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第1张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学校道德教育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全面素质的一代新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转变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更多的真善美人才,和谐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关键词新课程 学校 德育教育 学生 素质教育 修养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包含学生知识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诸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思想品德的发展,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化德育工作,改革思想品德教学,优化德育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2001年,江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要求用先进的道德文化鼓舞人、陶冶人、教育人。可见,德育工作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学校德育工作从开展师德教育开始 俗话说“己不正何以正人”,作为教育者要想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自己先要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我们老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老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老师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其次,要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教育学生不能搞 ,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 再次,德育的目标来说,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目标要求过高。重视了最终目标要求,忽视了达成目标的过程。我们不能只想通过一次谈话,一次说教,一次惩罚,一个榜样就让学生成为一个理想的合乎社会规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圣人”。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空洞,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脱离学生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这种把德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当作德育起点的德育目标体系,疏远了学生,忽略了整体人格的塑造。不懂的孩子要一天天的长大的道理。 2.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做法 多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阴影挥之不去,平均分、升学率,是广大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学校的“生命线”。于是学校德育教育退居“二线”、“三线”,学校制定的德育目标、安排的德育内容,开展的德育活动都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真正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切合实际的德育工作少得可怜。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已成为不少学校不辩的事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要求广大师生要求真务实,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但我们学校的应试教育却造就了多少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我们是否记得,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同时,“高材生为何会犯如此低阶错误?一个‘好学生’为什么没有必然成为一名好公民”的疑问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与深入的思考。2004年2月上旬,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22岁的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与其同学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等人为琐事争执,认为邵瑞杰、杨开红等人说自己为人差、性格古怪等,并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名声受到诋毁,原因都是邵瑞杰、杨开红、龚博等人所致,感到很绝望,于是决意杀害邵瑞杰、杨开红、龚博,因担心同宿舍的唐学李妨碍其作案,决定将4人一起杀害。2月13日至15日,马加爵采取用铁锤打击头部的同一犯罪手段,将唐学李等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并把被害人尸体藏匿于宿舍衣柜内。这些悲剧说明了什么呢,他们的智育不是不高,但他们的道德行为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的反差也太大了,造成他们道德水准低下的原因难道学校没有责任吗?今天,我们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更多的真善美人才,和谐社会才能成为现实。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校园里发生的任何东西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校园文化处处为学生营造出爱学校、爱班级、爱他人、爱科学、爱学习的氛围 如我校每年都要让学生负责展览一些吸毒,把禁毒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系列的主题活动中,真正使学生成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员、实践者。在开展禁毒教育,加强禁毒宣传的同时,认真总结禁毒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在以后禁毒教育的推广中,更好地进行禁毒的宣传和教育。校园里还通过展出学生的作品,如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等,这些稚嫩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完美,而在于它的内涵。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和承认,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另外,还通过听先进事迹专题报告、看先进人物纪录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潜意识里知道怎样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4.转变教师角色,走出教育误区,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承担著社会道德价值维持与传递功能,老师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不可侵犯,代表社会把一些“假、大、空”,“难、繁、旧”的道德体系灌输给学生,好像只有这样学生就能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健全的人。但是,学生绝不是灌输德育体系的容器,一旦遇到真实的生活,往往无所适从。譬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如果小偷到一位小朋友家里行窃,这时只有他一个人在家,我们来给他出出主意,他该怎么办?学生们肯定会举起如林的小手,大声回答要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同小偷搏斗,最终将小偷抓住。老师在总结的时候,肯定会表扬学生的勇敢,强调遇到坏人坏事要敢于作坚决的斗争。好像这样了我们的学生将来肯定能成为具有勇敢顽强的道德品质的人。而事实是,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不知所措,这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德育即生活。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提供了丰富的冲突体验的行为模式。我们教师应该走出误区,转变观念,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扮演好角色,不要处处做学生对错的裁判,不要把学生可体验的内容拿自己说出来,要知道装不知道,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断反思生活。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不断获得道德的发展。 德育生活化,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看学生,而是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想要了解孩子,你就得蹲下来跟他们对话。其实,仅仅蹲下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尝试着用同龄人的思维方式,用理解和信任这双重密码,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悉他们灵魂中矛盾的交织,才能倾听他们内心中苦痛的呐喊。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难就难在我们是否愿意敞开自己的心,去容纳另一颗幼小的心。只有老师蹲下来,你才能和学生是平等的,才能真正和学生融为一体,看到他们的烦恼和迷惘,看到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你在学生眼里才不是“神”。是和他们一样的人,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蹲下来,和学生拉拉“家常”,促膝而坐,即使“说”,也会“说”得艺术,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因为蹲下来,你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了解学生的感受及想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师生沟通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是我的朋友,我相信你。生活是什么,就是你蹲下来和学生在一起。 例如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 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陈建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李老师商量 好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教育者的我认为,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今天,作为教育者应该借师德教育的东风来锤炼自己的教育理想,用爱心去撑起教育那片蔚蓝的晴空,只有那样,我们才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称号。

