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教学时首先
要考虑的问题,而有效的集体教学却关系甚广,如:教学的环节设计、
教师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执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来,关注“师
幼互动”俨然成为教师评价集体教学过程有效性的一个热点话题。
那么,怎样的师幼互动是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如何?《幼儿园教
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
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
关系”。《教师成长手册》中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解读幼儿表现、形
成认知碰撞、巩固和挑战幼儿当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逐渐清晰“师幼互动”的实质,即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建构新
型的师幼关系,形成交互影响,不断产生“思维共振”,达到提高教
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如何实现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有效组织,情景介入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拉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连结,使幼儿
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吸引幼儿的有时不是教学活动的内容,
而是教师本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化
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充分运
用语言、语调、表情,采用抑扬顿挫,妙趣横生的语言,配以亲切的
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的环境。
小班主题活动“我爱妈妈”开展期间,我发现孩子们经常学着妈
妈的样子,拿着娃娃家中的包走来走去,并且普遍对妈妈包中的物品
非常感兴趣,另外,因为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妈妈爱自己的
情感认识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结合主题
开展,尝试开展教学活动“妈妈的包”,以妈妈的包为载体,帮助孩
子建立包中物品与妈妈的爱的情感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妈妈
的爱。首先我通过让孩子和妈妈制作调查表,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
加强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点,为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其次,让幼
儿征得妈妈的同意后收集妈妈的包,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妈妈包中的秘
密,“妈妈为什么要把宝宝的照片放在钱包里呢?”、“猜猜包里还
会有什么?妈妈包里为什么要放宝宝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
物品蕴含的深意,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接着,再让孩子们
想一想平时妈妈这么关心我们,那我们可以为妈妈在包中准备些什么
东西呢?使幼儿在角色转换中,进一步了解妈妈的需求,体验关心妈
妈的情感。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激
励式的语言引导情境,让孩子们亲身调查、交流、体验,帮助孩子运
用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实现情感内化。而在师生互动中,我
充分运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给予孩子自主发现,表达表现的机会,使
活动具有浓浓的情感气息。
小贴士:1、接受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
的互动表达对每个幼儿的接受。
2、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
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
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
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幼互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影
响,相互补充。
3、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
为、态度或肢体语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语言
行为与幼儿沟通。
二、有效调控,层层追问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根据活动预设进行提问,但是在活动
中完全按预设好的问题实施却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教学活
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而提问的
适切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品质的高低。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
实际情况,通过巧问和追问引导幼儿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有效调
控教学现场。
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中,执教了集体教学活动《残
奥在你我心中》中,我通过剪辑录像“轮椅篮球”,让幼儿在观看中,
体会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辛,体会他们每一次成功的来之不易。
在观看中,我听到有两个小朋友在看到运动员轮椅摔倒,被压在椅子
下面,挣扎了几次好不容易才把轮子翻正的情形时,青青对边上的乐
乐说:“ 运动员叔叔这样肯定很疼吧?”乐乐一该往日的调皮,脸
色凝重地说:“肯定是这样!”,我灵机一动,即刻抛弃了原先的教
案,而是通过询问孩子,“谁想来试试看?”在一名幼儿的主动请缨
下,用布条扎住该幼儿的脚,使他不能脚上发力,再模仿轮椅打翻的
情景,让幼儿尝试体会残疾人运动员翻到了爬起来的困难,再通过让
每个幼儿模仿轮椅篮球运动员坐在椅子上向篮筐投球,让幼儿加强体
会成功的艰辛和不易,最后再提问:“残疾人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为
什么这些残疾人不在家里让家人照顾,还要做运动员呢?”在做做、
议议中,加强感受、学习残疾人不怕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凸显活
动的情感目标。
小贴士:
1、倾听是巧问的前提,教师善于倾听幼儿,包括倾听幼儿的妙想,
倾听幼儿的童心,倾听幼儿的错误,倾听弱势幼儿的声音等。
2、现场的巧问要抓取即时的素材,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
区”,多用激励、接纳的语言增进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有效引导
幼儿的比较与思考。
3、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引导幼儿发现
