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导致欧洲进入革命时期,18世纪开始出现了与革命密切相关的画派是浪漫主义画派。
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它与新古典主义同样都是理想型,是周遭事物的重组,而且都是经过选择,而非日常生活的翻版。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处是,浪漫主义首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追求新的、美的世界,主张艺术即使面对相同对象,也因人而有千差万别,所以浪漫主义与其说是重视理性的普遍性,毋宁说是重视感受的特殊性。
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
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
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6�1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6�1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6�1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6�1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塞缪尔�6�1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从常识出发,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见。约翰逊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约翰逊在英语词典编纂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他克服重重困难,一人独自编纂《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历时七年得以完成,这是英语史上第一部也是随后一百年间英国唯一的标准辞书。约翰逊青史留名,也得益于詹姆斯�6�1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 1740-1795)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该书逼真地再现了约翰逊的神态容貌及人格力量,标志着现代传记的开端。
18世纪被称为“散文世纪”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的兴起。丹尼尔�6�1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采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在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形象,具有时代精神。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为笛福赢得“英国小说之父”的称号。笛福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摩尔�6�1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叙述女主人公摩尔在英国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和小偷的经历。现实主义小说在亨利�6�1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汤姆�6�1琼斯》(Tom Jones)故事在乡村、路途及伦敦三个不同背景下展开,向读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的全景图。小说以代表自然本性的汤姆与代表理智、智慧的索菲娅终成眷属结尾,表达了感情要受理性节制的思想。全书共十八卷,每卷都以作者对小说艺术的讨论开始,表现出菲尔丁对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论上的自觉意识。与菲尔丁同时代的塞缪尔�6�1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采用书信体创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 Harlowe)。他将视角投入年轻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心理刻画淋漓尽致,令读者潸然泪下。托比亚斯�6�1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 1721-1771)是18世纪中叶颇具特色的小说家。他的《蓝登传》(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继承欧洲流浪汉小说传统,布局松散,是一连串发展迅速、好恶交替、变化急剧的冒险经历的组合。劳伦斯�6�1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项狄传》(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传统小说叙述模式,写法奇特。小说各章长短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书中充满长篇议论和插话,并出现乐谱、星号、省略号等。斯特恩对小说形式的实验引起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注意,《项狄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评论家指出20世纪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可以追溯到这部奇异的小说。
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破坏发出悲哀的感叹,以大自然和情感为主题的感伤主义作品一度流行。奥利弗�6�1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的长诗《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伤主义诗歌的杰作。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为《中国人信札》(Chinese Letters),虚构了一个在伦敦游历的中国河南人李安济(Lien Chi Altangi),把他在伦敦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信寄回北京礼部官员,以中国人的眼光对英国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会风尚进行批评。詹姆斯�6�1汤姆逊(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四季歌》(The Seasons)、威廉�6�1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1721-1759)的《黄昏颂》(Ode to Evening)、托马斯�6�1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园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表达诗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和对“自然简朴安排”的向往,吐露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英国诗歌开始逐渐摆脱新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为感情或感受所代替。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诗风大变。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6�1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给英国诗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他的抒情诗自然生动、感情真挚,讽刺诗尖锐锋利、妙趣横生。威廉�6�1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画家兼诗人,想象奇特,极富个性。他的短诗意象鲜明,语言清新,后期的长诗内容比较晦涩。他在诗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神话体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布莱克的革命性、独创性和复杂性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1798年,威廉�6�1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与塞缪尔�6�1泰勒�6�1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诗歌出自华兹华斯之手,用简朴的语言描写简朴的生活。《抒情歌谣集》的问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在 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反拨:诗歌内容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或道德说教,而是诗人内心涌出的真实感情;诗歌语言不是模仿经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语。浪漫主义诗人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浪漫主义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每个诗人各有其特征。同样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疗效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柯勒律治则赋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长描绘瑰丽的超自然幻景。乔治�6�1戈登�6�1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6�1比希�6�1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属于革命诗人,但拜伦自我表现意识强烈,而雪莱深受柏拉图哲学影响,憧憬美丽的理想和理念。约翰�6�1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一生追求美,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诗人。19世纪20年代初,济慈、雪莱和拜伦相继英年早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由强转弱,风势渐衰。转载自共享天下考研论坛 原始地址: http://wwwkaoyanskycn/viewthreadphptid=616819&fromuid=0
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两大思潮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文艺复兴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 对中世纪的反拨唤醒了人们对压抑已久的人性的重新认识和热爱。浪漫主义呼喊“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对工业革命的反拨将人们从对物质的过分迷恋中唤回到对自我价值、自我情感的肯定与热爱中。以这两大思潮作为反观英国历史发展的参照物, 透过对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思潮实质的发掘与探究, 揭示英国历史演进的实质。
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中世纪的反拨
