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带翻译和思想感情

古诗带翻译和思想感情,第1张

1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而停车观看,那经霜的红叶比二月绽放的鲜花还要娇艳动人

赏析:此诗写山中所见秋景,黄生《唐诗摘钞》说“诗中有画”,是一幅《秋山旅行图》它申足前意,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

2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3一夜之间仿若春风拂过,万千树枝在白雪的掩映下如梨花盛开.

传神地描绘出了雪的皎洁 、鲜润、明丽与飞动

郑板桥《题画》文言文翻译

1郑板桥题画译文“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2郑板桥题画译文郑板桥题画诗很多,不知你要哪一首。

郑板桥题画诗赏趣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长于画竹,也善于在画中题诗以抒情表志。细细揣摩板桥的题画诗,其意蕴深长,不由得叫人击掌叫绝。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史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这首诗就是题在上面的,表现了诗人两袖清风、退隐回乡的决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为官清正,也颇有政绩,就是因为难以向清代官场作风妥协而一直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然而,山东巡抚包括却十分地尊重与支持他。郑板桥便画了几竿竹子、提了几句诗相赠,以表知己的相识之恩。“躺在书房听到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疑心那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呻吟”,足见诗人对民众的体察入微、对灾民的深切关怀。诗是赠予上司包括的,无疑也寄托着作者的希望。一位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吏,能有这样的心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竹子扎根在破岩之中,任凭东南西北风的折磨打击,它依然坚定不动摇。诗人以“咬定”“立根”等朴素的字词,生动地刻画了竹子的坚强性格,还有它那无视环境压力的豪放气概。赞美竹子坚韧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抱负和志向,体现了他不拍打击、不畏风浪、不随波逐流的风骨与节操。

3文言文题竹郑板桥翻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日光月注释①篁:竹子②棂:窗格子用围屏骨架改作为窗棂比一般窗格宽大,可以映出完整的画面译文我家有茅屋两间,屋子的南面种了竹子,夏天刚刚长出的竹子,十分的绿,绿荫照着人,放一个椅子在绿荫中,十分凉快在秋冬季节,拿来围屏的骨架,把两头砍去横着放当作窗格子,用一样薄的白纸糊在上面感觉风也温和了天也暖和了,冻僵的蝇虫撞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声音那个时候,一片竹影十分凌乱,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所有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拜师学艺过,都是在纸窗,墙壁上所见到的竹子和白天与晚上所望见得画出来的。

4求板桥题画翻译开头为[三间茅屋、十里春风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5翻译:郑板桥题画二则(一)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

阴,同“荫”。③窗棂(lng):窗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

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二)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④哉!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注释:①勃勃:旺盛貌。

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忽然,迅速地。

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

④云乎:语末助词。练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置一榻其中()2无所师承()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4趣在法外者()二、翻译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更重要。

参考答案:一、1放2没有什么3都4情趣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三、“胸中之竹”“笔中之竹”。

四、有实际观察能力,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题画二则》翻译:(一)我家有两间草屋,屋子南面种竹子。

夏天,新竹丛生,绿色的竹荫照在人身上,在竹园中间放个竹榻,十分阴凉舒适。秋冬之际,取来围屏的骨子,截去两头,横放窗上作为窗格,用均匀洁白的薄纸糊上。

风和日暖的日子,受冻的苍蝇碰在窗纸上,咚咚地像敲小鼓。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并没有老师传授,大多得之于纸窗与白壁上、日光与月影中罢了。

(二)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

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

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6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1、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

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

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2、译文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

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

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

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

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

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3、赏析这三则画题,是由郑板桥种竹、养兰、写竹、画兰的心得,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4、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

有《板桥全集》。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解析:

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秋日胜春朝”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象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

第二首: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指出秋色是明净清白的,有红有黄,略有色彩,不时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冷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度,令人肃敬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清入骨”是他溶心境于秋色的切入点,也正因为“清入骨”,这才会看得透彻

这两首《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第一首写秋日晴空,赞秋气,第二首写秋日山野,咏秋色空间由天上到地下,视点由白鹤到红叶,白鹤与红叶两相对照,色彩对比强烈,色调鲜艳明快,生动地表现了秋日明亮清爽第一首的结尾虽为景色,但不是止于景而是引申为意象;第二首的结尾偏重于对秋日的说明,那使人沉醉冥迷的秋色秋光是那样令人骨峻神清,具有凌凡傲俗的品格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秋词二首》在构思上另辟蹊径,在艺术风格上又能独树一帜,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它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殷殷希望,告诉我们:秋是美妙的、神奇的因为秋给了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

翻译如下: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扩展资料:

《题画》,清代郑板桥所作的一篇文章。《郑板桥题画诗》收藏与安徽省图书馆,主要为诗画。

原文如下: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参考资料:

题画-

画,一种耳。然而品既不相同,感情也不同导致,那是的人了。说林的时候,以画名家的,富春,黄公望,林平则王叔明,武塘则吴镇 ,而说林最后出来。从公望游,于是在兴山水之间。但不为蛮峦叠嶂嵌崎怪异的形状,盈尺林亭,瘦风疏雨,朗树两三条,修竹数竿十,茅草屋独处,旷石两层,心意兴结束在这里了。然而云烟烂熳的表达,清爽爽不群的形态,神色不远,平淡不奇,于是定名在三家的上。虽然这样,云林竟然把画累的了。人本来就有以画重的,而绘画也有以人重的。画以托意,意思是用来传达神。山水的乐趣,不为笔墨而飞;笔墨之间,偶尔因为山水结合。因此想画,画可以做的。说林在我国的季,隐居苏州,不求显达。楼藏不同琛,架藏异树。胡人上楼,惊拜而退;揭斯探其架 ,长叹而归。袭击等龙宫,包散孔壁 ,古今的到人,文人的领袖呢。而只是以画名啊。张士诚崛起 ,麋鹿吴宫,说林浩然发一些海的叹息 。而张士诚幕罗,很多地方不屈服,彻底辱频频 ,如果百万在破鞋一样,捻虎须在牙物,而青山安然无恙,白骨不黑,这又豪爽烈丈夫啊。云林自有逸在千百世之上,风在千百世的人在。而只是因为画的,那捶技巧应当以官废,右军风流应当以官员掩盖[液],而寿亭忠义应当与此刀都发财了[这]。只有不局限于画,那竹子的箭,记载的方法,关闭的刀,不磨于天地之间而最终无意于天地啊。造化自有以英雄的人,难道是这奇妙的?不以画求说林,而云林自在了,以画求说林,而说林也在啊。以画求说林的,眼睛里没有人,宇宙没有人,天地只是一个吉祥啊。这是林的心超出于这三家的人,这是说林的不以画累的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3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