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语式和问答式—写作知识笔记 (21)

独语式和问答式—写作知识笔记 (21),第1张

独语式——就是作者一个人在那里说话,凡员必须是读者知道的都说在里头,直到说完,文章就完篇的一种格式。

说明文和其他文体一样,大多数采用独语式。

有时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来,自己再来解答。揣度读者也许会发生疑问,在这当儿自己提出一个设问,接着给他个鲜明的解释,使读者不服致疑。

有些地方,如果不用自己提问题的方法,而用独语式述说下去,也未尝不可。但是涉及多个方面时,点清眉目的效果与设问的方法比较就差的多了。

同独语式不相同的问答式——每一个问题提示一个项目,答语就是对这个项目的说明。如:问:山东有什么名山?答:山东有五岳之首泰山。

另外,古书中的《春秋公羊传》,写作方式就是采用的问答式。

问答式说明文,凡是应该说明之点,都给绘制成一个问题,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以疏解,好象“剥蕉”一样,使读者读了这类文章,会觉得作者态度极端冷静,一点不掺杂个人情感,比起独语式文章多偏于理智。

两种方式无优劣之分,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随作者之愿,只要叙述的准确、清楚,能使读者充分理解就好。

但应注意一个问题,用独语式己足够的情况下,可不必使用问答式,因为使用问答式至少要多写一些问语,未免浪费。           

当异乡成为故乡的时候,所有的漂泊,都是一种归宿。

从故乡出发,我们踏上追梦的旅程,憧憬满怀,充满期待。

我们誓言,哪怕山再高,也要翻越;哪怕河再湍急,也要跨越。

因为远方,有诗和梦想,有鲜花和掌声,有一座温暖的小屋,在等待我们的光临;有一棵幸福的树,在期待我们的脚步;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在盼望我们的双手。

一路风雨,一路霜雪。

一路孤单,一路寂寞。

当风雨霜雪一次次卷来,当孤单寂寞一次次袭来,我们或许后悔当初的决定,后悔鲁莽的出行。也或许会感叹,不出行该有多好。

此时,我们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一片片迷茫的雾,在眼前升腾;一道道的坎坷,在眼前跳跃。

在事业的十字路口,我们徘徊又徘徊;

在 情感 的十字街道,迷茫悠长又悠长;

那时候,眼前只有枯藤老树昏鸦,没有小桥流水人家。

那时候,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渴望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灵的枷锁,只有自己才可以打开。

拖着一身的疲惫,堆着一脸的沧桑,我们或许很无奈,但无奈也得出发。

开弓没有回头箭。

于是,在一番痛楚惆怅之后,我们抬头望了望天空,太阳在上空燃烧,月亮也在上空高悬,星星还一闪一闪的,充满希望,也充满梦幻。

抛开世风俗雨,怀揣迷茫失落,我们继续上路。我们把失落当作拥有,把苦痛当作甜蜜,义无反顾地向远方行进。

于是,所有的漂泊都是一种归宿,所有的异乡都是故乡,所有的出发都是抵达,所有的抵达也都是出发。

我们一直在路上,直到被泥土覆盖,被风吹散,被时间抛弃。

是谁点燃了我的茫然,让我在百花盛开的春天,暗然神伤?是谁剥夺了我的激情,让我在草木葳蕤的夏天,了无生机?是谁砍伐了我的雅趣,让我在落叶金黄的秋天,忧伤满怀?是谁侵蚀了我的欢喜,让我面对皑皑白雪,毫无欣赏的兴味?

