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最得李白敬爱,做个有个性又讨人喜欢的老头,有点诀窍

贺知章:最得李白敬爱,做个有个性又讨人喜欢的老头,有点诀窍,第1张

幼时都学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作者八十六岁回乡写下的。

回来时哪有离开时的半点样子,老啦,已经鹤发鸡皮,形容枯槁啦!

自他出仕便再未归家,超过了半个世纪啊,一个人的一生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

无需堆砌辞藻,情绪已翻涌难禁。

最是浅显的字,最朴实的语言风格,所有情感已在字间流淌,触到的人便知其分量。

它成了后世许多飘零在外游子的一粒相思豆,反复咀嚼,家乡这个名字,便在时间发酵中越发动人。这场共鸣持续了一千多年,有的人或许会忘了这个作者,但这首诗却不会忘。

这个人是贺知章。

贺知章年少时便有才名,但并不得志,相较于初唐王勃二十出头的一鸣惊人,贺知章算是大器晚成了。

他生于高宗年间,真正受到重用是在武则天当权之后。那时朝堂混乱已久,科举久置,后重新旗鼓弦张,这年他36岁,进士及第,第一名,武则天钦点的状元郎。

这时候的他不会料到大唐文坛那颗最亮眼的星会在几十年后等着他。

但这并不妨碍他一路高升,迁太常博士,迁太常少卿迁礼部尚书,六部老大之一。

《旧唐书》 有记,说 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众人仰慕,是他性情比较爽朗,和他交往不觉有束缚。 所以后有人说 “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一日不见贺老,心胸都没那么开阔了,从中可见贺知章的为人。

又一日上朝,当时的宰相问贺知章,说贺公您啊,身为两朝元老了,已是备极荣光,那您觉得学士跟侍郎哪个职位更好呢?

贺知章答:“侍郎是士大夫的选择,是个备员充数的官;学士怀藏先王的治国之道和国家纲纪、法度的典籍,这就是侍郎和学士的差别。”

  身在官场,不仅要懂得敛起锋芒,还要懂得怎么说话,说什么话妥帖而无害还能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贺知章在这点上做得游刃有余,这与他平日喜爱交友且待人平和这点有直接关系。心平能静心气,善于谈笑便会应对突然地诘问或调笑。

果然皇帝听了很高兴,让他做了太子的侍读。

       唐代孟棨 《本事诗》 有记:“ 李太白 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这时候是李白初到长安,住在一个旅店里。贺知章听闻他的名声,也不在意长幼之序、尊与卑的问题,第一时间就去拜访了。

李白这时刚入京城,一来就见到了大佬自然也是激动万分,从自己写的诗文中挑了又挑,最后选中了那首高中背诵难倒一批人的《蜀道难》。

贺知章双手接过,还没读完已激动得夸了李白不下四次,觉得这小伙太有才了。

因实在过于欣赏,正好看到后面“李太白”三个字,太白,便是太白金星。传说是李白的妈妈在生李白时,有金星落入怀中的缘故,所以号太白。

此时的贺知章便直接以“谪仙”来称呼他了,从此,李白的谪仙名号不胫而走。

贺知章这时已是六十来岁,但豪爽不减当年,拉了李白便去喝酒。又因实在走得匆忙没带酒钱,随手取了腰间佩戴的金龟做了酒钱,毫没有吝惜的样子。

后来,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中回忆此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四明狂客”是贺知章的自谓,自觉性情疏狂。两人经此一事,更觉相交欢愉。贺知章还不忘了给李白谋一谋出路,推荐他入了朝为了官。

后来的贺知章又结识了小小神童李泌,传闻李泌记性特别好,过目不忘,六七岁便能作文章。当时玄宗听闻便好奇了,倒真把李泌叫到宫中让宰相考了考他,哪晓得他还真是对答如流,且答得十分在理,十分趁玄宗的心意。

玄宗便派人将李泌送入了太子府,正好太子是贺知章在带,贺知章便一心一意的教他们。

贺知章曾夸过李泌说:“这小子目如秋水,智力过人,将来一定能做卿相!”根据后来的史料来看,贺知章果然十分有远见。

在太子府时,他便将李泌当国家栋梁来培养吧。

贺知章爱饮酒,喝酒能助兴,还能助他长一长灵感。他每次喝醉后写文,很快便能成卷轴那么宽,且十分流畅,语言可观性很强。

有些欣赏他的人,便将这些文章用便笺抄录下来,每张只有几十个字,抄完,相互传阅,各自欢喜。

有个名张旭的人,就是我们后来在许多字帖里见到的那位草书的先驱人物,他与贺知章也是很好的朋友。这位张旭与贺知章亦是好友,两人都好酒,喝酒之后,便向贺知章要了笔,一顿淋漓挥洒,如同笔中有神。时人称张旭为“颠”,贺知章是“狂”,合成“癫狂”二字,可见下笔的韵,下笔的畅快,下笔的势头之野。

《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又称酒中八仙,这八仙聚集起来可不得了。

饮酒作诗,弄花弹琴,没有顾虑,如同魏晋名士般安然骋怀。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是他与这些人喝酒时的写照。骑马时如同坐船一般闲适,慢慢的,摇摇晃晃的。举了杯还要饮,却一时身形不稳栽进枯井里,便就着枯井睡着了,别人泼水都泼不醒,淡定若此,洒脱若此。

晚年的贺知章一心想过一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名利富贵于他如浮云,他看得开,也想得开,遂递了辞呈,离了官场。

走时,皇帝与各个诗人文豪夹道相送。

这一年他八十六了,经了四朝,历尽世间百态。他回了家,一时情绪激涌,感慨良多,遂作了《回乡偶书》。

乡音依旧,只是人事变幻纷繁。

正如他《回乡偶书》其二所作: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时光一去不复返,水却依旧长流。奈时光何?

在有限时光里能做自己,已是不虚此生了。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2)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运用了比喻”、 “后者运用了拟人”也正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8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