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

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爱情观,第1张

爱情是一曲永远回响在青春的中学生内心的优美旋律。青春期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纯洁而且多情的,爱情这一人类“永不凋谢”的美丽的花朵,在这里可以找到肥沃的土壤,但它毕竟是动态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园丁顺其势随其性地进行扶持和修剪,使他们走上一条真爱的宽阔的人生之路。生命的本体是爱,爱是人类的灵魂。爱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思想、观念和言行的体验经验中积累和升华而获得的,真正的爱是信任、尊重、鞭策、激情以及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成长过程。爱能使人获得快乐、喜悦、鼓舞和创造力,更能使人诱发创造思维,发挥生命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全部就是爱的教育,那么,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沟通、理解,教会学生爱。一、中学生爱情教育的必要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有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时期,此时学生很自然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尽管许多父母和老师无法接受学生成熟的事实,爱情毕竟还是实实在在走进了中学生的心田。中学生最大的困扰也是异性交往问题,主要有四种:感情沟通的困扰,取舍的困扰,单恋、失恋的困扰,发生性关系后的困扰。这些困扰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有人能给他们指点迷津。对学生爱情进行封闭或强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社会在影响着他们:电视网络里有太多的爱情镜头;城市街头中有太多“又露又透”的“爱情画面”;各种书籍广告有对爱情的五花八门的诠释;社会上有伤风化的男女性关系……由于缺少正面引导,不少学生形成了畸形、变态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寻求刺激、游戏爱情、蹂躏情感等。作为教师,应该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职责,不仅在学业上把学生培养成才,还应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爱情教育实际上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潜在课程或隐形课程。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应塑造现代人完善的人性,应鼓励现代人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对最美好最圣洁的爱情的追求。爱情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但是也可能是最危险的体验,的确需要好好把握;中国的学校缺少了爱情课,真是一大遗憾。当然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鼓动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要用“理解、尊重”的态度把爱情讲得美好、自然、公开,将他们青春的觉醒、爱情的萌动,向精神层面上提升,教育他们真正懂得爱,懂得美,成为真正的人,获得幸福的人生。二、教育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异性之间的好感并不等于爱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突然一个世界打开了,一个异性的世界,那个时候会开始注意异性的美,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心里面真觉得世界太美好了,太充满诱惑力了。此时的双方,并不懂得自己的恋爱有何目的,无法预测爱的结局,往往是身不由己地陷入某种情结,因此将朦胧的好感当作爱情的萌发,现在就匆忙地与某个特定的异性建立深厚的个人关系,就好比是冒险地钻进一片虽开着奇花异草,同时也暗藏陷阱的森林。其实这时对某个男孩或女孩的好感,并不等于爱情。爱情是指经济独立、人格成熟的两个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来的持久的亲密关系。爱情是以男女双方的互爱为前提的。在爱情关系的发展中,双方必须始终处于平等互爱的地位,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也有不爱的权利,有接受别人爱的权利,也有拒绝别人爱的权利。人能自爱方能爱人,如果自己在人格上站不起来,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要想别人来尊重你,就比较困难。真正的爱情,不是施舍,不是乞求,而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在风风雨雨中,互相关照,共度冷暖。爱情意味着付出和得到。谁接受了别人的爱情,同时就应承担起对对方和对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认真对待别人的感情或欺骗别人的感情是非常危险的,会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最严重时会毁了对方。所以永远不要虚情假意,即使实话实说让你很为难也不能说假话欺骗别人。说真话造成的伤害比欺骗造成的伤害小得多。另外,也不要认为自己的爱情应当自动地得到回报,爱情是不可以强迫的,也不是运用权力可以得到的。只有至高无上的尊重和理解才能得到爱情。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健康情感,只有能经得起岁月和生命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爱情。人们美好的爱情,总是炽烈而又忠诚的,严肃而又隽永的,平等而又专一的,男女之间互敬、互爱、

我认为青少年的情感是非常脆弱的,我们应该细心的去引导而不能太暴躁。当孩子们能够从他们最好的朋友的关系中意识到边界意识,当你的孩子与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同事以及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群体相处时,他们就能过上更加放松和自由的生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孩子在小时候要理解物理边界,青少年不容易理解边界是安全、尊重和包容的。在此之前,帮助孩子理解物理的界限是对孩子的一个很好的训练和启发。