又是谁,让我看见月圆,就想到了月缺;让我看见了花开,就想到了花落;让我看见了幸福,就想到了苦楚;让我看见了微笑,就想到了悲伤;让我看见了生,就想到了死。

还有谁,让我看到了高楼,想到了茅屋;让我看到了繁华,想到了偏远;让我看到了富裕,想到了贫穷;让我看到了热闹,想到了宁静;让我看到了城市,想到了乡村。

甚至,让我看到了权力,想到了拥有;让我看到了财富,想到了侵占;让我看到了美女,想到了占有。

这一切,始作俑者,除了我,还是我。是我内心的不安,是我灵魂的贪婪。

此外,想必好像与世俗有关,和人间相连。

其实,这是我一个人的迷茫,也是我一个人的无奈。

谁能告诉我,在一个欲望暴涨的时代,我该怎样在复复杂杂的尘世,摒弃乱七八糟的想法,单纯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且充满勃勃生机,像风又像树,像火又像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忧伤,不孤独,也不悲观失望,更不灰心丧气。让激情的太阳在心的天空燃烧,永不熄灭。(觉俄卡如)

  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着,/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尤其,我没有家,没有母亲,/我不知道我昨日的根托生在那里?/而明天——最后的今天——我又将向何处沉埋……/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 ——《云》

  周梦蝶诗歌中“悲苦”情结

  周珊珊

  摘要:周梦蝶是台湾诗坛一位十分特殊的诗人,二十多年的摆书摊生活,几乎以苦行的方式生活,对物质无欲无求;而他的诗歌,也被称为字字悲苦,因此梦蝶被认为是一位“诗坛苦行僧”。然而,如若从梦蝶的整个创作过程来看,在其四本诗集《孤独国》、《还魂草》、《约会》、《十三朵白菊花》的整体关照中,便不能仅以“悲苦”一言以蔽之。而梦蝶对悲苦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以悲苦自居,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梦蝶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而最终,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悲苦的超越。可以说,梦蝶先生的物质生活是悲苦的,而他的精神生活,则是十分充裕的。诗歌作为梦蝶精神生活的主要体现,最终仍是要超越物质上的悲苦,达到精神上的快乐的。

  关键词:周梦蝶;悲苦;整体关照

  周梦蝶是台湾诗坛一位十分特殊的诗人,二十多年的摆书摊生活,几乎以苦行的方式生活,对物质无欲无求;而他的诗歌,也被称为字字悲苦,因此梦蝶被认为是一位“诗坛苦行僧”。

  然而,如若从梦蝶的整个创作过程来看,在其四本诗集《孤独国》、《还魂草》、《约会》、《十三朵白菊花》的整体关照中,便不能仅以“悲苦”一言以蔽之。梦蝶对佛理的研究并将之用于诗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澹泊宁静,人世的纷扰已被诗人所超脱,而孤寂、悲苦也当然不是诗人所在乎的;梦蝶对悲苦的态度,也不仅仅是以悲苦自居,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梦蝶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而最终,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悲苦的超越。可以说,梦蝶先生的物质生活是悲苦的,而他的精神生活,则是十分充裕的。诗歌作为梦蝶精神生活的主要体现,最终仍是要超越物质上的悲苦,达到精神上的快乐的。梦蝶诗中不断不出现的对美好事物的抒写以及永恒、时间等主题,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梦蝶对生命的热情而非一味“悲苦”。

  一、对“悲苦”的阐释

  梦蝶先生曾在《孤独国》的扉页上引奈都夫人的话为题辞:“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这可以看作是周梦蝶的创作心境和艺术风格最精确的概括。”诚然,在最初的创作中,梦蝶将诗作为其倾吐内心情感的圣地,心中的苦闷、抑郁、孤寂在诗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在初期的《孤独国》创作中,可以体会到诗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悲苦。作者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全部化作诗的语言,因此诗便成了他对是孤独世界的探索与开拓的试验,诗人只是在诗中一味的表现孤寂、苦闷,使孤绝的心灵得到彻底的释放与抒发。首先从诗题上便可管窥一二。如《寂寞》、《司阍者》、《独语》、《上了锁的一夜》、《守墓者》、《死亡的邂逅》等,而诗的内容也处处显露出孤与独,因此可见此一时期作者的内心已完全被孤寂所占领:

