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第1张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整个过程中,有不 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来看看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吧。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1

一、新生儿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四、先学前期(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学前初期是3—4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孩子。具备了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精力充沛。其次动作的发展也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语言能力也基本发展起来,能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

4、爱模仿

3—4岁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学前中期(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候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很形象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活动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学前晚期(5—6岁)幼儿年龄特征:

1、好学好问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幼儿出现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里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再那么外露。看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2

3-4岁儿童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4~5岁儿童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5~6岁儿童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

一、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75%,到了5、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而体重只是成人的30%。

二、儿童在学前这个阶段,粗大运动技能与精细运动技能都已经越来越趋向熟练精巧,到学前期结束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松地完成诸如系扣子、按按钮、折断或拉拉链等简单的自我服务性的任务,也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如使用剪刀、用彩笔给图画上色、书写单词等。

三、到3岁时,儿童已经是熟练的讲话者了,到学前期结束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和理解不计其数的句子,能够进行交谈,并对书面语言也有所了解。

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3

一、想象力丰富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二、容易受父母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扩展资料:

学龄前儿童学习特点:

1、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其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使孩子们通过直接体验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又如,根据学龄前儿童情感不稳定的特点,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以理解、耐心和坚定的态度,引导儿童进行大量的社会学习和实践。

3、总之,学龄前儿童的变化是飞速的,并且是有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为孩子的发展作好相应的准备。

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会随着年龄不断变化,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下面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内容!

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1

儿童出生时不具有心理现象,待条件反射形成时即标志着心理活动开始发育,且随儿童生长发育而逐步发展。

1、注意的发展

人对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环境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称为注意。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婴儿以无意注意为主,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

2、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3个不同的系统。长久记忆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出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出现,即被想起。1岁以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幼儿只按事物的表面性质记忆信息,即以机械记忆为主;随年龄增长和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抽象逻辑记忆开始逐渐发展。

3、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运用理解、记忆、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分具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儿童1岁以后开始产生思维,婴幼儿的思维为直觉的活动思维,3岁以后开始建立初步抽象概括性思维,6~11 岁以后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

4、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人感知客观事物后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活动。新生儿无想象能力,3岁后儿童开始初步的有意想象,学龄期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迅速发展。

5、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是个体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体验和表现,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新生儿因生后不易适应宫外环境,较多处于消极情绪中,表现为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摇、抚摸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为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露而真实等。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趋向稳定。

6、意志的发展

意志是自觉的、有目的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或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没有意志,随年龄渐长,语言和思维发展愈深入,以及社会交往愈多,在成人教育的影响下,意志逐步形成和发展。

7、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个性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习惯行为和倾向性。性格是人的个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婴儿期一切生理需求完全依赖亲人,建立了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幼儿期产生一种自主感,但并没有完全脱离对亲人的依赖,任性与依赖行为交替出现。学龄前期儿童主动性增强,一旦主动性行为失败,易产生失望与内疚。学龄期儿童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评判能力很差,如不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青春期少年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会交往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性格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

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2

让大人重新解读孩子敏感期的开悟。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的亲密关系。2~6岁这个年龄段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黄金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养成、自我意识萌发、情商潜能和社交能力等重要发展期,抓住这几年,为孩子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

2—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一反抗期”。家长会感觉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

睿莱研究表明

儿童心理期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二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1、认知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

认知能力的主要表现:

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就忘了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好哄、任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

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

A、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我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B、开始知道自我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C、能说出自我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D、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很多宝宝早未达到学龄前也是需要接受早期教育的,尤其是宝宝的心里会发生变化的,宝宝的抽象思维还是已经存在的,下面分享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

一、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1、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

2、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这使儿童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

二、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

3、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

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一个过程。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在一定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个年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也是正式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之前,为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做准备的时期,所以,称学龄前期(简称学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最突出的心理特点

在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发展,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表现在愿意帮助父母干活,也有能力给父母拿板凳、吃饭前拿筷子等),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发展(如能自己吃饭,自己蹲盆撒尿等)。

