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调适情感的方式有哪些

教师调适情感的方式有哪些,第1张

教师调适情感的方式如下:

1、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如情绪冥想、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能够有效帮助调节情绪。

2、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释放压力,改善心情。

3、规划休息时间。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

4、学习放松技巧。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呼吸训练、深度睡眠等,来帮助调节情绪。

5、寻求帮助。如果感觉压力过大,可以向朋友、家人、同事或者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正确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心智还没有发育完善,看待事物不全面,犯错误再所难免,正是因为犯错误后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学生才能从错误当中学到经验,启迪成长,所以老师是很伟大的。

向学生发火之前自己先冷静一下,在冲动的情况下惩罚学生,容易用力过猛,产生过激的行为,导致学生受伤。所以遇到任何事情都需要冷静,只有用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减轻工作压力,不要被过重的教学负担压垮。如适当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教师之间组织的活动,甚至跟学生玩玩游戏,都是很好的选择。

多看书,多学习,多跟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向他们请教。老师要有空杯心态,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坚持学习,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解决好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不将生活中的不开心带到课堂,把气撒在学生身上。要正确分开工作和生活,老师应该以最佳的状态面对学生。

我从2012年到现在,跟班走,送了两届职业高中学生,当了八年的班主任,也算是资深的班主任了,就你提的问题,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分享一下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班主任接到班级之后,首先你要迅速的掌握每个学生情况,他叫什么,是什么性格等,只有掌握了情况,出现问题你才能对症下药。同学们会想,班里那么多学生,班主任知道我的名字;另外叫名字时尽量不带姓,直接喊名,这样亲切,关系迅速拉近。一个得力、负责人的班干部很关键。他是你和同学们之间的纽带和关系的缓冲区。遇到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钻牛角尖。很多紧张关系的出现都是因为双方太钻牛角尖造成的。你要利用两个月左右时间紧贴班级,严厉和幽默风趣并存,跟着学生学习课本外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要不学生说的话你不理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班主任的工作是最辛苦,这一点永远是真理。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要多和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找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提高自己。平时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不但做学生的老师,也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

关爱学生并真诚地付出,他们会感受到你的爱意,关系自然也会融洽。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表扬要及时,批评也要把握好分寸。如果方式不对,虽然老师心中充满了爱意与真诚,可在学生那里会理解成苛刻与挑刺。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

  幼儿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孩子们情感很脆弱、敏感,需要教师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尤其是那些胆小无助,怯懦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他们由于在不同环境中造成不同的心理,更需要教师的爱来滋润,也需要通过爱的教育激发他们爱别人的情感。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轻微的抚摸动作,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教师应将爱心化为实际行动,如:教师坚持每天抚摸每个孩子的头,坚持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做到把自己的爱平均分给班上的小朋友。如:给贫困孩子送温暖:给他送玩具、衣服,发动家长结对帮助他,像妈妈一样带他出去玩等。孩子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也学会了爱。

一、教师用爱心来打开幼儿心灵的窗户

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当好一名幼儿教师,贵在心中有爱,要带着一颗爱心充满感情地去工作,因为“教育之不能没有爱”,孩子来到幼儿园,是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孩子出现了不适应,又哭又闹,我们教师就应用慈母般的爱心去关心她们、了解他们,用心听孩子的诉说,亲亲他们的脸蛋,摸摸他们的头。总之,一切表达爱的言行都会给幼儿以温暖,安全的感觉,使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在关心、爱护着他们。这样孩子会逐渐打开紧闭的窗户,主动接近老师。这样才能让教师很好的去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的教育幼儿。

二、积极的教师情感对幼儿产生积极效应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积极情感也是各种各样的,老师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情感表达方式通常都采用眼神的交流、抚摸、点头、微笑等等。我们通过这个视觉窗口认识了世界、了解了事物,同时也与幼儿进行心灵的感应交流。积极的教师情感对幼儿有积极的效应

1.积极的教师情感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心理的可塑性极大,所以自信心也应该从小培养。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情感表达来帮助幼儿自信心的树立。

2.积极的教师情感有利于引导幼儿从小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老师对于那些不被同伴喜欢,难以融入集体些“伤脑筋”的幼儿,应采取多亲近,用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引导他们参与大家的活动,观察发现优点并夸大表扬,鼓励他们与同伴一起分享玩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在集体中受到了重视而转变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3.积极的教师情感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幼儿园是传播知识的课堂,幼儿教师担负着启发儿童智力、传播知识的重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知识传播方面,幼师的积极情感表达方式,往往具有重要作用。

三、增强教师情感的途径

(1)、教师在生活中要热爱每一个幼儿。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实际上成绩不好的幼儿也有可爱之处,只有对幼儿付出真诚的师爱,才能剔除用单一以学习成绩的衡量方式去看待幼儿,才能消除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幼儿的偏见,这样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幼儿产生自尊感。我们要真正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把爱的情感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多些鼓励、多些关心,用亲切的态度、甜甜的微笑与孩子进行交流,藏起教师的尊严,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的震撼,并主动地尝试去爱别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

