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人。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世因称为高常侍。二十岁左右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开元十八年左右,北游燕赵,且于燕地从军。开元二十三年曾赴长安应试不中。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登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三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起,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被召还长安,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 汉乐府有《出塞曲》、《入塞曲》,唐人《塞上曲》、《塞下曲》本此。高适此诗虽为乐府旧题,却通过对浴血沙场的勇士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开篇四句写跨马从戎,次八句写战阵的壮阔,后八句写安边定远的壮志,人物的生动形象与精神状态跃然纸上。特别是结尾处以“古人昧此道”表现出对皓首穷一经的腐儒的嘲笑,一语道破唐代文人由边功求进取的崭新的时代风气。而这显然正是高适本人的心声,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可以看作高适本人人生理想的写照。 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此诗作于两次求仕不成之后,故借与崔二赠答之际,深刻揭露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逸,尽情抒发沉沦不遇的满腔悲慨。开篇六句,以景托情,渲染出充塞天地的悲愁氛围。次十二句以“缅怀”引出“当途者”,详细描绘权贵们骄矜生活,并以草泽枯槁之士与之作强烈对比,促生愤慨。后八句倾诉胸中不平,并以“我”与“君”的对比扣合诗题。诗写悲愁,却毫不消沉,而是峰峦迭起、波澜层生,充满激昂顿挫之势与强烈的情感力度,构成贤人失志主题在开元盛世中的典型表现。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 此诗借与薛据、郭微酬赠之机,叙述了自身的经历、情操及创作趣尚,可以视为高适前半生人生的自我总结,后半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开篇至“安人在求瘼”为第一部分,自述早年经历、思想及政治主张。卫霍,指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用以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鼎镬,是古代施行烹煮酷刑的容器,这里代指酷政。“故交负灵奇”以下为第二部分,由己及人,既扣合酬赠之题,又通过对薛、郭二人“飘飖”州县的叹惜,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不平之鸣。贝丘、虢略,都是地名,分别在今山东博兴南、河南嵩县西北,这里代指东、西飘飖之地。全诗既有大笔勾勒,又有细致描述,语言质朴自然,却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度。 登百丈峰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此诗作于赴陇历哥舒翰幕府途中。在此之前,高适曾两度求仕未果,因而此诗仍带有较强的忧伤意绪。前四句写登高望远,目光直指河西边塞,并以“汉垒”置“胡天”之间,见边防之紧。燕支,即燕支山,又作焉支山,在今甘肃永昌西。中四句联想自汉代以来连年征战而匈奴不灭的绵长历史,见社稷之忧。末二句顺势而出,抒发怀抱。此诗虽写忧虑之意,但却将一己之怀抱与边塞安危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一种忧天下之忧的阔大襟怀气度。 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此诗是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时所作。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开篇以“沙漠”、“塞垣”构定塞外特定环境,三、四句写登上塞垣所见一片萧条荒漠景象,五、六句以“征战”与“胡虏”对举,既见对胡虏反叛之忧患,更显对边将黩武邀功的批判。后四句直抒怀才不遇之愤懑。孙吴,指战国时军事家孙膑、吴起。全诗语言质朴平淡,但由于纪录了当时边塞实况,且写景壮阔,情怀激烈,仍具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此题为途中纪实之作,本诗原列该组诗的第九首。前四句写行程路线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满目情形大体相似,可见“农夫苦”已成普遍现象。中六句具体描述农夫之苦况,除日日劬劳之外,再加天旱、租税之双重灾难,无所收获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怀抱,虽有良策拯民,却无由上达,于无奈中显出强烈的民胞精神与失志之愤。