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身心变化特点:(1)感知方面:最常见的是视力和听力的老化。视觉分辨精细物体的能力在45岁之前有一个和缓的下降过程,45岁以后下降速度加快。老年人的言语知觉障碍,不仅由于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感受性降低,听懂言语的能力也在下降;嗅觉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嗅神经的神经纤维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同样味觉也下降。
(2)注意方面:老年人视觉注意更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注意转移的灵活性也变差。
(3)记忆方面:一般来说,记忆力从50岁开始就有所减退,70岁以后更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近记忆”衰退,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都忘得快。意义识记减退较少,机械记忆减退较多。
总体上说,老年人的记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的,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4)思维方面:总的来说,老年人思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表现为思维局限、固化,推理能力下降等。
(5)智力方面:成人智力分为液态、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指与知觉整合、近事记忆、思维敏捷度、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有关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明显;晶态智力指与后天的知识、文化、经验积累有关的能力,如词汇、理解力、常识等,一般不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缓慢。
(6)情绪方面:由于生理老化、社会角色改变、社会交往减少以及心理机能变化等主客观原因,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和反应,如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无用失落以及抑郁焦虑等。
①失落感:由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负担加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疾病困扰等因素,都会使老年人因心理不适应而产生失落感。因而可能出现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二是急躁易怒,发脾气。
②孤独感: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小型化、儿女与老人分居、丧偶、因疾病不能进行户外交往活动等都会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
③抑郁感:老年人离退休之后,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与人交流的时间减少,信息的来源减少,加之衰老造成的沟通障碍,会使老年人产生抑郁感,表现为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人冷漠,不爱讲话,等等。
④焦虑感:很多老年人担心患病,担心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给儿女加重负担,这种担心会随着衰老和疾病而加重,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恐惧,表现为冷漠或急躁。
(7)性格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特点既有持续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波动的一面,而稳定多于变动。容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保守、猜疑、心胸狭窄等。
老年人的性格类型①整合良好型:表现为生活满意度高、成熟、能正视新的生活;②防御型:表现为刻意追求目标,否认衰老,活到老、干到老,并乐在其中;③被动依赖型:表现为强烈依赖和盼望他人对自己提供帮助和体恤,或对外界缺乏兴趣;④整合不良型:有明显的心理问题,需在家庭照料和组织帮助下才能生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与长寿心理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第二节 成年晚期的认知发展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第一节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点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本章要点成年晚期即老年期,一般是指个体60岁到衰亡的这段时期。本章在概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老年人在生理特点、认知、感情、 社会 性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重点突出了退休后的适应期, 社会 交往结构的变化、再适应再 社会 化的过程、空巢期、孤独、退休后的适应、老年抑郁症、心理转型期、对死亡的准备心态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讨论了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和长寿心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三)整体外观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三)整体外观的变化二、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第一节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点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 细胞数的逐步减少,细胞间质增加 。 进入老年期后,那些有分裂能力再生的细胞逐渐停止有丝分裂,人体产生新细胞的速度跟不上细胞衰亡的速度,细胞数量上的总体平衡就此打破,从而造成细胞数量的逐年减少。 据相关研究显示,人体脑、肾、肺、肌肉等组织的细胞数量在60岁时往往会降低到旺盛期的70%左右。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 脏器发生萎缩,重量减轻; 肌肉变瘦,力量减弱; 骨骼韧性减弱,容易骨折; 多种腺体分泌能力降低,心脏、肺、大脑、肾脏、肠胃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 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容易罹患各种癌症和各种感染性疾病; 感觉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视力和听力的下降; 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如须发变白,逐渐稀疏脱落乃至秃顶;皮肤变薄,弹性降低,皮脂减少皮肤松弛、褶皱、干燥,并常因黑色素沉着而出现老年斑;头颅骨变薄,牙龈和牙槽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形成老年人特有的面容。(三)整体外观的变化随着个体进入到成年后期,整体外观方面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外貌和体型逐步呈现出老年人的显著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整体外观的变化 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肌肉以及关节韧带松弛,关节活动不灵,造成老年人行动迟钝、行动缓慢、步履蹒跚、手指哆嗦等,甚至发展为运动障碍。 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同时由于椎间盘萎缩、脊柱下弯和下肢弯曲,造成老年人弯腰驼背,身材变矮的形象。