(2)、要把每个幼儿视为朋友、亲人。要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多想,替他们办实事,让每个幼儿产生亲情感。

(3)、要把感情投入教学中,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幼儿的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因而教师力求做到以情感人,以情促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感情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每个幼儿产生重视感。

(4)、在师幼沟通方面倾注情感。陶行知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能及年轻的心灵。”在起主导作用的师幼情感关系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幼儿,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幼儿,只有这样才能对幼儿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幼儿,让每个幼儿产生接纳感。由此,在师幼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方可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增强教师情感性,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者的情感和爱就像池塘里的水,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而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教师通过情感投入而形成的对幼儿之爱才是教育的真谛,爱不能停留在语言与形式上,真正的爱是让幼儿内心感受到被需要、被接纳,这种爱源于教师的心灵深处

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日益全面,教师在关注幼儿生理健康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其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的教育,势必导致幼儿缺乏同情心,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偏弱而达不到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健康发展的目标。为此,幼儿教师主动接近,热情对待每个幼儿,多与他们进行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成长,在日常的交往中表现出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以赢得他们的亲近,信任和爱戴,显得十分必要。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深处。”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情感教育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良好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幼儿积极的人格、个性品质的形成,还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并为其良好的社会交往提供动力基础。幼儿良好的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成人特别是教师有意识、精心培养与指导的,因此,情感教育在幼儿情感发展中非常重要。 

  因此,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幼儿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素质,学会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情感,为幼儿创设尊重、积极、愉快、和谐的环境,使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

  第二、逐步加深师生感情。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第三、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把他们的某些不成熟的思想转变与班级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因素,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并且,人的情感从来就不是单向交流的,它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在中学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和情感会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反应,而中学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双方的相互影响伴随着师生关系的始终。这就表明,班主任的良好行为表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受尊重等社会性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中学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第四、学会期待。班主任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思维。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检查自己对每位同学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可行性要强,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校情、班情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等;

  其二,针对性要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和不同的事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

  其三,尽可能与中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一致起来,避免中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

  其四,对班集体而言,注意提出对整体的期待,并力图将个体期待与群体期待联系起来。这样,处于这个班集体的同学就比较珍视班级融洽的心理气氛,从而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老师在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处理班级事务,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更利于整个班级的发展,从而可以事半功倍

花垣县民乐中心小学教师 龙翠莲 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结果却是巨大的和有形的。后进者急起上进,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敌视者转为友善,悲观者勇气倍增,常常都是因多情感的转变。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情从诚挚中来 诚挚就是要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地对待学生,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诚心实意就是对学生成长的投入,在他们面前毫无私心和假意,苦心孤诣地设计和创造教育条件,使学生顺利成长。对学生极端的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绝不马虎放纵,这样,学生会从中产生很深的感情,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生接受教育更加主动和自然。与这样的老师长期相处,学生会受到良好的感染,也会对他人诚挚和友爱。

二、情从公正中来 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系和非智力因系不相同,老师有时会有意无意表现出不公正,不一视同仁,不能公正地爱护每一个学生,使部分学生与老师的感情疏远。有的学生最后到了很难教育的地步,往往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他们感到老师不公正、有偏心,因此,他们就不会拿出真的情感对待老师。教师的任何不公正行为,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他们的不满情绪。他们会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不关心他们,于是,可能产生三种后果:一是丧失信心,对老师和集体失去感情。二是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兼而有之。所以教师一定要公正。当学生感到老师心地公正,不偏不倚,他们就会有一种平等感和尊严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他们还会从老师的公正处事中学会做人,并对老师产生尊敬之情,亲切之情。情从公正中来。教师对待学生,处理事情,任何情况下都要公平公正。

三、情从实事求是中来 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碰上各种复杂的矛盾,发现各具特长的学生。对待他们和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应把握住一条,那就是实事求是。一个人在评价别人时常常凭主观意断。教师也不例外,在处理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更容易主观。比如:对经常出差错的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素质太差;对经常迟到的学生,会认为他们每次迟到都没有正当理由;对后进生的进步或好的表现,总持怀疑态度;对学生中的争议,总认为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有理……教师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最容易伤害学生的感情,会使学生蔬远教师,有的甚至对老师耿耿于怀。

四、情从和谐中来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增强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条件。教师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学生多少“情”。师生关系的建立,还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既尊重教师又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

教师要从心底真正明白一个道理,靠“威严”和教训不会得到真正的信任,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说教不会让学生信服。教师不是因为“说”通了道理就通达到教育的效果,学生是否“听”得进才是主要的;教师不能靠板面孔让学生尊敬和信服,就能达到学生只有“心服”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与学生形成和谐友爱的关系,要防止另外一种偏向,那就是不恰当地与学生亲昵,在学生面前随随便便,凡事不拿主意,或是不讲原则,这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不能产生真正的师生之情。