  我以满钵冷冷的悲悯为你们送行/我是沙漠与骆驼底化身/我袒卧着,让寂寞/以无极远无穷高负抱我;让我的跫音/沉默地开黑花于我底胸脯上/黑花追踪我,以微笑底忧郁/未来引诱我,以空白底神秘/空白无尽,我底忧郁亦无/

  ——《行者日记》

  永远是这样无可奈何地悬浮着,/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尤其,我没有家,没有母亲,/我不知道我昨日的根托生在那里?/而明天——最后的今天——我又将向何处沉埋……/我的忧郁是人们所不懂的!/ ——《云》

  流浪得太久太久了,/琴,剑和贞洁都沾满尘沙。/ ——《冬至》

  “什么是我?/什么是差别,我与这桥下的浮沫?”/“某年月日某某曾披戴一天风露于此悄然独坐”/ ——《川端桥夜坐》

  一人孤身在台的周梦蝶,每天独自在书摊前看着芸芸众生奔走于世间,诗中的孤寂感也不难想见。诗人在这里将自己的忧郁苦闷宣泄殆尽,貌似畅快淋漓,但我们仍能体会出其中的无奈与悲哀。

  但是,梦蝶始终不是一个以悲苦自居的诗人。在他那里,物质上的清贫是不足为道的,可以说,梦蝶是一个能够安贫乐道的诗人,他并不一味地沉溺于悲苦之中,而是能够从悲苦中超脱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他所看到的世界。这种对待生命及人生的态度,在早期的创作中已经闪现出来。诗人在面对“冷”与“饿”时,并不被这种物欲的感觉所牵绊,而是想到在此时默默关照和回想身边的世界,“我想把世界缩成/一朵菊花或一枚橄榄,/我好合眼默默关照,反刍/当我冷时,饿时。/”(《匕首》),在寒冷中,诗人同样看到了令其兴奋的物象:“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孤独国》);当诗人面对孤寂时,“让风雪归我,孤寂归我/如果我必须冥灭,或发光——/我宁愿为圣坛一蕊烛花/或遥夜盈盈一闪星泪。/”(《让》),又体现出泰然处之,宁静平淡的心态和一种燃烧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面对生命与死亡时,诗人再一次站到了这个世界之外,以司阍者的形象关照芸芸众生,以慈蔼的心态面对一切:“我想找一个职业/一个地狱的司阍者/慈蔼地导引门内人走出去/慈蔼地谢绝门外人闯进来/”(《司阍者》);梦蝶在人生的路上,虽孑然一身但仍常常怀有信心和希望:“我用泪铸成我的笑/又将笑洒在路旁的荆棘上/迢远的地平线沉睡着/这条路是一串永远数不完的又甜又涩的念珠。/”(《在路上》)。

  翁文娴在评梦蝶诗《看那手持五朵莲花的童子》(出自《还魂草》)时说:“梦蝶先生的诗,如果要用一根线穿起来,则是字字悲苦”。诚然,不管是梦蝶先生本人还是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悲苦”是梦蝶诗歌一个避不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线索。然而仔细分析则并不完全如此。“悲苦”或可认为是诗人当时的心境,诗作本身也体现出了这种风貌,但就梦蝶诗而言,只是单纯地在一种语境中理解诗的内涵,理解“悲苦”,很难在整体上把握梦蝶诗中“悲苦”随着时间的变迁和诗人心智的更加成熟而在内涵上的变化。因此,在一种整体关照的观念下理解梦蝶的诗,或可以更加全面而准确的找到诗的精髓所在。

  正如梦蝶的诗:“一切都将成为灰烬,/而灰烬又孕育着一切——/樱桃红了,/芭蕉忧郁着。/……/然而樱桃依然红着,/芭蕉依然忧郁着,/——第几次呢?/我在红与忧郁之间徘徊着。/”(《徘徊》),梦蝶也一直在徘徊,然而他终究还是找到了皈依,找到了“悲苦”的寄托。

