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的奥秘——《认知心理学》第5-7章参书笔记

关于记忆的奥秘——《认知心理学》第5-7章参书笔记,第1张

                                       

《认知心理学》这三章主要讲述知识在脑海里是如何加工、存储及提取的过程,由此也揭开了记忆的奥秘。大脑有很强的记忆功能,记忆特别复杂,它能整合所有大脑,记忆的提取过程也是加工的过程,不是死板的,是运动的。

问题1:为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记住要点(有意义和有用的)而忘记细节?

人的左侧前额叶更多参与信息材料的加工,即语义、言语材料加工,形成言语信息记忆,但人们通常能够从语言信息中提取意义,但不会记住确切的措词;人的右侧前额叶更多参与视觉材料的加工,即图象、平面想象(想象力),形成视觉信息记忆,比如当人们看一幅图画时,倾向于记住这幅图画的意义。

人们经常盯紧特征性(典型)干扰,往往忽视表面性(非典型)干扰。人们对信息意义的记忆效果相对较好,当我们需要记住某些材料时,可以赋予它一些有意义的解释可以帮助记忆。

在培训工作中同理,我们的课程或学习项目可以起一个赋予意义的口号或名字,既有趣又有内涵能加深学员的记忆。另外培训的课件PPT可以与文字搭配,培训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些视觉性呈现和归纳等加深学员的理解。

问题2:我们是如何表征经验的要点的?如何将“冷词“转变为”热词“?

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我们表征信息(经验的要点)依靠语言和视觉编码,而不是抽象的命题表征。我们记住的是措辞还是意义,取决于我们对言语表征和视觉表征的关注度。大脑把外部复杂世界通过感知收集信息,根据层级不同,用网状结构存储起来,即语义命题网络,它解释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将左前额叶各种概念、各种关系 ,神经元是怎么穿起来的。

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热词“和”冷词“。冷词是指比较抽象的概念。概念是人类高级思维的产物,也通常是高度提炼的语言。比如“系统”、“制度”、“行动学习”、“企业文化”等。热词指一想到就有画面和体验的,比如“书包”、“小米粥”、“玫瑰”等。你可以想象到颜色、气味、形状,也可以连接情感。热词和冷词是相对于环境来说的,比如王老三如果没有见过玫瑰,玫瑰对王老三就是冷词。而对接触过玫瑰有体验的李老四,玫瑰就是热词。

对老师讲课来说,就是要让学员把冷词变成热词,学员对没有体验的东西无法理解,更不谈应用。一个专业的培训者,尽量避免让学员“一冷到底”,也避免让学员“越来越冷”。因此变冷为热的方法,是给情境,引发思考,激发想象力,让学员可以关联上自己的原有经验。

例如很典型的企业文化课程,假如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那培训结束,大家脑袋中就装了一大堆“概念”,培训效果就有限。如果给学员讲企业的价值观故事,给学员身边人物成长案例,让大家联想和讨论一个文化的内涵,描绘未来愿景的画面,就会“变冷为热”。我印象深刻的一堂企业文化课程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工作)+自身故事(与公司共成长)+三个问题XX公司在星球上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使命)、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企业(愿景)、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到达(价值观)。

问题3:什么是图式和脚本?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运用?

图式是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像简历的表格,是一种表征结构;它是表达复杂信息时用的结构,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表征结构;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是打包的信息单元,是存储信息时的加工方式。脚本是一种事件图式,它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是一种刻板的行动顺序。

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对于一个事物,会进行分类:它属于什么、它是什么、它能怎么样……这些关键特征与原型越匹配,就越象原型;越不匹配,就越不象原型。

人们对某些场景的典型特征都有默认假设,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信息时,听到某个熟悉的词语时,会自动启动图式,自己脑补大量信息。所以在培训授课中,多举例子,多讲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就是让知识具有很多的典型特征,与学员的已有图式匹配,引起学员更多的共鸣;另外,多利用学员已有的“图式”启发其思考并刻意练习,这样学员的大脑会更活跃,效果也会更好。

问题4:记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把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

记忆是我们知觉过去事物的方式。丧失创建新记忆的能力的人对自己的过去会感到一片空白。大脑的前额叶区加工储存在后部脑区的信息,负责记忆的产生;海马与周围颞叶结构负责储存永久记忆。

一般来说,受注意的信息会进入中间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保存信息的容量有限。在那里信息得到反复复述才能进入相对持久的长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必经的中间站。信息必须在短时记忆中“服刑”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并且“服刑”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被记住。只有用有深度有意义的方式对刺激材料进行复述时,复述才能促进记忆(感知信息—短时记忆—不断复述—长时记忆)。一般知识类的学习就是这样。

问题5:人的大脑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激活并存储信息的?

