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调查问卷分析报告1
活动区活动是以个性化学习为前提,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教师以观察为主,指导要把握好时机与分寸,间接指导为主,尽量避免直接的指导干预。但建立区域活动的必要常规却是教师的重要指导内容。如果没有一些规则的约束,就会放任幼儿,易养.由—些不好的习惯。特别是小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注意力时问逐渐增长,有交往愿望,会简单整理玩具。这些年龄特点决定小班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成为可能,但这个时期幼儿的自制力还不强,规则意识不稳定、缺乏任务意识、目标意识,建立活动常规又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和建立区域活动常规,成为小班教师寸旨导活动区的一大重点,也是我以前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一、小班幼儿活动区现状与分析。
首先,有些热门区,幼儿抱着去并天天去,不会换区玩,长期下去,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若限定人数,造成其他幼儿设有机会玩此区。若不限则会造成拥挤与混乱。如娃娃索、医院。另外,进去的人员较固定,小群体交往接触多,发生冲突现象频繁。
其次,有的幼儿性格孤僻,总在操作区自己玩,不能进人交往密切的区域。与罔伴交往的机会少,不利于性格培养。
再次,有些幼儿不能在所选区域专心投入,这个区玩一会儿、那个区玩一会儿,有的幼儿哪个区也不进。这样就造成了幼儿活动时不能实现操作探究的目标。
最后—个现象是收玩具不好,只有几个幼儿收玩具,其他大部分幼儿玩完就走开,责任意识淡薄。
二、针对小班幼儿活动区现状设计入区控制表
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的指导太直接、太强制就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很被动。如果个别介人,影响力不够,作用不大。经过对活动区指导的讨论与研究。我们设计制作了一张人区控制表如下:表中的学号根据斑内幼儿人数确定,次数根据活动区个数及各区限定人数确定。—般3—5格。
此表很简单但操作性很强:
首先,每个区域门口贴一张,幼儿进去前先看表格,看自己学号下的表格里是否有空格,如果有空格就可以带上区域标志进入本区,如果表格内已无空,已盖满小印章,就割其他区域去玩,结柬时收拾好本区玩具材料,出区,老师会为在本区玩的幼儿在相对应的学号下盖—个小印章。
其次,学号下的格内印章满时,送给他—个小朵小红花盖住他的学号,并提示他已在本区完成任务,可以到其他区域尝试以得到更多的小红花。
再次,如果想体现兴趣与个性,表格的替换就频率高些,可一周—换。幼儿选择的机会多,但有些区会—次也去不上。如果想体现全面发展,表格的答换就频率低些,可两周换一次,让每个幼儿去更多的区域尝试。最后,一些要求在利用表格时提出.如,在—个区域玩时间短的幼儿不能得到本区印章,不收玩具的不得印章。
各区域的配置为表格利用提供物质前提,比如材料的安全多样适宜,场地的分隔疏密有序、相对封闭,各区有限定人致标志且幼儿会利用。
三、入区控制表使用效果反馈
此表投入活动区—周,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1、总去娃娃宗的幼儿主动到其他区域去了,为娃娃索宅出地方来。
2、性格弧僻的幼儿,操作区的格子满丁,会高兴地进人娃娃家每热闹的区域与人交往起来。
3、进入各区玩的幼儿多了,在边上无事做的幼儿没有了。
4、在区内安静专心的幼儿多了,串区的幼儿少了。
5、收玩具的情况也明量好转,特别是后来改成在人区的表格中老师标注日期,参于收玩具的幼儿表格内加蓝别样标记,更散发了幼儿收玩具的积极性。
总之,这张表格的介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以前活动区中许多疑难问题,形成了进一步的活动常规,幼儿在活动区里玩得更开心、更专心,互动交流与合作也更频繁、更广泛,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更充分的发挥,自主、快乐、探究、进步,幼儿既富有个性又健康全面的发展。教师的指导更加有的救矢,并逐步从纪律的维护者、矛后的调节者的被动角色向活动的观察者、适时的引导者、成果的分享者这一快乐角色转换。
幼儿园小班调查问卷分析报告2
一、调查的目的:
1、比较全面了解幼儿在家表现及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的,在什么情况下说谎?
