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4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 ,爱杀江南。
5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7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蒸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青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8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9题杨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
山水诗即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初兴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我国第一首山水诗是《观沧海》。这是建安时期“三曹”之一的曹操所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从艺术上看,它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苍凉的风格和感人力量;从题材上看,它则可以算是一首山水诗,只不过诗人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的歌咏表达自己的壮阔胸怀和政治理想。全诗的写法是由远到近,由写实到想象,描绘了大海的浩大及景象的美丽壮观,颇具艺术感染力。
南朝的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重要诗人,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山水诗在古代诗中的兴起,始于南朝。经过齐梁的演变,山水诗题材不断扩大,风格日趋多样,直接促使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繁荣兴盛和山水诗派的形成。山水诗是唐诗诸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十分突出,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山水诗人在唐近三百年中,代不乏人,其中有不少名家大家。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宝库。
一、初唐山水诗概况
初唐前期诗坛仍然承绪着齐梁余风,因此初唐的山水诗总体上了无声色,虽然如此,但仍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写得很有气势,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经行岚州》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两句,灵巧清新。对近体诗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宋之问、沈佺期的山水诗也颇有特色。在初唐后期诗坛上独领风骚的陈子昂山水诗数量虽然不多,但艺术上却展示出新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平湖一望水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江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洞庭湖水天相接,岸上丛林的光影倒映湖中,湖水映着日光,满湖跳跃着金色的波浪,蔚为奇观。
由于宫廷诗风的影响,此时山水诗题材基本上局限于宫廷池苑的范围内,诗人具体描写的是台阁山池之类人造山水或以之互相酬唱。自号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发起针对宫廷诗风的文学革命,山水题材方走向真正的自然山水,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走出宫苑园亭的游览宴集,四杰在漫长的行役中置身于广袤的山川,他们的山水诗也就脱离了宫廷池苑,而成为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这种以行役写山水的途径,无疑扩大了山水诗的描绘视野。当然,四杰山水诗风格技巧并未完全脱出齐梁以迄唐初窠臼,如多有花鸟鱼蝶、草树涧泉等细景闲趣以及清浅鲜丽的色彩风调,然而,由于胸中蕴蓄着宏大的抱负与郁抑的意气,四杰山水诗在写景中往往注入强烈的情感意绪,这就不仅体现为对唐初宫廷山水诗的超越,而且实际上将晋宋山水诗传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紧接四杰之后,对山水诗作出新的贡献的是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他们大多有过贬谪的经历,在羁旅途中写下许多纪行诗,在蛮荒贬所写下许多纪实诗,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优秀的山水诗。同时,在外在表现方面,他们从古体和近体两方面都对山水诗的体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方面,针对唐初山水诗沿袭齐梁,他们极力倡导谢灵运的五古体,以复兴山水古调;另一方面,亦使近体诗格律更加规范严整,改变唐初近体诗粗糙的现象,使山水之体更为凝练,山水之咏更富余韵。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盛唐山水诗的繁盛具有直接影响的还有张说和张九龄。张说在被贬谪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写作了大量山水诗,《新唐书》本传就称其在岳州时作品“得江山之助”。同时在他周围还聚集了一批同时迁谪的文人,形成一个文人群体,在湖湘一带兴起吟咏山水之风气。张九龄的山水诗则善于以宏大的气魄描绘山川形胜,同时寓含深沉的历史思索,被称为“寓神俊于庄严之内”。由于二张先后在开元年间拜相,是公认的一代时哲文宗,他们不仅自己创作了大量优秀篇章,而且以“天然壮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实际上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几乎都是经他们提拔而走上文坛的,因此,二张对盛唐诗人的影响最为直接。明代人胡应麟《诗薮》说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正描画出唐代山水诗派发展的大体脉络。
总之,初唐的山水诗,一是基本上承袭了南朝山水诗描摹细致的特点,情景交融还没有成为主体的写作特色;二是篇中写山水的名句多而全篇写山水并且写得很好的少;三是写山水的诗歌局势尚未开张,像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诗那样气势阔大的,还只是凤毛麟角。
二、盛唐时期的山水诗
到了盛唐时,山水诗的创作蔚为大观,诗人们对山水的体会更加深刻,把握和刻画山水的艺术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盛唐山水诗语言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其风格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一)孟浩然的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闻一多先生在《唐市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在孟浩然的诗中,这种清淡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浅淡、意象的疏淡、情感的冲淡。孟浩然的大部分诗都体现出这种特色,但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起成为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其代表作如《夜归鹿门山歌》、《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山中逢道士云公》等,无论是高士形象的塑造、山中登览的意趣,还是乡村风光的勾勒、偕隐过从的情谊,都既见淡远清旷、超然脱俗的诗境,又不失朴素真诚、生动活泼的生机。