上述这些变化的个体差异很大,它与一个人的 健康 状况、生活方式、营养条件、精神状态和意外事件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1视力下降2听力减退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敏感性降低(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1循环系统2呼吸系统3消化系统4神经系统5内分泌系统6运动系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第二节 成年晚期的认知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总体上讲,成年晚期的认知活动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总体趋势上呈现退行性变化。 发展的终身性。 认知的差异性。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 有研究表明,18~30岁是个体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能力最强,记忆效率最高。到了35岁以后,记忆能力就逐步下降,但直到进入成年晚期前,记忆衰退得并不明显。 假定个体处于“黄金时期”的平均记忆力是100%的话,那么从35~60岁记忆的平均成绩则为95%,60~86岁时平均的记忆成绩则为80%~85%之间。 我国相关的研究表明,成年期后个体记忆的衰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总趋势表现为衰退的基础上,记忆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下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吴振云、许淑莲等(2001)带领课题组通过对20~89岁的成年的记忆进行研究,概括出了老年人记忆的几个基本特点: 老年人的初级记忆好于次级记忆 老年人的再认成绩好于回忆成绩 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好于机械识记 老年人日常生活记忆好于实验室记忆(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主要方面突出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 老年人记忆的个体差异比其他年龄组要大,表现为不同个体记忆发生明显减退的时间有早有晚,减退速率有快有慢,减退程度有重有轻,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对于成年晚期个体记忆力下降的解释,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因素、信息加工缺陷和生物因素。信息加工缺陷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关于成年晚期的智力发展,最新的研究结果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老年人智力出现衰退的时间和程度都比我们预期的要晚要小。 出现这种误解的原因包括:横断研究设计无法排除“同辈效应”,即成长的特定年代所造成的影响。纵向研究设计由于“熟悉效应” 以及被试流失等原因,同样推断出了一些老年人智力方面的错误结论。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西雅图研究: 序列交叉研究设计 自1956年开始,沙伊(KWarner Schaie)就在美国的西雅图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在这项著名的研究中,沙伊随机选择了500名年龄跨度在20~70岁的被试,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能力测验。从20岁开始,这些被试年龄相差5岁就被编为一组。研究者每7年就对他们进行一次测试,而每年都会有新的被试加入进来,至1994年,接受测试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人。 在研究中他选用了五种基本心理能力作为测量的因素,即数字能力、词汇理解能力、词语流畅性、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其中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属于流体智力,词汇理解能力、词语流畅性和数字能力属于晶体智力。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西雅图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老年人智力发展的一些特点:“西雅图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老年人智力发展的一些特点:1进入成年晚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则保持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上升。2进入成年晚期后,个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会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而直到80岁以后才会逐渐显著。3智力的发展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从30岁开始就出现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人直到70岁才会出现这种下降。4老年人智力出现下降的程度跟其接触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存在相关。这一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老年人智力持续衰退的成见,提出了老年人智力“可塑性”的概念,表明成年晚期可能发生的智力改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在一定的时机受到适当的刺激、练习和激励时,老年人就能够保持他们的智力。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老年人积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二)老年人消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1老年人感情日益内敛,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2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持久3老年人的消极积极 情感 和消极 情感 并存瑞典斯德哥尔摩的 “国王计划”研究(Kungsholmen Project)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老年人积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1满足感和幸福感2轻松感和解放感3成功感和自豪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二)老年人消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1紧张害怕感2孤独寂寞感3无用失落感4多疑不满感5焦虑和抑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总之,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有其独有的规律和特点,老年人的认知评价、积极情绪 情感 和消极情绪 情感 是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基本维度。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积极的情绪 情感 和消极的情绪 情感 是相对独立的,积极情绪 情感 上的得分并不能预测消极情绪 情感 上的得分。这意味着负性感情并不是伴随老化必然出现的情绪 情感 体验,同时即使是个体体验到负性感情,也并不会损害正性感情的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发展,指的是个体进入老年后,在与他人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 情感 、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成年晚期个体的人格发展一般保持稳定,但同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体上讲持续稳定的趋势大于变化。