激活决定了记忆提取的可能性和速度,安德森的ACT理论所假设的一种神经网络中激活是如何累积的,记忆的激活水平由基线水平激活和从相关概念获得的激活决定。

例如小孩子记忆力好是因为神经元关联丰富且活跃,属于没有意义的机械记忆。当小孩子长大时,其它没关联的神经元就蜕化了,它懂意义时,就淘汰了无意义的触突。(0-3岁是小孩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当人年纪越来越大时,触突间的神经递质分泌不够,关联活性差,建立关联蜕化,老年痴呆症就是这样的。

要想让一件东西很容易地被激活、被提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子灵光,反应快”,那些被记忆的东西最好要与更多的其他东西相关联,即野蛮关联。我们了解一个不熟悉的名人时如果百度其简历,记住其照片,阅读其文章就容易加深记忆。我们要学习某项技能既要生活中观察时又要回到书本中查阅,理论和实践相关联,这样掌握程度也会越深。

还有一种情况是扩散激活,它通常用来指当前受到注意的项目能够使与它相关联的记忆容易得到提取的过程。记忆中信息激活的联想扩散能够促进阅读单词的速率。这也说明我们老师在讲课中为什么不能不给情境就直接回答问题的观点,因为只有给了情境才可以对学生实施扩散激活,更重要的是,被扩散激活的学生是不会意识到知识是老师给的,他们会感到知识是自己想到的和顿悟出来的。一个人顿悟时是万分愉悦的、自信的,如同阿基米德从浴盆中的水发现浮力定律一样,是异常兴奋的。所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学习。

决定记忆的内在可得性的量被称为强度。将记忆绩效随练习提高的模式称为学习的幂定律。一种引人关注的神经学习被称为长时程增强效应,它发生在海马和大脑皮层。前额叶的激活似乎驱动着海马的长时间增强效应,这种激活能够形成和增强记忆。练习次数越多,提取时间就越快越短,形成幂函数,刻意练习就是如此:前额叶在晚上睡觉时会把当前短期记忆移植到海马体。

问题6:我们如何改善或加深大脑的记忆程度?

精细加工包括创建与需要记忆的事物有关且对它有所补充和扩展的额外信息,有证据表明增加细节的加工越多,记忆效果越好。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增细加工可以改善记忆。学习有三乐,即共鸣之乐、重构之乐、关联之乐,把无关的东西建立关联和精加工(三个或更多的加工),很多需要多次精加工,精加工的过程就是把材料中有意义的东西翻译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建构自己“亲生的孩子”。

人们是否有意愿去学习材料似乎与记忆没有什么干系,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进行加工,即记住材料数量取决于加工水平,不取决于学习的意愿。所以在培训中,很多时候不是学员不愿意学,而是老师对课程的设计是不是能够让学员加深记忆,可以对课程内容精细加工,比如讲故事时,多描述细节,增强画面感,就会让学员有记忆点。

有一种记忆叫“闪光灯记忆”,即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永久记忆。在唤醒状态下,杏仁核会释放激素影响海马中记忆形成的关键过程,唤醒状态下的记忆保持得较好。我们经历的重大挫折或成功事件就有可能形成这种闪光灯记忆。

问题7:记忆如何保持?已有记忆如何干扰记住新的东西?

前额叶区负责创建记忆,海马及其周围的颞叶皮层负责永久地储存这些记忆。记忆痕迹的强度简单地随着时间而消退,学习一个项目的新关联对象,会导致对旧关联对象的遗忘。当一个概念与越多的事实关联,概念提取越快,理解也越透彻;野蛮关联就是鼓励和更多的事实关联。提取记忆就是逻辑脑重构。

遗忘既是因为记忆痕迹强度的消退,也是因为来自其他记忆的干扰。只有学习多条没有内在联系的信息时,才会发生干扰,学习冗余材料不会干扰目标记忆,甚至会增强目标记忆。傍晚似乎是唤醒度最高的时段,而在高度唤醒时学到的材料保持得最好,个人认为人越关注某种事物,对某种事物更感兴趣,其学到的材料保持得最好。

为了记住学习材料,人们会使用他们能记住的东西来推断自己可能学习过的内容。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精细加工时,他们不仅会回忆更多学过的内容,而且也会回忆那些没有学过但是由他们自己推断出的内容。激活旧知,关联新知,关联过去所学的东西来增强新知的记忆;意识在记忆的同时,潜意识也有记忆功能,促使人们记忆。

问题8: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是什么?

