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关系,第1张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小学美术的教学不再单纯以传授美术知识、讲授美术技能为主,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美术素养的培养。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作品欣赏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情感教育,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艺术情操,延续学生情感体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交流是教学的主要方式,更是新课程下实施教学的重要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占据着课堂的主动权,和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新课改就要求在课堂上师生要保持平等,教师要做一个合格引路人,把课堂交予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绘画技巧,并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的同时,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绘画技巧的习惯。

(二)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学生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情感教育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3]。

例如在人美版二年级《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痕迹,寻找大自然中的痕迹,然后将自己的发现反映到画纸上,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点评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在外出后的表现。对于那些在外随意践踏草坪、采摘花草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告诉学生要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中的一切生灵。通过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写生,不仅可以增进他们与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与责任,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

(三)延续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教学内容中适时地加入情感教育,不仅能让枯燥的学习生动起来,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以一种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美术内容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延续。

例如在人美版三年级《一张奇特的脸》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先将一张画有人脸的放在讲桌上,先让学生从正面观察人脸,它是一个笑着表情,然后让学生换个方向观察,它变成了一个难过的表情,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情的变化规律,此外,老师还给学生播放大笑、愤怒、哭泣等的声音,让学生互相做出相应的表情,引导他们观察同学在做不同表情时的五官变化。

通过简单的游戏,将课堂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美术课堂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进而实现教学目的。学生不仅会在课堂上展现出对表情变化的兴趣,在课后也会与同学互做表情游戏,展示自己对表情变化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更好的延续。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两种植根于生物学的需要: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又称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满足比成长需要更迫切,基本需要按照力量的大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需要。他认为,需要有一种渐进的层次,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他指出,只有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在所有的缺失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成长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把人类的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联系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情感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特性。在一定条件下情感会发挥积极的效能,促进入的实践活动,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情感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干扰乃至破坏人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情感效能。情感效能在教育教学中就象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就有利教学、优化教学;处理得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损坏教学。人类的情感具有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功能。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出现情感共鸣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作为教师,不仅要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做积极情感的导向。

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中一部分人由于中考不考生物,是副科学不学无所谓,另一部分人由于家庭社会等原因、受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学习抱有消极态度,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学生学习的情感被激起并满足后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极大提高。

其次,要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友谊,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意识强度。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只要喜欢、爱戴这个老师那麽就相信这个老师讲的一切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既要进行认知信息交流,也要进行情感信息交流。师生之问的情感交流,不仅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在教育目标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关怀爱护的友情,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家境如何、品行如何,教师都要以仁爱之心、真挚之情去了解和理解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摆脱了自卑感,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从而就喜欢、爱戴这个老师,实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级需要,即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认知的需要,也就是利用师生之间的友情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可以看出情感效能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孩子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平等的教学气氛,维护学生的自尊,批评学生要讲求艺术,尤其要制止、纠正体罚一类的行为,要多一份谅解、宽容、尊重。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学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使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得到提高,成就感需要就会产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在教学中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只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的。师生关系的好坏、师生间感情程度的深浅,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中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在十五、六至十七、八岁之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意向,而且自重感在他们的心中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别人对他们尊重,愿意引起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他们不仅期望教师给予知识和一般情感上的温暖,还要有心理上的接近,需要友情和理解,这是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学,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情和爱,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得到平衡。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品质的学生是学好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感情的交流。如果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溶进健康向上,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求知欲的烈火和他们热爱生活的理想之光。“仁爱产生仁爱”,这是英国教育家宾塞的论断,教师向学生倾注爱的情感主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人的认识 过程离不开情感。好的情感会推动认识的发展,积极的情感激励着学生创造性地探索和大胆地思考求知。情感是人思维的源泉,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

有些人只强调:班主任要讲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没有“动之以情”,就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感与兴趣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融洽,学生势必与其有了戒备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当其走进课堂,学生绝不会产生喜悦的情绪,反而任老师怎样讲授知识,学生也难以全部接受。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学生也有了这种心理既不可能对此学科产生兴趣也无法静心地听课。笔者看到过也体验过师生情感融洽时课堂欣欣然的场面和气氛,教师自身成了强大的磁场,学生的双眼闪烁着敬慕、爱戴、喜悦之光神。情感是促进师生间教与学的最大的力量,有了情感教学就有了生机,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

怎样才能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呢?除针对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育外,最主要的是造成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庄子、渔父〉中道“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既做学生的老师也做学生的朋友;其次感情的疏通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手段,教师要有好的动机,但无好的方法也很难求得师生感情和谐和心理相容。教师要力求避免与学生心理上的冲突,一旦发生这种冲突,教师要迅速寻找解开冲突的症结。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科学途径,激扬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对教师有了好感,对教师的讲课产生了愉快的情绪,其能动性也就产生了,就会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每个人需要做的事情,不仅仅体现在每个人的家庭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好的沟通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能够让事情的方法得到解决,而长期的不沟通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关系的冷淡。这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这样的,如果能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那么对父母改变教育方法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同时还能够让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首先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就能够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对于父母来说与孩子沟通不单单是想要和孩子多说几句话更重要的是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从沟通中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她的关心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甚至在一度想要对我们敞开心扉。同时我们可以从沟通中了解到孩子对自己的需求,也能够更早的了解到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能够更好的做出应对措施,还能够让孩子在沟通的过程中增加家庭的和睦。

恰当的沟通能够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凑,甚至还可以让孩子愿意与我们诉说他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能够及时的开导他。在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也能提前预知增加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往往离不开父母与自己的沟通,而合适的沟通能够让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顺畅,能够提升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因为在孩子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起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够让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增加有自己的主见。

不管怎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处都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调和。而沟通就是他们之间的调和剂。在这个时候当孩子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采取沟通的方式进行了解,当孩子受到成绩上的进步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也可以通过沟通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赞扬,当孩子受到批评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的给他们一些安慰成绩退步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收获到我们的鼓励。不管怎样沟通都能够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但是父母要注重沟通的方式也要注重沟通的过程,不然在沟通的基础上只会适得其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7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