高适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却能于盛世背后发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题材,在盛唐诗人中大约以此篇为最早。 登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此诗是高适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前四句以陇上流水意象表达独身远行的心理感受。流水、行人,既是写实,又构成象征性的互喻关系。后四句抒发此行意欲有所作为、建立功业之壮志。“浅才一命”、“孤剑万里”,活画出慷慨任侠的形象;只身远游,固生乡思,然更感知己,足见报效国家之豪情。此诗语言简洁,但却包容着丰富内容,既思故乡,又感知遇,既叹身世飘泊,又表报国壮志,所谓“感知忘家,语简意足”(《唐诗别裁集》),写足孤身远游、求取功业之意。 古大梁行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有水东流。 此诗作于与李白、杜甫同游大梁之时。其时高适隐居宋中,求仕无门,即于这首咏怀古迹之作中,透露出悲凉的身世之感。全诗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驱马荒城所见景象,第二段引出对往昔的遥想,第三段回到眼前,回应首段,第四段紧接,写出当年风云人物的遗迹,第五段感叹当时受赏的朱亥、侯嬴荣耀一时,终成过客,如今只有汴水东流而已,既生兴亡之慨,又将古今一脉贯穿,从而使兴亡之叹融入自己身世之感。此诗情感浓烈,思绪曲折,章法整饬,表现自然。 邯郸少年行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此诗是高适青年时代作品,诗中描述的“邯郸少年”可以视为诗人之自况,借以表达内心的愤世之慨与任侠豪情。邯郸,是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诗的前六句写“游侠子”生长之地与侠义轻财之举,其豪爽英姿与狂放气派跃然纸上。七、八句陡然转折,写侠肝义胆无人理解,报国宏图无从实现,只有空空怀念古代“倾以待士”的平原君。后六句即直写当今世俗人情之菲薄,表现出睥睨尘世、刚直耿介的性情节操。此诗章法齐整,意态飞动,当时即被“朝野通赏”(《河岳英灵集》),极亨盛誉。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据此诗前原有小序可知作于开元二十六年。高适从军燕地在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间,此诗是离开边塞之后“感征戍之事”并回顾自身边塞经历之作。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整个唐代边塞诗之杰作。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全诗四句一层。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塞上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此诗作于已入哥舒翰幕府之时。浑将军即哥舒翰麾下之云麾将军浑惟明,其祖先乃汉代匈奴浑邪王。此诗通过送浑将军出塞,塑造出一个勇猛爱国、光彩夺目的将军形象,成为边塞诗中写人物的代表作。开篇十句写浑将军的祖先、部曲传统及其身先士卒的品质、威名赫赫的战功。蝥弧,指军旗。嫖姚,指汉代嫖姚校尉霍去病,这里喻指主将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使。次十句进而写浑将军在边境形势危急时奋不顾身、转战南北的具体行态,使其形象更加神充气足。最后四句点明“送”之题,并寄托自己的殷切期望,预祝其早奏凯歌。绕朝策,指秦大夫绕朝曾赠人马鞭,这里比喻破敌之计策谋略。仲宣诗,指王粲《从军诗》,这里比喻捷报。此诗铺绘壮美,极见盛唐气象,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身壮伟的精神面貌与豪放的艺术风格。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近五十岁时才因张九皋的推荐而中有道科,然却仅得封丘尉之低职,此诗即作于封丘尉任上,抒发了失望与矛盾的心态。首四句以超脱世俗的姿态自表品格,见不堪作吏的原因。孟诸,是古泽薮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次四句进而写不堪吏务的实情。复四句语意转折,由家人之不解见自身与世俗之龃龉之深。末四句明揭归隐之念,与篇首遥相照应。梅福,是汉代南昌尉,曾屡次上书,皆不被采纳。全篇四句一转韵,且皆前二句散行,后二句骈俪,经纬成文,回环往复,结构颇见匠心。而情感强烈,奔泻而出,既见跌宕之势,更显雄强伟力。 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此诗作于求仕未得之时,诗借赠别之机抒失意怀抱。前十二句自叙入京求仕、落拓失意、客游梁宋的经历,先写壮伟襟抱,次讽朝政昏聩,再写客游梁宋,失意之情充溢字里行间。三五,指三皇五帝,这里喻指理想的政治。负郭,指近郊良田。后十句写与韦参军友谊及惜别之情,于众人中拈出“唯君”,见知己之感,欢娱交密,却又不得不离别,尤增惆怅,而临别之时,又以劝慰作结,足见诗人虽怨尤却不消沉,充满对前程的期待与希望。诗中暗用姜太公“垂钓”故事,可见非凡抱负。 