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着力推动人民政协工作创新发展

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着力推动人民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第1张

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着力推动人民政协工作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加强对各族各界的思想政治引领,扎实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一、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是担当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的必然要求。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始终作到对党忠诚、对党的事业忠诚、对人民政协事业忠诚。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严格执行党章党规,积极落实“四个一线”新要求,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要坚持好干部标准,用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只有努力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才能担负起人民政协新方位新使命。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是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作用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凝聚起各族各界人士的强大合力。要发挥好政协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强对政协委员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着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要发挥好党员委员的引领作用,进一步畅通与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渠道,注重在谈心谈话、学习交流、合作共事中强化思想沟通、推动形成共识。要发挥好界别委员的引领作用,加强和改进界别工作,组织政协委员深入界别群众,认真做好宣讲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工作。

 三、强化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是更好服务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深入开展协商民主,有利于整合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要紧扣“一优两高”和新青海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紧盯人民群众最紧迫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开展协商活动,努力增强服务大局的作用。要创新协商形式,继续改进主席集体视察、省长与委员面对面协商、省州县三级政协委员联合视察等制度,探索开展网络协商、界别协商、基层协商,不断完善协商议政格局。要完善协商规则,深入研究把握协商议政各个环节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建立完善系统完备的协商议政制度程序。要落实双向发力要求,注重把感受新成就、领悟新思想与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的重要作用。

坚持立德树人,保障妇女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妇女教育作为促进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基本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最好查询当地官网获得第一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1、政治意识: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2、大局意识: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始终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3、核心意识: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核心意识,始终做到坚决拥护核心、坚决听从核心、坚决维护核心,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4、看齐意识: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看齐意识,始终做到经常看齐、主动看齐、全面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提出意义

“四个意识”是一个意蕴深刻、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

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政治坚定性不够强、政治敏锐性不够强、政治鉴别力不够强、政治执行力不够强。

1、2016年1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中的前两个,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经常出现在中国政治话语系统之中。而“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在近两个月才成为政治热词。

2、核心意识是保证。团结就是力量,核心才是保证。综观世界历史,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国家崛起过程中都有一个规律性前提:政治慢慢地权威化并形成治理或领导核心。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实践表明,正是有了中国***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才一步一步向前,不断迈向辉煌。

3、中国的领导核心,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国***;从中观层面来说,是指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指党的总书记,总书记是中央领导集体“一班人”的班长,既是领路人,又是带头人。

4、当前中国正处在加速转型期,矛盾复杂,利益多元,要求全党上下始终确立“核心意识”,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地生根,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单位管理,都必须突出并注重发挥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5、要正确处理好党内民主集中制与行政首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领导核心的权威树立与群众广泛参与之间的关系,在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进而形成全党的行动,完成社会的转型、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崛起。

扩展资料

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造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其世界观、历史观都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深化理论武装,铸牢强军之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首要的是铸牢听党指挥这一军魂,夯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把忠诚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深刻认同之上,以理论清醒确保政治坚定。

二是坚持教育固基。把军魂教育、忠诚教育纳入政治理论教学主渠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课程。

三是坚持知史爱党。扎实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深入学好我军历史这门必修课。

贯通制度落实,立起强军保证。

首要的是增强贯彻自觉。充分认清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从党、国家和军队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制度,进一步强化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科学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渐进过程

  从个体的价值接受规律出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历经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

  认知认同,主要是让大学生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实现认知认同不仅要让大学生知晓认同“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更要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三个层面及每个层面内部的关联性、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等。

  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实现情感认同关键是加强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师者风范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从内心去接受、信任、喜欢它。

  理性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并在推理、判断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选择。实现理性认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促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经常对照、审视自我,不断改变、调整自己的言行。

  行为认同,就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行为认同要引导、激励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并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沿着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递进式发展,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在情感到外在实践反复进行的过程。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催化剂,理性认同是关键环节,行为认同是归宿。认知认同可促进形成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会互相强化,进而通过行为认同得以体现。

  深入剖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在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教育环境、大学生、教师、教育方式等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呈现如下特征。

  教育环境复杂性与个体价值认同的渐进的张力,促使价值认同难以立竿见影。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西方思想文化强势渗透,加上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一定程度弱化或消解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个体看,价值认同并非一个单维、线性的流程式结构,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路径达至个体的价值传递,再经优化反馈的循环过程。若是过于急躁,采用信息轰炸的方式强势宣传,并不一定能取得实效。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对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推送各种专题片、宣传片等送达给受众;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网络接收等方式来学习。与此同时,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讲清楚、案例说透彻,与学生互动不够等。

  现有教育理念路径与大学生主体性凸显的矛盾交织,教育“起点”与“末端”难以呼应。部分高校通过理论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等方式实现外源性塑造价值认同,而不是向大学生赋权赋能,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内生性建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顶层”话语与青年的“终端”话语形成较大势差;学生接受反馈机制、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和衡量指标未建立等。

  探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认知认同。教师要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设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充实视频、和故事等资源到教学中,通过经验分享会、价值观讨论会、案例点评会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要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多运用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案例数据、故事分享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

  加强情境与环境营造,提升情感认同。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校史校情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通过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深度发掘宣传,组织创作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动漫、动画、微**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凡人善举、典型报道、文化作品中,构建从课堂、宿舍到校园各个角落,从教师、管理者至学生,从人文景观到规章制度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强大场域。

  开展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理性认同。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剖析、讨论,锻炼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诉求,帮助解决社交、学业、心理健康等问题。通过“青年接待日”、网络信箱等方式,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解决利益矛盾和民主参与中增进理性认同。

  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国家、社会、团队等概念,体悟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以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学生学习,并建立激励机制,将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与学生入党考核、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等挂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

坚持党的领导。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的领导,办好当代中国的一切事情,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扩展资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形成全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大举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全体党员一定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这是对党员干部第一位的要求。

坚守党的政治属性,始终不能忘记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定党的政治立场,始终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能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坚持党的政治地位,始终确保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把党章作为全党必须共同遵循的根本大法和总规矩,把党的各种规章制度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人民网——深刻领会增强“四个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49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