五、情从解决困难与化解矛盾中来 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中比较复杂的矛盾,教师要有耐心,要更为体贴、关心,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在这过程中师生之情会油然而生,并能得到长久的保持。

“动情教育”是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调适不良情绪时, 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 遗忘调控

  有的学生在消极情绪产生后, 老是郁积于心, 耿耿于怀, 放不开,丢不下。 结果, 只能使这种消极情感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 因此, 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感时, 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 不要老去想这件事。 因为你为这件事去悲伤、 难过、 叹息, 已经无助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增加你思想的负担, 使你的身心受到压抑。 应当明智一点, 现实一点, 事情既已发生, 且无可挽回, 就应当果断地丢开它,忘却它。 如果这个场所老是引起你不愉快的回想, 那就应当设法避开这个场所, 以免“触景生情” , 如果眼前存在着一件可以唤起悲伤记忆的物件, 不妨把这个“纪念品” 收藏起来, 以免“触目惊心” , 如此等等。 这样, 就能使自己的思想暂时地离开这些不愉快的事情, 以求得对它的淡漠与遗忘, 从而缓解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侵扰, 避免由此所造成的身心损伤。

  二、 转移调控

  现代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发生情绪反应时, 人们头脑中往 往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 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兴奋灶。 因此, 当情绪激动起来时, 为了使它不至于立即爆发, 使自己有冷静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足够时间和机会, 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的方法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也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如咬住舌头强迫自己不讲话,数数等来缓解自己的情绪紧张。在余怒未息时, 可以用看**、 下棋、打球等正当而有意义的活动, 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三、 宣泄调控

  情绪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宣泄即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 当直接宣泄于己于人都不利时, 可用间接宣泄使情绪得到出路。 正因为这样, 当学生心中有了不平之事并引起情绪激动时, 可以向老师汇报, 或向周围的同学、 亲友等倾诉, 并接受他们的劝慰和批评、 帮助。 这样, 通过情绪的充分表露和从外界得到的反馈信息, 可以调整引起消极情绪的认知过程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同样, 当与同学闹了矛盾时, 要勇敢地与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以解开疙瘩, 消除误会。 万不得已, 在好朋友面前大哭一场, 诉说心中的委屈与痛苦, 心理压力也会减轻一些。

  四、 升华调控

  升华是改变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 欲望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 它是对消极情绪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 是将情绪激起的能量引导到对人、 对已、 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 当人遇到不公平之事时, 一味生气、 憋气, 或颓唐绝望, 都是无济于事的; 作出违反法律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 因为这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正确的态度是有志气, 争口气, 将挫折变为动力, 做生活中的强者。 所谓“化悲痛为力量” 就是这个意思。

  五、 音乐调控

  情感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实, 音乐能通过物理和心理的两条途径对人发生影响。 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响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传入人体中, 和机体的某些组织结构发生共鸣作用。 美妙的音乐通过被人体吸收, 使人体的能量被激发起来, 从静态变为动态。 音乐的心理作用在于, 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 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 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 另外, 音乐对边缘系统、 脑干网状组织等同情绪的神经机构能发生直接作用。 由于每首乐曲的节奏、 速度、 音调等都不尽相同。 从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调控效果。

  六、 合理情绪疗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ibert ELLis) 在 20 世纪50 年代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 , 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认为, 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所引起的。 这一理论称为情绪困扰的 ABC 理论。 ABC 理论认为, 人们的信念体系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的、 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人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因此人们要消除心理障碍, 就要用合理的、 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个女同学, 曾经有一段时间, 她为自己长得胖而感到自卑, 总觉得走在有人的地方就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 好像别人的眼光也怪怪的。她逐渐开始逃避在公共场合出现的机会。 可是越逃避, 就越是自卑,不断恶性循环, 直到有一天她觉得自己已经无处可逃。 于是她开始深刻反省。 她对着镜子把自己公正客观地观察了一番, 发现了自己的不少优点: 第一, 虽然自己胖, 但由于天生一副大骨架, 个子高了, 自然就减少了横比例, 添了一份大方; 第二, 自己的脸长得还是挺端正的, 仔细修饰一下, 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第三, 退一步说, 这样反而可以促使自己多读些书, 培养内在修养。 把这 3 点反复强化, 她终于接受了一个流行观点: 属于自己的是独特的, 也是妙的。 她说有了 这些想法, 就可以坦率大方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她发现自己的心情变了, 世界的景色也变了, 看什么都觉得明媚, 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以上 6 种心理调节的方法, 可帮助和指导中学生更好地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培养积极的情绪, 消除消极的情绪,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3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