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教育_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

道德情感教育_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第1张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着重从情感陶冶法出发,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寓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于教师的道德修养、环境建设、艺术熏陶三方面之中,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

一、增强教育者道德修养的感染力,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情感。

一般来说,广义的教育者指的是有意识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体,这就不仅包括学校里的德育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家长、亲友等,但就学校而言,教育者更侧重于其狭义的教育者指的是全体教师。对教育者而言,观念的转换、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善都不能取代其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培育的准备阶段,教育者必须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通过提升他们的德育意识、德育责任能力、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权威影响受教育者。

1教育者要有较高的德育意识。德育意识是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教育者应该注重自身德育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一个有德育个性的教育者会给受教育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育者是用个性化的德育风格融入德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多样化的、潜移默化的引导。这就需要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以多变的角色、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道德意识水平结合起来。

2教育者要有较强的德育能力。德育能力是实现任何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主要包括德育责任能力和德育移情能力。对于道德责任能力而言,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具有能够将德育责任与其他责任有机统一起来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增强自身的德育责任意识,克服不良心理的影响。对于道德移情能力而言,要求教育者有极强的换位思考能力,设身处地地为受教育者着想,设计合理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此外,根据移情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应该达到抽象换位水平,教育者对学生表现的接纳、同情和理解会营造出学生集体的彼此谅解、相互宽容的道德气氛。

3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一般来说,社会对教育者的期望是很高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因为:首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中都可能被放大到特定道德标准的高度,一旦与期望值不一致,便会招致责难。其次,对个人而言,教育者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特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即个性道德。个性道德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如何缩短这种差距就成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应该在接受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经验,丰富道德手段,转变原有的个性道德。

4教育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使教育者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不断加大,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就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荷。故此,教育者要重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就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方面。也就是说,教育者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教育者要加强道德权威建设,尤其要培养亲和性权威。亲和性权威也就是跟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动之以情。教育者需要具有极强的亲和性权威,受教育者对他们投入无限的信任,师生之间透露出来的是真诚坦荡的气氛。毕竟,只有当受教育者彻底认可、信任教育者时,这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效果,这时的教育者就不仅仅是引路人,还是同行者,是朋友和权威的化身。

二、改进校内与校外环境平台,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是社会中的人,环境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进行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必须关注其校内和校外环境的建设。

(一)聚焦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大学生道德情感自律营造校园道德氛围。

校园文化载体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在教学、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载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和制度文化载体。

1以物质文化载体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校园规划和环境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为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草坪、教师、广场、雕塑等传递出道德自律情感的内涵,形成凸显道德自律的校风、师风、学风。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为校园环境建设添砖加瓦,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维护现有的物质载体,如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正确使用公共设备等行为,促使自身日常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得到规范和提升。

2从制度文化载体开发入手,不断增强学校管理育人能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校园制度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的发展。结合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目标要求,其实就是通过管理育人的方法强化学校道德他律。那么,第一,进行“管理育人”要注意与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相结合;第二,学校在制度管理上应该走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形式化”境地,在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管理、校园网络管理、校园文化场所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第三,制度管理既要体现约束与公正,又要体现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善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践行,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3紧密结合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不断夯实校园文化核心内涵。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要加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首先,狠抓落实荣辱观教育,倡导道德规范,寓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其次,大学要营造多渠道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养,提升民族责任感;最后,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坚定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另一方面要重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里高尚的精神指的是一种对精神美的追求,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和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结合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理想涣散、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心弱化等现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紧贴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融道德自律情感于大学精神构建之中。

跨入21世纪,面对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事业人才新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

一、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是指人体生理器官、组织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基本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其中,基本活动能力包括大脑、心肺等生理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肌肉、骨骼等运动器官的生理机能。适应能力包括内适应能力和外适应能力;外适应能力主要指外部环境的反应力,耐受力和协商力。生理素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其它素质所依附的物质载体。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德之舍也。”以“车”和“舍”来比喻身体是知识、道德的载体,精辟入理、寓意深刻,说明了生理素质的物质性作用。当代人的生理素质受到普遍重视,一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不良因素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力运动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而体力承爱的压力愈来愈多。对于当代中国青少年而言,正处在紧张的学习和奋斗阶段,应该炼就出强壮的体魄,为承担当前的紧张的学习任务和未来繁重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生理素质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二、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能力,还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先天遗传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从事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各样的环境诸多因素影响后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可划分为智力心理素质和非智力的心理素质。智力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体认识,改造客观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非智力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以及在意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社会适应能力等要素。在人类活动中、心理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因此,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类活动水平的高低,心理素质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局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才能适应变化,克服阻力,承受压力,才能执著追求,锐意进醛因此,对人才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拼搏顽强的毅力,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

社会主义体制的转轨和重构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震荡。使人们心理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之以往任何时期愈加复杂,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人们的紧迫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加重了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感;人际关系的淡化加深了孤独感和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选择机会的增加而产生的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凡此种种,使中国当代青少年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往往感到心理不适,甚至引起一定程度的心理活动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学业上的进一步。心理素质历来是青少年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和成就的人才,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中国青少年整体素质赖以存在和提高的重要基石。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者经过大量实证研究也发现,个人成功因素中80%作用在于“情商”,而只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这里所谓:“情商”,实际上也就是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当代中国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现在和参与21世纪的竞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指人的思想观念,思想觉悟和理想观念;政治素质是指有正确的政治方面、政治立畅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力等;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情感优良、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它决定当代中国青年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世界资本市场的竞争,当代中国青少年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成为政治坚定、道德高尚、技术全面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四、科学文化素质

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科学、文学、哲学、艺术、宗教、习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素质包涵科学素质。在此科学与文化并列,在于突出科学是整个文化的核心,突出科学与文化的一体性。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等。

21世纪是“高科技社会”,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并逐渐形成“高科技——社会——经济——一体化”。因此,作为新世纪人才的中国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科学知识以及正确的科学技能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精神,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把只懂科学技术而缺乏文化素养的人称为“半人”。爱恩斯坦曾告诫人们,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判断”。价值判断需要另一源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立人之本。目前,当代中国青少年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只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人才素养的提高,在科学与文化高度融合的21世纪,人文素质的缺陷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创造。因此当代中国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与提高人文素养应同步协调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全人”。

综上所述:21世纪的青少年欲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应奠定扎实的基础,应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要素。

参考资料:

http://bbscenetorgcn/companyphpaction=view&cid=3264&sid=113708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多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适当的动机,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评估。

(3)增强自信。

A、关注自己的优点。在纸上列下十个优点,不论是哪方面(细心、眼睛好看等等,多多益善),在从事各种活动时,想想这些优点,并告诉自己有什么优点。这样有助你提升从事这些活动的自信,这叫做“自信的蔓延效应”。这一效应对提升自信效果很好。

B、与自信的人多接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对增强自信同样有效。

C、自我心理暗示,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避免对自己进行负面强化。一旦自己有所进步(不论多小)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这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心。

D、树立自信的外部形象。首先,保持整洁、得体的仪表,有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其次,举止自信,如行路目视前方等,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另外,注意锻炼、保持健美的体形对增强自信也很有帮助。

E、不可谦虚过度。谦虚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度,过分贬低自己对自信心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F、学会微笑。微笑会增加幸福感,进而增强自信。

G、扬长避短。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特长,同时注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肯定能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稳定情绪、学会控制情绪:遇事沉着、冷静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0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