问题的“真迹”,这样既能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状态由此得到启动。
捕捉细节重在一个准字,教师通过“追问”将某一幼儿的想法
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
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幼、
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中,教师“追问”得当,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
的关键。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追问”的适宜、适时和适度,以提
升“追问”的质量。
三、价值判断,积极回应
有位学者说过:“追求个性化是生命成长的本然回归,每个人的
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生命的存
在将索然无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学,让
每个幼儿都快乐成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随情境变迁调整,
依现场实际而改变的临场回应能力。
(一) 加强幼儿的回应预设,促进有
效回应
教师要明确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既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幼儿的目标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预设相应的回应内容,教师的预设必须留有空间,凸显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在儿歌活动《别担心》中,我以图式调查表为依据,了解到每个幼儿上小学担心的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预设幼儿的问题和回答,得出因人而异的回应内容,如:“上学迟到真难为情,可千万不能迟到啊!” “考试成绩差多没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妈妈还会因此生气。” “老师的问题我不会,这可怎么办?” “没有朋友一个人多孤单呀!”“上课时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没办法听老师讲课了。”“鞋带松了没法系,万一摔跤怎么办?”------在活动中,这些回应预设又继续转化,为教师预设不同儿歌内容提供了方向指导。充分的回应预设,使教师的儿歌指导在集体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为教师达成活动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
因教学过程的变化、动态和生成,不断地加强回应预设,充分使幼儿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等在活动中得以展现,体现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则,回应才能在动态推进中展现出诗意的精彩。
(二)掌握回应的多种方法,促进有效回应
有效的回应,必须落实到教师脚踏实地的与幼儿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怎样聆听幼儿的声音?怎样与幼儿交流?怎样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提出质疑和挑战?总结梳理回应的方法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互动模式,为我们建构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的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则叫教学语言机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中,与幼儿运用语言互动的形式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常常发现,在互动中,教师的语言机智引导与幼儿之间的积极回应,有时是整节活动的成败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这样,我们的活动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无限。
一、运用幽默的说话技巧,锤炼灵动机智的教学语言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说话方式,适当的运用一些幽默技法,创造诙谐有趣的效果,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如培养小班幼儿每天刷牙的习惯,可以巧妙地借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歌曲《嘻唰唰》的歌词元素,创编出这样的儿歌“刷,刷,我刷刷刷,我一天要刷两次牙;我上刷刷,我下刷刷,我左刷刷,我右刷刷,虫子你敢咬我的牙,我就把你冲到下水道。”极富旋律感和幽默趣味性的儿歌,加之生动的动作,极大地激发了幼儿与口腔细菌“斗争”的乐趣,寓教于趣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再如,在早操活动中,幼儿学习拉丁基本舞步,总是无法准确表现出舞者张开两臂、昂首挺立迈步的姿态,教师随即模仿了正误两种不同的姿态,并生动解说:“你看,抬着头,挺着胸,身体保持挺立的,多像美丽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啊;你再看看,哦,弯着背,弓着腰,眼睛看着地板,好像什么东西丢了,在找东西呢。”孩子们的哈哈大笑中,很快理解了两种动作的不同形态,并在乐于模仿公主和王子的意向中,主动学习了正确的动作。
二、建立“顿悟”语境,促进幼儿多维的思维方式
幼儿在遭遇困难和需要解决问题时,思维过程要遵循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这个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包含了“顿悟”的过程,如教师在让孩子猜测一瓶液体是什么的时候,先让幼儿闻味,然后教师设置“顿悟”的语境,“这是**的――涂在身上凉凉的――夏天洗澡有时妈妈会放一点在水中的――蚊子害怕闻的――被蚊虫叮咬时可以擦一下的。”孩子在一步一步的语境启发下,几个孩子突然跳将起来,大声说道:“我知道,我知道,这是宝宝金水!”这就是孩子的一种顿悟。“顿悟”学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提出的,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一种顿悟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并且它是一种突现、速变、飞跃的过程。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积极的运用语言机智创设顿悟语境,促进幼儿在习得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诗化优美形象的生活语言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以尝试用浅显、易懂、充满情趣的话语,把每个环节的要求清楚明了地呈现出来。
如做早操时,教师可以说:“太阳咪咪笑,看我做早操。我是好宝宝,锻炼身体棒。”午餐时,教师可以说:“饭菜喷喷香,色彩真鲜艳,小手洗干净,吃呀吃得饱。”午睡时,教师可以说:“中午到了,知了不叫了,小鸟不飞了,小朋友也要睡觉了。”盖被子时,教师可以说:“轻轻打开一扇门,小宝宝呀钻进门,肚子朝上躺下来,再把门儿关起来,闭上眼睛睡着了。”
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环节中主动饮水意识不足的现象,我在饮水桶上贴上了笑脸表情的汽车图案,并画上了小脚印,利用优美的儿歌形式进行教育:“小汽车,准备好,加满油油最重要。咕嘟咕嘟要喝完,比比谁最有力量!”孩子们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汽车,都希望自己的汽车跑的最快,所以都来“加油”。