部落曲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 此诗作于初至哥舒翰幕府之时,表现出对边事的关切与忧虑。首联概写“蕃军”兵强马壮、意气骄横情势。颔联以“垂金甲”与“着锦裘”之具体形象写出蕃军将帅略无顾忌、首领安闲自得神情。颈联以“雕戈”、“红旆”写出蕃军兵器之锐利与军阵之齐整。尾联直点汉使之愁,并以“日暮”、“鸣笳”渲染出塞外苍凉氛围,诗之主旨至此毕现,而前六句的铺述亦至此而见其作意所在。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此诗为送人出塞从军之作,充满亟欲立功异域的慷慨豪情,且气势纵横,音韵铿锵,曾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许学夷《诗源辩体》)。开篇以“飞蓬”喻“行子”,虽为传统习惯,但其将之与“铁骢”、“金鞭”联结起来,即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力度。颔联写送别,但在“一杯”之中却涵纳“功名万里”之“心事”,这就使功业之志超越了惜别之情。颈联荡开,写出离别之地及友人将去之地,既是写实,亦是托情。尾联先以“莫惆怅”相劝慰,复以“宝刀雄”相激励,塑就一幅壮士别离的英伟形象,以人物回应篇首,以气势贯穿全篇。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高适于天宝九载秋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诗写行役之艰难与边地之苦寒。首联概写行役时久,去、返皆难,以下皆承“难”而出。颔联以惊讶衣单写出“边地别”的最突出感受,将“难”具体集中于此,不言寒而已觉寒气逼人。颈联写水冷、木落,从听觉、视觉两方面进而渲染寒的环境氛围,暗言其范围之广大。尾联即明言虽关塞已尽,然寒冷征途仍甚迢遥,回应开篇之征途。作为边塞之作,此诗不写战争,亦不写异域风光,而是撷取“寒”这一独特角度,透现边塞苍凉意味。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此诗送李、王二少府分赴两地,皆为谪贬,且高适时任封丘尉,亦正失意,所以这首送别诗就显得内容较为丰富,情谊尤感挚厚。首联先以询问领起,牵出谪贬送别的特殊情境。中二联针对李、王二人贬谪之地,想象僻地荒寒环境,既写景,又寄情。七、八句以劝慰作结,同时揭示出积极进取的抱负与信心。此诗中连用四地名,本为律诗之忌,但由于情意真挚,气势健举,所以并不感到窒碍。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高适任职哥舒翰幕府期间,随着边塞形势的转变,其对边事的忧虑情绪亦逐渐淡褪,而代之以胜利的喜悦与热烈的颂扬,此诗即作于哥舒翰大破九曲之后。此诗以排律的形式,对哥舒翰军威、破敌、谋略、忠心尽力铺排,热烈颂扬其雄武英姿与安边功业。对于破九曲之事,高适还有《九曲词三首》等作,同样展示了安边定国的光明前景与个人博取功名的饱满信心,可见这一事件对高适人生、思想实具重要影响。 送兵到蓟北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此诗作于送兵至青夷军之时,高适时任封丘尉之卑职,诗中发抒的是郁郁不得志之情怀。前二句写积雪铺天、军阵连云的景象,塞外特征由此得到集中概括。一个“愁”字又奠定全诗基调。后二句即写自身远行边塞军中,却并不为建功业、觅封侯,显然是以反语抒激愤之情。这首小诗虽意在抒发愁怨意绪,但却充满情感力量,表达简洁明练,读来动人心魄。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此诗作于高适首次出塞从军燕赵期间,写边地少年生活习惯与豪爽性格。首句将营州少年与原野联系起来,点明其特定生活环境。营州,在今辽宁朝阳。厌,同餍,饱意,这里引申为饱经、习惯意。二句写其出猎情景,“狐裘蒙茸”活画出营州少年生动形象。三句“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习,四句“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性。全诗充满对营州少年的赞美之情。作此诗时,高适首次出塞,所以一见粗犷豪迈的边地少年,即引起本身就“不拘小节”、“隐迹博徒”的诗人的强烈钦羡。全诗笔墨粗放,充溢着浓郁的边塞情调。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而笛声乃《梅花落》之曲,这样就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但从景物描写看,却无异于一首边塞诗。诗写惜别之情,首先展现的却是一幅苍莽壮阔的塞外风光画卷。在这样的壮伟景观氛围中托出心绪,表面上是以怀才挟技无往不适相劝慰,内质中则是一种豪壮气势伟力的体现,在艺术表现上以“妙在粗豪”(徐增《而庵说唐诗》)的特点而成为千古名篇。 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此诗通过对歌女情态的生动描绘,创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在高适诗中别具一格。首句写妆束,显其高贵,次句写行态,见其脱俗,三句写动作,以敲竹击节逗出下文。四句“清歌一曲”点题,并以“月如霜”渲染环境氛围,既回应“逐夜凉”,更构成对清歌一曲内涵的体味,使环境、歌境、心境融通一体,在描写与感受的妙合中生成诗境整体。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此诗作于除夜旅途之中,抒发思乡之情。开篇即点明身在“旅馆”,以“寒灯”与“独”构定凄冷孤寂氛围,次句转入自身,直白凄然的内心世界,同时以“何事”二字为诗意的深入提供悬念与契机。三句写乡思,却言“故乡思千里”,包含有自己思念故乡亲人,而同时遥想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两重意蕴,是客心凄然的第一层原因。末句“明朝又一年”点除夜之题,而自顾已是霜鬓,明朝将又添白发,乡思之中更增岁月流驶、人生苦短之叹,是为凄然的第二层原因