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一)埃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 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心理 社会 性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全程的各个阶段,在成年晚期,个体面临的心理 社会 性危机是自我完善对失望。自我完善失 望老年人回忆自己的一生,感到很值得,很有价值。他们就会以一种乐观、热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晚年, 从而汇集成自我完善感。如果老年人前面的发展任务解决得不太好、人生中的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体验到失望感。他们就会以一种失望、失落、迷失人生态度看待自己的生命,最终带着遗憾和恐惧走向死亡。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二)佩克的老年心理 社会 性任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佩克(Robert CPeck,1968)拓展了埃里克森的老年心理 社会 性危机的理论,提出了老年心理 社会 性任务理论,该理论强调老年人对重大生活事件的适应能力,主张从帮助老年人认识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任务或挑战的角度来促进老年心理 社会 性发展。 他指出,个体进入成年晚期后,将面临以下三个挑战或任务: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三)维兰特的情绪 健康 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乔治·维兰特博士(George E Vaillant),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情绪 健康 理论。 自上世纪40年代早期开始,他每隔五年就对一些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在他们65岁时,维兰特和他的同事再次对其中的173名被试进行研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阶段被描述为“稳定、可靠、安全、精心、真诚、值得信赖”的被试以及在学业上的良好实践组织者,往往在老年时情绪调试得最好。务实和可靠等人格特质似乎比果断、容易交友等大学期间很重要的品质对个体的成功老化更有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许多在生命初期的因素在成人发展方面的影响并不如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的那样大,即使是相对阴暗的童年(诸如贫穷、孤儿、父母离异等),对这些65岁的哈佛人成功老化的影响也很小。(三)维兰特的情绪 健康 理论成熟适应机制成熟适应机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成年晚期个体面临三大挑战和四项发展任务:(1)适应生理上的变化;(2)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3)形成新的生活结构。三大挑战三大挑战四大任务四大任务(1)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2)促进智力发展;(3)将精力投入到新角色和活动中;(4)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一)退休虽然对待退休的态度因人而异,适应的快慢也不尽相同,但根据Atchley(2001)等人的研究,认为退休一般会经历期望、过渡和最终适应等三个阶段,整个阶段包括几个时期:稳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稳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退休意味着个体从一个重要的人生结构中离开,这是一个可以提供 社会 地位、经济来源、人生目的和众多关注的结构。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退休后的老年人必须面对这一系列的适应问题,他们必须重新进行自我角色定位,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以便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自信和接受的方式去体验退休后的全新生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二)空巢 随着老龄化 社会 的到来及年轻劳动人口的流动,“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 社会 问题。 根据全国老龄办2012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空巢率占了一半,占比497%。 而在农村,原来并不存在空巢老人问题,但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达到了383%,上升得比城市还快。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老年人如何自我适应,以应对“空巢综合症”?1未雨绸缪,正视“空巢”这一客观现象。2广交朋友,积极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冲淡空巢心理。3积极投身到 社会 ,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4自我调适,乐观生活,重新构建有规律的生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 成年晚期个体遇到的最悲痛的生活事件莫过于丧偶了,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 老年夫妻一起生活多年,经过生儿育女,风雨同舟,使他们习惯了相伴相守。配偶的突然离去会让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受到致命打击。 他们会感觉天陡然塌了一半, 情感 失去了皈依,生活失去了重心,人生失去了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有的老年人从此一蹶不振,少言寡语、茶饭不思,精神恍惚,说话语无伦次,甚至生活习惯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造成适应性障碍,形成所谓的“丧偶综合征”。 轻的可表现心境抑郁,表情悲伤,持续时间短暂;重的可表现为悲恸欲绝,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鸡,神思恍惚。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为了了解 社会 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应的相关程度,美国学者霍尔姆斯(T Holmes)和拉赫(R Rahe)调查了5000个被试的病史,然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列出了43种生活紧张事件,并对每种事件可能对人 健康 产生破坏作用的程度,按0~100计分,每分称为一个“生活变动单位”,编制了“ 社会 紧张事件的再适应计量表”。事件 记分 事件 记分配偶死亡事件 记分 事件 记分配偶死亡 100亲密朋友死亡亲密朋友死亡37离婚 73 夫妻不和 35夫妻分居 65借贷超过1万元31坐牢 63与领导有矛盾与领导有矛盾23婚姻问题 50工作条件有改变工作条件有改变20被解雇 47 社会 活动改变 社会 活动改变18退休 45家庭成员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变化15事业遭受困难事业遭受困难39 打架 12表 表11-1 社会 紧张事件的再适应计量表(部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由表中数值我们可以看到,最亲近的家庭成员的死亡特别是丧偶位居榜首,是最有可能引发疾病的 社会 紧张事件,因此需要最大的适应,记为100分。由此可见,丧偶是一个人人生过程中的一个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和积极应对的重要生活事件,能否适应这一重大人生变化的挑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 健康 和生活质量。