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1张

1、在汉字教学中培养 汉字不仅是一种言语符,还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使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认识世界、丰富情感、辨明事理的过程。如在教学汉字“磊”这一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画面中小河里和边滩上都有许多的鹅卵石,当由远及近呈现岸上的鹅卵石时我告诉学生:这些石头当洪水到来时也会被水淹没,但是当水退了之后,便会坦坦荡荡地露出来,于是,人们便依照这个特点,形象地创造出了“磊”这个字。(同时画面出现三个“石”字逐渐靠近最后形成“磊”字,这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它就是劳动的智慧的结晶,从而产生对祖国汉字文化的深深地热爱之情)。它的本意是三块石头放在一起,就表示有很多的石头的意思。但因它们明摆在那里,让人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表示人的心胸和作为,于是,人们便说心地光明正大、没有丝毫掩饰的是“光明磊落”。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的好习惯。通过这段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字”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巷尾去寻找错别字, 2 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拿到学校来集体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更容易掌握易错的汉字,这比空洞的说教、反复的训练更为直观,效果会更好。同时,在活动中也尊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阵地。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我首先通过唱儿《小燕子》、感情朗读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内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唱中、从读中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为理解后面的内容作了感情铺垫。其次,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瑞士在寒冷的冬天用空调专列将面临死亡的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的故事,初步感知瑞士和的善良。然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再观看,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然后带着感情再次朗读。接着播放CAI、音乐,教师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讲解和。再出示本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瑞士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对贝蒂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及时宣泄,从而体验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此,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学生定会联想到平时里看到的小动物们,从而会产生倍加爱惜之情,情感态度得到完美体现。 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作文教学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内容较多样,对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成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认为:第一,要注意作文题目的选择,题目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谈,激发他们潜在的写作热情。第二,要注意作文过程中的指导。可以指导他们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引导他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它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回味生活,进而表达生活,达到情景交融,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丛中嬉戏,去品味山泉的味道,去嗅出泥土的芳香。学生在用眼观察、用鼻品味、用手触摸、用心感悟中体味自然之美。直面大自然,就会有写作的欲望,好词好句好文章油然而生。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再者,在作文的评改时,除了对优秀作文提出表扬之外,我们更要注意挖掘相对较差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提出表扬,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 口语交际教学中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中口语交际的目标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教学中,首先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交际的主动性,使得他们带着情感和兴趣,走进口语交际的情境。其次,在活动展开中,要注意经常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以积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人友善相处。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第三要注意交流,通过倾听与倾诉,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理感受,从而锻炼和培养价值观能力。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情怀,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不像“知识和能力”那样容易把握,再加上还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因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落实这上目标,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少有方法途径上的探索。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充分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目标意识

钟启泉教授在《学科教学论基础》中提出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告诉我们,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知识和能力”等显性部分,只是语文素养的冰山一角,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匿于水面之下的不可见部分才是支撑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有目标性质,又有实现目标的驱动力性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也是学生和谐发展的体现。

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各项目标都贯穿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在各阶段目标中,也都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如,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的识字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四学段“口语交际”中的“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都是必须作为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予以培养的。设计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目标,并把它们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激发情趣,唤起体验,深化理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案例1:《掌声》(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教师:今天老师从别的学校来到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同学们欢迎不欢迎?(部分学生说“欢迎”,声音小,也不整齐。)

教师表示怀疑,再次问学生:是真的欢迎吗?(又有部分学生回答“真的欢迎”,仍不整齐。)教师引导说:真的欢迎应该怎样表示?(有学生开始鼓掌,其他学生跟着鼓掌。)

教师进一步引导:听了大家的掌声,老师知道同学们真心欢迎老师来给大家上课,但老师对能否上好这堂课还没有信心,是不是请大家再用什么方式来鼓励一下啊?(掌声再次响起。)

大家热烈的掌声,使老师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信心。掌声的作用可真不小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掌声》,看看掌声对一个人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借班上课的教师紧扣课文内容,通过富有创意的导入,创设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既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自己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又将课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予以落实,体现了追求综和效应的语文教学理念。

三、把握标准和尺度,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目的是“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虽然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尊重个性化的理解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尽量避免消极的、反面的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认同。我们要在认真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目标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2:《穷人》(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1: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学生2: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公平,劳动人民的命运很悲惨。

