词“喜欢”讲“Herhairisshininglikegoldinthesunbeam”中,like作介词“像”讲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要选择正确的词义,可以根据该词在句中的词类来确定。另一方面,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再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中的意义。如以下几句话中的“serve”一词,都作动词,但根据上下文,可以确定它的词义是不同的。“HehasservedforMsDaisyfortwentyyears”中译为“任职”;在“Histwodaughtersandasonservedinthearmy”中译为“服役”;在“Itisyourturntoserve”中,译为“发球”
英语中,常用一个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概念或一种属性,而汉语常用抽象的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英汉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能逐词死译,应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将该词的意义作进一步的引申如,“Everylifehasitsrosesandthorns”中的“rose”(玫瑰)和“thorn”(刺)这两个具体形象不能直译,而要引申为“甜”和“苦”整句话译为“每个人生都有自己的苦与甜”又如,“Ihavealittlemoneyputasideforarainyday”此句中的“rainyday”不能译为“下雨天”,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指急需用钱之时。
22转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一个萝卜一个坑”来死搬硬套,有些词在翻译时需要转换词类,这样才能使译文流畅自然。词类的转译法就是指将原文的词类转译为其他的词类,如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例句“Mysis-terisgoodatswimmingIthinksheisabetterteacherthanI”中的“teacher”是名词“教师”,在翻译时可转译为动词“教”,本句译为“我想她会教得比我好”,如果译为“我想她会是比我好的教师”就显得死板生硬。形容词有时也可以转译为名词。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加定冠词可以表示一类人,汉译时就要把形容词译为名词。如“Wewilldoourbesttohelpthesickandthewounded”中的形容词“thesickandthewounded”要译为名词“病人和伤员”英语中还有一些形容词表感觉,情绪,如“angry,confident,afraid,aware,concerned,ashamed,thankful”等,这类形容词放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用时,往往可以转译为汉语动词。
如“Heisawareofhismistakes”此句中形容词aware应译为动词“知道”英语和汉语比较起来,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英语中很多词类,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汉译时往往可以转译成动词。
23增词法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除了转换词类外,还可在词量上作增减。增词法就是根据意义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在翻译时可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如“Hewenthomeafterthebanquetsandconcerts”如果直译为“在宴会和音乐会后,他回家了。”,意思似乎不够明确,但如果在名词前加上动词,译为“在参加完宴会和出席了音乐会之后”,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动宾词组,句子就更通顺了。又如“Thecrowdsmeltedaway,”(人群渐渐散开了)。本句中,在动词前增加了副词“渐渐地”,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确切。再如“Youshouldwashbeforemeal”(你应该饭前洗手)。该句的宾语“手”其实是隐含在动词“wash”之后的,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宾语表达出来,在这里增加了名词。另外,英语中的数词往往能直接与可数名词连用,而汉语往往要借助量词来表达其形状,特征。如,abike一(辆)自行车,abaddream一(场)恶梦,aredsun一(轮)红日
以上几个例子中,在汉译时都增加了量词,这样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4省略法
前面提到的增词法是指增加一些词来使译文更通顺,省略法则是指原文有些词不需要译出来,删除一些可有可无,有之反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但省略并不是摒弃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译文中虽无其词但明其意。现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分别举例加以探讨。第一,从语法角度看,可以省略代词,it,连接词,冠词,前置词等。根据汉语的习惯,前一句话已经出现主语,而后一句若是相同主语,则不需要重复使用。然而英语通常每句话都有主语,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如“Hewasthinandhelookedmiserable”(他很消瘦,看上去很可怜),第二句话中的主语在翻译时已省略掉。英语中的物主代词在汉译时往往也可以省略。如“Heshruggedhisshouldersandshookhishead”中的物主代词“his”不需要译出来,该句译为“他耸耸肩,摇了摇头”在英语中,it也是一种代词,它常常作非人称用,此时,往往省略不译。如Sheglancedathiswatch;itwas7(她一看表,是七点了)。另外,汉语词语之间的连接词不多,其逻辑联系常常是暗含的,英语则不然,连接词用得比较多,因此,英汉翻译时不需要把连接词译出来。第二,从修辞角度看,英语句子有些短语反复出现,英译汉时可作适当省略。“Appli-cantswhohadworkingexperiencewouldreceivepreferenceoverthosewhohadnot”译为“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如果不作省略,译成“应聘者有工作经验的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优先录取”就显得罗嗦。
英汉翻译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如重复法,正反表达法,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对比其异同,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是很重要的。本文对比研究了英语汉语在语言文字上最普遍最典型的特点和差异,提出几种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供教师在翻译课教学时参考。当然,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的具体思想内容加以灵活运用,不应生搬硬套。总之,翻译是一种语言的创造性活动,经过实践积累总结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可以用来指导和启发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翻译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做到既重视翻译实践,也不忽视必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方梦之。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J]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4