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后,成人和社会也对幼儿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进寄宿幼儿园,逐渐担当起自我服务的简单职责,包括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当卫生值日员等,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观察到:当小孩参加了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后,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环境和成人对他们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进了他们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表现

1、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求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与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发展又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可以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活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比如,我们观察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学龄前期的儿童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日常生活中,为了健康的生活,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以及家人,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的婴幼儿或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也需要多去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下文分享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表现为一个人对他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他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可以通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以关心和爱护婴儿的需要而培养出来。当一个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当父母的信念发生矛盾或父母在照料儿童的方式上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工作、经济、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与儿童在这一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和从事社交或集体活动,儿童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而避免自卑感的产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在此阶段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在生活中不能选定一个正确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埃里克森认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走向社会的青年,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当起此阶段形成亲密感的任务,可能产生孤独感。只有建立同一感才有可能形成亲密感。所以,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努力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从而避免孤独感。在埃里克森看来,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个体已建立家庭,其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因此本阶段的个体既要生育、抚养和指导下一代,又要不断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这样才能富有创造力,否则将出现人格的停滞。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在这一阶段,进入老年期的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果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和满意的回答,就能够完全接受自我,获得一种完善感。反之,个体就会充满焦虑和失望,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也会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2

 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胎儿期:是指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之前,称之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之内;

 3、婴儿期:是指一岁之内的孩子;

 4、幼儿期:指1-3岁的孩子;

 5、学龄前期:指三岁到上学之前;

 6、学龄期:一般是6-12岁;

 7、青春期:12岁之后到女孩18岁,男孩21岁之前,都被称之为青春期。

 以上七个时期是儿童年龄段划分的标准。

 6-12岁正处于儿童期,也称为学龄期。

 儿童心理特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之前,该阶段的智力发展是最快的,而思维感知注意力等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对事物充满热情,情绪外露较直接,波动大,好奇心强。

 3、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个性品质以及道德观念,喜欢模仿。

 在儿童期,常出现学习无能与问题行为这两种心理障碍。因此,在该时期,要以学习为主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开阔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注重培养儿童道德与个性。

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3

 1、认知特征: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其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转向高深,逐渐发展,即使到了11岁以后,孩子的认知仍然带有很大的具象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不像婴幼儿那样,可以进行有规则的学习,父母们可以通过正性反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的信念和态度;

 除了课本学习,家庭原则也要规则化,不能随意性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要让孩子们知道遵守规则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比如打游戏,不但要让孩子们知道仅有“大力出奇迹”是不够的,还要逐步让孩子们掌握对游戏规则的充分理解,以及策略性应对的方法,大道理的说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不但是无效的,还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行为特征:

 孩子们因为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他们的行为通常具有“盲目冲动”的特点,而且很依赖“权威人物”;

 比如老师,在他们心中,老师已经取代了父母的重要地位,他们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很难做到专心听讲;

 我们现有的小学教育是有偏差的,比如,孩子们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是快餐式的,试图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大量所谓的知识,这样会很快“消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的“阅读障碍症”患者大概率起源于此时;

 父母们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比如,让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在横向层面融会贯通;

 比如,试图让孩子找出乒乓球与篮球和足球等有什么不同?家里的狗和猫有什么区别?钢琴与吉他的区别是?学校那种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3、个性特征:

 每个孩子都如同每片树叶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父母们要发现孩子的潜势潜能,以及理解和接受孩子们之间个性化的差异;

 隔壁小明如何如何,那是在打击自己家孩子,摧毁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说“隔壁小明爸爸妈妈如何如何”,那你该如何回应?