德育主题如下:

1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等。

2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等。

3道德教育:包括:实施善意对人的教育;实施讲文明、有礼貌的教育;实施诚实教育、 公正教育、爱心教育、同情教育等。

5法律教育:2016 年 9 月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统称为《德育与法治》,这是对法律教育 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法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施宪法教育。

6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内容具体化为五个大的方面:1理想信念教育;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生态文明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这五个具体化的德育内容都涵盖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心理教育之中。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渗透德育,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与人文素质,接下来就由我带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没有为教师的责任,就学科特点来说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较有利于学生接受,另外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能收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作文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特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德育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学生的成长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母语的学习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起来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通过语文课程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知识学习与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有机地融化为一体。现在我对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谈一下几点:

 一、课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开始,让学生从题目中感受文章展示给我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题恰到好处的分析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德育渗透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会到,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母亲的恩情》一课,从理解课题中的“恩情”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自己的母亲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可以举例子说明,再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明白母亲的爱是无私而又伟大的,作为小孩子的要懂得回报母亲的恩情。通过本文感受文中孟郊与母亲的真实情感的同时学生还得到感恩教育。

 二、文章内容的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被选编到教材中的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会流露出很多情感,大到爱国主义情怀,小到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所以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字里行间透漏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不能把德育渗透强加给学生,尽量做到德育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多数文章都会展示给我们不同的故事或生活情境,在故事情节的叙述过程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情感,还有故事或生活情境中人物的情感,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加上了学生和老师情感。这样的学科德育渗透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才不是强加给他们的。如人教版《月光曲》一课时引导了学生从贝多芬的对事件的好奇心开始,从“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情感变化从而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就是贝多芬面对事件时的感情变化感受到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而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狂热让读者对贝多芬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四、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但肩负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习课文内容不能只是学习字、词、句、段、篇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抓住文章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内容基础上“德”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对雨来的家乡和雨来英勇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影响了雨来成为一个具有英勇与敌人斗争的小英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在阅读教学中自然流露出来。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课是一个很重要的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而一篇篇鲜活的文章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文本联系起来,这样进行的德育教育才更有实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2

 1将德育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德育知识的内容,教师如果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融入德育知识将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教师的德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也能够顺利地得到实现。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合理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及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同时,研究作者的语言表达运用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含义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次,教师可以适当把课本中的内容转化为德育教学教材,让学生多学习文章中优秀人物;最后,教师可以将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对学生的德育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的`情境化,将教学的内容生动形象性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宣传片,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道德知识的熏陶,逐渐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2将德育融入到课外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中融入德育。相对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更为全面丰富,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特点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让学生在对课外书籍的阅读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领悟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程度的不足,学习领域较为狭窄,但是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作为支撑,只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够减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阻碍。教师应该注重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注重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的引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的效果,这种拓展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促进学生积累经验,进而推动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言传身教。即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修养。

 3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与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把德育知识不断地运用到生活过程中。为使这一教学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策划一些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或者对自己生活的小区的好人好事进行仔细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很大提升,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小区的好人好事的调查与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所调查的先进人物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促使自身能积极健康成长。教师还应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为德育的版本,让学生通过写作等方式记录、提升德育认识。例如,当班级里的某个学生做了一些好人好事以后,教师应该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并且给学生讲述这位学生所做的好事体现了哪方面的德育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当某些学生做了不好的事情如破坏了学校的设施与环境时,教师应该对其加以批评 教育 ,并且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通过这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向学生教授有关德育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思想性极为丰富。在教学中引入与渗透德育知识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极大地提升。

A 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有什么不同

一、两者的意义不同:

1、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2、课程开发的意义:教育的目标是为属于某种文化的人进行该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儿童成为有个人身份的成人

另一个是向后代传递知识和技能,并让后代为适应他们所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现实的要求做准备。这两个目标是适应现实及个人和群体生存的基础,为实现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

二、两者的包括的内容不同:

1、课程建设包括的内容:

(1)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课程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课程规划模式建设。

(2)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教学模式建设。

2、课程开发包括的内容不同:

目前课程开发因其诉求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大高校为代表的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另一类是以各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实战课程开发体系。学院式的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知识的系统、全面,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企业实战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教学内容与工作联系紧密。

(1)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课程开发的原则:

1、超前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性原则: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3、基础性原则: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标志,因而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办教育很难跟踪这种变化。与其“疲于追赶”,不如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基础性课程,如在财会专业中,加强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强化财会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

4、实践性原则: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5、灵活性原则: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组合出企业营销策划人员;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财经类专业都需要财税金融知识和统计调查分析知识等。

B 什么是课程建设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

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

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院、系(部)二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院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委员会成员组成)。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上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院、系(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在教师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C 初中课程建设的内容有那些

建设?有这门课?