2、根据调查分析原因。
3、提出相应对策,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人格打基础。
二、调查过程
1、调查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2、调查地点:xx中心幼儿园
3、调查对象:小班20人
4、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
(2)个别交谈。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交流。
5、调查内容:
了解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及矫正策略
6、实施步骤:
20xx年6月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问卷;
20xx年7月中旬分析数据,撰写 调查报告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常鼓励孩子的家长占30%,不及时鼓励孩子的家长占70%。是对孩子很溺爱的40%,对孩子不闻不问的占60%。及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的占25%,不及时满足孩子要求的占75%、和孩子及时的沟通占5%,不及时和孩子沟通的占95%。支持孩子表现自我的占25%,不管的占75%。
幼儿园小班调查问卷分析报告3
一、调查结果分析:
1、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我们这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农民,有正事单位的人很少。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对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的家庭背景很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要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的话孩子就会放任,在家没有人教导。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来看;
这里的家长大多都是出门打工的,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孩子们常年和爷爷奶奶一起住着,爷爷奶奶的什么也不懂。他们只可以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不可以给孩子们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结论和建议:
(一)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家园合作,在幼儿园有老师的引导,在家里就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这样我们可以是幼儿在小班的时候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长们要及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如果家长做不到的话就会使幼儿失去信任的,自己也会各种说谎。找理由,所以我们家长要好好的做好榜样,
(三)幼儿在幼儿园时,发生什么事情时,老师一定要搞清楚状况在评论谁对谁错要不然孩子会觉得委屈。第二天他说谎不来幼儿园,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使幼儿有安全感,喜欢来幼儿园上学。
(四)加强家园合作
1、幼儿园教育要通过家访、亲子活动、家长会等方式充分和家长联系。
2、针对个别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个别家访,进行个案分析。
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家长要做好榜样,要注重观察孩子的一日变化,多交流,多观察。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幼儿园小班调查问卷分析报告4
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
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
二、调查方法:
采用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三、调查内容和过程:
观察案例1:
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西西跑过来就抢,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木马?”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卓卓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什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木马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即将爆发了。这时,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面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
观察案例2:
阳阳带来一个陀螺,并告诉老师,她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阳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陀螺。老师说:“阳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阳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陀螺,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阳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观察案例3:
果果正想拿玩具柜上的小火车玩,睿睿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火车,果果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和。但在几年的教学现状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爱的经验。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物质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也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表现得非常小气,不愿与他人分享,很可能是他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或者太喜欢这个东西了。还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因为太珍惜自己的东西,怕别人弄坏他的玩具。
3、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
(1)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有些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⑵其次是要树立幼儿分享意识,自觉产生分享愿望。
要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应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因为幼儿品德形成,需要幼儿经历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这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我发现《孔融让梨》、《金色的房子》、儿歌《分果果》中都蕴藏着与人分享、感受快乐的内容,我还将日常生活中有关分享助人的内容编入故事,使幼儿在欣赏故事,讨论故事、理解故事的同时,明白有关道理,懂得正确的方法,知道分享不仅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如帮助幼儿分析“为什么孔融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等问题,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通过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行为的快乐。