 孩子的第一起跑线,不是各种无用的“知识”,而是孩子的父母们,掌握知识很不重要,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并培养呵护、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是父母们的首要任务,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们最容易产生自卑的阶段,当发现孩子弓腰行走时,就应该敏感地意识到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这需要引回到正轨上来;

 4、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情感既跟学校的班级生活有关,更与孩子们在家庭中培养的“自我服务意识”有关,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未能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那孩子进入学校后,会发现自己四处碰壁、处处受挫,吵架不行,打架也不行,落后别的孩子一步又一步;

 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必然会易激惹、情绪难以自控,厌学情绪浓厚,只会跟家人发脾气,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有些家长会误以为这是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造成的,其实不然,这跟“第一起跑线”有密切的直接关系的,那些沉迷网游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有自我服务意识的;

 5、自主意识特征:

 跟婴幼儿相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自主意识逐步增强,自我意识也更加明确,他们不但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还很在乎他人的语言评价,尤其是“权威型”人士的评价;

 比如老师,有些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所谓“好感”,要求家长给老师送礼,这种现象既与自主意识有关,也跟家庭教育有关,更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有关;

 针对这种现象,父母们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并不比他们的老师缺少知识和修养,也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不体面的行为,对没有送礼的孩子们而言,既不公平,也不正义;

 如果有老师因为没收到礼物而刻薄对待孩子的话,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很猥琐的行为,实在不行,可以调班调校;

 如果孩子的自信心来自外部的帮助,而非源于自己内心的话,孩子会迅速失去这种自信心,他们将重拾起自卑,这对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大的障碍;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把其中的道理掰开告诉他们,会更有助于孩子们顺利走完目前的小学阶段,迎来青春期初高中的学习生活。

学龄期儿童心理的特点

  一、注意学龄期儿童心理变化

 孩子从家庭生活进入学校生活是从小学开始,更早的话算就是从幼儿园开始。这时候的儿童心理开始有所变化,此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这个时候起,儿童开始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当孩子开始上小学后,从原来以游戏活动为主导活动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导的校园学习生活。孩子进入学校,便能初步掌握使用书写工具(铅笔、蜡笔等)的技能,言语上也已掌握了足够的词汇与言语的表达能力,这时,儿童能有意识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与同学、老师在一起友好相处。因此,有的家长常常会吃惊地说:“哦,我的孩子好象在几天里长大了许多。”

 儿童开始在学校从事正规而有系统的学习,学习与游戏已完全分开。学习是在教师制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这些,都具有了社会意义。儿童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都是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延续,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儿童的学习具有了与成人工作劳动同等的社会意义。

 儿童的入学,标志着一个人的学生时代的开始,从人的一生中的游戏、学习、劳动几大实践活动来看,儿童已从原来的游戏实践活动跨进了学习的实践活动。这一重大转折显示出社会对儿童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显示着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了。

 在学习过程汇总,儿童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养成适合于学校要求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和老师要求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自己并不感兴趣、但必须学习的课程。这和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完全不同了,游戏活动可以尽力去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而学习则有时要带有强制性。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必须能适应这种客观的要求。正常的儿童,一般都能适应这种要求。比如,初入学的儿童,虽然在家庭中、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有时表现任性、懒惰,但到了学校,只要老师提出的要求,就能做到每天准时到校、按照老师安排认真地做卫生值日。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依然是在新的社会要求及个体发展的自身需要促使下,使心理发展必须承受住面临的重大转折。具体表现在口头言语能力有了很大发展,情感活动也丰富起来,初步具备了言语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智力有明显增长,想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意志活动已经形成。这一系列心理上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一系列的学习、生活上的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下而发生发展的,显示出学习和要求的提高与心理发展互相促进的规律:更高的学习与要求,促使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而心理发展的结果,又保证了较高的学习与要求的完成。可见,有的父母或家长担心学习太费脑子,会把脑子用坏,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孩子从童真的生活状态进入学校生活状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其心理活动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老师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设置详细的策略。此外,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严格要求和经常督促儿童按时完成作业。在学校、家长、社会统一要求和培养下,儿童的心理活动将会不断地向着新的水平发展。

  二、批评孩子的技巧

 1、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如不要因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笨。因为孩子爱睡懒觉就说孩子懒。