D 德育课程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常规德育活动课程

社团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毕业年级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统化

E 德育课程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

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

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

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

(一)滋养文化环境。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

1校园文化孕育。多年来,九十四中系统梳理优化校园文化,着重构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2文化建设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班级博客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

(二)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这类德育课程主要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课注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把抽象的宏观德育目标具体化,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一种内在品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

2渗透性德育课程。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科的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因此,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承担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德育任务,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每节课都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并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重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艺体类课程中,应注意加强审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练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三)丰富活动课程。

1、常规德育活动课程。常规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相对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逐步落实学校德育内容的最佳途径。每月第一周的周一“爱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班校会、每学年两次的安全法制报告会、每学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学时的新生军训等活动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活动。长期以来,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活动机制,并将这些活动直接纳入课程管理,以课程的规范来实施这些常规性德育活动。

2、社团课程。目前,学校的社团由团委总负责,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和评价相应实施三级管理,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学校要求非毕业班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两年内按时参加社团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学生每次记入相应学分。社员的评价由指导教师和社长共同完成。

3、毕业年级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统化,从进入毕业年的暑假开始,针对毕业年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按时按需程序化的开展,高三年级的成人宣誓、毕业时的“祝福高三”达到了良好的激励,推动师生目标实现的结果。

4、综合实践课程。除国家课程中明确规定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外,学校目前正开展“实景课堂”活动,通过学科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基层去,在一个不是刻意创设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知识、体验学科知识,给学生搭建知行统一的平台场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感触、渗透、体验等,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增长实践才干。

三、德育体系构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机制。

上述课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进而学会学到管理活动的能力,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标。随着课程化建设的深入,九十四中学深刻认识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活动这一载体,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德育,进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教会学生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欣赏合作伙伴的心态,具有健康的人格。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全局,在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九十四中将致力于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F 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建设 首先根据你的专业 选定课题 也就是你准备做什么东西 然后找自己的团队(当然自己做也可) 接着确定课设目标 明确设计要求 做计划书 然后开始根据所学专业 有必要再找一些资料 开始进行电路或者课程设计 设计好后进行仿真 如果有问题 就在设计的电路和项目上更改 在进行仿真 直到出现预想结果 然后进行出图 和 写课设报告

G 什么是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5-24 阅读:7224次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主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和课程群建设,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由此达到以下目标:

1) 进一步探讨和实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教学环境。

2) 逐步开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3) 通过调研,及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4)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

5)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基于试题库的教考分离机制,形成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6) 进一步完善网上资源,充分利用广西工学院校园网络学堂平台,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2步骤

学习者学习难度大,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更新速度快是本课程的特点。因此,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功开设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是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1)进一步完善“重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模式

结合课程组有关“CC2005”、“案例教学”等多项自治区级教学研究项目的进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本课程教学向下与我校定位、学生实际结合,中间又与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吻合,向上与国际要求逐步接轨,培养与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要求一致的具有一定计算机编程应用能力的学生。为此,配合教材建设,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善与之配套的“重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模式,可在2008年试行,2009年推广。

(2)加强立体化教学平台建设,鼓励自主学习

利用现有的立体化数字式教学平台,丰富上网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实时答疑、网上提交、批改作业、网上实验、网上答题和自我测评,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化的,好用实用的自主学习环境。网络规划及上网时间安排见6-1-13中的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3)编写出版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教材,开发与之配套的CAI课件。

1)已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将于2008年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程》和《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程题解与实验》两本教材。

2)配合新编写的教材,将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与之配套的CAI课件。

(4)开发新的试题模块库及其管理系统。

已向学校提出试题库开发课题立项,在2009年初步建立好试题模块库,至少包含20套试卷题量,研制出题库管理软件,实现自动出卷制卷,并在全校使用。2010年全部建设好试题库及其管理系统。

(5)为学生全面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考试做好准备。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在2010年实现学生全面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考试,并在以后不断探索,逐年提高二级C语言考试过级率,争取考试成绩区内名列前茅。

3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全程授课录象9个知识大类上网,2008-2010完成;

2) 增设“在线答疑”栏目, 2008年9-2009年12月;

3)增设“优秀作业展示”栏目,2010年-2011年;

4)增加在线测试题1000道,更新试题300,2009-2011年

5)根据教学内容,使用教材变化,更新发布相应教学课件,2009-2011年;

6)按需随时更新动态栏目内容(如参考资料,实验指导等,优秀作业),2009-2012年;

H 三级课程建设是什么意思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一)国家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二)地方课程

占用地方课程课时,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

就是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依据学生需要开发,根据学校资源开发,依据办学目标开发,认真编写教材。

(8)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程建设有两个要素:一是:规划设计,二是:实施过程。

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课程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课程规划模式建设;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教学模式建设。

因此,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建设,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简约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

我国实行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课程教材体系正向“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转变。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课程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样,就使地方和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使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一定自由。

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与课程专家合作,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3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