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状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幼儿的成长过程有很多不一样的变化,家长们需要时时关注,防止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下面看看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1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同时,儿童心理变化在量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发生质的飞跃,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心一定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等数速率直线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心理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从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一个是幼儿期,一个是青春发育期。
4、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表现形式
1、婴儿期儿童表现出动作思维,学前期儿童在动作思维基础上开始发展形象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保持着形象思维的特征。
2、神经系统发展是先快后慢,而幼儿期大脑重量相当于成熟期80%,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是在青春发育期(女童11岁至12岁,男童13岁至14岁)快速增长,青春期前后却发展缓慢。
3、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愚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擅于文字表述、有的擅于动手操作。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21、认知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
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
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就忘了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好哄、任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
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
A、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我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B、开始知道自我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C、能说出自我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D、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因此,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
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大家知道,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成人一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否定本质特征。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有助于说明群体的行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特征,但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由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两岁宝宝的性格特点
你知道两岁宝宝的性格特点吗?宝宝这个时候都比较关心自己的父母,有什么东西第一时间都会想着父母,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溺爱,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宠爱有加,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两岁宝宝的性格特点,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岁宝宝的性格特点1
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随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4、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另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
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宝宝在幼儿园哭闹,究其生理、心理缘由,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上的问题
和一般所认为的单纯的心情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的病痛也会让宝宝呈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适时,宝宝会由于疼痛、难过而哭泣。
2、生活习气被打乱
2~3岁的宝宝很敏感,这个时分宝宝曾经树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气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忽然打乱了他原来熟习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会哭闹。
3、不顺应生疏环境
从熟习的环境忽然到一个本人完整不熟习的中央,宝宝无法对四周的事物产生平安感,而且他不晓得如何和四周的人相处,不晓得本人该做些什么、怎样做,从而产生宏大的心理压力,并经过哭泣来发泄本人惧怕的心情。
4、产生波折感
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分享,一时之间没有适应会产生落差心理。
两岁宝宝的性格特点2方法/步骤
1、和宝宝视线交流
每次对宝宝说话的时候都要看着他的眼睛,这样会让宝宝知道你在和他说话,并逐渐知道与人交谈时视线交流的重要性。经常视线接触也会增加宝宝的自信,即使宝宝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当你看他的时候,他马上也看你,这是你们之间开始交往的第一步。
2、多对宝宝说话
不要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而不对他说话。说点什么呢?比如,在喂奶、抚触按摩、换衣服的时候,可以告诉宝宝你在做什么。也可以说说其他家庭成员在做什么,比如爸爸在看书,看关于什么的书。还可以告诉宝宝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你向窗外可以看到什么,看到白云、小鸟、花朵
3、回应宝宝的话(发音)
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宝宝都无法清楚的用语言表达,从咿咿呀呀的发声到逐渐学会说话。宝宝开始发出声音就要重视哦,回应他和他交谈,像前边说的那样看着宝宝的眼睛。就像你能听懂他的意思一样去回应他,点头、摇手、做出各种表情。
4、回应宝宝的哭声
宝宝哭时是否立即回应,在这一问题上教育专家持有不同意见,但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知道你在他身边。如果宝宝是在睡觉时突然哭起来,先不行动,观察看看是否能自己重新入睡,如果宝宝还是不停的哭,可以轻拍宝宝并轻轻发出声音告诉他你在。
5、帮助宝宝建立自己的情感纽带
“情感纽带”是指宝宝最喜欢的一个玩具或一个物品。当宝宝拿着它的时候,情绪会比较平静。比如有的宝宝的“情感纽带”就是自己盖的小被子,有的是某个小玩具。首先你要有意识的培养宝宝,让宝宝找到自己的“情感纽带”;而当你发现宝宝的“情感纽带”一旦确定后,你最好准备一模一样的两份(比如同样花色的两个小被子),这样可以在清理一件的时候,让宝宝拿另一件。“情感纽带”对安抚宝宝情绪,绝对是神器!
6、多多户外活动
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尽可能多带宝宝走出家门去看看。给宝宝介绍他看到的人、小动物、花花草草如果遇到了邻居,教宝宝如何打招呼,宝宝开始逐渐学习与他人交往。
7、带宝宝去认识小盆友
去附近的公园或者游戏场所,指出并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也给宝宝介绍他能看到的东东,比如秋千、木马等。
8、尊重宝宝的感受
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表现出比较烦躁,不要试图再让宝宝去做什么,给他时间休息一下;如果宝宝想做什么并且看上去是可以完成的,给他尝试的机会。
9、帮宝宝打消“分离焦虑”
宝宝肯定会面对“分离焦虑”,尤其是当你不在他视线范围内的时候。告诉宝宝即使没有一直在他面前,你也是在附近的。比如,和宝宝玩简单的躲猫猫游戏,用一张纸或手挡住你自己的脸,或者干脆走到门后,并一直观察宝宝;在宝宝面前走出房间几步,并告诉他你会回来的,在外停留几秒后面带微笑走回去,说“妈妈回来了”。
10、教宝宝认识自我
和宝宝一起站在镜子前,告诉他这就是“宝宝”,指示不同的身体部位,并介绍每个部位的名称。
培养宝宝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多乐趣,能让你更了解宝宝,也能让宝宝学习更好地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对0-2岁的宝宝来说,尤其如此,千万不要错过了!