  二、在哲理禅思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梦蝶的《还魂草》,已有大量蕴含着哲理禅思的诗篇,在此一阶段,诗人的悲苦似乎减轻了,代之而起的是诗人在哲理禅思中关照生命。悲苦和寂寞似乎在礼佛参禅的过程中被消解,诗人已不再汲汲表现于个人的寂寞、孤苦,而是以一种超脱的心态面对世界。

  由于梦蝶逐渐将自己内心的悲苦寄托在宗教,所以可以看出梦蝶对“悲苦”内涵的重新诠释。在《孤独国》中,诗人虽然仍抱有希望,并不一味沉溺于悲苦之中,时常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世界,但是梦蝶对悲苦的总的态度是要倾诉的,愿将自己心中的孤独、悲哀以诗的形式释放出来,所以才会有“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的引言。而到了《还魂草》时期,这种倾诉的感觉没有了,诗作大都富含哲理禅思,体现着诗人的睿智以及出于尘世之外的超脱的态度,之前满腹的悲哀化作对人生的参悟,体现在诗作的哲理佳句中。

  梦蝶对庄子的偏爱使得诗中对庄子思想的采撷颇多。如《濠上》直接在诗前引用庄子《秋水》篇的文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而诗作的内容则是再现了秋水篇中的景象,只是,主人公已不再是濠上的两位智者,而是水中吹泡泡的鱼:“吹一串串泡泡底微笑/赠答那微笑——/那自稀稀疏疏的须髭里/漏泄出来的。/……/而此刻,我清清澈澈知道我底知道。/‘他们也有很多很多自己’/他们也知道。/而且也知道/我知道他们知道/”。又如《逍遥游》:“绝尘而逸。回眸处/乱云翻白,波涛千起:无边与苍茫与空旷/展笑着如回响:/遗落于我踪影的有无中/……/以飞为归止的/仍须归止于飞。/世界在我翅上/一如历历星河之在我胆边/浩浩天籁之出我胁下……/”再如《摆渡船上》,将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哲思运用进诗中:“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的悲喜上。/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梦蝶以禅思化解心中的悲哀与愁苦,他已沉浸并陶醉在这样的思辨中,悲苦也已不再是梦蝶反复吟咏的主题。

  不仅是采撷庄子的思想,梦蝶诗中处处可见佛家的禅趣。从这类诗作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梦蝶出于尘世之外的淡定与深邃,他已将自己的情趣寄托在这类思辨中,并把它表现在诗里,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如《行到水穷处》:

  行到水穷处/不见穷,不见水——/却有一片幽香/冷冷在目,在耳,在衣。/你是源泉,我是泉上的涟漪;/我们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终/相遇。像风与风眼之/乍醒。惊喜相窥/看你在我,我在你;/看你在上,在后在前在左右:/回眸一笑便足成千古。/你心里有花开,/开自第一瓣尤未涌起时;/谁是那第一瓣?/那初冷,那不凋的涟漪?/行到水穷处/不见穷,不见水——/却有一片幽香/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梦蝶诗时常流露出沁凉而又甘醇的禅趣,使人的心灵澄净。在这类诗中,梦蝶已将悲苦寄予哲理禅思中,暂得一时的解脱。梦蝶先生曾说:“世容有不带烟火味的诗,但绝无或绝少不食烟火的诗人。据我所知:诗乃诗人的理想——所谓‘惟其不如此,所以如此。’善知弦外之音的读者,当不为作者所愚。”可以看出,梦蝶是将诗作为一种理想来抒写的。纵使诗中有许多看起来出于尘世之外的超脱的味道,但梦蝶仍然存一份心力去关照他身边的有情世界。而在他的诗作中,我们也可看到他对于美好事物的执著抒写与追求,从中便可感受到梦蝶对生命的极大热情,而这是有别于“悲苦”的。

