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作者情感

浅谈诗歌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作者情感,第1张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具体化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下面,笔者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雨巷:中国人对巷的亲近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

油纸伞:这是雨季的常见之物因了雨,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也因了油纸伞,诗人又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

丁香姑娘: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白色或紫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往今来,咏丁香的诗句很多: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丁香的意蕴更加情绪化,使丁香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我们在朦胧地巷陌里感受,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描摹其情感流动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将细腻的心境与自然的灵动谐和

这样的姑娘,这样的丁香,这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渴望与其相遇,即使相遇时只是“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有“太息一般的眼光”,即使这以后,只能是无可定期的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次相逢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戴望舒对这些意象是偏爱的,因为这些意象恰能映照诗人的内心,抒其性情,渲其郁闷,彰其心志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纷乱,如其他文人一样,不能全面地看清时世的走向,彷徨就不可避免心性善良的他,在乱世中,更易苦闷、彷徨江南里巷,是秀丽山水中的沧桑物象,雨中小巷,是流动的沧桑,平常人家的油纸伞,也成了诗人诗情的催化剂,而雨中丁香的弱嫩、飘零、孤寂,是诗人心性的纯美写照,所以,诗人想象,能在雨巷中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一见钟情的姑娘,是风雨中飘零的生命,更是诗人心志的寄托,所以,诗人将永远地期待,与“丁香一样的姑娘”在雨巷中相逢

也只有这样忧郁的雨巷里,诗人才有这样的体悟,才会有感激,才有这样纯美的诗语

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其中“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五首现代诗歌。学生虽然在之前也学过了一些现代诗歌,但是就整个活动单元作为后续“任务二任务三”的“朗诵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其鉴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现代诗歌它不同于散文,它的语言更凝练,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想象也更加丰富。但是,只要抓住现代诗歌的特点,牢牢地抓住“意象”这些现代诗歌的牛鼻子,然后通过“想象”它的意境,从而品位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才能真正读懂诗歌。

一、抓住意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都是为了抒发情感的,这是诗歌的灵魂和核心。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这往往比较好体会;还有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借助于某一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而寄寓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往往就是诗歌的意象,所以阅读诗歌时,抓住这一寄托作者情感的意象,往往是读懂情感的基础和前提。

譬如,在阅读《沁园春·雪》时,我们就应该抓住长城、黄河、高原、群山等意象,来读懂上片所写的雪景。作者所选取的意象都非常阔大的,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具有代表性,这就不难发现作者所写的雪景是怎样的视野开阔,雄浑奇伟了。又如《我爱这土地》,作者自己化身为一只鸟,通过鸟的的歌唱形式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与愤怒、信心与希望。

《乡愁》则借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几个意象,来阐述作者不同年龄阶段对“乡愁”不同内涵的理解。《你是人间四月天》则借助于云烟、春风、细雨、百花、月圆、燕子等意象,特别是雪化后的鹅黄、嫩绿、白莲等富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爱的赞美。《我看》借助于春风、春草、远水、飞鸟、流云、大地等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讴歌和生命的赞美。

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一定是选择能够寄寓自己情感,并有显著特征的一些事物或景物,这些意象成为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的语句之外,情感的发端有了具体的寄托,而作为读者抓住了这些意象,就做到了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想象意境

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非常的凝练,字词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强,空白比较多。阅读诗歌如果没有想象,就无法走进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还原作者抒发情感时的情境,这样才能为品味作者的情感打好基础。

诗歌的意境想象,当然跟读者每个人的想象力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意象前面的修饰性语言,甚至是修辞性的语言。这些修饰性或者修辞性的语言,往往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连同诗中的意象,给读者提供了非常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读者,应该借助于对作者的了解及其写作诗歌背景的认识,把诗歌语言的大量空白和跳跃性很强的词句之间的意境,丰富地想象出来,也就是把作者当时写作诗歌的意境与情境重新还原,甚至通过想像更加丰富,这是理解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譬如,《我爱这土地》中“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诗句,我们应该联系背景:艾青在1938年11月17日写作这首诗时,正是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疯狂烧杀抢掠,妄图摧残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而诗人就是为了争取解放,摆脱枷锁而写下了这首诗的。他是想借助于鸟的歌唱,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愤怒。我们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借助于“鸟”的歌唱去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其实它真正的内涵是日本侵略者从“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直到1938年,我中华民族国土沦陷,生灵涂炭,作者当时也是身处于西南联大,东北三省早已沦陷,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的”不就是日本侵略者对我中华民族的践踏和蹂躏吗?所以简简单单的“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我们应该想象出它包含的非常丰富的内容。“那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是“永远汹涌”“无止息的吹刮”,很显然让我们联想到在日本铁蹄下,那不屈不挠的人们是怎样汹涌成一条河,怎样澎湃着不屈的激情同敌人进行抗争。这种“永远”和“无止息”不就是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吗?这里,通过联想还可以补充进很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虽然只是非常凝练的语言在诗中进行简单深刻的表达,我们读者完全可以把它还原得更加丰富。