维持健康的边界关系,而且边界是动态的,没有持续的边界关系,如果你想和你的孩子以及你的孩子和社会保持健康的边界关系,你必须帮助你的孩子认识到边界是动态的。

当孩子们能够从他们最好的朋友的关系中意识到边界意识,当你的孩子与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同事以及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群体相处时,他们就能过上更加放松和自由的生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当孩子们外出时,你也应该对他们表现出真正的信任。不要只是纸上谈兵,不要重复多次被提醒的事情。要真正参与孩子的生活,不要以为你会让他们难堪。我们应该学会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并在孩子感到舒适时进行交流。有时候,孩子感到累了,不想再听了。有时,尽管他不想多说,他仍然希望他的父母会来帮助他。

因此,我认为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每天和他们的孩子交流,即使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谈话。当你关心孩子时,你会看到他们更频繁地进入他们的房间,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也许他们的成绩下降了,这时你应该表现出一些同理心。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引导青少年小朋友,不应该尝试用武力解决。

现在很多的青少年都是难以教育、管教的,因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阶段,尤其是家长们重视的叛逆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更需要好好教育、引导,才能让孩子走向更好的方向

孩子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心智上也逐渐向成年人的水平靠拢,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但是孩子往往考虑事情不够全面,很多事情还是要依赖父母,这就导致孩子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家长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不能再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思路

那么青少年教育方法又有什么呢?

1、多多了解孩子

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一定要抽出时间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以及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于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因为只有多一份了解,那么才会少一分的误解。这样孩子一旦出现不听话的时候,那么也可以明白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

2、与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学会换身思考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告诫之外,家长也应该需要在实际的情景中教导自己家的青少年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懂得从他人的角度体会一下,真正的明白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哪些影响。

而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做选择讲解的深度,如果孩子不是很大,那么就应该用讲到底的方式来进行。

3、自学自省法

买一本或借一本适合表少年阅读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读物,让孩子自己看,开开窍,启启蒙。封锁这方面知识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其实也封锁不住,孩子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非科学性知识,家长更不放心。选一本好书,就是请来一位好老师。

让青少年自己阅读自己琢磨,比咱们做家长的在一旁喋喋不休要科学多了。这时候还要注意书的选择定要适当;不—定当面交给孩子,可以好像是无意放在桌上,不必叮咛,他自己会拿去阅读。

4、父母要正确的和孩子沟通

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都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交流,认为父母很啰嗦,总是管闲事,作为父母虽然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你可能会方法不对,让你的孩子不能够接受,所以说,你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必要的时候你还可以找你孩子的朋友了解情况,以便可以更好的和孩子交流。

5、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

现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早,心理发育迟缓,容易被一些网络现象误导,加之学习压力大,所以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多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孩子的问题,要尝试用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不要一味的说教、威胁,这样只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心理。

6、尊重孩子的想法做法

孩子提出来的意见不要一味的批评,不要按自己的标准去限制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这样孩子才会觉得父母是关心尊重自己的,也就更愿意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和家长好好商讨问题。

7、耐心沟通

青少年的孩子都很难沟通,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话大部分都听不进去,家长和老师在与其沟通的时候要多些耐心,这个时期的孩子犯一点错是难免的,只有多些耐心,和孩子细心的沟通,知道孩子的心里想什么,才能教好孩子。

8、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

孩子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要帮助他尽快消除不愉快情绪,使他保持愉快的心境。孩子做错了事情,当孩子认识了错误并表示要改正时,家长应积极地接纳他,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可亲的。当孩子生活中遇到挫折,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感受,引导孩子从消极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9、学会倾听,多多鼓励孩子

人为什么长着两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倾听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有时候,我们不要喋喋不休,而是要倾听孩子发出的声音。不要时时刻刻去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要多多鼓励,与此同时,可以告诉他们一些自己的看法。

10、多关注和了解孩子

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关注的,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谈谈心,了解孩子的心思,对孩子有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对孩子越了解,就越能减少彼此间的误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避免孩子叛逆。即使孩子叛逆了,也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了那里,能够有针对性的去引导教育孩子。