[4]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关于英汉翻译的论文篇2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摘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英文背景的巨大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使得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了很多错误。很多的实例证明,英语的学习言语错误与汉语干扰有直接的关系,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
关键词:英汉翻译 表达方式 忠实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
11 词性错误
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t afraid of dogs
(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
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12 词形错误
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
(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
例句(1)中,sheep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例句2)中,loo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13 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
(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
(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 the same
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所以arrive后应加in。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in the 1980s”。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14 语境不同所选词也应不同,这是又一个易出错的地方
语境不同,用词也应不同,语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用词,因此在写作时必须要选用适合上下问的词语来选词,如不注意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就可能因用词不当而写出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的句子。
May I open the gateThe are in the room is too close
此句从上下文看,说话者gate指的是房门,应该用door才合理,而gate指的是“院落的大门”,不符合上下文的表达。
2 翻译界在翻译的标准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两条标准是大家所公认的忠实、通畅
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21 有些译者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汉英翻译中,“忠实原著”一向是第一要求,是多少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的中心。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呼吁想要告诉大家对翻译的仅仅“忠实”已经满足翻译要求。《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
22 译者可否选择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忠实
翻译的出现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把它比之于向国人介绍西洋绘画、西洋音乐,或者相反,把中国画或者中国的民族音乐介绍到国外去。无论这种介绍活动的其他目的怎样,在一个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上它们是一致的:向文化的接受者呈现原作的本来面貌。在这个起点上要求的是绝对忠实,我们并没有“百分之三十、五十、七十”的选择。
这时“忠实”就意味着一个客观存在的对象完完全全、不多不少的再现。但是我们无法把翻译与介绍绘画、音乐的类比坚持到底,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媒介不同。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我们该辨清,假使绘画的媒介(medium)是颜色线段,音乐的媒介是音调,那末诗文的媒介不就是文字,是文字和文字的意义;假使我们把文字本身作为文学的媒介,不顾思想意义,那末一首诗从字形上看来。只是不知所云的墨迹,从字音上听来,只是不成腔调的声浪。”
到这时“忠实”就成了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缺乏客观性就缺乏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并不是如此就能被轻易否定的。在实践中,人们可能牺牲一部分“忠实”,但这往往是为了保证更大部分的“忠实”能够实现,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事实上,―旦放弃对于忠实的主观追求,译者就没有理由停止在“百分之三十”,而会走向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甚至更少。对忠实的追求是维持原文与译文之间联系的纽带,这根纽带一旦被切断,也就无从被称之为译文,翻译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3 结语
在翻译中,“忠实”固然重要,但只有忠实是远远不够的。翻译不是一字不落的复制,也不是不顾原著的表达肆意加上译者的思想随意篡改,翻译不仅要重现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所描述的景物更重要的还要重现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及风格。