 2、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

 3、不要翻旧帐,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

 4、平时在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该表扬的时候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公正的,如果只批评不表扬,孩子会因你只看到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优点而不满,从而不愿意接受批评。

;

孩子的心理是如何发展的?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感知与认知

在婴儿期,孩子通过感知和认知来理解世界。他们会逐渐发展出对声音、颜色、形状等感官刺激的反应。他们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并建立起基本的认知框架。

情绪与情感

婴儿期的孩子表达情绪和情感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能够通过哭泣、笑容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状态。他们也能够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连结,并体验到安全感和依赖感。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自我认知

幼儿期是孩子开始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阶段。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和特点。他们逐渐发展出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识,并开始建立起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自尊心。

社交与情感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更多的社交互动。他们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他们也能够表达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如友谊、爱和关心。

学龄期的心理发展

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龄期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运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和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的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自我认同的建立

在学龄期,孩子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并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目标。他们也会面临与同龄人的比较和社会压力,这对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身份认同的探索

青少年期是孩子探索和建立身份认同的阶段。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性别认同和社会角色。他们也面临情感和生理上的变化,需要适应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求。

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青少年开始独立于家庭,建立更多的社会关系。他们与同龄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对于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也增加。他们经历着情感的起伏和社交技巧的学习,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总之,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和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解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他们的感知、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并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支持,将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孩子的成长是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个人特点和思维世界,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分享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一、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好问、好学;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一、初生到满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适应新生活;

 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社会性的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语言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

 一: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75%,到了5、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而体重只是成人的30%。

 二:儿童在学前这个阶段,粗大运动技能与精细运动技能都已经越来越趋向熟练精巧,到学前期结束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松地完成诸如系扣子、按按钮、折断或拉拉链等简单的自我服务性的任务,也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如使用剪刀、用彩笔给图画上色、书写单词等。

 三:到3岁时,儿童已经是熟练的讲话者了,到学前期结束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和理解不计其数的句子,能够进行交谈,并对书面语言也有所了解。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

  幼儿到大学期间各阶段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1、感知觉、注意力的发展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其特点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幼儿的注意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无意注意高度发展;一方面有意注意能力开始形成。幼儿期由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从周围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日益增多,还从许多活动中发现很感兴趣的事物,它们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不自觉地对它们加以注意,这样使幼儿的无意注意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及幼儿园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下,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到学龄前,儿童已能自己设定目的任务,并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目的任务,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为儿童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思维的发展

 幼儿生活范围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水平提高,这样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的幼儿其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进到具体形象思维了。其思维特征表现在:自我为中心,即幼儿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对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3、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幼儿生活和需要的发展,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愈来愈分化,内容日益丰富,体验逐渐深刻,表现形式也就越见复杂。其表现特点为:冲动性。即处于激情状态,随时爆发不能自控;易变性。即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出喜怒无常;受感染性。即本身的情绪常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明显外露。即常常会毫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情绪。

 幼儿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步形成,并开始发展。高级情感可以分为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幼儿美感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环境、服装有一定的感受,活动中可以产生美的体验,能够欣赏美,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理智感明显表现在求知欲上,道德感则主要体现在参与集体生活和活动中能逐渐掌握行为规则,维护道德标准,对“好人”“坏人”也有鲜明的态度。

  4、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自我意识中,反映着儿童对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处地位的理解,反映着幼儿评价自己实际行动的能力和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自我意识使每个幼儿形成具体、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根据外部行为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笼统的评价到细致的评价;从片面性的评价到较全面性的评价;从过高评价自己到谦虚评价。上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变化趋势表明了幼儿自我意识水平和个性品质的提高。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6-12岁的小学生处于童年发育期,这个阶段他们身体形态及其功能的发育有如下特点:

 第一,身高、体重发育,逐步加快。小学中低年级儿童少年体格发育较为平稳,每年身高平均增加 4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增加2公斤左右,体型的特点是头大、躯干长、四肢短,重心不稳。10岁以后逐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身高每年可增长6—8厘米,体重每年可增加4—5公斤,上下肢的发育快于躯干,显得手长腿长,动作不协调。