孟浩然尽管才气过人,却机遇不佳,与仕途无缘。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他也是唐人中较早教授陶潜影响的诗人之一,而且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例如: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
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了诗人此时此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这种结合有时达到水乳交融、难以句析的程度。请看: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早发渔浦潭》
这属即兴纪游之作。全诗从早发渔浦潭(在今浙江省富阳县东三十里富春江)的情景写起,将舟行江上的新鲜感觉和舒畅情怀表达无遗。前四句,通过描写光芒初照的晨曦使水禽惊聒噪杂和桡桨相拨舟移船动的感觉,将江岸、潭浦的景色和水上船家早出勤作的生活气息传达出来。中间四句写江行所见,不仅丽日当空,万里无云,江宽水阔,满目清晖,而且别出心裁地移"镜头"于江边妇女当流梳洗的场面,使清江绿水倍增新意,充满情趣。末四句先及猿獭,以添别致,后用"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作结,证实此次行舟确是心畅神怡。诗人将山水景物与田园乐趣巧妙地结合,构思新颖,景物动人,使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说山水诗在盛唐的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这是他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风行于初唐的咏物应制之作大异其趣。他善于运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如: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相失。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望迥》
诗的前六句写登屿所见:舒缓远去的清江,冷落显现的沙屿,岸傍密植的绿竹和隐没深潭的巨石,还有隐约可感的鲛人和渔父飘逸的歌声。乍一看去,像是未经加工的自然风光。可是,联系后六句反复品味,就能领会,无论是写远去的江流或是冷落的沙屿,潜没的鲛人或是渔父的逸歌,都深含寓意,它透露出诗人在夕阳晚照中登上孤屿时倍觉寂寥的失落感。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
在《秋登万山寄张五》中,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尤为突出: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
天边树若荠 ,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感情抒发,是交错展开,互为因果的。如果没有"心随雁飞灭"、"兴是清秋发"的生动传情的自然景象,就表现不出诗人酷爱清新雅淡山水之个性。"雁飞灭"、"清秋发"不仅交代了时间、节侯,也描摹了秋景和思友的深情,而且情辞高雅,另具一格。在叙述傍晚渡头的村景时,自然地插入"天边树"、"江畔月"的描写,令人意会那景中蕴含着不尽的情意,从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村居中,向友人发出真挚的登山邀约,是很有感召力的。清人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此诗正是代表孟公韵致飘逸、感受清新、风格雅淡的佳作。晚唐诗人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曾有比较,认为"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氵亟)(氵亟)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有'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这一比较分析是有说服力的。当然,孟诗的风格并非只有冲淡平和一种,基于他在仕途受到的挫折,同自己不甘人后的心理冲突,使他情不自禁地在诗中涌现巨大的感情波澜,形成他山水诗创作中的又一种特色。
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孟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这是《唐音癸签》转引《诗谱》的原话,不无道理。其实,正是由于孟诗具有壮逸阔大的特色才令人觉得富于魅力。请看下列诸诗: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与颜钱塘登障亭望潮作》
大江分九派,渺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已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这几首诗早有盛名,它们的共同特色是,不论在写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那大江九派的描写更富有整体美和深远感。诗人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如画的江山,并赋予其无比的生命力。这当然要经过诗人经营构思的匠心,而非任意挥洒,未加运筹所能奏效的,更不能缺少时代精神的感召。例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盛唐时代气息的透露。这诗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称"高唱",可以共同成为最有盛唐气派的象征。
(二)王维的山水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作者以其极为洗练、简洁的文字给人们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
王维,字摩诘,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别成一格,流传极广。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我想这一点就很少有人熟知了。其实在许多的古今美术著作里,都著述过他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
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的山水诗还特别追求画意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他把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并经艺术的提炼与纯化,构成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画卷,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其代表作如《终南山》、《山居即事》、《山居秋暝》、《山中》、《汉江临眺》等,皆在人与自然的依恋、沟通乃至溶合之中展现出气韵生动的绘画美与诗境美,将这一题材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山水情韵。在山水画中,王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明朝董其昌就曾说王维的山水画"是一变勾斫之法为水墨渲染",便可独见他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三)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蜀道难》就集中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中的山河颂歌,是同慷慨激昂的壮阔胸怀、豪放浪漫的奇想交织合一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诗的精确评价。