  三、对美好事物的执著抒写

  梦蝶诗一方面是不管世事只沉浸在宗教的关怀中,另一方面又脱离不开世事写生命、爱情等意象,体现了他在红尘之中又摒弃红尘于千里之外的心境。余光中认为梦蝶的《还魂草》可称其为“情诗”:“然则梦蝶诗中那一片弥天漫地而又令人心折骨惊的悲情,究竟为何而起?从大多说作品看来,其主题不外是生命的关照、爱情的得失、刹那的相知、遥远的思慕、灵肉之矛盾、圣凡之难兼。”可见,梦蝶并未放弃对尘世的关照,事实上,他是一直在关注着他所处的世界的。在梦蝶的诗中,时常可看到诗人对时间、永恒等主题的抒写。如:

  长天一碧窈窕,风以无骨的手指摇响着笑/触目盈耳一片妩媚温柔/沙尘浓郁芳醇沾鼻如酒/在没一丝褶皱的穹空的湖面上/白云卧游着,像梦幻的天鹅/幽悄悄地——怕撩醒湖底精灵的清睡/世界醉了,醉倒在“美”的臂弯里/

  ——《晚安,刹那!》

  过去儜足不去,未来不来/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孤独国》

  然而,当我钩下头想一看我的尸体有没有败坏时/却发现:我是一丛红菊花/在死亡的灰烬里燃烧着十字/ ——《消息》

  梦蝶在刹那间便可察觉到生命美的所在,而在现在的时间点上,梦蝶显现出对生命的主动把握,成为“现在”的“帝王”,而面对死亡时,他又幻化作“一丛红菊花”,在永恒的燃烧中体现自我的力量。

  梦蝶对自然界的生命的抒写,也显得怡然自得,清新飘逸,颇得自然真趣这部分内容在梦蝶的诗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显示出诗人对生命的关照与热忱。有如《落英后,游阳明山》中的描写:“依然空翠迎人!/小隐潭悬瀑飞雪/问去年今日,还记否?/花光烂漫:石亭下/人面与千树争色。/”梦蝶的这类诗作中,总是跳跃着鲜活的生命力,即使只是静物的描写,也会突然跳出一个活跃的物象,显得生趣盎然。如《牵牛花》:“一路熙熙攘攘牵挽着漫过去/由巷子的这一头到那一头/少说也有八九百上千朵之多吧?/昨晚放学回家时还没个影儿/今天抓起书包刚一跨出门/便兀自豁破朝阳金光明的眼睛/”意象是明朗的,节奏是欢快的,很难使人想到曾经在诗中“一味诉苦”的周梦蝶。而梦蝶此时已经不再悲苦,反而能够参透一切,甚至热爱一切了。

  梦蝶对自然界生命的悉心关照与呵护,也处处体现着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世界的了悟。在写自然界的同时,也处处体现着诗人的智慧,正如《九宫鸟的早晨》中写道的:

  九宫鸟一叫/早晨,就一下子跳出来了/那边四楼的阳台上/刚起床的/三只灰鸽子/参差其羽,向楼外/飞了一程子/又飞回;轻轻落在橘红色的栏杆上/就这样:你贴贴我,我推推你/……/不晓得算不算是另一种蝴蝶/每天一大早/当九宫鸟一叫/那位小姑娘,大约十五六七岁/(九宫鸟的回声似的)/便轻手轻脚出现在阳台上/先是,擎着喷壶/浇灌高高低低的盆栽/之后,便钩着头/把一泓秋水似的/不识愁得秀发/梳了又洗,洗了又梳/且毫无忌惮的/把雪颈皓脘与葱指/裸给少年的早晨看/在离女孩右肩不远的/那边。猩猩眼与日日春的掩映下/空着的藤椅上/一只小花猫正匆忙/而兴会淋漓的/在洗脸/于是,世界就全在这里了/世界就全在这里了/如此婉转,如此嘹亮与真切/当每天一大早/九宫鸟一叫/

  九宫鸟,小姑娘,小花猫和谐地相处在梦蝶创造的意境中,欢畅而令人陶醉。可以说是梦蝶晚近诗作的代表。而“世界就全在这里了”则进一步将诗的意境深化,梦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幻境似的图画,而诗人本身无疑是热爱着这样的生活的。