老师正准备归纳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桑娜和渔夫穷也不能怨别人,他们的孩子太多,有五个!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家九口人,怎么能不穷?就是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也很难让他们富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热烈的争论……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是值得重视的,但这种见解与课文“尽管自己穷,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主旨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任何时代都有穷人,桑娜和渔夫的可贵之处在于心灵的富有,孩子多也不是穷的根本原因。否则,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有可能被“消解”殆尽。

四、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概念化说教

语文的人文性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主性、体验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不能靠外在的灌注,而必须靠学生内在的自我建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过程。

案例3:《青花》(语文社S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古筝《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中欣赏一组青花瓷,并作简要介绍,然后借助课文后的“学习链接”,让学生了解青花瓷的瓷、花、釉、色等方面的特点。

(1)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大量使用“?”和“!”的段落。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引导学生弄清“我”是怎样修补“残缺”的青花,寻找祖传秘方的。

(3)引导学生讨论:在我修复青花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表现?父亲的表现对“我”有什么作用?

(4)教师:“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听听周杰伦是怎样咏唱青花瓷的。(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花瓷》,并显示歌词。)

(5)教师:“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关于“青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你心目中的青花是什么样?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一篇短文,或写一首诗,或写一段歌词将它表达出来。

这个案例最突出之处在于抓住文章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适当延伸,通过欣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悟,实现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语文教育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如果总是在理性的条分缕析之后,加上概念化的“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该怎么办”等说教的尾巴,不仅难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单位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

一、进行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情感教育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生物学知识,根据一节生物学知识进行准确的情感升华。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中,在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的衰老机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从而在情感上对衰老这一必然过程产生共鸣,进一步呼吁学生学会关爱老人、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意识。

  2 情感教育时间的选择。情感教育一般可以作为导入设计在课的开头,也可以贯穿在整个生物课堂中,还可以设计在课的结尾处,作为一种情感的升华。情感教育时间的选择是在内容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

  3 情感教育方式的选择。选择正确的手段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关键的,正确的手段能创设出使情感教育顺利进行的情境。例如,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中,进行情感升华时运用了诗歌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还有影视教学法等。

  4 情感教育人为因素的考虑。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认识生命过程中会有情感上的变化,及时进行情感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加之,情感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这是情感教育必须考虑的人为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由于现如今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显得有些凌乱、不系统,教师要对显性和隐性的情感教育素材进行整理与补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

  二、结合例子谈情感教育

  1 情感教育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的应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6章第3节的内容。作为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可以为我们认识生命过程奠定基础。首先,以一段视频《女人的一生》为导入,视频展示一个女人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用视频让学生感受人从出生到死亡那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历程,可以说这是情感教育的开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包括生长和衰老、出生和死亡、生物的个体与作为组成生物个体的细胞均是如此,以此将课过渡到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并用教具草履虫说明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就等于个体的衰老。紧接着给出一则实验资料:在体外培养、分裂50次左右即停止分裂的人体细胞,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胞在有限的分裂过程当中逐渐衰老。既然组成个体的细胞的普遍衰老引起了生物个体的衰老,那细胞衰老又有哪些特征呢?让学生进行联想分析,联想自己家中老人与自己,说出老年人在外貌上的特征。得出结论:外貌特征表现为――脸上有皱纹、头发变白、有老年斑。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观察能力,并能更好地掌握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衰老机制和原理。设问: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细胞衰老的过程不可避免,也会使个体在外貌上出现相应的特征而影响美观,比如老年斑,但我们可以预防老年斑提前出现。请同学们思考,应如何用科学的方式预防老年斑提前出现呢?进而得出结论:日常生活中应调整食物中脂肪的含量,多吃新鲜果蔬,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避免在中午12点~14点这个时间段内晒太阳。另外,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和正确的生活习惯是延缓人体衰老的必要保证。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问:老人家除了上述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表现呢?回答:走路很缓慢、爱唠叨、健忘等。接下来:老人家有这么多衰老的特征,我们能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呢?不能。一家敬老院的墙上有(下这么一段文字: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教你洗脸、挤牙膏、穿衣服、系扣子、绑鞋带、梳头发,教会你很多为人的道理。所以……当他们开始在吃饭时弄脏衣服、忘记系扣子、绑鞋带、想不起很多事时,请不要怪罪他们,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在你慢慢长大的同时,他们却在慢慢变老。请紧紧握住他们微颤的双手,在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陪他们慢慢地走,好似……好似当年你小的时候一样,他们牵着你慢慢地走。