11、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我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很重要,比如饮食起居、穿衣洗漱等等,应该让孩子都按时的吃饭、刷牙等,即使放假在家,或者家里没有大人了,孩子也应该按照自己以往习惯来,这样对孩子将来大有好处。

12、尊重孩子的隐私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对于一些不想和别人说的事情就会写在日记里面,父母不要去随便乱翻,你可能一次没有被孩子发现,两次没有被发现,但你总有被发现的时候,这时你的偷看就会使你们和孩子的关系出现裂痕,孩子就会认为你不尊重他,直接导致家庭大战的爆发。

初中生早恋教育方法如下:

1、首先要明确一点,13岁时孩子就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里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如果没有那才是有问题。

曾有位当军官的父亲,在孩子青春期时严厉禁止儿子和异性交往,结果儿子32岁的时候还不会谈恋爱,见到女孩子就面红耳赤。

2、其次确认一下,孩子究竟真的恋爱了还是仅仅对异性有好感。

多数情况下孩子只是对对方有朦胧的好感而已;如果真的恋爱了,这时首先应该开心一下:你的孩子很有魅力,这么早就能够吸引人了,接下来再教会孩子如何和异性相处。

大多情况下孩子之间的爱情比较幼稚, 如果真的“恋”上了,反而往往会迅速发现对方的缺点,这时他们自己都会主动要求“分手”。

3、然后委婉地表明你的期望:

无论如何不要落下学习,综合素质也能够继续发展,并表明你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她)会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

初中生早恋的十大表现:

一、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上课精力不集中。

二、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话少,很少愿和父母交流。

三、回到家待不住,找出各种理由外出,喜欢到到公园、KTV等场所,有时说谎。

四、思想情绪波动大,有时一会变得兴奋,有时就忧郁,烦燥不安,干事情也没有耐心。

五、突然对那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文艺、**、小说兴趣浓厚。

六、变得特注重打扮自己,发型,衣着等都特别注意,每次出门都花大量时间在镜子前。

七、突然爱好和人谈论两性之间的事情。

八、瞒着家长或亲友写信,日记,注重信纸暧昧的样式,特别注意隐藏信件。

九、时常有异性的同学打电话,或电话短信突然增多,接听电话时,喜欢回避别人。

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三)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跨学科特点,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的内涵以及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三、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其次,情感不是课程的附属物,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再者,情感教学不仅体现于课程教学的内容,而且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 法。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教学中,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以情感人,丝丝入扣,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泗阳县卢集中学 王松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属少年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一方面身体外形发生了巨变,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另一方面性生理达到了成熟水平,使他们产生了性驱力(俗成性冲动)。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理性发展未臻成熟水平,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失去了平衡,从而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和冲突。初中生这些心理发展特点给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初中生思维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形式。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人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

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属于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1]

根据朱智贤、林崇德的观点,初中生思维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这两个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要采用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一)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这说明初中生能够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从而使他们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思维过程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自主学习方式,它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两种形式。接受式探究就是学习者从现成观点或结论中自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如学生直接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搜集或直接向有关人士询问等);发现式探究就是学习者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或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而自主获得信息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过程大概有这几步:

第一步,提出问题

第二步,明确问题

第三步,提出假设

第四步,验证假设

第五步,解决问题

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一般由第一、二步、第五步就可以解决了,而对于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则往往要经过这五步。

在认知心理学上,所谓问题是指个人在有目的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苦境。而西蒙则通俗地指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它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结构性问题(指按定程思维即可求得答案的问题)、非结构性问题(指情境不明因素不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和争论问题(指带有情绪色彩的问题)三大类。

能够发现、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爱因斯坦说:“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尔 G 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肯尼思 吕 胡拂明确指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愿(提)问、知(提)问、好(提)问、乐(提)问,甚至可以采用问答法进行课堂教学。所谓回答法就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回答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上成相对独立的“自问自答课”、“自问他答课”、“他问自答课”、“他问他答课”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虽然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偏重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理论思维还不成熟,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不然就会出现理解、判断、推理上的困难。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直观教学。所谓直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具、、投影及教具进行直观演示与组织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等形象生动的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具体鲜明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并使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直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直观教学,正是通过从实际生活或能直观感知的、文字、声音、图示等多种信息来创设学习情景,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另外,针对初中生“归纳推理水平高于演绎推理水平”的特点,我们应更多的采用归纳法进行课堂教学。所谓归纳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2]