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老年人如何适应丧偶的挑战?一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二是释放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三是理性认知,节哀顺变。四是主动寻求 社会 情感 支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1什么是死亡?我们根据什么来判定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停止脑电波活动消失死亡能否判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2死亡焦虑尽管个体对待死亡的恐惧程度不尽相同,但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人们进入成年晚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结束,但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因人而异。 研究表明,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的群体而言,对死亡的恐惧程度最低、而表示不畏惧死亡甚至渴望死亡的比例却是最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欢迎死亡,而只能说明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加理性、更为实际。最近的对比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相比而言,年轻人(20~29岁)比老年人(70~97岁)对死亡怀有更大的恐惧感(Cicirelli,2001)。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3临终的阶段 拒绝愤怒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抑郁平静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所谓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对因身患绝症、身体衰弱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个体,提供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服务,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使他们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1临终关怀的目的临终关怀跟放弃治疗和“安乐死”都不同,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临终者余寿的质量 。2临终关怀的对象 生存时间少于六个月的临终者 临终者家属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3临终关怀的内容临终关怀的内容主要包括人身关怀、心理关怀和灵性关怀三个方面。(1)人身关怀(2)心理关怀(3)灵性关怀4临终关怀的发展历程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随着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临终关怀运动已成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一门以临终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实践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临终关怀学。(五)临终关怀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一)成人晚期人格发展变化的一般特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但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人格的变化大体趋势有:自我中心化加剧;容易导致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以及好回忆往事等 。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一)成人晚期人格发展变化的一般特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但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人格的变化大体趋势有:自我中心化加剧;容易导致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以及好回忆往事等 。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二)成人晚期的人格类型进取型老年人的人格类型防御型怨恨型厌世型安乐型防御型怨恨型厌世型安乐型成熟型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适应是一个终身的任务,成年晚期的个体同样需要良好的心理适应,以应对由年龄老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面对诸多心理 社会 危机、挑战和发展任务,老年人只有积极地寻求心理适应,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心境平和、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与长寿心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1 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Vaillant等研究者于2001年指出成功老龄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发生疾病和疾病相关残疾的概率低;(2)高水平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3)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如人际交往和生产活动)。
老年人的情感变化较为复杂,他们常常面临生活的孤独、无聊以及身体上的疾病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对老年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年人,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情感状态。比如说,有些老年人会因为退休而感到无聊和失落,有些老年人则会因为家庭问题而感到沮丧和抑郁。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年服务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了解老年人的情感特点,从而更好地开展心理照护服务。
在具体的服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照顾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比如说,我们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养生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打牌等,这些活动可以让老年人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总之,作为一名老年服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情感特点,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心理照护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1
睡眠障碍。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2
易怒和恐惧。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3
