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 :“温晴”是所见的外象 ,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 ;“温情”是心象 (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文章不惜笔墨写景,实际是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蕴、文章的核心。
描写黄土高原的语句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
亿万斯年,谁能说清从哪一刻起,不分季节,不分昼夜,不知疲倦的西风带,就开始施展它的法力?塔克拉码干,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乌兰布合……场有,腾格里。这些个神秘的荒漠呵,一古脑儿地,被那股精血旺盛到近乎粗野的雄风卷扬而起,向秦岭北麓的盆地倾压过来。
漫空里都是**的粉尘。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盆地不见了。凹陷的大地上隆起一丘黄土。黄土越积越厚,越堆越高。积成峁,堆成梁,又堆积成一大片一大片的塬。
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极目处,四野八荒,惟有**。尽是**。**。**。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著一川黏稠的**!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的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著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轩辕柏。
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深抠进黄土,扎向地心,伸向天际,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舞著弯刀、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的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著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薰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著。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 了八百年,又被人 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 ,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这裸著青筋、露著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
形容黄土高原的句子
民歌昂扬著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黄河儿女最通俗的 词汇和最亮丽的 。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渲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
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 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
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
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
形容黄土高原的成语
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沟壑纵横,尘土弥漫
飞沙走石 [fēi shā zǒu shí]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冥昼晦。”三国·宋均《春秋纬》:“风从箕星;扬砂走石。”晋·干宝《搜神记》:“王言此树神何须损我百姓;乃以兵围;正欲诛伐之;乃有神飞砂走石;雷电霹雳;无令得近。”
例 句
沙漠里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刚才是风和日丽,现在就变得天昏地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落土飞巖 飞砂转石
反义词
风和日丽
形容黄土高原的成语
据说梦境是我们和灵界的一种信息传递,有些梦境是有预示意义的,还有一些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者是往世的再现。梦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或提示,但是又不能太执著于梦境。
白天不要想太多,适当做些运动来充实白天的生活,这样晚上睡眠质量会得到提高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形容黄土高原的词
莽莽苍苍
zdic 汉 典 网
(1)鲁莽冒失。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而 艾千子 犹以‘莽莽苍苍’论文,不知‘莽莽苍苍’者,即俗所谓‘莽撞’, 孟子 所云‘茅塞’也。”
(2)无边无际。
秦牧 《艺海拾贝·巨日》:“东面一轮红日,光辉灿烂,正照耀着莽莽苍苍的大地。”
(3)荒凉貌。
瞿秋白 《涴漫的狱中日记》:“〔那地方〕现在正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白骨如山的堆积著。”
一望无际yī wàng wú jì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一望无际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
近义词:一马平川、无边无际、漫无边际
反义词:咫尺之间、近在眉睫、一衣带水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地域辽阔
从上面可见,两个词语都有无际的意思,而不管是高原,还是平原,都可称为无际的。虽然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但从大范围来看,依然是无边无际的。并且这样的词在网上去搜也很普遍。当然用 莽莽苍苍 形容黄土高原更合适,一望无际形容华北平原更好。
描写黄土高原的名句
第1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第2句独立黄土山巅,任凭狂风漫天。苍黄原野嚣张,山脚壑旁村庄。祖辈父辈垦荒,粮食饮水向苍。面朝黄土情伤,仰天长啸故乡。
第3句你如果在空中鸟瞰著黄土高坡,那沟沟峁峁多么像黄土高坡瘦骨嶙嶙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多么像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窑洞是在崖壁上挖进去的,从远处看就像楼房摞在了一起。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塌了、岳阳楼没有了踪影、圆明园烧了……,长城蜿蜒地卧在大地上,妄想阻拦住时间的脚步,只有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见证著中华的沧桑变迁,慈祥坦然地观望着黄土高坡深沉浑厚的生生息息。
第4句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窑洞上刮过,吃著莜面拿糕山药蛋,有一张古铜色的脸,肩膀上隆起一块块肌肉,在年轮似的梯田里劳作,元宵节在黄土高坡上敲著腰鼓或者踢鼓拉花,这就是黄土地上生生息息的主人。
第5句我的家乡,最多的是白杨树,随时都可以见到成排的高大的白杨树,我也爱白杨树,因为他们无私地守护着这片黄土高坡,努力抵抗沙尘暴的侵袭。这就是伟大的白杨精神,指导这里的人们长期与艰苦环境做不懈斗争。向往春天,向往绿色。人们脱掉了冬日的暖装,劳作在田间,多么的精神,多么的攒劲。时而吼几段秦腔,展现著西北人的豪爽情怀!