  通过一段真挚感人的文字的朗诵,配之以一段同样感人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到:人来世上是偶然,走向衰老却是必然。倡导学生走进生活,主动关爱社会上的老人等,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让学生认同个体的衰老是一个必然过程,从而树立主动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学会关爱身边的老人,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最终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

  2 情感教育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的作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这节课以情感和生活为主线,结合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的科学知识,有效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发挥想象、主动思考身边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会用课堂中已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普遍的生物现象,从而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首尾呼应,课前通过具体的数字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生其实是一个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生命历程,为结尾倡导关爱老人做了预设和铺垫,在情感这条主线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以一家敬老院墙上的文字朗诵呼吁关爱老人,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有效地促进了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用最朴实的文字达成的情感教育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总之,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很多内容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沃土。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有得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国民素质。由此看出“语文天生重要”,而学好语文并不在于仅仅学好基础知识,更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以下几方面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用“爱”实现情感态度教育的培养。

我们知道影响人的三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在精神上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爱的环境吗?这样说可能有的人要反对了,“我们还不够爱学生吗?现在的学生多幸福啊!”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我们真的知道学生们要什么吗?物欲的一再满足与需求导致精神更加空虚,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是饥渴的,他们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没有这种共识,研究再多的教材,也是枉然。总的来说,我认为语文教学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最佳阵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总之,只要教师心中有爱,处处把学生放在首位,那“爱”就能浇灌学生,学生带着“爱”的情感读课文,效果明显。所谓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只要从“爱”出发,任何障碍都不再是障碍,任何困惑都不再是困惑。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情感

学生在课堂中对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出现极大的学趣,而为此集中注意力。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灌输,是很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有兴趣就能抗击干扰,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做到“寓教于乐”,指导学生表达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播放了由王菲演唱的这首词,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悟作者的美好祝愿,学习作者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才能从字里行间去洞悉作者的情感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鲁迅的《雪》这篇做着的散文诗,教师可以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时要语速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让学生从听中感受作者对北方雪白赞美和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愿意成为一名勇士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三、激活自我意识,满足学生希望的心理

情商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充满希望心理。有希望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苏姆霍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存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作保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希望心理呢?通过教学发现了“激活自我,改变自我,创造自我”教育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描绘成功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目标,学习也有了动力。有研究证明,创造性的人材必须具有两方面的素质:(1)是创造能力;(2)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材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其自立、自制、自主的独立性,是情商教育的内容之一。青少年要养成自我依靠的能力,养成自我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希望心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希望心理,就会感到人生渺茫,没有前进的动力。而让他如果时常看到成功的希望,时常享受实现目标的快乐,那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鼓舞下走向成功。

四、 教学价值取向应避免 “政治化” “程式化”

传统语文教学总是借助文本中的典型形象来达到感化人、影响人的目的,文章的解读动辄与爱国主义、反抗精神等政治因素联系起来,使许多描写人之常情的的文本演变成政治说教工具,学生理解的价值观也是“英雄”式的爱国热情等,唯独缺少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程式化、政治化,教学价值取向应满足于“平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是培养“应声虫”要有自己的独特认知。

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取向首先应从现实要求出发,立足学生本身,情感主要靠学生已有经验去发生。而在教学时也要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借助作品典型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如《丑小鸭》一文,教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丑小鸭经历的种种磨难,立足于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客观因素,却忽视了丑小鸭经历磨难却能蜕变成白天鹅的主观因素,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对典型形象的切身体验,就更谈不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基于学生自身现实状况,要让他们具有健康的身心,才可能为身后实现其社会价值打下基础。文学作品对学生身心的陶冶远大于对其思想的禁锢,教育培养的也是合格的公民,学生认识清楚了,了解了美和是非,也就符合了这一要求。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和方法,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