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乡愁》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第1张

乡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岸局势紧张,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禁止任何的交往。许多人的怀乡思亲之情无法表达,他们便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怀乡思亲之情。随着这种文学现象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文学题材——乡愁文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参考资料:

-乡愁

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作用: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赏析: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参考资料:

-乡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42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