这些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语言不仅让幼儿明白现在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且这些朗朗上口的念白能激发幼儿乐意去做,既达到教育要求,又让幼儿的心情如沐春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充满童趣。
四、营造情景语境,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动力
语言是显示教学情景最普通、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师具有情趣化、诱导化的解说和描绘相结合,能创设出具有特定情境的教学气氛,把孩子引入情景。如在散步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感受风的存在,就引导孩子们观察自己被风吹起的头发,说:“你们看看,是谁拂起我的头发啊看,我的裙子也在飘,是谁快找找它是谁听,树叶沙沙地响,是谁和它捉迷藏”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了情景式的、游戏化的、可感知的意境,让原本单调、枯糙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与生机。
在情景中孩子既是情景的参与者,又是被教育者,有时甚至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者。例如,教师在讲述一个自己经历:“那天,老师走路匆匆忙忙,一不小心,‘嘭’的一声,老师的头重重的撞在了墙上,肿了一个大包……”这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老师的痛苦“惨状”,孩子们表现出积极的同情心,“老师,你要当心点!”“老师,你要记住,走路可要慢点!”“老师,你是不是在右侧走。”“老师,你走路可要看清楚,不能莽莽撞撞。”孩子们以其真切的情感,在教育着老师,其实这些恰恰是老师想提醒幼儿的话,然而这样的一次情景性语境的创设,让教育的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内心体验到活动带给的情感享受和深刻的教育内涵。
五、打造亲切动人的评价与沟通语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根据陈鹤琴先生的教导,坚持正面引导与激励的原则,教师可以多使用这些充满魅力的评价语,如:“你非常聪明,我很喜欢你!”“你提的问题真棒,我们共同讨论一下。”“你真会动脑筋,太好了!不过,下次想仔细了再举手,行吗”“看到你的进步,我真高兴!”“别着急,再想一想”等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信任的话语。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当幼儿的行为处于约束力即将松懈的边缘,教师可以及时用肯定的暗示性语言把幼儿哄抬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指引幼儿朝正确的方法去努力纠正。如“我知道一定会轻轻把玩具收整齐的。”“你看,多棒啊,坐得多端正啊!”赞赏性的表扬言语一出,即便孩子有了放松自己行为的念头,也会因为老师的表扬而立即打消,转而朝老师暗示的方向去努力。
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在孩子面前扮演弱者,用温柔请求的语言打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老师在生病或感觉疲惫的时候,可以轻声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生病了,身体不太舒服,爱我的孩子们一定知道,在这个时候要照顾老师,老师轻轻地说话,大家都可以认真听哦。”“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爱是相互的。”或是,“老师的口渴了,我去喝杯水好吗”平等的语言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真实、情感化的,从而更加拉近了教师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
孩子们喜欢语言机智幽默、亲切平等的老师,我们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心理思维视角,多感受他们的心理世界。同时,我们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功底,用自己的机智语言,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创造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责任编辑:林文瑞)
目前,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幼教事业也正在跨入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国家、社会、家长对此已经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的幼教事业已经粗具规模,全社会已经十分关爱幼儿成长,更加重视幼教发展,真正体现“要让社会发展快,首先关心下一代”的和谐发展氛围。其实,让幼儿全面发展一直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幼儿园、幼儿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去促进幼儿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就是让幼儿在多种互动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所以在幼教实施中,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突出幼儿互动的特色教学,才能开启幼儿天真烂漫的幼小心灵,务必在入园阶段开好头、启好蒙,让个个儿童感悟到幼儿园是他们真正的乐园。
在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们对幼儿教育又有了新的理解:幼儿教育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注重用幼儿感兴趣、爱参与的方式,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这就要求幼儿园和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去促进幼儿拥有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在多种互动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所以,笔者认为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要注重幼儿几方面的互动。
首先要注重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进行互动学习。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引导线,特别是幼儿的活动更应该以兴趣为主。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是什么,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正面引导,及时反馈或征询于幼儿。我们知道幼儿入园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幼儿园,都在与老师、同伴进行着不同的有意或无意的互动。无论是上课、玩耍或集体活动,师幼互动已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了,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玩耍、说笑。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首先从幼儿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培养幼儿主动参与、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其间,我们幼儿教师特别要注重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使他们对你产生心中的敬仰与爱慕。这就得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互动氛围,使幼儿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把老师当成他们最尊重、最喜欢的人。因此我们每个幼儿教师必须甘于做“倾听者”,善于做“观察者”,乐于做“对话者”,敢于做“研究者”。起码具备这些最基本的条件,方可教育培养好幼儿小朋友。