李白不仅善于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更善于大胆的创新。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创新格调、创新手法,也创新了语言。他的浪漫主义诗篇足以惊风雨、泣鬼神,不愧为诗歌史上的艺术瑰宝。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展开神奇想象的翅膀,刻画磊落不羁的自我形象,在山水诗中自树一帜。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在乎叙述观赏山水时悠然自在的闲情,更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怀着炽热的感情,塑造前人诗中罕见的极富个性神采的非凡形象。他随意写景,随意抒情,驰骋万里、纵横捭阖。唯其如此,更能表现山河一统的帝国气概,更能透彻表达怀才不遇的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愤懑。李白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山水诗中刻画敢于同命运之伸较量,不甘屈服的形象,在奋力拼搏中,苍莽的群山,奔腾的江海,都成为他的知音,成为他的依靠,成为他的力量和勇气的源泉。李白有意把山水神奇化、人格化,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祖国壮美山河的气势,不这样不足以刻画顶天立地的人格和刚正不阿的坦荡胸怀。请看《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不重记游,而是选取夕阳晚照,从奋攀峰巅这最后一段下笔的。一个"穷"字,写出了登山至此已筋疲力尽却毫不懈怠的情状。诗人赋予太白峰以神人的灵性和威力,唯太白峰与诗人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自由的天关。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泠风,冲出浮云,,遨游太空,获得自由的情景。雄伟高绝的太白峰,同挣扎于困境而不屈的诗人结成了挚友。经过奇思遐想,为大自然增添了性灵的彩色,使它成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可以对它畅抒理想的激情,获得精神的寄托。李白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情愫高洁、立志登高的自我形象。同时,太白峰那高峻幽邃的景象,读者亦自可心领神会了。
李白天才横溢的奇思妙想,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他热衷表现磅礴飞动的山水之美,像《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征君》等名篇,就是李白创新意境、创新手法的代表作。与李白同时享有盛名的王维,同样与山水相知,但他着重表现的是山水的画意、神韵和清幽闲静的意境,从中透露出孤寂自适的心情。可以说,李白的诗以气势取胜,王维的诗以技巧取胜。他们以不同的追求,取得各自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增强了山水诗的写意特征和艺术魅力。
李白喜爱乐府歌行体裁,因为乐府歌行不拘平仄,句式自由,富于节奏感的特点,更适宜于他的个性创作。李白摆脱乐府旧题的陈套,自由地表现巍峨的山岳、奔腾的江河、胸中的激情、心底的狂澜。他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的宏肆气魄,作为乐府歌行的创作灵魂,写出了《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古朴铿锵而又内涵博大的古题乐府,为这种古老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时代的色彩和生命力。例如他所写的《北上行》就是对曹操写的《苦寒行》从形式到内容的扩大与创新。不仅题目有所改变,而且内容从写征戍跋涉之苦,变为因见太行而思及北方领土被安史之乱的烽火造成的灾难。这是熔山水与时事于一炉的开先,后来杜甫由秦入蜀,途中写了许多这类的山水诗。
《鸣皋歌送岑征君》属于自立新题的歌行,诗人当时身居梁园,却神思远去,想象友人在旅途中经历冰封雪阻、霜崖洪河的险情以及鸣皋山中万壑幽深,素月相对的雅境,并通过一连串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决不与权奸为伍的耿耿忠怀。
清人王世祯云:"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李白是新体乐府的圣手,他写了大量绝句式的乐府山水诗,如《夜下征虏亭》、《望天门山》等,这些仅仅四句的小诗,在李白手中,竟成了一幅幅意境不凡的图画,又是一首首优美无比的抒情诗。总之,李白的乐府歌行,不论长篇短制,不论古题新题,都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们带着各自的特色,进入唐代诗坛的百花园中,焕发着诱人的艺术光彩。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天赋其才,兴到诗来,自然而不加雕琢,这是李白山水诗的独到之处。当然,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 ,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这里诗人用瑰丽夸张的语言,热情咏赞黄河、西岳的神威。古来写河岳的诗很多,但在语言的气势上,很少能与李白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白高远豪放的胸怀,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五岳是神州大地的神圣标志,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豪迈奋进的象征,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其万千气象,不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他重视汉魏乐府的刚健古朴,也吸收六朝乐府的清新流丽,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赋个性中去,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山水情深 风雪意浓——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与这首词感情有相近的是宋朝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 “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前辈道出的正是借景传达心声的名言经典。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黯”意为心情忧郁: “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无时不在, “好梦”难得,无计可消。下面“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一轮明月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销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 “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宋词鉴赏大典》)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 ‘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总之,让我们借用前人的话来评价这首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
要诗吗?