一、形象化;二、直截了当;三、简洁明了先说第一点,形象化。这其中又分两点来讨论, 第一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具体或抽象的意思。所谓形象化的语言就是指能够具体表达动作的动词等,如put, take, get, give, come, go等等。口语较好的人都知道这些单词的重要性,几乎每次说话都要用得到,而且可以和很多小品词( on, up, off等等)搭配产生不同的意思。举例来说, go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去或走”的意思,但可以用来表达很多抽象的含义:We’re both going after the same job 我们两人都在申请同一份工作。在汉语中,我们用的是申请、竞争、应聘这样比较正式的语言,但英语口语中用go after来表达,字面直译就是“我们两人都跟在这份工作的后面”,比较形象。再举个例子:How does that song go 那首歌是怎么唱的?汉语中我们很直接地用唱这个词,是从人的角度来考虑,而英语口语中则用go这个词来表达这首歌是“如何进行”的意思,是从歌曲的角度出发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同样的例子大量存在,请大家仔细体会以下例句中中英文表达的差别:1 Most of my salary goes on the rent 我的大部分收入都交了房租了。2 There aren’t enough chairs to go around 这些椅子不够坐的(有人没椅子可坐)3 A car goes with the job 这份工作是配车的。4 Does this jacket go with this skirt 这件夹克配这条裙子吗?5 Two pizzas to go 两个匹萨,带走。6 Does the hotel take credit card 这个宾馆可以涮卡吗?7 Take 5 from 12 and you’ll get 7 12减去5等于78 OK, I take it all back! 好吧,我收回我说的话。9 That song takes me back 30 years 那首歌让我回想起了30年以前。10 The manager took $10 off the bill 经理给让了10块钱。11 Please give me a hand 请帮个忙。12 You got me! 你把我问住了13 I put myself entirely in your hands 我听你的。是不是感觉以上的表达都很形象?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口语表达中多尝试用此类形象化的词语表达抽象的内容,我们就会省掉很多力气去寻找那些正式的语汇。形象化的第二方面体现在,“用介词来表达抽象的意思”。我们最常见的例句就是:Who is the lady in white 那个穿白衣服的女士是谁?在这里我们即看不到穿这个动词,也看不到衣服这个词,只用最关键表示空间的in和表达颜色的white两个最简单的词就表达了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含义,这也符合了我说的英语口语的第三个特点:简洁明了。稍后会详细论述。请看以下的实例,想想同样的意思你会怎么说,你会发现这些介词能够代替我们在汉语中的很多动词甚至是整个句子:1 I read the newspaper over breakfast (我边吃早饭边看报纸。)2 You can reach me at 6609823 (你打电话6609823就能找到我。)3 Sure, I'll just sit next to the transexual from purchasing (好的,我就坐在采购部的那个变性人旁边。)4 You remember her from my birthday party two years ago(还记得她吗?两年前参加过我的生日派对。)5 I was having a little chat with Bonnie, and guess what She happened to bring up who was behind the total head-shaving idea (我刚和Bonnie聊过了,你猜怎么着?她碰巧告诉我是谁给她出的这个剃光头的主意。)6 Listen, since we're on the subject(听着,既然我们谈到了这个话题…)7 I 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 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 I can't get them back on!(这条裤子太热,于是我就把它脱了。没想到的是,要么是因为出汗以后裤子缩水了,要么是我的腿受热膨胀了。我再也穿不回去了!)8 A month into our marriage, he started to beat me(结婚一个月后,他开始打我)9 Paul knows we’re onto him(鲍比知道我们在嘀咕他)10 At the end, you choked on a cookie(到后来,你被一个曲奇饼卡住了)11 Some people are just into appearances(有些人只看外表)12 You're still into Monica(你始终对莫妮卡念念不忘)13 Daniel Meade, you’re the only one in this room who was born into his job(丹尼尔,你是这个房间里唯一一个生来就得到这份工作的人)(指继承他父亲的工作)14 Are you serious After what you and Daniel have been through(真的吗?你和丹尼尔经历了那么多?)15 He’s staying with me through the weekend(他整个周末都会陪着我)以上例句都是从原版的英文**摘出来的,绝对是生活中的语言。与汉语做一下对比,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更形象?现在再来说英语口语的第二个特点:直截了当。所谓直截了当,就是一句话中可能会说几件事,或有几个动作,他们可能互为条件关系,修饰关系,或者是从属关系等,用英语口语来表达的话,总是要先说最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先把结果说出来,然后再附加其它次要的东西。举个例子:I can’t see anything with the door closed 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先说的是“什么也看不见”这个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才说“门关着”。而在汉语中恰恰相反,我们会先说,“门关着”,这个条件,然后再说结果“我什么也看不见”。再举个例子:I just can’t go to hospital looking like this 穿成这个样子,我怎么去医院。这个例句大家自己分析,中英文的表达顺序正好相反。当然有人可以辩解说,上面两个句子可以改成带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啊,如“The door is closed, so I can’t see anything”和“If I look like this, I just can’t go to hospital”这样不就和汉语的表达顺序相符了吗?当然也可以,也能被人理解,但这就不是很生活化的口语了。 其实我说的是一个语法问题,如果你查语法书的话,上面会解释得很详细这些句子要怎么组织,我在这里是希望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要说几件事的时候,它们会一齐涌到你的嘴边,总是不知道该说哪一件,最后的结果是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连自己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了。本着“先重要,后次要”的原则,有助于大家理清思路,你也不用去理会那一大堆从句啊,状语啊,等等了,跟着感觉走就行。再给大家更多的例句:1Why would you start again after chewing all that quitting gum你都吃了那么多戒烟的口香糖,怎么又开始抽了2You slept with somebody three hours after you thought you broke up你自以为(和我)分手了,三小时后就又和别人上了床。3I won't get rich doing it, but it's cool knowing you're making a difference in a kid's life做这一行(老师)发不了财,但想到你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那种感觉非常好。4I'm gonna be out there spreading joy to the people 我要在外面向行人播撒快乐。