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第1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如下: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其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轮胡基,幼儿情绪和情做弊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为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学前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也不断丰富。比如,对人的情感,可按需要分为亲爱、尊敬和同情,怨恨、愤怒和厌恶;对周围的事物,出现好奇或诧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有骄做和羡慕、惭愧和失望、忧愁和悲痛等。到上学前,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对周围现实的多种多样的态度。

(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有些能引起较小学前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对较大学前儿童则不起作用了;反之,较小学前儿童不关心的事物,则能引起较大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一)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二)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腊谨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大约5岁时,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幼儿晚期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喜欢开展各种“动脑筋”活动或以科学常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到五六岁,学前儿童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

(三)幼儿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很小的学前儿童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

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

到幼儿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学前儿童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这一阶段的儿童观察力和理解力迅速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游戏水平更高。他们情感丰富,做事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较强,常常积极参与成人活动,言语、行动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1、身体发展比较迅速,动作协调。

大班儿童身体比较结实,肌肉耐力明显增强,身体活动量大。手的动作精细、准确、熟练,独自活动更多。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但自护能力比较差。大班儿童身高每年约增4~7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2公斤,生长发育速度较稳定。

大班儿童动作发展迅速,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和平衡的动作要领,还能做复杂的跳绳、翻单杠、爬树等动作。手指的灵活性增强,能够用铅笔写字和画画,也能做比较复杂的手工,会灵活的使用筷子等。

大脑皮层的功能明显发育迅速,睡眠时间减少,觉醒和活动时间延长。

2、心理发展迅速。

语言的能力增强。大班儿童已经掌握本民族的全部基本语言,词汇量增加3000~4000个,词类范围大。会用形容词、连词等,对词义的理解加深,能连贯地讲故事。其语言的特点表现为:会像成人一样交谈,语言有逻辑性,会有表情地朗读和讲故事;开始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表达自己的想法。

抽象思维能力萌发,开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具有直觉思维的特征,但明显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

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增强。大班儿童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情感体验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

一、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加强合作行为的练习。

  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必须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只有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幼儿愉快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幼儿从内心接受这些道德认识,并愿意将它转化为指导自己合作行为的准则。但由于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不能过多地依赖说理教育。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生动有趣、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各种教育形式,如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游戏等等,让幼儿从形象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懂得哪些事该做,应该怎样去做。同时,在各类竞赛、游戏、表演、庆祝等活动中进行合作行为的练习,逐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合作行为习惯。

  二、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幼儿是在相互接触、联系、碰撞变化中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生活环境越丰富,幼儿的体验越深刻,教育的作用就更大。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如:合作绘画、合作建构、合作游戏、合作布置环境等,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与同伴合作的愿望和需要,并愉快地付诸现实,体会合作的乐趣。同时,教师应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给幼儿适当的自由度、信任度,并有意把性格不同或性格相同的幼儿安排在一起,一旦活动中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不要急于处理,应引导幼儿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逐步学会谦让,克制自己,尊重他人,改变独占心理,使之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

  三、努力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幼儿良好品质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园必须努力做好家长的工作,调动家庭的积极因素,如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幼儿活动开放日、家访日常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既要满足幼儿正当的要求,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关心人、同情人和尊重人的情感倾向,又要帮助他们抑制不正当的合作行为。同时,家长也应处理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为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榜样。

答案:大班幼儿观察力和理解力迅速发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游戏水平更高。他们做事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较强,言语、行动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语言能力增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本民族的全部基本语言,对词义的理解加深,能连贯地讲故事。其语言的特点表现为:能够像成人一样交谈,语言具有逻辑性,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和讲故事;开始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表达自己的想法。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具有直觉思维的特征,但明显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开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增强,开始有意识地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情感体验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语言的发展

1、词汇:

(1)3000—4000个,词类范围扩大,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

(2)能掌握一些更高级、抽象、概括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等。

2、语音: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而且能分出四声,能按语句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

3、语法结构:不仅能熟练运用简单句,而且还会使用各种复合句,突出表现在讲述活动中,能够用一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一类的连接词,连贯有条理地独立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4、内部言语产生:由出声的自言语逐渐过渡形成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无声音,又无字形作为物质外壳,不具有实际功能,只为自己所有,与个人的思维活动直接的联系。