第6句“对面面的疙梁梁上桃花花开,哦要把哦的二妹妹迎回来。”顺着飘来的信天游,看到一位黄土汉子赶着牛在耕地,他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握著犁把,大黄牛拉着犁慢腾腾地走着,犁尖翻起来的黄土像小溪流动的浪花。汉子洒脱地在空中甩了一个响鞭,让打盹的春天吃了一惊,远处的疙梁梁上蹲著几只羽毛油亮的山鸡,暖洋洋地晒著阳坡。
第7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汉唐雄风依然存著,坡上,一座座汉墓古冢和遍坡的秦砖汉瓦,坡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与千年流淌的渭河,会给你诉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生活像蜜儿一样甜着,村里,平平整整的水泥街道,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村外,宽阔的通村公路,绿色的田野,显示著美好与和谐,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层层梯田唱着美好的歌,春有,桃李争艳,百草斗芳。入夏,石榴火红,翻滚麦浪,秋来,果满枝头,谷豆飘香,冬日,满坡大棚,满坡希望。
第8句我怔怔地站在这犬吠鸡鸣的小山村,密集的城市显的是那么遥远。村中的石级路越走越高,我放眼望去,黄土高坡的土**猛地漩卷著涌入眼帘,黄河原来是黄土高原的孩子,不然的话它的颜色怎么是黄颜色的呢?中华文明五千年,而黄河的年龄不得而知。中华历史上发生的人口大迁移,都是从黄土高坡走出去的,黄土汉子的肝胆不知道遗传了多少代,是黄土高坡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
第9句经过一个冬天的养精蓄锐,小草拼命地挤破土皮,黄黄的、嫩嫩的,是那么的可爱,也有几分欣喜,刚透出土面的那一抹黄很快就变成了绿,给灰濛濛的大山添了几笔新意,给西北干旱山区的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是谁为枝头上增添了嫩芽,是谁让柳絮变成轻盈的舞者,这是春风的杰作。看着桃花开得如此灿烂,杏花和梨花搔弄枝头,努力地舒展着自己的花骨朵。看芬芳世界,到底孰美?此时,辛勤的蜜蜂肯定闲不住了,尽情地采摘著香甜的花粉,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精华。
第10句踏上凸兀的黄土高坡,犹如踩在男人 的胸肌上,万仞沟壑是你股股血脉的流淌,沉睡千年的巨人啊—— !黄肤色的女人>>
描写黄土高原的词
这是一组关于雪的诗句(词),细读起来可以理解作者是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的。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这些诗句千古流传,我们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尽可能更加丰富的积累,才能运用自如,不然引用起来必然要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造成引用不得体。今天来老师把这一组诗句奉献给你,希望你能收录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巖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 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年代:宋 作者:吴潜 作品:暗香 内容: 雪来比色。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骚笔。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回首,往事寂。正雨暗雾昏,万种愁积。锦江路悄,媒聘音沈两空忆。终是茅檐竹户,难指望、凌烟金碧。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 年代:元 作者:元无名氏 作品:八声甘州 内容: 一团春雪,抛在玉炉中煎。炎炎进火不住添。要晓得通红无焰烟。须管莫亏折,斤两依然。如此三千。锻炼待不摇不动,方可为禅。全真养>>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原诗如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