这一首可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曾经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到过灵州一带,对久驻边地不能归乡战士的思想情绪有所了解,在一个深秋明月之夜,登上受降城,写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一二两句写登城楼时所见。第一句写回乐峰前荒漠景象,一望无垠的沙漠,在塞外清冷的秋月照射下,仿佛遍地是皑皑白雪。这一句没有写月而实际有皎洁的月光,同时用“沙似雪”这一比喻使景物异常鲜明,突出了大漠的荒寒。第二句不仅点出秋月,而且用“月如霜”给月光以具体而形象的比拟,使这笼罩边塞的明月,给人以凄冷之感。这两句用笔简洁,而塞外秋夜风光物候的特色十分鲜明。正是在这样荒凉凄寒的环境中,才很容易勾起征人的思乡之情。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写在城楼上所闻。在这秋月普照的边塞,凄冷寂静,这时突然传来如泣如诉的芦笛之声,划破边地秋夜长空,四处飘散。萧瑟荒凉的景色,已经使征人增添了不少愁绪,再加上这悲凉的笛声,思乡之情更不能自已。结句用“尽望乡”三字极为真实地表达了征人久戍思乡的情怀,概括性极强,真切感人。
就像西方宗教画,是因为对于宗教的信仰一样,中国的山水画里,是“高士”们对于自我同样有着精神追求和修炼。
宗教画和山水画,东西方都各有执念
画山水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和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这是教科书里的词汇。可是为什么王朝时代的所有杰出的头脑都热衷于此,且一画就是一千多年呢
“热爱自然我可以理解,但如此的痴迷且一成不变地画了一千多年。这就让人不好理解了。他们难道没有想过用些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我知道,在欧洲也有过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画种。那就是中世纪的宗教画”
宗教画脑海里浮现出在慕尼黑美术馆里见到的精美的作品,被它们的气息深深打动。这样的绘画是用来进行精神修炼的。
山水画难道是古人进行精神修炼的工具
就像“宗教画”传达着对“神”与“神性”的理解与热爱一样,中国王朝时代的山水画难道也有着精神修炼的含意在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行人的背后,难道还隐藏着什么其他的秘密
是啊!光凭“对自然的热爱”是不能解释这一千多年的执著的。而且,古代中国的词汇里面是没有“哲学”这两个字的。“表现了画家的个人情感”,那为什么所有的山水画都以“士夫气”和“逸品”作为自己的旨归呢
难道现代中国的艺术理论故意地隐去了山水画背后所强调的他们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中国的古人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也不再依附于理论、思想,更不会依附于情感,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
这种“回归”也在古代的士人之间树立起了“雅”“俗”的标准,他们给这类“回归”之人的名称是“真人”或者“高士”。
精神修炼为什么就一定要画山水画
据资料王维—习禅,苏轼—习禅,黄公望—修道,倪瓒—习禅,吴镇—习禅,董其昌—习禅。
从晚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为基础,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并发明出具体的精神修炼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当时的“显学”,并成为一种“时尚”。
山水画只是“心性”这门学问里的一个分支罢了。
“心性”的精神修炼法在当时被称为“道”,它指导着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内心。而山水画是被视为“画道”的。
“心性”的精神修炼才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
也是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内在动力。古人原来不是在画肉眼看到的山水。他们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修炼境界。
那么,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标准,当然也是山水画的标准了。这套精神修炼法的追求,当然也是山水画的追求。这套精神修炼法的最高境界,也会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难怪在山水画、书道、琴道、茶道、古典诗词等中国的艺术品里,他们那么地强调“静淡远”的气息了。这些艺术品传达的不再是门技术,而是精神修炼的水平
对人类精神实相的描述,才是古人画山水画的真正原因
山水画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载体
在中国的精神发展史上,不仅出现了像敦煌石窟、永乐宫壁画那样的“宗教画”,通过“士”人们的努力,还发展出了一种更直接的形式——用山水画的“意境”来表达人类精神的实相!