高适送别朋友的诗句
送别 作者:高适 (唐)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天官苍生望,出入承明庐。肃肃领旧藩,皇皇降玺书。 茂宰多感激,良将复吹嘘。永怀一言合,谁谓千里疏。 对酒忽命驾,兹情何起予。炎天昼如火,极目无行车。 长路出雷泽,浮云归孟诸。魏郡十万家,歌钟喧里闾。 传道贤君至,闭关常晏如。君将挹高论,定是问樵渔。 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
送崔录事赴宣城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大国非不理,小官皆用才。欲行宣城印,住饮洛阳杯。 晚景为人别,长天无鸟回。举帆风波渺,倚棹江山来。 羡尔兼乘兴,芜湖千里开。
赠杜二拾遗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 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外复何言。
饯故人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祈君辞丹墀,负杖归海隅。离庭自萧索,别心何郁纡。
天高白云断,野旷青山孤。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江湖。
送韩九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惆怅别离日,裴回歧路前。归人望独树,匹马随秋蝉。 常与天下士,许君兄弟贤。良时正可用,行矣莫徒然。
其他诗人写的送别朋友的诗句精选
临江仙·送王缄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送别同用阔字 朝代:唐朝|作者:权德舆 耿耿离念繁,萧萧凉叶脱。缁尘素衣敝,风露秋江阔。 想得读书窗,岩花对巾褐。
边庭送别 朝代:唐朝|作者:张蠙 一生虽达理,远别亦相悲。白发无修处,青松有老时。 暮烟传戍起,寒日隔沙垂。若是长安去,何难定后期。
送别 朝代:唐朝|作者:杨凝 仙花笑尽石门中,石室重重掩绿空。 暂下云峰能几日,却回烟驾驭春风。
送别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一片风帆望已极, 三湘烟水返何时。多缘去棹将愁远,犹倚危亭欲下迟。 莫殢酒杯闲过日,碧云深处是佳期。
扩展阅读:精选几首高适写的其他诗句
古大梁行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咏史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宋中送族侄式颜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 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 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难重陈,飘然自兹始。 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 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 峥嵘缙云外,苍莽几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 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 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 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 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
别王八 朝代:唐朝|作者:高适 征马嘶长路,离人挹佩刀。客来东道远,归去北风高。 时候何萧索,乡心正郁陶。传君遇知己,行日有绨袍。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人。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世因称为高常侍。二十岁左右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开元十八年左右,北游燕赵,且于燕地从军。开元二十三年曾赴长安应试不中。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登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三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起,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被召还长安,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