认识能力低下。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4
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5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中老年人的“心理更年期”
从医学上说,人到了一定年龄,有一个“生理更年期”。男女皆然。它标志着一个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过渡。在“更年期”中,有些人由于不适应生理上的变化,情绪上往往表现为:焦虑、忧郁、烦躁、情绪易波动、多疑。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从工作、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是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从思想、观念、感情、心理到日常生活模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心理上适应不了这个大变化,也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也可以称之为“心理更年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异常表现为:
一是失落感。以前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把工作视为生命,认为不工作就失去生存的意义,从而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这样年复一年,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习惯了的生活模式。一旦离退休了,一切发生了根本变化,感到有些茫然,心情不舒畅,坐卧不宁,无所适从。
二是人生价值贬值感。不少老年人当初工作时都负有一定责任,掌管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工作。那时自我感觉是在一定范围内是“举足轻重”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上受领导重视,下受部属(群众)尊敬,说话有人听,一呼百诺。一旦退休后,就感到身价一落千丈,失去了工作,成天无所事事,说话也没人听了,办事也不那么灵了。感到有一种无声压抑。
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情绪易波动,思想沉闷,敏感多疑,察言观色,总感到处处不顺心,在家里往往发无名火,自我价值观、理想、事业心几于崩溃,一旦有了疾病,便有一种末日感。
中医认为,“暴怒伤肝,气郁化火”。人的生理上的疾病,往往起因于心理上的气火。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须发皆白,这有些夸张,但郁闷气火,确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离退休的同志在这个“心理更年期”中,如不能尽快适应,往往会导致伤身致病。所以,在这个阶段,应慎重对待之。
学点中老年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家为了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衰老与消亡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原因,把心理学按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人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中老年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老年人因机体老化以及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疾病,并研究如何维护这些心理活动的卫生与健康。
我国对中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在调摄情志以益寿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论著。如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孔子家语)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腧距”的论述,指出成年期随着人的成熟发展而发生的适应环境能力的变化。老庄在《道德经》和《庄子》中也明确提出无欲、无知、无为的“归真返朴”思想。
《内经》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在古代的人就懂得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掌握各种健身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妄事操劳,所以形体和精神都很健旺,活到了他们应该享受的自然寿限。明代龚应园在《万寿丹书》中载:“如虚子日: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
“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物无味。寝处不安……”,其中生动地论述了人在衰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而近代老年心理学则在我国起步较晚。对老年心理学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在记忆的年老化研究方面)是80年代才开始的,并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可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较大的发展。
年代、生理、社会与心理年龄
科学家们认为,在人的生命进程中,同一个年代,人们可具有下列几种不同的年龄:
年代年龄
指人离开母体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如一个小孩降生后成长了一年,他的年代年龄就是一岁,活了80年,他的年代年龄就是80岁。目前我们使用的都是年代年龄。
生理年龄
是指根据个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生理功能以及反映这些状态和功能的各种生理活动指标来确定个体年龄。目前生理年龄一般分四个时期:从出生到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人就是老年人。但这里的“岁”,同年代年龄的“岁”不同,年代年龄60岁的人,生理年龄可能是55、60或70岁。要注意的是,生理年龄可以由突然患病、受伤而发生变化。总之,生理年龄和年代年龄不完全是同步的。
社会年龄
根据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来确定年龄。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越大,社会年龄就越成熟。它也分为三个时期:从出生到17岁是未成熟期,18~59岁是成熟期,60岁以上是衰退期,社会年龄60岁以上为老年人。这里的“岁”与其他年龄中的“岁”含义也不相同,特别是与年代年龄的“岁”相差很大。有的人游手好闲,终日无所事事,在与他人交往中无足轻重,其年代年龄虽进入壮年期,但社会年龄仍处于未成熟期,并将直接进入衰退期。
心理年龄
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程度确定的年龄。它以意识和个性为主要测量内容。心理年龄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从出生到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是成熟期,60岁以上是衰退期。一般认为心理年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心理年龄的“岁”与年代年龄、生理年龄的“岁”含义不相同,往往也不是同步的。
采用心理年龄来确定老年人的优点是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心理年龄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寿命。如国外有人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衰退似乎与年龄本身无关,而与接近死亡的期限有关。