古代中国并没有像欧洲“宗教”那样进行着对“神”的崇拜,并以此来锻炼西方的精神。
而是演绎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和具体的训练方法,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与艺术,锻造出了一个与“神”不同的精神世界。
溯本还源才发现,令王朝时代的士大夫们如痴如醉的,并不是一张张山水的画面,而是那画外的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媒介和语言,把“心性”修炼体系中对人类精神的理解传达出来呢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回答的。
古代山水画的“玄机”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类精神之自满自足的代表。画面上“冲和”的气息,正是那精神之本来的气息。行云流水般的走笔和落墨,代表着“心念”的无住与生灭。
“山”寓意着“心体”的如如不动。“水”寓意着“念头”之流淌与起伏。“树”暗示着“山”与“水”的生生不息的关系。“人”则指的是那寻找精神之“本来面目”的修道之人,他在“山”“水”及“树”木中体悟着“心体——念头——生生不息”的关联。“云雾”代表着这层关联在求道人的心中或明或暗的显现。
“房屋”的出现表示修行人在求道的途中出现的境界及达到的果位,以及那最终极的回“家(心斋)”。“道路”则是那所求之“道”的同意同音。远处山中的“瀑布”召唤和标志着“识本还源”。“桥”的意味是由“此岸”到达“彼岸”。“船”的一层含义是“渡”,另一层含义则是“逍遥”:修行人又重返人间。“庙宇”则代表着那认识人类精神之本来的方法。
陆壮作品
来自中华收藏协会
诗情词境今胜昔
——毛泽东诗词古今独步的启示
刘 淜
唐诗宋词,使中国享有“诗国”之盛誉。因此,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今人的诗词创作无论如何是难以超越古人的。
记得有一次与诗友们聚会,有诗友于席间慨叹:今人诗词没有超越古人者!笔者则不同意这个看法,于是据理力争论证道:清赵冀论诗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关于此,古人也多有论述。
明袁宏道说:“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也。”
清梁绍壬说:“诗宗唐音,固也。然使自唐至今,千篇一律,有何意味?且宋之为宋,元之为元,正以其各具面目,方见天地文运,变化无穷。若必尽法乎古,则何不一一绳以汉魏六朝,且何不一一绳以《三百篇》、《十九首》乎?”