再譬如《乡愁》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邮票”这个简单的意象,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那少小离家的学子漂泊在外,日日夜夜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信息传输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信件,当一枚小小的邮票粘贴到信封上的时候,那些写在信笺上的寄托自己对母亲对家乡思念的情感就有了寄托;甚至我们还可以想象到,思乡思亲的作者是怎样迫不及待出门,深情的寄这封信,小心翼翼地粘贴那张小小的邮票。而在家乡的那头,母亲是怎样的翘首以盼?也许拄着拐杖,也许迎着西风,那满头银发、翘首以盼的神情,在远隔万里的儿子那一方,也能够想象得到。那是怎样的母子情深?那是怎样的盼儿与思亲心切?这很多的空白有待于我们读者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诗歌凝炼的语言,也生成强烈的画面感和情境感。

诗歌的意境想象,必须要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必须要依赖于意象前面的富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修辞语。诗歌的意象,必须符合诗歌所创作的意境,要结合诗人创作的风格、写作的背景,让读者的想象还原诗歌创作的原景和诗人表达情感当时的情景,甚至比诗人自己理解得更加丰满。读者的诗歌意境想象,实际上是二次创作,是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对话,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情感创造。

三、品味情感

诗歌以情感表达为核心与灵魂,无论是借助与意象,还是通过想象的那个意境,它都是为抒发作者所表达情感服务的。诗人的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意象及修饰语言进行仔细的品位、体会,再通过意境想象,还原情境,加以感受,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者哲理。当然,直接抒情的语句,表达的情感可能更直接些,也更容易体会到。

譬如,《我爱这土地》,在这诗的结尾处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作者就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点名主旨。面对破碎的山河,是内心痛苦与愤怒,对祖国的爱又是那样的深沉,于是作者用富有感情的“常含泪水”的双眼,直接地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是那样的真挚,那样深沉,震撼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如《沁园春·雪》结尾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讴歌和赞美,让我们感受到对历代帝王的评述,以及作者的指点江山,那不过是一个铺垫,这才是作者要表达情感的高潮和主旨。

再如《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现在的乡愁,已经体现在这浅浅海峡相隔的大陆和台湾,表达的是恋国之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乡愁的理解在不断变化。身在台湾的诗人,之所以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话语中表达了多少自己对故乡大陆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啊!思念家乡的儿女情长,升华为家国之思。

当然,阅读诗歌我们还要借助于反复的朗读,借助于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来理解和读懂诗歌。但是,阅读诗歌,抓住诗歌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或者借助于间接抒发情感的意象,是个极好的抓手;然后通过联系背景和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创作的情境,再去体会、品味作者的情感,就相对容易多了。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6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7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8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扩展资料:

意象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意象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特点: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组成了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首联意谓:江山虽饶有兴趣依旧如故,可是国家已被肆意骚扰;春日本当繁花如锦,岂奈京城一片野草颔联意谓:有感于时局动荡,看见花开而泪沾巾;苦恨于离乡背井,听到鸟语也惊心颈联意谓;接连三个月,兵乱总不断,未知亲人安危否,家书最值钱烽火,指战祸尾联意谓: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关,指白发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赏析:这是诗人陷身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因忧乱伤春而写下的千古名篇面对纷飞的战火,破碎的河山,诗人不禁忧心如焚,感慨万端,诗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来反衬,更为深刻地表达强烈的情感,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愁无限

苏轼的浣溪沙中下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下阙诗句:沙上未闻鸿燕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引用“鸿雁传书”这个典故,意象是勾起了词人对故旧的思念,这首词跟苏轼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的《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情景类似。

此情唯有落花知:运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1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