  四、结语:在动态发展中整体关照“悲苦”的内涵

  梦蝶以清癯瘦弱的身影影响台湾诗坛几十年,而以佛理禅思入诗将自己的悲苦之情冲淡,甚至沉醉于思辨的禅思中而不再执著于悲苦生命。当诗人进入晚年,对生命有更深的体悟时,悲苦便不再缠绕着他,诗人更偏爱于关照身边美好的事物了。因此,从梦蝶的整个创作过程来看,诗人对“悲苦”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从早期的一味悲苦,到后来的将悲苦隐藏于禅思中,更到晚近的将悲苦化解于对美好事物的抒写中。可以说,梦蝶的物质生活是清苦的,而梦蝶的精神生活则是十分充裕的。如果一定要说悲苦,也是我们这类整日汲汲于物质上的追求而对清贫的梦蝶的一种不理解的阐释。而在对梦蝶诗的整体关照中,我们或可以看出诗人诗作发展的一个轨迹,或者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梦蝶和他的诗。

  〔参考文献〕

  [1]曾进丰 婆娑诗人周梦蝶[M]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

  [2]周梦蝶 周梦蝶·世纪诗选[M]台北:尔雅出版社;2000

  [3]刘永毅 周梦蝶——诗坛苦行僧[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8

  [4]刘登翰,朱双一 彼岸的缪斯——台湾诗歌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5]林明德 中国新诗赏析[M]台北:长安出版社;1981

  [6]罗门,张健 星空无限蓝[M]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意思是:我们咫尺天涯,今时不同往日,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色甚深。?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

出处:《钗头凤·世情薄》是南宋词人唐婉(也作唐琬,一说为唐氏)的词作品。

全词哀婉动人,情感复杂。唐婉与陆游被迫分开后,在沈园偶然相遇,陆游写下《钗头凤·红酥手》,唐婉回到家中,愁怨难解,于是和了这首《钗头凤·世情薄》。

词中描写了唐婉与陆游被迫分开后的种种心事,直抒胸臆,美轮美奂。俞平伯著《唐宋词选释》认为此词“当是后人依断句补拟”,可备一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婉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才女之一。她与大诗人陆游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琴瑟甚和。后陆母对这位儿媳甚是不满,恐陆游因此而疏远功名,荒废学业,逼着陆游休妻。陆游对母亲的干预采取了敷衍的态度;把唐置于别馆,时时暗暗相会。

不幸的是,陆母发现了这个秘密,并采取了断然措施,娶王氏为妻,终于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唐后来改嫁同郡宗人赵士程,但内心仍思念陆游不已。

在一次春游之中,恰巧与陆游相遇于沈园。唐征得赵同意后,派人给陆送去了酒肴。陆感念旧情,怅恨不已,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以致意。唐婉则以此词相答。据说在此后不久,唐婉就在悲伤中死去。

-钗头凤·世情薄

  ———————————————

 我手持那一只香烟,独语奇缘,

 ——要那生锈的钥匙打开了太阳之门。

 啊,让所有的阳光串起了心愿。

 啊,让每一段往事都长满花草。

 啊,让爱和恨日益繁荣精致起来。

 惊叹,失眠,烟火,破门而入的刻骨铭心,变成了一张张爬满虫鱼的油画。

 我,终于明白了那一段往事重新编排一个个充满风雨的日子,把所有的怀疑全都放在流水之中,全都悬在光和水,不是那些光秃秃的枝头上,眺望着一次次的梦想。

 我,终于弄清楚了那一段的情感,在每一个人的脸庞上张贴着最时髦的广告,每一句现代的'词语里都浓进了大千世界与生活的酸甜苦辣涩,还有那些得失和是非。

 我,终于发现了美丽所带来的错误,默默地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行进,不管风吹浪打,足印和身影的感叹,真真切切地复写着一首首歌谣和生命的画卷,诱人心魂。

 从此,拾起了那根滴血的羽毛呓语。

 从此,所有的奇缘都残存着冷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44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