7 You've changed little 你一点也没变8 That’s the one you gave me这就是你给我的那一个9 I was late signing up because of my job 我报名晚了是因为我在工作。10 Papaya ! It’s your favorite fruit growing up是木瓜!你从小到大最爱吃的水果11 As a Reys, you must have plenty of maids growing up 作为Reys家族的一个成员,你从小大到家里应该有很多的女佣。再来说最英语口语的最后一个特点,我想也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洁明了。简洁明了的意思就是,只表达重要的意思,没有多余的词汇。根据我的观察,很多汉语句子中的动词在口语中是用不上的,举个例子:他回来吃晚饭吗?在汉语中这里面有两个动词,“回来”和“吃”,如果按照这个思维方式来翻译成英语,往往会翻译成:Will he come back to have dinner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则是:Is he coming to dinner两相比较一下,是否后者听起来更舒服?差不多的另一个例子:我要去听音乐会。这里面也有两个动词,“去”和“听”,Chinese English会是:I’ll go to listen to a concert口语的表达则是:I’ll go to a concert给大家更多的例子去体会:1 I heard the clock, but I didn’t get up until 9 我听见闹钟(响了),但我捱到九点才起。2 I prefer tea to coffee 与咖啡相比,我更喜欢(喝)茶。3 I was wondering if you’d go to a movie with me sometime我在想你是否愿意和我在某个时间一起(看)**4 I started school at the age of 6 我六岁开始(上)学。5 Just because she went to Yale Drama, she thinks she is the greatest actress 就因为她在耶鲁戏剧学院(学过戏),她就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演员了。6 That’s why I’m not inviting you for a drink 这就是我为什么没有请你(喝)饮料的原因。7 I have a son with his own business我有个自己(开)公司的儿子。
Goodmorning everyone,I'm XXX,a student of packag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ncreasingly hot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protect environment is every citizen's responsibility,I know the closely relation of packag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 packag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Today,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3R principle, people often said ,and green packaging design , I believe everyone is not strange for this
Now,you may be ask ,what is the 3R principle3R principle is refers to the reduction principle, reuse principle and recycle principle Next I will tell you the details of each principle :
Firstly,the packaging reduction principle-green packaging is amount of the minimum moderate package to satisfy the basic function of packaging conditions, the designer can shape simplification of products to the extreme through use simple design criteria, emphasis on reducing the consumption of materials,embodiment of "small is beautiful", "less is more" meaning in design
Generally speaking,the reused principle, if not first use was abandoned, but can play the role of the existing multi-angle packaging when the packaging material to be processed into products, that will reduce the various processing links and multi packaging waste required decomposition of consumption greatlyThe reusable packaging must be based on those conditions-packing has high durability, easy to clean, multi-functional, This requires designers to thinking design packaging in the possible utility of the futur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ckaging materials
Finally is the recycling of packaging materials In general, Use enewable raw materials to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situations:One is manufacture a new product that identical to the original,for example, the waste paper to produce recycled paper;The other is manufacture into different types new products,such as waste p lastic made fiberTherefore, designer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difficulty that materials used can be recycled in the future,avoid excessive processing of materials
Packaging designers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above three aspects,I believe that every professional and everyone can contribute to a force fo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me on,for our better tomorrow
总算弄完了
书面英语:
~written English
口语:
~spoken English
~oral English
~colloquial language
~colloquialism
~spoken language
~oral language
1,语言上的差异:
中国文言文,成语,美国俚语的翻译。(甄嬛传翻译就是个例子)