确定一个人是不是老年人,不仅是以年代年龄为标准,还要看他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年代年龄的增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却是可以通过增进身心健康而延缓增龄的。所以老年人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防止早衰,使自己的寿命达到自然赋予的正常年限。
中老年人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对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又分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等;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现代科学又扩展了人类感觉种类的概念,增加了本体感觉、磁觉等。知觉是指对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的感觉一经发生便转化为知觉。如一看到桔色,或尝到橘子的甜,或闻到橘子的清香等,便知道这是橘子。有时橘子放在包里,只要把手伸进包里一摸,便知道是橘子,并不需要取出来看、闻、尝,就是这个道理。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是又高一级的心理活动。知觉与感觉是同时产生的,统称为“感知”。
人的感觉能力各有不同,老年人的感觉能力可因机体老化或病理原因而有所降低。
视觉
老年人视觉的衰退很明显。1.2以上的视力,39岁以下的占80%,而40~50岁减到60%,50~60岁减到50%。在60岁以前,远距离视力,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60岁之后便急剧衰退。而近距离视力(指在一般阅读距离上能辨认多大的字)变化却很大,这是老年人的视力特征,即出现看近不清楚,看远清楚的现象。俗话说:“四十四,眼生刺”。也就是说,40岁以后,焦点调节功能急剧衰退,老视现象(俗称老花眼)就逐渐出现了。一般平均在47岁左右就要使用老花眼镜。人到老年,眼的晶状体变成黄褐色,因此把物体看成是偏**的(犹如戴上**的滤色镜)。老年人对蓝色、绿色辨认最困难,而黄、红色则降低很少。另外在辨别同一物体时,成年人与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明度也是不同的。到老年期,失明人致也急剧增加。
视力下降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于视觉器官的退化,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动脉硬化症、视网膜变性症、视神经萎缩等各种眼病,都会造成老年人视力下降。
听觉
在各种感觉中,受老化影响最明显的是听觉。听力以20岁为顶点,以后缓慢下降。一般50岁以后,听力就显著下降。因年龄变化,有的人听不见手表秒针的声响;有的人在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听不清对方的讲话。据调查,美国65~74岁的老年人中,13%听觉迟钝,我国是48.7%。男性老人听力减退比女性明显。另外,老年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断下降。对语言的理解在20~50岁时是相对稳定的,到80岁则下降25%,或更多,特别是对较复杂和速度快的语言的理解男性比女性减退得更明显。许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听觉已在下降,总认为别人说话不清楚。因此,同老年人谈话最好是面对面,这样可以观察对方的口形。
味觉和嗅觉
味觉器就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蕾的数量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数从舌前部开始向舌后部逐渐减少,这一减少过程相当缓慢,一直要持续到老年期。另外也有从舌中心向四周减少的。到了老年期,舌前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几乎不存在味蕾了,只有舌后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和咽部还有少数味蕾。因此,味觉的敏感程度也就随着年老而减低。味觉的基本要素分为甜、酸、苦、咸。一般50岁之后反应明显迟钝,特别是对甜和咸两种。嗅觉一般与味觉同步老化。60岁后衰弱现象更加显著。这就是老年人往往感到食物淡而无味的原因。
触觉和本体感觉
触觉在、50~55岁之间几乎不受年龄增长的影响,而到55岁之后就会骤然变得迟钝。本体感觉包括对疼痛、振动、温度、压力、倾斜、加速度等的感觉。痛觉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迟钝,一般从45岁开始下降。
同时,老年人的平衡觉、运动觉也相应下降,所以老年人往往走路不稳,失去平衡而跌倒。摔跤是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年人因感觉能力衰减,知觉能力也就相应衰减。但知觉有既往经验参考,所以比感觉衰退得晚和轻。一般来说,老年人比年轻人观察事物迟钝一些,但只要仔细地观察,其效果与青年人往往差别不大。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反应慢,青年人可以边观察边动作,老年人必须观察清楚再动作,所以老年人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上骑车、走路要格外小心。
老年人的性心理特征
有关老年期的性问题,社会上普遍持消极和否定的态度。这里有一个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狭隘地认为性仅是性器官的结合,这是不正确的。性本身并不仅意味着性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握手、抚摸、接吻、手*、阅读色情小说、只同异性交谈等等,都属于性行为。
性功能随着年老而有衰退的倾向,但不会完全消失。老年人对性的欲望与兴趣能维持到相当高的年龄,是老年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有人认为性激素的枯竭等于性功能的终结,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睾丸、卵巢后(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够进行性活动。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会出现阳萎。也就是说,性激素确实是左右人的性活动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唯一的因素。对于人的性活动来说,大脑(精神刺激)更为重要。最新科学发现,性激素的枯竭,会导致女性闭经、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于产生量的减少,但不会便性活动完全停止下来。
另外,伴随着衰老而产生的性器官的形态变化会给性生活带来某种影响,但不会构成性活动停止。
老年人的性行为,除了受增龄的影响外,还强烈地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凡夫妻感情和美、家庭生活安逸、子女孝顺、心理健康的,性生活能维持到70~80岁,乃至90岁。老年人只要身体健康,一个月可过一次性生活。近来有人报告,60~94岁的老年人中,有15%的人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年之久的性活动增强阶段。
许多老年学家认为,正是老年人才最需要给于和接受性生活的能力。因为很多人的老年期是忧郁的,特别是老年鳏夫的忧郁症发病率特别高。他们失去了工作、朋友、健康,失去了“性魅力”,这时候特别需要证实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重要的人物。当然,也有的老年人丧失性能力后感到轻松宽慰,把精力寄托于社会、家庭和亲友。