 第二,骨骼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小学儿童少年的骨骼正处于骨化过程,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富有弹性,但坚固性较差。骨骼硬度小、韧性大,不易折,但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其肌肉虽然逐渐发育,但主要是纵向生长,肌纤维较细,力量性较弱。

 第三,心跳速度减慢,呼吸力量增强。儿童少年心率是随年龄增加逐步降低的,新生儿的心率为140次/分,5—6岁减至95次/分,7—8岁减至85次/分,9—10岁减至75次/分,与成年人的72次/分非常接近。而肺活量则是逐步上升的,7岁男童是1389毫升,10岁时达1909毫升;7岁女童是1295毫升,10岁时达1777毫升,随着呼吸力量的增强儿童少年对许多呼吸道疾病的抗御能力也不断增强。

 第四,脑细胞分化基本完成,感觉器官正在发育成熟。儿童少年大脑的重量,6岁时达到成人的90%,12岁时已接近成人1400克的水平。脑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和轴突分支逐渐发育完全,细胞功能分化逐渐完成,分析、抑制能力有所加强,但兴奋还不能持久。儿童少年的感觉器官迅速发育,视、听、嗅、触觉大大提高,但尚不精细、深刻。

 第五,生殖器官发育,性腺激素增加。儿童少年在10岁以前,生殖器的发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小学高年级时(其中女孩10岁左右,男孩12岁左右)生殖器官出现了迅速发育的势头。尤其女孩的卵巢、子宫迅速发育成熟,月经逐渐发生。

  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12—15岁的初中学生处于少年发育期,亦叫做青春早期,这个阶段他们身体形态及其功能的发育有如下特点:

 第一,身体、体重发育,迅速增加。 身体迅速地长高,是青春期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12岁前后少年的身高每年可增长6—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加5—8公斤。不过,女生在9岁就开始迅速长高了,12岁达到高峰;男生11、12岁才开始迅速长高,14、15岁时超过女生。

 第二,肌肉发育显著,体力增强。12岁以后孩子的肌肉在机体中的比例增加,而且肌肉组织也变得更为密实,使初中生的体力随之增强,尤其是男生的力量明显增大。女生的肌肉相对发育较慢,但脂肪却逐渐积累,使她们的身体开始丰满起来。

 第三,心脏、肺脏加重,功能增强。12岁左右的孩子心脏的重量达到出生时的12倍,到14、15岁时血压和脉搏分别达到110/70毫米汞柱和78次/分, 12岁左右的孩子肥脏的重量达到出生时的9倍,10岁时肺活量只有1800毫升左右,到15岁就达到3000毫升以上了,基本同成人一样。

 第四,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成熟。12岁时孩子的脑重、脑容积与成人基本相同,脑中沟回增多、加深,机能趋于成熟,第二信号系统占据优势地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成人化,为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和整个心理机能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第二性征,如男孩喉头突出、肩宽骨盆窄,女孩乳房增大、骨盆变宽等。性的成熟表现为1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14-15岁的男孩首次遗精。对此,将专章介绍。

  高中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高中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经研究发现高中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独立性。高中生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如做事情不愿意让家长参与,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房间。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表白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

 2、平衡性。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他们很脆弱。有的具有害怕挫折的脆弱心理,意志薄弱,感情用事,在挫折面前,承受不了打击,一回失败,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不能正确面对,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青少年时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逆反心理。他们对小时候所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态。他们崇拜港台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逆反心理和盲目崇拜并存说明青少年学生心理还处在成长期,心理状态起伏大。