外显记忆描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回忆的知识。内隐记忆刚是描述我们无法有意识地回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能在我们执行某项任务时通过提高绩效显示出来。遗忘症患者表现出不具备有意识的记忆但拥有正常的内隐记忆。新的外显记忆形成于海马结构中,但随着经验的增加,这一信息逐渐转移到了大脑皮层。

内隐记忆涉及的是如何执行任务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内隐记忆的经典例子,也是另一种类型的内隐学习,由基底神经节所支持。例如骑自行车就是程度性知识,内隐知识一旦学会就忘不了。逆行性遗忘症患者虽然不记得以前的事情,但是某个情境突然出现或某项任务出现,他的内隐记忆会出现,自然想起或熟悉地执行任务等。 内隐记忆是无意识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潜意识的记忆,但是内隐知识不等于潜意识。

                                       

记忆释义:

(1)对认识过的事物能够回忆。

(2)心理学范畴。指人对经验过的事物的一种反映,包括识记(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并记住)、再认(该事物重新出现后能够认识出来)和重现(把头脑中的印象回想起来)。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的过程就是记忆的关键。

扩展资料: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

回忆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再现形式。记忆过程中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识记是保持的前提,没有保持也就没有回忆和再认,而回忆和再认又是检验识记和保持效果好坏的指标。

参考资料:

---记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 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使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三卷(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练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知道,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教育心理学的双重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新课改下老师应该有的心理素质

一、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机构。)

二、 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饯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三、 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 具有符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这些能力是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 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阶段;独特风格阶段)。

第二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记忆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分类记忆的种类有: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能容保持的时间长短来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也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声记忆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明显站优势;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为体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思维品质的矛盾性,(1)、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三章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人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还是1、情感逐渐稳定;2、情感的为路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情感两极明显;情感不断深刻;情感逐渐稳定(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情感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性生理发育的提前(内因);性信息的广泛传播(外因,社会上过量的情爱和性方面的信息刺激,再加上迅速广泛的传播,是导致早恋的主要原因);性教育的忽视;学生的个人原因。

性教育应该包括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这些教育应在适时、适度、适宜的原则下进行。

第四章 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期。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严格管理教育,是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启动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发展及教育

总体上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激性(反抗心理,有下列情况易出现反抗行为:1、独立意识受到阻碍;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3、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4、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的削弱。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它包括知、情、意三方面;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价值观: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放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的,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价值主题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创造力的构成:作为基础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表象为以下几种倾向:应付考试,片面追求伸雪率的培养目标;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法;“高分既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对智能影响较大的观点有思维理论、知识欲值理论及进化理论等。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能的突破口,所谓思维品质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品德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成分,道德意识使这二者加以沟通并得以实现。)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合理运用惩罚应该注意:少用、慎用惩罚;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惩罚要在适当的情景中进行;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滥施惩罚。

第六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中学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代,其中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奥苏伯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景的陈旧动机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部动机作用为辅;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过程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正确运用竞赛、考试和评比;注意内外动机的补充,相辅相成;注意个别差异。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为迁移而教: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

中学生知识应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期望,教师的评价,考试情景的知觉。

第七章 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良好的班级体通常具有班风正、学风好、教风纯等特点。

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班级体的独特功能:筛选择优功能;整和功能;自我完善功能。

班级体的舆论是指在集体内占优势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通常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言行。

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组织和知道编辑活动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要寓教育于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不能盲目地为搞活动而活动);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要针对班级里实际存在的问题;要针对社会上对学生有影响的现象开展班级活动;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

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内隐性和外显性;稳定性和易变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师生具有激励作用,其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注意力集中;认识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式;故事式;因利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

提问对象有四忌:偏爱、惩罚、讽刺、齐答。

第九章 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中学生社会化的最大课题就是要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其由一贯社会情景到另一个社会情景的转换,所有这些转换都被包含在社会化的进程中。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大众媒体;学校因素:价值观念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家庭因素。

偏离行为包括:一般性社会偏离;违章偏离行为;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成瘾,全称网络成瘾综合症,又称网瘾。

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控制。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悦纳自己,自尊自爱;情绪正常,乐于交往;奋发向上,自强自制;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学习压力,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考试焦虑。人格交往方面。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学校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充任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正确归因,能半段情绪动因的异同;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人应该理智的面对一切:1、控制情绪;2、合理宣泄;3、转移;4、自慰。

教育学

绪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术界较为一直的看法是: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反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具有典型代表的首推《论语》和《学记》。

继《大教学论》之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推动着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以及课堂中心。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社会政治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教育途径有着制约作用。)

教育与经济(社会经济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育方法、手段和形式有着制约作用。)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人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互补性、阶段性。

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空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念、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主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相应的各项规定。

壬演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第六章 中学教师和学生

中学教师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中学生的概述: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属性;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师生关系的本质: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属性。

师生关系的特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第七章 中学课程(—)

课程作为文本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未实现教学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的总和,它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第八章 中学课程(二)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中学教学(一)

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的价值: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文化成果必须传递给新生一代才能得以继承发展创新);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教学能加快学生的认识,发展雪糁个的能力和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中学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适合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引起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教学效果测评。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实践依据。

第十章 中学教学(二)

教学设计的含义: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用系统方法对蚕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分析和整体规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性和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中学教育设计的程序:目标分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十一章 中学教学(三)

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技术包括:导入技术、语言技术、板书技术、演示技术、讲解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技术、教学组织技术、教态变化技术。(看懂每一种教学技术,知道其含义和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