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的写作背景

灯笼的写作背景,第1张

关于灯笼的写作背景分享如下:

《灯笼》的写作背景是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朗读人是卫东  )。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附赠课文主旨:

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均可。

  《灯笼》是吴伯箫以散文的笔法,抒写有关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灯笼》被编排在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一单元有关“民俗风情”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课上将学生的朗读体验作为重点,随文处理字词进行朗读指导,本想汇集学生预习时候的问题进行探讨,可无奈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很多,所以随堂设计了如下问题进行学习:

1文章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①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长幼情笃;(第3段)

②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第5段)

③村头高挑红灯,慰藉孤行客;(第6段)

④跟着龙灯跑,绽放飞扬的青春;(第7段)

⑤族姊远嫁,官衔灯映照朱门,记录岁月沧桑;(第8段)

⑥纱灯上描红;(第9段)

⑦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感慨历史的变迁;(第10段)

⑧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第11段)

2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有什么重要意义?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灯笼的意义在于以下两方面: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3浏览全文,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2)从孩童心性叙写喜欢灯笼。

  第二部分(3-10)由灯笼而引发的回忆、联想和想像,展示灯笼厚重的内涵。

  第三部分(11-12)抒发誓愿。

4品析重点句子:

①“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因为“挤着”用得极妙,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练字、修辞角度)

②“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抒情兼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5、总结写作特点

①以小见大,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就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有几十件,时间、地域跨度大,由灯笼连缀成篇。

②结构严谨。开头两段和结尾段相互呼应,由小孩子喜欢火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③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课文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交错进行,叙议有机结合。

④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语言朴实平易又悲壮激越。

    教学中,本想着自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可没成想到最后又变成了讲读,学生在自学,研读,赏析方面能力还比较欠缺,今后还需要引导和锻炼。因此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设计上其实可以做进一步的精简,课堂容量不可过大,要培养学生朗读课文并生成问题的能力。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身为教师,我不能直接告诉你答案,但可以提示你:

回答标题含义类的题,都是从2个方面答的

1、表层含义:课文讲的是关于什么的故事,从课文内容角度出发;

2、深层含义:即文章的中心主旨,紧扣中心思想答。XX有像灯笼一样XXXX的精神

《灯笼》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引出“灯笼”的主题,第二部分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灯笼》主旨

课文由点及面,由小孩子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自然段:挑着灯笼迎接祖父回家。

4、5自然段:上下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6自然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7自然段:元宵节看灯、猜灯谜。

8自然段: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

9自然段:纱灯上描红。

10自然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11自然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0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