二、抽象思维能力萌发

1、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能够掌握“左右”这样较抽象的概念,而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并且此时幼儿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3、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进行有意记忆时,幼儿也会用多种方法,如:在“跟读数字“的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实际时,暗暗地手势帮助活动;在识记字形或其它不熟悉的形状时,会自行作出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

三、开始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如:在观察时,大班幼儿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2、在注意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如:自觉地把盯着需注意之物,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

3、用思维解决问题,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4、大班幼儿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1、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大班时期,成人体验到的情感,也大多为他们所体验到。并且此时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多的联系,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高级情感特别是道德感明显发展。幼儿已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规划相比较,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人的情感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时期理智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得表现为好奇好问,对一些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情绪、情感仍有外露性,但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3、思想情绪感已不那么外向,渐有了内隐性;

大班幼儿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虽已逐步加强,但是情绪仍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五、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情特征。

2、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3、游戏的发展

(1)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2)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反映社会政治事物为主题的游戏。如:“公共食品”、“医院”、“超市”等;

(3)在时间上,幼儿往往能好几天内连续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4)在成员上,多半是集体性游戏,这种游戏能反映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并且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务,社会性程度明显提高。

乐乐5岁了,是个懂事的孩子,平时总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摆碗筷、浇花等。一次,妈妈还在厨房忙活,乐乐一个人拿着碗筷摆起来。突然“砰”的一声,妈妈闻声出来,见一只碗碎落在地,乐乐低着头不做声,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乐乐低着头、静静地站着是意识到自己过错的一种表现,也是产生羞耻感的一种表现。羞耻感是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行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养和道德品行。

  典型表现

  3岁以前,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行为的好坏,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有听到亲近的人指责批评时,才会停止不好的行为,转而投入其他的游 戏,一点也不在乎过去行为的不良结果;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对社会规范的掌握,幼儿逐渐有了羞耻的体验,如果他做错了事,或听到别人的斥责,就会出现脸红、低头、逃跑或躲藏等行为,这就是幼儿早期的羞耻体验;到5岁左右,幼儿就不需要成人的刺激而表现出独立的羞耻感,外部表现也慢慢减少,逐渐向心灵深处转移,内心充溢着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出现自责、自谴之心,之后,随着幼儿生活面的扩展,自尊心愈加明确,羞辱感也越来越强烈。

  发展阶段

  阶段13岁以前,处处制造破坏,却毫不在乎

  这一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能够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了,对外界的一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满不在乎。

  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让我玩

  2岁半的龙龙是个名副其实的“破坏王”。家里的玩具、闹钟、遥控器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图书画册经常被撕得粉碎,批评他,他却涎着脸皮,满不在 乎。一天,妈妈又买了新的遥控器,不一会工夫,新遥控器到了龙龙的手里,又成了一堆零件,妈妈生气地呵斥,龙龙丢开遥控器,跑到一边拆起玩具汽车来。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自主活动越来越多,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和责任意识,还不能对行为结果的好坏进行区 分。龙龙出于对遥控器构造的好奇,拆开了遥控器,他并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即使妈妈批评,他依然觉得无所谓,也不会感到羞耻。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首先 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社会规范,如遥控器是用来控制电视机的,不能随便拆开,逐渐培养孩子的羞耻感。当然,对于孩子的“破坏”也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可以利 用一些废弃物品和孩子一起搞一些“破坏”,满足孩子的好奇欲望。

  阶段23~4岁,依赖于他人评价的羞耻感

  这一阶段是幼儿羞耻感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开始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亲近的人对他的评价和态度。一旦幼儿意识到自 己的行为让别人不高兴了,就会感到难过、不好意思,这就是幼儿最初体验到的羞耻。然而,这时羞耻感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他人的态度,而孩子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是 自己的行为导致的不良结果。

  妈妈生气了,我又错了,可是为什么呢

  3岁的棒棒最近迷上了画画,一回到家就画起来。现在棒棒又开始画画了,雪白的墙上一个大大的太阳,还有几朵漂亮的小花,棒棒看着自己的成果可开 心了。然而妈妈看到棒棒的“杰作”时立即大喊起来:“看看你又做了什么!”棒棒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知道自己犯了错,也没有了刚才的笑脸,耷拉着脑袋。