师幼互动完全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师时时都要保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同一的水平上。要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这种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使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主动学习、快乐成长。“师幼互动”必须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应在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相互产生积极的互动;切忌强迫与被动,否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幼儿无准备、无欲望的互动就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意欲,无法表达自己的基本想法,也就根本谈不上互动。所以积极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是必然的,才能保障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尽管“师幼互动”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相互交流,毕竟由于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教师就是管理者,幼儿只有服从”的教育观念却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因此在互动中很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主、幼儿听从的方式。这样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在幼教实施中,我们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主动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反复探究,全面启动师幼互动,积极开展有趣味的活动,处处为幼儿创造安全、愉快、宽松氛围。为此,我们增添了丰富的区角供幼儿游戏,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较大和经验相对丰富性,还另外增设了社会活动区,让幼儿之间进行积极、充分的互动。幼儿在进行区角游戏的同时,教师也与之有相应的互动,如观察幼儿在区角游戏中的不同表现做出相应的记录,以采取适当的相应措施。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幼儿的朋友,走进幼儿的心中,了解幼儿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能从幼儿的真实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特别要注重感情互动,首先要爱护每个幼儿,处处投递出母爱的目光,时时伸出母爱之手,尽心尽意地关爱我们的幼儿。
总之,在幼教互动中,教师要充分配合好,利用好现有设备,全方位推进互动教学模式和改进互动教学策略,诚心诚意地呵护好每个幼儿,大力开展师幼互动、幼儿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推动幼教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孩子们真正感到快乐就在幼儿园,温暖也在幼儿园,幼儿园就是孩子们最温馨的家。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第二幼儿园)
孩子上课发言不积极,声音小;在家有怕黑;不愿意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孩子缺乏自信心有关,也就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您对照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方法,看看是否存在下面的情况:
一是家长包办代替的事情过多,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等等诸如此类小事都照顾得细致入微,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会使他们少了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二是家长经常用各种危险的语言来恐吓孩子,阻止孩子做那些家长看来很危险的事,“别乱跑,会摔断你的腿。”“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讲话,他会把你带走的。”“别摸,有危险!”等等,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想要不断探索的能力萎缩,不敢去尝试做任何事情,
三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每当孩子做完什么事情后,家长还要指点一下孩子做的不足之处,严重时还要受到家长严厉的批评。长此以往使孩子尝不到成功的喜悦,而得到因失败而导致的斥责,孩子心理负担太重,害怕失败,于是羞于表现自己。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建议家长您应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来引导孩子:
1注意培养孩子自主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庭事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整理房间,帮助爸爸妈妈打扫,刷碗,拖地、自己洗袜子等等,即使做不好,也不要责怪,提出表扬后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2多带孩子到公众场合,让孩子自己多多参与社会活动。如:到超市购买东西、付帐、自己挑选玩具、学习用品等。家长不要过分地参与意见或者干脆替孩子做主,不要指责孩子选择的物品,这样会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担怯心理。
3多观察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培养出孩子的一两种爱好或特长,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当中有能够对外展示自我的优势性能力,这对提高孩子在课堂上发言和与小伙伴们交往中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总之,家长要多注意培养孩子树立“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的思想。而家长也绝对不应该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请您记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