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表达了诗人青年时代蓬勃朝气与非凡的胸襟,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的思想感情
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的悲伤,对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同情,又希望平定战争的矛盾的思想感情
我刚上完这一课,全部是我做的笔记,绝对手打,3,
《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基础知识
1、字音
岱:dài 眦:zì 曾:céng 凌:líng
2、解词
岱宗:指泰山。
青:郁郁葱葱的绿色。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山的南北两面。阴:山之北。阳:山之南。
割:分割。
荡:激荡。
曾:同“层”。
眦:眼角。
会当:终将,终要。
内容分析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全诗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望岳”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
4、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
“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内容分析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作者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诗人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场面。
2、结合语句,谈一谈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感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伤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的是春天看到的满眼的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两首诗共同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的思想情感。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扩展资料
《望岳》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