清尤侗也如是论道:“诗无古今,惟其真尔。有真性情,然后有格律;有真格律,然后有真风调。勿问其似何代之诗也,自成其本朝之诗而已;勿问其似何人之诗也,自成其本人之诗而已。”
这些对后代产生积极影响的古代诗论令人信服:今人的诗词创作是完全可以超越古人的。因此我对诗友们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今人的眼界超越了古人,因而今人的诗词的胸襟、气势和诗意也会有超越古人之处。并列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七律·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及笔者的《水调歌头·人月圆》中“万里共明月,辉曜地球村。此间明亮如昼,脚下却朝暾”等诗句为例,说明今人诗境有胜古人之处。几位诗友仍连声道:“词句胜古人,而诗意未能胜古人。”因此笔者认为,这个“今不如昔”的观念如不转变,将会影响中华诗词的健康发展。
其实,在现代众多的诗人当中,堪称古今鲜见的诗国骄子当属毛泽东。
作为诗人,毛泽东被文化人接受并备加推崇,是在1945年赴重庆谈判期间,以一首《沁园春·雪》搅动山城文化风云开始的。是年10月21日,作为《沁园春·雪》第一读者、被时人尊为“词霸”的柳亚子欣然为画家尹瘦石所写的跋文说:“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此后的许多和词,也大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谈对毛词的感受。诸如“岂等沛风?还殊易水,气度雍容格调高”(郭沫若);“望尘莫及,竖子牢骚”(聂绀弩);“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陈毅);“不识作态装娇,更不惯轻盈舞秀腰”(黄齐生);“浑莽不事妆娇,更不自矜持不折腰”(景卟)等等。自此令人领略到了毛泽东那古今独步的胸襟气魄。
毛泽东豪迈雄健的诗风来源于他的丰厚实践。作为政治家,毛泽东是充满革命的理想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作为诗人,毛泽东是集军事家的机敏气魄、政治家的胆识圆通、思想家的深邃智慧于一身的诗人。因此,毛泽东政暇赋诗,可以妙句拈来着眼高拔,确立了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著名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如屈原、曹操、唐太宗、宋太祖、南唐李后主、唐代三李、宋代苏、辛等,他们有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思想家、哲学家,或者是文学家,但几乎没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在诸多方面同时达到令人信服的境界。故柳亚子在步毛泽东《沁园春·雪》原韵和词中,便有如是评论:“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慨;稼轩居士,祗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后,是年12月8日《大公报》发表《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的署名文章。作者说这是早已写好的一篇旧稿,“近见今人述怀之作,还看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比量,因此觉得这篇斥复古破迷信并反帝王思想的文章还值得拿出来与世人见面。”接着,《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益世报》先后发表20首(篇)和词或文章予以攻击。显然,这远非文墨官司,已转化成一种政治斗争了。诸如“草莽英雄,林泽豪杰,巧饰文词虫贝雕!休夸耀,看青天白日,旗遍今朝!”之类,直露天机。进步文化界也立即撰词撰文予以回击。时在重庆的王若飞把这些和词文章收集起来,寄给毛泽东,毛看后在同年12月29日的一封信中,短短几句,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此足以应验了古人所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为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
虽然屈原、苏轼、辛弃疾等的遭遇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毛泽东的人生道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是中国革命所经历的曲折万难的征途,造就了毛泽东这样一位非凡的领袖和卓有建树的诗人。因此,毛泽东的诗词总是力图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与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也是其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上述无可辨驳地说明,现代诗词创作“诗情词境今胜昔”。按照事物发展规律,今后还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参考文献:
①《古典诗论集要》,屈兴国等选注,齐鲁书社出版社,1991年版。
②陈晋:《毛泽东之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00字
作者单位:吉林省新闻研究所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8号吉林日报社
邮编:130051
电话:0431— 8990686
E-mail:lsanpeng@sinacomcn
E-mail:lsanpeng@chinarencom
刘淜 网络论坛
《文明与野蛮》http://bj3netshcom/bbs/110649/
《新闻观察》
http://modelcccencom/cgi-bin/bbs3000/bbscgiid=lsanpeng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将事物描述出来,增加读者的认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景物的描写可谓妙哉!在《西游记》第一回,孙悟空拜菩提祖师时,登山观看,果是好山:
千峰排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瘦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崖苔藓生。
作者在描写此山时,把高峰看成到刀戟,把大山看作是屏风,文字中生动地凸显出山的高峻与秀丽。继而又抓住主人公眼中看到的:老树参天、道路幽深、繁花奇异、青草祥瑞……从细节入手对物观赏,真可谓悟空心中的“好山”!
在第一回文段中出现悟空登顶观山,而第二回则是站在自己的地盘——花果山,他向北望去又是一番景象:
只听悟空又念到“好山”,山势险峻:
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每见铁牛耕,常有金钱种。幽禽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世上名山无数多,花开花谢蘩还众。争如此景永长存,八节四时浑不动。
此山作者先从笔锋、曲涧入手详抓挺立,深沉来写出山的险峻,同样有山的总体特点延伸到山中景物:花、松、石……并玩笑似的一把,描写石头的沉默不语,水的不言不语生动的修辞中又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味,通过赏景,文字中也流漏出孙悟空与混世魔王的一番较量!
这两回中对于山的描写运用的有比喻、拟人、对偶等法,同样是一个人眼中的山,同样是高处看山,但前者从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仙山,而后者我们看到的是透过山的险峻中的人物内心的较量,不得不说作者把“细”做到了极致!