初中生由于逐步掌握了系统知识,开始能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水平。有人说,从少年期开始,孩子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不再轻信成人,如教师、家长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且经常要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

当然,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是很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其思维片面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回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日常学业活动中,表现在他们在显示出很高的创造力的同时,又暴露出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及全面性,对问题的最后处理结果常常是虽很有新意,但并不准确;表面性主要表现为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在他们往往把已经掌握的规则或原理,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条件中去,以致产生公式主义和死守教条的毛病。

针对初中生上述特点,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但同时要适时启发、引导,以克服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性和表面化。具体说,就是在教学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复射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指向于多种答案。其操作特征是大胆假设,思路广阔,灵活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必须以发扬教学民主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营造“标新立异、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同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

二、初中生情感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初中生的情绪情感有三大特点:

1、情绪活动两极化

初中生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具有明显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绪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同时,情绪表现也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情绪的体验不够稳定,就是说他们的情绪反应来得快,平息得也快,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同时,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但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2、反抗情绪强烈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方面的。

这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反抗方式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情绪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情绪的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3.心态不平衡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勇敢和怯懦: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高傲和自卑: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针对初中生的情绪情感特点,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情感教学。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实际和主观愿望,做到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人本主义思想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其主要职责是①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学习氛围;②提供一些供学生随意支配的学习资源;③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3]所以,“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rogers,1983)。换言之,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这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这是认知学派所关注的),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简言之,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中心,提倡学生中心。[4]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基本原理概要如下:①先决条件是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置学生于教学主体的地位;②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学习的责任;③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料;④学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⑤教师创造促进学习的气氛或情境;⑥把注意力放在促进连续的学习过程上,学习的内容屈居第二;⑦在学习纪律上,用学生自律代替他律;⑧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办法,以代替外来评价;⑨在这种促进生长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经验、个性、创造力不断得到发展。[5]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案”为“学案”,努力培养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迁移能力,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不需要老师讲授了,而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讲有所不讲”,具体应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会的不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

“以生为本”是情感教学前提和基础,是根本,“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6]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乐情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二是冶情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三是融情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学教过程中积极交融。

三、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中心期(出生八个月—3岁),第二个阶段是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第三个阶段是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显然,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属于客观化时期,或者说客观化向主观化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初中生能比较客观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同时随着个性的逐渐形成,开始能够以他自己的倾向和价值观、世界观去对待社会,处理问题。

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成分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其中,自我评价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它直接影响着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力度,带有主导和先决的性质。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最初,儿童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行模仿,依从别人的评价,他们一般是先评价别人后评价自己,先对外部后对内部进行评价。到了初中阶段,学生逐渐摆脱成人评价的影响,而产生独立评价的倾向。上初中之前,学生的道德判断中往往着眼于行为效果,到了初中则转向注重内部动机的判断。同时,随着道德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开始能够较全面的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将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动机联系起来,比较深入地分析自己的个性品质并能初步分析这些个性品质优掠的基本原因。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初中生还能做出效果和动机的辨证判断。

另外,初中生评价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关于这一点在其他年级的学生中是少见的。他们开始时将同龄人的评价和成年人的评价同等对待,慢慢地就表现出更重视同龄人的意见而忽视成年人的意见。

针对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自评互判、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所谓自评互判(简称评判法)就是在学习目标指引或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途径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行为。

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就会得到促进。就是说,只有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标准、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时,他才是在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7]。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有意识的上成“自评课”,就是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文后谈谈或写出自己收获、感受等。这是一种自主学习。

同时,根据初中生“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的特点,我们也可有意识的上成“互评课”,就是让学生先读书后互相考问。这既是一种自主学习,又是一种合作学习。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上成“自评互评课”,就是让学生看书后自命试题,然后交换考评。这既是一种自主学习,又是一种合作学习,更是一种探究学习。

在这里,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它的理念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自由为基础的。其目的不仅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养成其团体精神。

另外,根据“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自我控制的动力由主要来自外部的力量变为以内部自立控制力量为主的转折期;是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的特点,我们要特别重视初中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

希望你可以想明白确

快过年了 。过年好哈。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95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