汉乐府有《出塞曲》、《入塞曲》,唐人《塞上曲》、《塞下曲》本此。高适此诗虽为乐府旧题,却通过对浴血沙场的勇士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开篇四句写跨马从戎,次八句写战阵的壮阔,后八句写安边定远的壮志,人物的生动形象与精神状态跃然纸上。特别是结尾处以“古人昧此道”表现出对皓首穷一经的腐儒的嘲笑,一语道破唐代文人由边功求进取的崭新的时代风气。而这显然正是高适本人的心声,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可以看作高适本人人生理想的写照。
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此诗作于两次求仕不成之后,故借与崔二赠答之际,深刻揭露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逸,尽情抒发沉沦不遇的满腔悲慨。开篇六句,以景托情,渲染出充塞天地的悲愁氛围。次十二句以“缅怀”引出“当途者”,详细描绘权贵们骄矜生活,并以草泽枯槁之士与之作强烈对比,促生愤慨。后八句倾诉胸中不平,并以“我”与“君”的对比扣合诗题。诗写悲愁,却毫不消沉,而是峰峦迭起、波澜层生,充满激昂顿挫之势与强烈的情感力度,构成贤人失志主题在开元盛世中的典型表现。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
此诗借与薛据、郭微酬赠之机,叙述了自身的经历、情操及创作趣尚,可以视为高适前半生人生的自我总结,后半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开篇至“安人在求瘼”为第一部分,自述早年经历、思想及政治主张。卫霍,指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用以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鼎镬,是古代施行烹煮酷刑的容器,这里代指酷政。“故交负灵奇”以下为第二部分,由己及人,既扣合酬赠之题,又通过对薛、郭二人“飘飖”州县的叹惜,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不平之鸣。贝丘、虢略,都是地名,分别在今山东博兴南、河南嵩县西北,这里代指东、西飘飖之地。全诗既有大笔勾勒,又有细致描述,语言质朴自然,却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度。
登百丈峰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此诗作于赴陇历哥舒翰幕府途中。在此之前,高适曾两度求仕未果,因而此诗仍带有较强的忧伤意绪。前四句写登高望远,目光直指河西边塞,并以“汉垒”置“胡天”之间,见边防之紧。燕支,即燕支山,又作焉支山,在今甘肃永昌西。中四句联想自汉代以来连年征战而匈奴不灭的绵长历史,见社稷之忧。末二句顺势而出,抒发怀抱。此诗虽写忧虑之意,但却将一己之怀抱与边塞安危联系起来,从而表现出一种忧天下之忧的阔大襟怀气度。
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此诗是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时所作。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开篇以“沙漠”、“塞垣”构定塞外特定环境,三、四句写登上塞垣所见一片萧条荒漠景象,五、六句以“征战”与“胡虏”对举,既见对胡虏反叛之忧患,更显对边将黩武邀功的批判。后四句直抒怀才不遇之愤懑。孙吴,指战国时军事家孙膑、吴起。全诗语言质朴平淡,但由于纪录了当时边塞实况,且写景壮阔,情怀激烈,仍具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此题为途中纪实之作,本诗原列该组诗的第九首。前四句写行程路线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满目情形大体相似,可见“农夫苦”已成普遍现象。中六句具体描述农夫之苦况,除日日劬劳之外,再加天旱、租税之双重灾难,无所收获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怀抱,虽有良策拯民,却无由上达,于无奈中显出强烈的民胞精神与失志之愤。高适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却能于盛世背后发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题材,在盛唐诗人中大约以此篇为最早。
登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此诗是高适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前四句以陇上流水意象表达独身远行的心理感受。流水、行人,既是写实,又构成象征性的互喻关系。后四句抒发此行意欲有所作为、建立功业之壮志。“浅才一命”、“孤剑万里”,活画出慷慨任侠的形象;只身远游,固生乡思,然更感知己,足见报效国家之豪情。此诗语言简洁,但却包容着丰富内容,既思故乡,又感知遇,既叹身世飘泊,又表报国壮志,所谓“感知忘家,语简意足”(《唐诗别裁集》),写足孤身远游、求取功业之意。