  虽然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稳定掌握社会规则,但是他们能够根据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判断自己行为的好坏。尽管棒棒不知道自己那么好的画为什么让妈妈 不高兴。但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棒棒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惹妈妈不高兴了,此刻,他也没有了刚才的高兴劲儿,变得难过、不好意思了,这就是棒棒羞耻体验的萌 芽。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明白妈妈为什么不高兴,让他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错,随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能逐渐确立自己的评判标准。

  阶段35~6岁,依据自我标准产生的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幼儿对社会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一旦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就会产生自责、难过的消极情绪,这是幼儿羞耻感的进一步发展。

  真糟糕,太丢人

  大班的婷婷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孩,老师推荐她代表班级参加歌唱比赛。婷婷大大方方地站在舞台上唱起了《小龙人》,唱得正起劲,突然没有了婷婷的 声音,原来婷婷忘词了,婷婷急得满脸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两手拽着衣角,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旁边的老师提醒了一句,婷婷才接着把歌唱完。下台之后, 婷婷立即跑到自己的座位上,一直静静地坐着。

  能歌善舞的婷婷因为忘词,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而感到难过,甚至自责,这就是婷婷表演失败时体验到的羞耻。随着幼儿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幼儿不再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及刺激产生羞耻体验,而是在达不到自己确立的目标时感到羞耻。在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不足而沉浸于难过、自责中时, 要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错误和失败,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意义与作用

  羞耻是幼儿上进的内在动力,是一种以自尊心为基础的道德情感,也是一个人行为品德的内在因素。幼儿有了羞耻感,才会产生对错误事物的抵抗能力, 才能矫正和预防不良的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羞耻感是对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消极体验。它通常表现为内心的不安、难过、自责、愤怒、 悔改等等。由此可见,羞耻感能激发孩子不断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并学会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无疑,它有利于激发孩子自省自新, 增强自信,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羞耻感有时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例如,有的幼儿对某些情境过于敏感,动辄产生羞耻感,就可能在这 类不愉快的体验下变得畏缩不前,不敢面对可能引起失败的情景,甚至在积累了过多的羞耻感受之后产生焦躁、攻击等负性行为。因此,要使幼儿具有健康的羞耻 心,必须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产生荣辱感,从而防止因羞耻心而引起的一些负面效应。

  爸爸妈妈的功课

  1掌握生活中必要的道德知识及行为准则

  羞耻感产生于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幼儿只有知道了必要的道德准则,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正确的评价,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要求而体验到羞耻。这就要求爸爸妈妈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2呵护幼儿羞耻感的幼芽

  俗语说得好,“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幼儿都有羞耻感,其羞耻感往往在别人知道他的过错时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尊敬的、亲近的人面前。幼儿有 了过错或因过错而受到批评和处罚,总是希望家长帮着“保密”,不要宣扬出去。这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家长不可再一味地指责孩子,要理解幼儿的心 情,珍惜和保护幼儿这种羞耻感的幼芽。

  3防止幼儿羞耻感的负面效应

  有的幼儿对于某些情境过于敏感,一有过错就缩手缩脚,害怕面对失败情境,甚至在积累了过多的羞耻感受后变得焦躁,甚至攻击他人。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行动起来

  羞耻感培养——听有关小故事

  故事是孩子贴心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不乏激发幼儿羞耻感的故事。如“狼来了”、“皮诺曹”等故事就告诉孩子,说谎是可耻的,并会受到惩罚。

  羞耻感培养——角色扮演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 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悦感。家长在幼儿游戏时应引导幼儿把游戏活动向健康方向开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也要尊重长辈; 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幼儿懂得尊老爱幼;“爱心医院”游戏中,开展献爱心活动,免费出诊、为病人看病,使幼儿知道关心 同伴;在家人生病时知道主动去探望,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超市”游戏里,营业员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也要尊重营业员的劳动。幼 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当幼儿对社会标准、行为规 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旦他们的行为远离了这些准则,便会产生一种羞耻感。

  羞耻感培养——其他游戏

  在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培养其羞耻感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偷步游戏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对规则的掌握和遵守。

  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然后通过石头剪刀布,赢的一人向前跳一次,另一人原地不动,再与前面的人再次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再向前跳,直到终点,先到者为胜。

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如,“破涕为笑”。

2情感比较外露:如,孩子往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或者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是长大后,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受多大委屈,对于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中为了不让自己时而的负能量感染同事,有时候强装微笑等。

3情绪极易冲动: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幼儿会用过激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如,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大班儿童除去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的笑、偷笑、嘲笑、苦笑等。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