心病要用心药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学,目的在于使自己能主动地去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使之长期地保持最佳精神状态,从而健康地、有所作为地度过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体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体不健康,都称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这是不科学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晋朝有个人叫乐广。有一天,他的一个好朋友去看望他。乐广拿出酒来招待他,两人边喝边谈。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酒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这个朋友回到家里,顿时生起病来,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视,询问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心里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乐广想了想,便热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饮几杯,并保证能治好他的病。此次,俩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处。主人给客人斟上酒,笑问道:“今天杯里有无小蛇”客人看着酒杯,叫道:“有!好像还有。”乐广转身取下挂在墒上的一张弓,再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恬,疑惧尽消,病也就全好了。
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据有关资料报导:曾对200多人进行将近40年的情况调查,其中心情舒畅的59人中,仅有两个得慢性病或死亡,精神压力大的48人中,有18人得重病或死亡。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等发病,确与情绪有关。
对已患病的老人来说,在对待疾病和治疗方面,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药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减轻,使绝症得到缓解。因此,必须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老人的心理特点是怎样的
老人心理特点是怎样的
1、认识能力低下,中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2、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3、易怒和恐惧,中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4、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中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5、睡眠障碍,中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6、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在工作、生活过程中过度使用心理能力,使其功能降低的现象,是长期的精神超负荷造成的。其表现一般是总处于一种思考状态,反映出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等情绪。常出现以下表现:
7、早晨醒后,浑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不愿意和别人交谈。
8、学习工作均打不起精神,工作错误多、效率低。
9、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稍有不顺心就动肝火。
10、眼睛易疲劳,全身不适感,出现眩晕、头痛、头重、背酸等症状。
11、困乏,但是躺在床上又不能入睡。
12、厌食、挑食、口味变化快。
13、更年期神经症,有些中年男性出现心身功能失常所致的神经症,我们称之为更年期症状,如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易激惹、烦躁、焦虑不安,同时伴有心悸、潮热、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机体衰老、睾丸功能减退、男性激素分泌减少等所引起。
14、疑病感,有些中年男人对个人或家庭的安危和健康格外关注,过分担心疾病,把身体正常衰退迹象看成大难临头,对机体感觉十分敏感,稍有不适就怀疑得了某种不治之症,为此忧心忡忡。尤其听到或者看到同龄人得了重病或者去世,总与自己身体现状联系。这些是无形的心理压力,会削弱身体的抗病力,反而给各种疾病开了方便之门。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心理孤独--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2、心理空虚--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靠靠,俊他们感到时间过的很慢,难以打发。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旷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时可以达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胁很大。
3、情绪变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4、记忆力减退-不少老年人都时常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深感苦恼,例如:出门忘记带钥匙,炒菜忘了放盐,刚才介绍过的客人,转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会儿找不到手表,一会儿找不到眼镜一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特点是对新近接触的事物忘得很快(医学上称"近事遗忘"),而对过去的往事却记忆犹新。记忆力减迟是大脑细胞衰老、退变的常见现象,过于严重则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种表现。
5、睡眠问题--老年人大多数睡眠减少、睡眠浅、易惊醒,有的老人同时有入睡困难和早醒,这也是脑功能自然现象。医学研究发现,老人在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于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许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后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济,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现睡眠过多或睡眠倒错(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频频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场合也难以自制,这也是脑功能削弱的显著标志。
老人如何调整好心态
1、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所迫,因此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工,结果就是家里面的老人独守空房,孤独常伴左右。心理健康专家称,老年人长时间处在孤独的状态中,心态就会变得非常差。那么老年人心态调整有啥好方法
2、老年人调整心态,别人帮不了忙,自己就是放宽心,自己想,自己心宽,谁能做你的思想工作呀,心态过去叫作思想有问题,现在叫心态,谁能够来给你做这个问题,就你自己,平衡。如果一件事情斤斤计较,老是没完没了,解决不了问题,又自伤身体,索性你把它放下了,不去想它,过去也就过去了,已经没事了。
3、很多老年人的心态不好,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夫妻之间闹矛盾,第二个,为子女的问题,不成才,心里不高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金钱的问题,怎么支配问题,其实我觉得这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可计较的,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满意的,在这一生中很多事情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你要是很平坦的对待,过了以后,你觉得很好嘛,大家都很好。
4、这个家庭里的气氛很重要,一个家庭的气氛,对别人要宽容,要包容,自己心里能够容纳别人,能够理解别人,能够换位去思考,可能就好一点,如果你只是从你自己这方面想,那你很可能就走不出这个死角,漩涡里转悠,自己自讨苦吃,这对健康是很不利的,可以影响一系列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