古大梁行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有水东流。
此诗作于与李白、杜甫同游大梁之时。其时高适隐居宋中,求仕无门,即于这首咏怀古迹之作中,透露出悲凉的身世之感。全诗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驱马荒城所见景象,第二段引出对往昔的遥想,第三段回到眼前,回应首段,第四段紧接,写出当年风云人物的遗迹,第五段感叹当时受赏的朱亥、侯嬴荣耀一时,终成过客,如今只有汴水东流而已,既生兴亡之慨,又将古今一脉贯穿,从而使兴亡之叹融入自己身世之感。此诗情感浓烈,思绪曲折,章法整饬,表现自然。
邯郸少年行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此诗是高适青年时代作品,诗中描述的“邯郸少年”可以视为诗人之自况,借以表达内心的愤世之慨与任侠豪情。邯郸,是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诗的前六句写“游侠子”生长之地与侠义轻财之举,其豪爽英姿与狂放气派跃然纸上。七、八句陡然转折,写侠肝义胆无人理解,报国宏图无从实现,只有空空怀念古代“倾以待士”的平原君。后六句即直写当今世俗人情之菲薄,表现出睥睨尘世、刚直耿介的性情节操。此诗章法齐整,意态飞动,当时即被“朝野通赏”(《河岳英灵集》),极亨盛誉。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据此诗前原有小序可知作于开元二十六年。高适从军燕地在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间,此诗是离开边塞之后“感征戍之事”并回顾自身边塞经历之作。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整个唐代边塞诗之杰作。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杜二,即杜甫。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全诗四句一层。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塞上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此诗作于已入哥舒翰幕府之时。浑将军即哥舒翰麾下之云麾将军浑惟明,其祖先乃汉代匈奴浑邪王。此诗通过送浑将军出塞,塑造出一个勇猛爱国、光彩夺目的将军形象,成为边塞诗中写人物的代表作。开篇十句写浑将军的祖先、部曲传统及其身先士卒的品质、威名赫赫的战功。蝥弧,指军旗。嫖姚,指汉代嫖姚校尉霍去病,这里喻指主将哥舒翰。骨都,指匈奴左右骨都使。次十句进而写浑将军在边境形势危急时奋不顾身、转战南北的具体行态,使其形象更加神充气足。最后四句点明“送”之题,并寄托自己的殷切期望,预祝其早奏凯歌。绕朝策,指秦大夫绕朝曾赠人马鞭,这里比喻破敌之计策谋略。仲宣诗,指王粲《从军诗》,这里比喻捷报。此诗铺绘壮美,极见盛唐气象,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身壮伟的精神面貌与豪放的艺术风格。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近五十岁时才因张九皋的推荐而中有道科,然却仅得封丘尉之低职,此诗即作于封丘尉任上,抒发了失望与矛盾的心态。首四句以超脱世俗的姿态自表品格,见不堪作吏的原因。孟诸,是古泽薮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这里泛指梁宋一带。次四句进而写不堪吏务的实情。复四句语意转折,由家人之不解见自身与世俗之龃龉之深。末四句明揭归隐之念,与篇首遥相照应。梅福,是汉代南昌尉,曾屡次上书,皆不被采纳。全篇四句一转韵,且皆前二句散行,后二句骈俪,经纬成文,回环往复,结构颇见匠心。而情感强烈,奔泻而出,既见跌宕之势,更显雄强伟力。
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此诗作于求仕未得之时,诗借赠别之机抒失意怀抱。前十二句自叙入京求仕、落拓失意、客游梁宋的经历,先写壮伟襟抱,次讽朝政昏聩,再写客游梁宋,失意之情充溢字里行间。三五,指三皇五帝,这里喻指理想的政治。负郭,指近郊良田。后十句写与韦参军友谊及惜别之情,于众人中拈出“唯君”,见知己之感,欢娱交密,却又不得不离别,尤增惆怅,而临别之时,又以劝慰作结,足见诗人虽怨尤却不消沉,充满对前程的期待与希望。诗中暗用姜太公“垂钓”故事,可见非凡抱负。
部落曲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老将垂金甲,阏支着锦裘。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