 4、攀比心理。不挣钱却乱花钱,有的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十几块钱才舒服,特别在男、女学生之间花钱,来显示自己。没赚钱时就已经养成了花钱的习惯,这是独生子女教养方式造成的消费特征。如:手机、名牌鞋、衣服,互相攀比追潮流,同学之间过生日下饭店,讲排场,互送贵重礼物,小到几元大到几十元,出手不凡,认为不算啥,只要需用钱就伸手与家长要。学生不了解家长的钱挣的不容易、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 总之,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作用,引导高中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般来说,大学生属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之列,他们头脑聪慧、求知欲强,他们思想领先、创造力强,他们身心基本成熟,能够完成多种学习和工作任务,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通常大学生又是没有独立生活和正式工作经验的,他们生活上还要依赖家庭的支持,对于社会认识也仅仅是表层的、宏观的和抽象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出现偏差。因此,父母等家庭成员需要继续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同时也需要子女参与家庭生活劳务和家庭文化建设,同家长一起不断提高素质,创造新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文化。

 大学生家庭教育属于成人家庭教育的范畴,但是它与已经独立生活和同子女、孙辈居住在一起的中老年人之间的成人家庭教育也是不同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大学生在经济上还依赖于父母的供养,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他们的学费生活费基本上还是父母亲支付的,有的是亲友支持的,这样大学生与其父母事实上存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从某种方式上决定了大学生在许多问题上还必须按照父母大人的意见做事;

 (2)大学生同其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不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两代人通常是分居两地、甚至相隔几百公里,由于大学生学习繁忙,不可能经常回家与父母会面,双方的交流有限,大学生父母对其子女在高校的学习和其他方面表现知之甚少,难以采取及时的教育和指导;

 (3)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正式工作经验的经验,在校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惑,由于高校学生工作力度有限,大学生的许多问题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指导才能解决,缺乏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就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甚至危及大学生的正常学业和宝贵生命,这类大学生的家长应当格外关心和指导远在外地的子女。

 (4)大学生心智发展水平比较高,多数大学生有能力帮助父母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素质、改善家庭生活,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帮助家庭走上了致富和幸福之路,受到父母的高度赞赏;但是,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少数大学生自恃自己的文化素质高于父母亲,而忽略了对于父母的关心和尊敬,以至于两代人关系失和,家庭教育无法进行。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岁,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则可发现他们心理发展某些方面远未成熟。大学生由于他们已达到公民法定年龄,又进入了大学,因此他们便自以为已经成人,说话和行事力求带有成人味道。但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面说,他们只能是"准成人"。大学生不象中学时那样,受到老师及家长太多的约束,而是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在处于这样的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中,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总以为别人对一切都应该和自己设想的一样,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往往容易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不一致。所以从心理发展说,大学生也只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

  2、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两面性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即积极面和消极面。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情绪强烈但善于控制,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自尊心特别强;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等等。 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未完全成熟特点,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如滥用充沛的精力与蛮干;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时,易成为情感的奴隶;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导致失败;在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时,求知欲与敏感性易导致迷信错误的、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

  3、大学生的内心矛盾

 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易引起各种的冲突与矛盾。主要的内心矛盾有: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矛盾,但怎样化阻力为动力,正确解决内心矛盾,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也给我们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大学生几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需要不断适应几个方面,如学习与创造、人际交流、情感、独立的人格与生活等,在各个方面上,当代大学生们也具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了解把握住了这些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教师单纯灌输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们不仅要善于理解书本知识,而且应该善于在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不仅要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创造,而且离开了老师的教导,离开了学校,也要善于学习和创造。 大学生的学习可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动机也在发生着变化,高级的学习动机逐渐减少,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及追求较高的物质生活占有很高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同学不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样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目的性不强,学习动力不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也是当务之急。

 由于现在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多,需要自己计划和安排学习,但一大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及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较差,时间不能有效的利用,只是忙于应付老师的考试,而不去主动地获取其它许多重要的知识。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自学,懂得主动学习,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方面。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它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需要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需要理解、归纳记忆,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也需要高校教师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就创新而言,当代大学生似乎具有着强烈的创新愿望,有不断提高培养创造力的要求,有增强创新意识的主动性。创造力形成也需要许多条件,如深厚的专业功底、知识广博、实践技能、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良好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学校及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相当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9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