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分享”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将“分享”内容有效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水果沙拉”、“我最喜欢的玩具”等,鼓励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我把好吃的东西给你,你很快乐。”“我把玩具给别人玩,别人也把玩具给我玩,玩具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快乐。”在活动中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分享的愉悦。
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发生因喜爱同一种玩具而发生的争执现象,分析原因后我们引导孩子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⑷通过示范榜样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爱模仿正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孩子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孩子身边的重要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他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移情训练是指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有一次,恬恬小朋友吃了两份水果,结果另一位小朋友没有水果了,我就组织幼儿讨论:“没有水果吃的小朋友心里怎么样?”我又问极极“如果你吃不到水果,你高兴吗?”以后我就让恬恬来发水果、发图书,使她感受分享的快乐。还有一次看到电视里猫抢走了小老鼠的食物,我就请小朋友想想“小老鼠没有东西吃会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样自然的移情训练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分享行为的表现。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⑸家园共育、走进社区,让温馨的家庭、社会环境成为形成幼儿良好分享品质的摇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让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自己表演一些拿手的歌舞、讲故事节目,当老人们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微笑,都露出了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和孤老们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关心人”的幸福滋味。
总而言之,在研究中,我发现分享是幼儿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培养幼儿学会物质分享,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与周围的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将多开展一些“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我的游戏童年这部在安吉晓墅幼儿园拍摄的纪录片,从三个性格迥异的小朋友视角出发,记录了他们在大班的游戏时光。在即将离开幼儿园的日子里,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对世界产生思考。
游戏在每个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用天真的心灵、纯粹的方式去感受世界的途径。每一个游戏的背后,都是寻找快乐、探索知识的过程。水本身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泥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
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成长速度。这一代的小朋友,在钢筋水泥和电子产品中诞生。他们对水的感受更多的是饮用和洗漱,泥则变成了爸爸妈妈清洁时候的天敌,通常情况下,对泥巴的探索变成了一种深切的渴望。
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一起感受安吉游戏的魅力。
纪录片《幼儿园》一部直接**,它充分的展现了纪录片的记实美学。作者前后花费了3年的时间深入幼儿园生活拍摄幼儿园小朋友的日常活动,极大限度的还原了21世纪初湖北幼儿园的现状。
这部记录片全程全景的拍摄幼儿园孩子日常活动,摈弃了多数纪录片惯用的蒙太奇美学。制作者是以旁观者的态度和身份最低限度的减少对拍摄事物的干扰,体现了直接**的“旁观美学”。观看影片时不难发现整部片子是以多个长镜头的衔接而成,如孩子们吃午饭的场面,老师在教孩子门收空气的画面等等。影片虽然经过了后期的剪辑编排,但并未使用任何华丽的视觉效果,画面简单干净。并且整部片子无旁白,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旁白对观众的影响干预观影者的思考。而影片较受争议的部分是拍摄者对几个孩子的采访,听了孩子们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让许多观众惊叹:这些孩子真成熟,像个小大人。并且有一部分人开始思考成人的行为对孩子们的影响,因为影片中几位孩子在对日本,9·11事件,伊拉克,非典等等的问题给出的成熟冷静的回答着实令人惊讶,是不是幼儿园已成为成人社会的缩影?首先,作者采用了对个别孩子进行提问采访这样一个方式个人认为无可厚非,通过这样的采访可以了解孩子活泼可爱外表下的内心世界
这一点上这部片子又融入了真实**表达方式,体现出了制作者的在场印象。而观众之所以被孩子这样成熟的回答所惊讶,或许也正是因为成人们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孩子并非如成年人认为那般无知天真,他们有对事情独有的看法拥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因此,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方式不仅没有破坏纪录片要追求真实客观无干扰的记录和观看效果,而且让成年人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们的态度,鼓励人们抛去旧想法对孩子建立新的认识。在片子的拍摄技术上,拍摄者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基本是与孩子的视角保持一致。这样一种拍摄的角度利于真实还原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带给观众真实亲切的观看效果。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了部分孩子面部的特写,这样就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中孩子的距离,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片子的亲切感。而在拍摄上还有一项令人深刻的方式就是焦距的使用,景物的模糊化。片子中当放到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时整个画面便呈现出模糊的状态。将孩子们在户外的活动虚化不知作者是出于何意图,个人认为这样虚化屋外的实物集中展现室内孩子们的活动状态,一方面这样利于缩小拍摄以及片子呈现的范围,使整个片子的画面干净纯粹,减少外物的干扰把拍摄和注意力的主体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另一方面,选择虚化户外的画面,表达出中国的孩子们被剥夺玩耍自由的天性,桎梏于传统的教育牢笼中。
整部片子没有旁白而贯穿其中的是一首童声合唱版的《茉莉花》。片子的一开始便出现这首歌,这首歌曲是无伴奏的合唱带给观众的不光是孩子童真清澈的趣味,更为重要的是观众从这首简单的民歌中体会出了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笑容之后淡淡的忧伤。此外这首歌也是片子中场景转换的枢纽,场景之间转换自然流畅。整体上说这首歌曲恰如其分的融入到片子中起承转合间推动影片的发展。
最后, 强烈推荐这部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