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
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伴随着胎儿的出生,儿童的成长发育让很多的父母们操碎了心;同时,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育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
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1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同时,儿童心理变化在量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发生质的飞跃,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心一定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等数速率直线发展。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心理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从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一个是幼儿期,一个是青春发育期。
4、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表现形式
1、婴儿期儿童表现出动作思维,学前期儿童在动作思维基础上开始发展形象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保持着形象思维的特征。
2、神经系统发展是先快后慢,而幼儿期大脑重量相当于成熟期80%,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是在青春发育期(女童11岁至12岁,男童13岁至14岁)快速增长,青春期前后却发展缓慢。
3、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愚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擅于文字表述、有的擅于动手操作。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21、认知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
认知能力的'主要表现:
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就忘了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好哄、任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
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
A、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我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B、开始知道自我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C、能说出自我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D、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3儿童各阶段心理特点及教育
儿童时代,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花开的如何,要看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养。对于孩子来说,阳光的照耀好比家长和老师的关注;雨露的滋养好比家长和老师平素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行为引导。所以家长和老师决定着儿童的身心是否能够健康顺利的成长。笔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把家长放在第一位,老师放在第二位,这喻示着:教养孩子,家长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在人类生命周期的长河中,0--3岁,是儿童泛起的第一朵浪花 ,这朵浪花将决定儿童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如果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以隔代抚养或保姆代养的方式,孩子将很难建信。据笔者临床案例观察:有一个家庭在此阶段更换过六位保姆;另一个家庭更换过11位保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相信任何人,试问他会有和谐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吗?他能和同事友好平等的合作吗?
3--6岁,是儿童泛起的第二朵浪花 ,这朵浪花决定着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是自动自发还是退缩愧疚。在忽略和打骂中度过的孩子,他在关系中要么攻击要么退缩,他的内在充满着愧疚不安。形形色色的行为问题是在此时奠基并得到发展的。
6--12岁,第三朵浪花, 决定着儿童是勤奋进取还是自贬自卑、可以想象,自贬自卑的儿童形成一套自贬自卑的模式,这套模式紧紧地束缚着儿童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一层厚厚的壳牢牢地固着在儿童的身上。
12--22岁,第四朵, 决定着青少年是自我统合还是角色混乱、、随着岁月流逝,这层壳逐渐由厚变硬,铁锤也将其敲打不开。渐渐的,这层壳和血肉融在一起,想要揭掉就必然血肉模糊,为了避免疼痛,壳只好永远和血肉相连。当“兔子”披上“老虎”的外衣,当“狮子”被“绵羊”代替,各种精神疾病应运而生,轻者患上各种神经症,重者被送进精神病院,一生和药物相伴。
22岁以后一直到老,还有数朵浪花 ,这些浪花决定着个体是友爱亲密呢还是孤僻疏离!是精力充沛呢还是颓废迟滞!是完善无缺呢还是悲观沮丧!
要让你的孩子如何,是家长和老师决定的,而家长,依然排在第一位。很多家长埋怨学校老师无为,说是上班听老板的,回家听老师的,埋怨老师把教育孩子的任务都推给了家长,为自己叫苦,试想,家长面对的是一个孩子,而老师面对的是70--90个孩子,老师的精力有多大,老师的辐射会有多广呢?如果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不让家长过问,你又真的会安心吗?
面对难管的孩子,老师又把矛头指向家长,斥责孩子的不好都是由家长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从而把抱怨发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紧张更紧张、行为更不良。
长期不良的情绪及行为模式,让儿童的身心发展受到阻碍,这时会借着各种“怪异行为”表达出来,当这个怪异行为不受重视,甚至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恶习”而被限制和打击,就会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持久的创伤体验会引发孩子各种身心疾病。
孩子的身心疾病有哪些呢?
临床中发现的首推鼻炎,患病率最高。其次咽炎,表现为声音嘶哑低沉,有的伴随呼噜声,有的有类似气管炎肺炎的咳嗽声,但观其喉咙,是不红的,可以称其为假性咳嗽。排在第三位的是反复的感冒发烧,到医院化验,医生会给出结论:免疫力低下!当家长请假在家照顾照顾,孩子的发烧就好了,过一段就又重蹈覆辙,时间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笔者的临床案例中,最长的一个月一次,最短的一周一次。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最新心理科学及生理科学的实践研究,这些身心疾病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疗愈。但是,预防远远大于治疗,心理一旦产生创伤,想要抚平需要耗费的精力实难估量!
少年儿童成长各阶段心理特点
1 --3岁 幼儿期
感知动作思维阶段 不会事先计划自己的动作 不能预见动作所产生的后果。
3--6、7岁 学前阶段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能初步计划自己的行动 初步预见效果 凭借事物形象、表象、事物联系,有一定联想。
6、7岁--10岁 初小阶段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步阶段 形象、表象慢慢让位于概念,并能运用概念作初步判断。
10--15、6岁 少年阶段
感知程度大,推理能力差。这时教师要注意直观教学,语言的直观、生动形象和活泼有趣,要帮助孩子从直接理解逐步发展到间接理解。思维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这个阶段,大脑的发育逐渐完成,记忆力和理解力迅速发展,正是长知识的好时机。这个阶段,同学们感觉敏锐,思想活跃。但是不定型,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是世界观形成过程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开始青春发育的时期,要十分注意讲究卫生,抓紧体育锻炼。这个阶段,有很强的好奇心,爱思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爱活动,好模仿,多幻想,因此,应该多参加各种有利于长知识、长身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