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有什么特点 谢灵运和谢朓的关系

谢灵运山水诗有什么特点 谢灵运和谢朓的关系,第1张

众所周知。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大诗人,在他之前,山水都是作为诗歌的点缀出现的,而他则是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大规模创作的人,他用精致细腻的言语,将自然界的美景融入到诗词之中,是我国山水诗的重要开创者,下面就简要的分析一下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景色

首先,魏晋时期是一个玄学昌盛的时候,山水诗的创作也都是在玄学的方式下进行的,山水就是诗人用来领略玄学趣味的道具,而且谢灵运本人在老庄、佛家等领域也有着不错的造诣,所以在诗歌之中往往会显现出佛老之语,因此可以说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是没有跳出时代的束缚,还有着深深的魏晋玄学的烙印。然而值得肯定的是他的山水诗之中很少有突兀的出现玄学语句,基本上玄理和景物结合的都比较好,所以一点都不显得晦涩难懂。

从艺术上的特点来看,谢灵运的是非常的优美,简单的景象经过他的描绘就呈现了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有的清秀脱俗,有的幽深秀丽,不一而足,让读者身临其境。后来人称赞他的山水诗之时经常提到一句:“如清水出芙蓉,自然可爱。”可见谢灵运的山水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还是在于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矫揉做作的语句,细细品味之下,显得更加的纯粹自然。

纵观谢灵运的诸多山水诗,虽然不免因为当时时代的局限性,有一些会显得疏于裁剪、铺垫不足,再加上过分注重玄理的交融,所以有些难懂,但是瑕不掩瑜,谢灵运的众多山水诗依旧以其清丽脱俗的风格在中国诗歌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谢灵运和谢朓的关系

山水诗的诞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的题材,而且带来了一种新的诗歌风采,而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灵运和谢眺这两个人是比较重要的,这里我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的关系和两人的诗歌风格。  

著名诗人谢灵运

首先从关系上来说,两人确实是亲戚,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嫡孙,谢眺的关系相对远一些,是谢安的哥哥的后人,从血缘上来看,谢灵运算是谢眺的族叔。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之一,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谢眺则是继承发展了谢灵运的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的风格,对于山水诗都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被后人称为“大小谢”。

从两人的诗歌风格来看,两人都擅长写山水诗,他们的语言风格都比较清新脱俗,都能够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将景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所以两人的风格是有些近似的,但是总归不是一个人吗,风格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对于谢灵运来说,山水的姿态在他的诗中是非常主要的,他极尽全力的描述风景的细节,不遗余力的描绘,因为这样大力的描述,所以在谢灵运的诗里面物我是分开的,先是他描述的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才是观察这些景物的作者。

而谢眺则是不同,他的山水诗更加讲究情景交融,他通过对于景物的描述来阐述自己的情感,同时摆脱了魏晋时期玄理的影响,少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显得更加的清新明丽,简单质朴。

 谢灵运山水诗介绍

纵观中国的诗歌历史,谢灵运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他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所开创的山水诗,将自然的美景融入诗歌之中,使得山水成为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谢灵运的画像

一直以来,中国的诗歌都是以写意为主,很少有事物作为诗歌的主题来描绘的,而在那之前陶渊明就是一个有名的田园诗人,是一个杰出的写意诗人,对于陶渊明来书写诗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流露,所以他的诗歌之中没有那么多描绘山水的词句,还是以情景交融为主,而到了谢灵运的手里,山水诗就开始正式成形了,上水的美丽风光成为了诗歌的主题,写实写物成为了整个诗歌的中心,谢灵运不放过任何一个美好的风景,将山水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美好的华美的勾勒出来,再现在读者的面前。

谢灵运的山水诗歌清新淡雅,在当时那个时代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写诗还可以这个样子的,这种“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开始成为当时写诗的潮流,影响了南北朝的诗风,甚至对于之后的盛唐时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因为谢灵运的诗歌更加注重景物的描写,独立在诗人的情感之外,所以也就不像有的诗那样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也有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都是以先写出游,再写见闻,最后感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模式,这样一来自然也不可避免的有了拖沓的嫌疑,所以谢灵运的诗歌也受到了不少的非议。

总的来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创建和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山水诗在南朝之后成为了一种独立出来的诗歌形式,并且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岁暮谢灵运赏析

谢灵运一生创作颇丰,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岁暮》就是其中一首杰出的诗作,在这首五言诗里面,谢灵运巧妙的将自身的情感、外界的景物和深奥的玄理相结合,完美的再现了当时的心境和悲凉的环境。  

谢灵运岁暮书法

谢灵运的一生算是比较艰难的,虽然出身不错,但是当时已经是东晋后期,之后没多久就被刘宋取代了,而谢灵运这个祖上为东晋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自然也成为了刘宋的打击对象,根据时间来看,这首诗应该是出自他人生的晚年,当时他不只是受到朝廷的猜忌,各种佞臣也容不下他,朝政混乱,也导致他几度辞官不做,这种仕途上的不顺和实现人生价值道路上的艰难让他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冬夜写下了这首著作。

全诗的开头两句就是开门见山的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谢灵运巧妙的化用《诗经》之中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感叹着这样夜不能寐,心有忧愁的苦痛,这种隐忧不只是如下文所说的那样单纯的对于自己即将老去,人生受到残害的忧愁,还有着对于往事不可追,所求不可得,人事变化等多方面的复杂心情。

三四句则是作者失眠时候所见的景象,明月照在了积雪上面,狂风猛烈的呼啸着,就像是悲痛的哭嚎声一样,这样的情景又恰好和当时作者的心境相近,所以更加显现出作者心中的悲戚不安,最后5,6句借着“积雪”“朔风”的余力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世无常,岁月不再的悲伤感慨,这种人命易逝,岁月变换的苦闷和美人迟暮壮志未酬的哀痛也是历代诗人歌颂的主旨。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原 诗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面对着大自然美好的图景,诗人如梦如醉,完全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烦闷,以致使诗人发出:“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这种由衷的慨叹在诗人看来酒味再美,也莫如山坞水涯更为令人神往的了在篇章结构上,这两句又是与头两句相呼应古时酒与愁是连在一起的,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故有“借酒浇愁”的说法而在谢朓此时看来,即使有很多的愁烦也无须用酒来消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诗人仿佛从自然山水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情感相契合的东西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美好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状物写景的才能谢朓山水诗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出自然界秀丽明媚的景色,而且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具有一种意境深邃的含蓄美意境的深浅仅仅以有无形象和能否做到情景交融来衡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能使读者的“意”与作品中的“境”交融谢朓山水诗就有这种特点虽然写山水,但他不是作地理风水介绍式地罗列一些景物,而是选择一些主要的特征加以形象的描绘,给读者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正象中国画常于一两抹断水残山之外留下一大片空白,使读者在空白处也能感到山势的巍峨和水气的浩荡,5,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译文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注释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方:将。滞*:久留。淹留。怀:想念。

 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鉴赏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4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