2,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典故。国外的故事。
3,思维模式,生活环境的不同:
中国式的美国式的造成读者不能深入理解
blabla1、对比:中译英,就像文言文的解释,只有古人知道其本身的意思,后来人理解各有千秋。
2、意境:不同地点不同情绪感情的植入,就生硬的汉字,没有情绪烘托,难以表达其真正的思想。
3、语气语调:无法做到情景交融,有些话需要心领神会。
4、文化差异: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于语言,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化理念,难以清楚直接的表述。
5、地域差异:应用各地的方言,类比整个语言领域,不是互通最好,而是原汁原味,才能绽放没的光环。
6、习惯用法: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些东西并不是懂就可以理解了。一、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自然界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生物,其本质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动物的感觉有着极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待动物这一客体事物时,总会寄予自己各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使之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想意义。所谓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利奇(G·Leech) 在其名著《语义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它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时,强加给词汇的种种蕴意,如吉凶、善恶、美丑等,从而使得词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即联想意义因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异常复杂,语言互译有时很难准确把握。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说过,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首推联想意义,因它带有特殊的情感范围,甚深广而微妙。本文拟对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略加论述,就教于各位。 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不同文化间存有共性的东西,即使像东西方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类型,也是如此。因为,从人的构造机制来看,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大脑是共同的;另外,从生活环境来看,东西方人都生活在共有的家园地球上,面对的是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不形成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就影响和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共有联想,反映在动物词汇方面也一样。 在中西方化中,有很多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比如, 鸽子( dove) 都会让人联想到“和平”;“天鹅(swan) 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杜鹃”(cuckoo) 被视为“报春鸟”;“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 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不难找到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翻译时,比较好掌握。 但更多的动物词汇所传递的联想意义是容易混淆,难以掌握的,尤其是那些用不同的动物喻体表达的内涵相同的联想意义,译者很容易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错误地理解其涵义。对于用不同动物喻体来表达相同喻义的动物词汇,在语言互译时,一定要采用这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并能产生相同联想的喻体去替换另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喻体,也就是说译出来的句子要符合所译语言的表达习惯,这样方能把握原句的思想和内涵,使读者正确地理解原句的意思。如“鸡皮疙瘩”译成英文是goose flesh ;“杀鸡取卵”是“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汉语常说的“笨得像猪”,英文是“as stupid as a donkey”或者“as stupid as a goose”;“a black sheep”贴切的汉语是“害群之马”;“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译成汉语是“引狼入室”,而不应直译为“叫狐看鹅”;“slippery as an eel”相应的中文是“圆滑得像泥鳅”,汉文化习惯用泥鳅(loach)而不是鳝鱼(eel) 比喻某人的圆滑。 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是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的。比如,中国人一直用牛耕地,对牛特别有好感,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与马接触较多。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含有“牛”和“马”这两种动物词汇的表达法较多,英汉互译时“牛”和“马”可以互换。形容一个人健壮,中文是“壮得像头牛”,英文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形容人干活干得很辛苦,汉语是“像老黄牛一样干活”,英文则是“work likea horse”;汉语常说的“吹牛”,英文又是“talk horse”。 还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如,汉文化中,“虎”(tiger) 被称为“百兽之王”,汉语中有很多有关虎勇猛、威武的表达法,如“虎将”、“虎威”、“猛虎下山”等。而在英文化中“, 狮”(lion)取代了其位置,英语“lion”的联想意义是“勇猛的人”、“骠悍的人”。历史上查理一世常被称为“King Richard ,the lion hearted”(狮心王查理) ,这是说他勇猛超群。汉语“勇猛如虎”,英语则说“as brave as a lion”。汉语“拦路虎”,英文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狐假虎威”,英文则是“an ass in a lion’s skin”,汉语“老虎头上搔痒”,英文是“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 也有个性的一面。因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动物词汇又会有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即使是同种动物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有的联想意义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下面这些动物词汇联想意义差别就极大。 “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相信凤凰出现可以预示天下太平,所以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凤凰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但在英语中,“phoenix”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在阿拉伯沙漠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故英语中“phoenix”一词有“再生”、“复活”等意思。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句“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revolution”(宗教就像传说中的凤凰,在革命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 兔(rabbit) 在汉文化中有“敏捷”、“迅速”的含义,汉语有“动如脱兔”的说法,英文中的“rabbit”却表示“胆怯”,如“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中“鼠”(mouse) 被用来形容胆小,人们常说“胆小如鼠”,但胆小的鼠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成了安静的喻体,如“as quiet as a mouse”。 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有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龙”(dragon) 在汉文化中一直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对传说中的“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被视作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是硕大、恐怖的古怪野兽,满嘴喷火,凶狠残暴,与“邪恶”同义,深为英语民族所厌恶,认为应予消灭。因此,汉语“龙”所具有的褒义在译成英文时是不能保留的,如汉语“望子成龙”绝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样,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而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猫”(cat)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顺乖巧的动物,如果按照汉文化习俗把这句英文“she is a perfect cat”,翻译成“她十分温顺乖巧”,那就大错特错了,英文中“cat”用来描述妇女时,是一个贬义词,专指那些爱撒谎、饶舌、恶毒的妇人。“she is a perfect cat”的原意是“她是个十足的长舌妇”。如果一位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肯定大为不悦。汉文化中“, 猫头鹰”(owl)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但英语中“owl”常常是“聪明、智慧”的象征,而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孔雀”(peacock) 在汉文化中是吉祥物,孔雀开屏被看作大吉大利,而英语中“peacock”用于延伸意义常常含有贬义。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是这样解释的:“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是这样解释的:“If you describe someone ,especially a man ,as a peacock ,you mean that they are rather proud of themselves and like wearing attractive clothes and looking good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假如你说某人——特别是一个男人——是一个peacock ,你的意思是他很骄傲,喜欢穿漂亮衣服,打扮入时;具有贬义) 。由此可见,“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于是,英语中有“proud as a peacock”这一成语,汉语为“非常骄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同一种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联想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甚至误解另一种语言的深层意义,从而在翻译中出错。 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个符号,不产生任何联想。 汉文化中,乌龟(turtle) 有两个联想意义,一是“长寿”,另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绝无此联想。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鸡”会让人联想到“妓女”,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fish”、“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结余”、“妓女”之类的联想。 同样,也有一些动物词汇在英美文化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也是空缺的,例如“, 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的人“, duck”(鸭子)指可爱的人或物,如“she is a perfect duck”(她可爱极了) ,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中与“fish”(鱼) 有关的表达法很多,这是因为英国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这些表达法充分表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如“drink like a fish”(豪饮) 、“as drunk as a fish”(烂醉如泥) 、“as mute as a fish”(一声不吭) “, cold fish”(指不大与人交往的人) ,等等。而汉语的“鱼”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用“chicken”一词来表示一个没有勇气的胆小鬼,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 。英语中“chicken-livered”或“chicken-hearted”表示“胆小的,怯懦的”“, play chicken”意为“比试胆量”。“chicken”让操英语的本族人联想到的是“懦夫、胆小鬼(coward)”,而汉语却无此联想。 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会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不深刻了解这层涵义就可能犯文化错误。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 1993 年说过,联想意义有时捉摸不定,很难掌握,在一种文化中有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因不了解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语言互译中而触犯禁忌的事生活里屡见不鲜。 “雄鸡”(cock) 在中国使人产生的是积极的联想,如“雄鸡报晓”、“闻鸡起舞”等,而在英文化中“, cock”一词无此积极的联想意义。在西方社会“, cock”一词可能使人产生男性生殖器官的庸俗联想。中国某厂家生产的闹钟商标是“金鸡”,在中国语境下它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当产品销到国外时,商标最初被译为“Golden Cock”,这显然是不符合西方文化习俗的译法,后来被更正为“Golden Rooster”。 中国某厂家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因其质量优良而出口,但却遭受西方国家的冷遇,究其原因,“白象”在汉文化中喻指珍奇而稀有的东西,英文“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则指无用而价格昂贵的东西,难怪此商品在国外销路不畅。 广州的别名叫“羊城”,传说古代有五位仙女骑着五头羊为广州人送来了五谷,因此“, 五羊”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广州生产的一种自行车因而取名“五羊”。这种自行车远销到国外时,“五羊”被译为“Five Rams”。“ra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联想意义与汉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绝然不同。英语中ram除了“公羊”之意外,还有“反复灌输”、“强使通过”、“迫使接受(观点、想法) ”等涵义。结果在中国吉利的“五羊”在西方变成了令人不愉快的东西,以此命名的产品当然不会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要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参考文献 1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Collins 1987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Merriam Company Publishers 1961 3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 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 :129 —146 5 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 吴友富主编,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 作者简介 李燕(1981 - ) , 女,运城学院外语系助教,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008 - 8008 (2009) 02 - 0090 - 04 1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语言所在的不同社会、文化及时代的特征。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不仅仅限于表达表面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这些动物词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们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面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正如廖光蓉指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和腾飞方向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1 ]17 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 concep tual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因此其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相同或相似,有时则大相径庭。 2 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 2 1 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都面临着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挑战,都经历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因此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大致相似,英汉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发生语义重叠现象, 即词汇对应关系。动物具有显著特性,英汉民族对这些特性看法大体相同,且都用这些特性来描述或比喻人或物的某些特质,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只要是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语相同的褒贬感情意义。
免费翻译软件有百度翻译(Baidu Translate)。
百度翻译(Baidu Translate)是百度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翻译软件,支持多达28种语言的翻译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页版或移动App进行使用。
百度翻译的特点是简单易用、翻译速度快、支持多种语言,还可以进行语音翻译和摄像头翻译等功能。用户可以输入文字、语音或,进行自动翻译和语音播放。同时,它也支持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混合的方式,提高翻译质量。
另外,百度翻译还具有朗读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学习外语,同时也可以对外语发音进行纠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百度翻译是一款免费翻译软件,但在使用时可能会存在一些限制,用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翻译是什么?
翻译是指将一个语言中的文字或口语内容转化为另一个语言的过程,通常涉及到两个或多个语言之间的互译。翻译可以是文本的翻译,也可以是口语的翻译。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成为极其重要的职业。在商务、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翻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跨国公司需要将其产品说明书、合同、广告等文档进行翻译,使得不同语言的消费者都能够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需要翻译来消除语言障碍和增进相互理解。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并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习俗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翻译。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开始在翻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