诗人杜甫的《望岳》:
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处处有望,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到俯望,字字都在告诉我们泰山的磅礴之势。
又如诗仙李白笔下的“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黄山的高峻神秀尽收眼底。对于莲花包似的三十二峰,金芙蓉般的丹崖石柱,李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象!
同样是写山,吴承恩这两回的山有仙气有险,杜甫的山磅礴,李白的山壮丽,王安石的山秀气……我们也从不同的文字中了解不同视角的山,感受到不一样的山!
入夏,湖南那几场“水漫金山”式的滂沱大雨,又魂牵梦绕地把我拉回到2004年,参加在南京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联工作研讨会”,以及会议安排参观瘦西湖、镇江市、玄武湖等活动。于是,诸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听吹箫”等千古绝唱,便一古脑儿涌上心头。
此行出人意料的收获是,居然在南京的镇江市内,找到了《白蛇传》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社会原型”:许仙,明朝历史上的镇江市内,确实有一名姓许名“宣”的男子(不是神仙的“仙”),是家药店的伙计。白素贞,许宣的未婚妻。法海和尚,金山寺内一名普通和尚,许宣父亲的朋友。许父临终前曾交代儿子:“你和素贞完婚那天,要请法海和尚作证婚人……”云云。
事隔多年,儿媳完婚之日,却忘了去请法海和尚作证婚人。婚后,夫妻双双去了杭州姐姐家。不久,夫妻又从杭州回到南京镇江府休养生息而终和常人别无二样。
然而,明朝的陈六龙却用他的生花妙笔,把三个普普通通的“社会原型”,写成了白蛇(白素贞、白娘子)思凡下山,与侍女青蛇(陈六龙增加了“小青”这个人物)同至杭州,白和许仙结为夫妇,法海和尚以白、青为妖,多次从中破坏,终借佛法将白蛇镇压于雷峰塔下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反封建婚姻的主题思想。
六年前在南京游玄武湖时,一位年轻船娘听我操湖南长沙口音,便搭讪着谈起了湖南长沙籍已故的戏剧活动家、戏剧家、诗人田汉,以大革命时期的玄武湖为背景,创作**剧本《船娘曲》这段往事。故事梗概是:大革命时期有一位在玄武湖搞革命活动的青年,与一位船娘热恋,后随年北伐。临行时,船娘以湖中鲜藕为赠,取“藕断丝连,矢志不移”之意。青年怀而珍藏之,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白藕变成了血藕。船娘得信,殉情自尽于玄武湖中,留下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由当年上海新华**公司,将其拍成了黑白片《船娘曲》。此片虽尘封已久,却由运载我们游湖的年轻船娘,一往情深地唱着,打动着我们的心弦:“荷叶樱桃不值钱,辛苦织绢没人穿,莲花易谢人易老,来呀,上我的船,荷花谢后藕儿鲜,荷叶上有露珠眠。您若是爱静不爱闹,姐划太平门外古城边,来呀,一角钱。”歌词简洁、明快、生动地揭露了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的民族工业已经跌进崩溃边沿的不争事实。
我们所乘的这条游船属机动、人力两用型的。船上除了健谈、活泼的年轻船娘之外,还有一对来自台湾的青年男女,他们听完年轻船娘的叙述和演唱之后,几乎同时指着我说:“先生,你真幸福,家乡出了个如此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为56个民族的大家庭留下了一个永恒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虽然不能用“他乡遇故知”来形容我当时美滋滋的心态,心里却充满了对“湖湘文化”的尊敬之情。
“谁不说咱家好”呢?人一高兴,我便文白相间地侃侃而谈,说起了舜帝南巡“九嶷山”(湖南宁远县境内)死于苍梧、洞庭湖中君山上的“斑竹”又名“湘妃竹”(是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寻夫留在竹子上的眼泪)。不信么?这里有诗为证:“舜帝南巡去未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年珠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上斑。”
在年轻船娘的调侃下,台湾青年共同唱了一首《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高山常青,涧水常蓝,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涧水常围着青山转……
我突然想起一句广告语:“爱的舞台,永不落幕”!并配了副下联:“视之山水,情谊深长。”
山水情深 风雪意浓--------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