此诗作于初至哥舒翰幕府之时,表现出对边事的关切与忧虑。首联概写“蕃军”兵强马壮、意气骄横情势。颔联以“垂金甲”与“着锦裘”之具体形象写出蕃军将帅略无顾忌、首领安闲自得神情。颈联以“雕戈”、“红旆”写出蕃军兵器之锐利与军阵之齐整。尾联直点汉使之愁,并以“日暮”、“鸣笳”渲染出塞外苍凉氛围,诗之主旨至此毕现,而前六句的铺述亦至此而见其作意所在。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此诗为送人出塞从军之作,充满亟欲立功异域的慷慨豪情,且气势纵横,音韵铿锵,曾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许学夷《诗源辩体》)。开篇以“飞蓬”喻“行子”,虽为传统习惯,但其将之与“铁骢”、“金鞭”联结起来,即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力度。颔联写送别,但在“一杯”之中却涵纳“功名万里”之“心事”,这就使功业之志超越了惜别之情。颈联荡开,写出离别之地及友人将去之地,既是写实,亦是托情。尾联先以“莫惆怅”相劝慰,复以“宝刀雄”相激励,塑就一幅壮士别离的英伟形象,以人物回应篇首,以气势贯穿全篇。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一)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高适于天宝九载秋以封丘尉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诗写行役之艰难与边地之苦寒。首联概写行役时久,去、返皆难,以下皆承“难”而出。颔联以惊讶衣单写出“边地别”的最突出感受,将“难”具体集中于此,不言寒而已觉寒气逼人。颈联写水冷、木落,从听觉、视觉两方面进而渲染寒的环境氛围,暗言其范围之广大。尾联即明言虽关塞已尽,然寒冷征途仍甚迢遥,回应开篇之征途。作为边塞之作,此诗不写战争,亦不写异域风光,而是撷取“寒”这一独特角度,透现边塞苍凉意味。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此诗送李、王二少府分赴两地,皆为谪贬,且高适时任封丘尉,亦正失意,所以这首送别诗就显得内容较为丰富,情谊尤感挚厚。首联先以询问领起,牵出谪贬送别的特殊情境。中二联针对李、王二人贬谪之地,想象僻地荒寒环境,既写景,又寄情。七、八句以劝慰作结,同时揭示出积极进取的抱负与信心。此诗中连用四地名,本为律诗之忌,但由于情意真挚,气势健举,所以并不感到窒碍。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高适任职哥舒翰幕府期间,随着边塞形势的转变,其对边事的忧虑情绪亦逐渐淡褪,而代之以胜利的喜悦与热烈的颂扬,此诗即作于哥舒翰大破九曲之后。此诗以排律的形式,对哥舒翰军威、破敌、谋略、忠心尽力铺排,热烈颂扬其雄武英姿与安边功业。对于破九曲之事,高适还有《九曲词三首》等作,同样展示了安边定国的光明前景与个人博取功名的饱满信心,可见这一事件对高适人生、思想实具重要影响。
送兵到蓟北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此诗作于送兵至青夷军之时,高适时任封丘尉之卑职,诗中发抒的是郁郁不得志之情怀。前二句写积雪铺天、军阵连云的景象,塞外特征由此得到集中概括。一个“愁”字又奠定全诗基调。后二句即写自身远行边塞军中,却并不为建功业、觅封侯,显然是以反语抒激愤之情。这首小诗虽意在抒发愁怨意绪,但却充满情感力量,表达简洁明练,读来动人心魄。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此诗作于高适首次出塞从军燕赵期间,写边地少年生活习惯与豪爽性格。首句将营州少年与原野联系起来,点明其特定生活环境。营州,在今辽宁朝阳。厌,同餍,饱意,这里引申为饱经、习惯意。二句写其出猎情景,“狐裘蒙茸”活画出营州少年生动形象。三句“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习,四句“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性。全诗充满对营州少年的赞美之情。作此诗时,高适首次出塞,所以一见粗犷豪迈的边地少年,即引起本身就“不拘小节”、“隐迹博徒”的诗人的强烈钦羡。全诗笔墨粗放,充溢着浓郁的边塞情调。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而笛声乃《梅花落》之曲,这样就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但从景物描写看,却无异于一首边塞诗。诗写惜别之情,首先展现的却是一幅苍莽壮阔的塞外风光画卷。在这样的壮伟景观氛围中托出心绪,表面上是以怀才挟技无往不适相劝慰,内质中则是一种豪壮气势伟力的体现,在艺术表现上以“妙在粗豪”(徐增《而庵说唐诗》)的特点而成为千古名篇。
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此诗通过对歌女情态的生动描绘,创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在高适诗中别具一格。首句写妆束,显其高贵,次句写行态,见其脱俗,三句写动作,以敲竹击节逗出下文。四句“清歌一曲”点题,并以“月如霜”渲染环境氛围,既回应“逐夜凉”,更构成对清歌一曲内涵的体味,使环境、歌境、心境融通一体,在描写与感受的妙合中生成诗境整体。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此诗作于除夜旅途之中,抒发思乡之情。开篇即点明身在“旅馆”,以“寒灯”与“独”构定凄冷孤寂氛围,次句转入自身,直白凄然的内心世界,同时以“何事”二字为诗意的深入提供悬念与契机。三句写乡思,却言“故乡思千里”,包含有自己思念故乡亲人,而同时遥想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两重意蕴,是客心凄然的第一层原因。末句“明朝又一年”点除夜之题,而自顾已是霜鬓,明朝将又添白发,乡思之中更增岁月流驶、人生苦短之叹,是为凄然的第二层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