中世纪的英国, 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所左右。人们的出生、婚配和死亡都必须履行宗教仪式。人们虽然听不懂拉丁语经文, 却本能地表现出谦恭、虔诚、驯服和理解, 甚至主动反省自己的言行。而“教会正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态, 借助于宗教象征物和世代相传的礼器, 借助于墓地、圣殿、圣徒遗物与十字架, 以及教堂的宗教仪式, 对教徒施加影响” 。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 英国的教堂建设迎来了高潮。仅在一个世纪之内, 英国就修建了97所大教堂, 若加上各地星罗棋布的教区教堂, 教堂总数相当惊人。同时, 为了获取政治庇荫, 教会还致力于神化和辅佐王权。
二,、浪漫主义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反拨
从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后, 自然科学在欧洲大陆遍地开花。科学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重商主义”观点, 强调“一国的财富必然包括贵金属金、银等, 它若没有贵金属矿场, 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 且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据此, 英国加快了殖民掠夺, 逐渐形成了它的贸易发展和市场体系。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社会相对安宁与稳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拉开了帷幕。英国在金融业、手工业、棉纺织业、冶铁和采煤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获得了飞速发展。
400多年来,在法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一直是纠结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时而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时而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是法国哲学的先驱,他对于17世纪的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产生了双重的影响。首先,蒙田的怀疑主义影响了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论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铭“我知道什么?”运用古罗马时期的皮罗主义的论据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怀疑的。蒙田被人们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尔对于从经验获得的知识以及以往科学知识的怀疑,对现成的知识进行批判,敢于怀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响。
蒙田也影响了帕斯卡尔的非理性主义和人学。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些人文主义者颂扬了人类的伟大、尊严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类的渺小、可悲和信仰。这就使得帕斯卡尔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既让我们看到人的伟大和尊严,又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类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时又看到理性的无能和信仰对它的超越。帕斯卡尔充分肯定了几何学的作用,并且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地运用了几何学中的证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尔也认为几何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来,过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种理性的独断,而以人心或内心为基础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确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洞见力。在笛卡尔和帕斯卡尔之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得以确立。
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将由上一个世纪的哲学家所确立的理性主义变成一种现实的政治原则。理性主义成为他们反对封建意识形态、勾画新社会蓝图的标尺。理性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审判。
19世纪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双峰对峙的时代。19世纪的法国哲学中雷诺维耶的新批判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继承了启蒙哲学的传统,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尔这三位改变法国哲学发展方向、奠定法国现代哲学基础的哲人,则继承了非理性主义的传统。
到了20世纪,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学哲学和结构主义哲学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原则之外,萨特的存在主义是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也属于非理性主义的一种体现。德里达、福柯、德鲁兹等人追随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由笛卡尔直至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但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的法国哲学是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
可见,400多年来,在法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一直是纠结在一起的两条主线。时而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时而非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这种纠结的状态一直贯穿始终。
“进步”与“解放”的价值重估
对于“进步”,后现代主义有一系列疑问:人类的历史是否真是在不断进步的?“进步”难道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再则,“进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吗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成为法国哲学讨论的重要主题。崇尚理性、自由、平等、进步的启蒙精神是现代性的突出体现。
卢梭是现代性最早的批判者。他通过把自然和文明对立起来,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卢梭意识到,科学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与人民的幸福相矛盾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与人的道德水准未必成正比。因为假如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被以奢侈、金钱和低级趣味为主体的时尚所左右,就会完全变成一种“金钱文化”和低格调的“俗文化”。
卢梭认为,从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状态,就使人类从平等进入到不平等。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加深一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评价卢梭这一学说时写道:“这样,卢梭就看到了不平等的产生是进步。可是这种进步包含着对抗,它同时又是退步……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压迫者被压迫,这就是否定的否定。”如恩格斯所说,卢梭的这部著作“可说是精彩地显示了自己的辩证的起源”。它不但是对人类只是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那种基督教封建学说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同时,它也包括了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口号“平等、自由、博爱”。法国革命爆发以前35年,卢梭就不但已经认识到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哲学上、在法理上证明了革命的正当性。
当然,卢梭并不是认为,在社会状态中,人就注定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恰恰相反,卢梭把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状态看作是不合理的社会状态。卢梭想要实现的否定之否定,是使人在一种全新的社会状态中达到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后来,卢梭的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黑格尔思想的形成。
如何看待理性和进步,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思考的两个问题。福柯等人反对理性的总体性、理性的暴力和理性的极权主义。“进步”以及与它相联系的“解放”概念也是后现代主义要“解构”的。对于“进步”,后现代主义有一系列疑问:人类的历史是否真是在不断进步的?“进步”难道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再则,“进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吗?“进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怎么看到“进步”所带来的人的自由的不断丧失、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对于 “解放”,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后现代主义认为,“解放”是一个宏大叙事和元话语,是为后现代主义所摈弃的;其次,人的解放的过程也是逐渐取得主体地位、成为独立主体的过程,而主体的形成、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人逐渐被规训化的过程,因而最终是限制人、制约人,使人丧失自由。至此,后现代主义不仅解构了法国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原则,同时还把启蒙哲学的“进步”和“解放”概念也解构了。最后,后现代主义认为,科学有可能使人走入误区,制造出灭绝人类的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过度滥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地球越来越不适于人类的生存;更为严重的是,科学不能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无论是人的道德、价值、理想信念,还是人的终极关怀等,都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解决的。
人文与社会的多重呈现
和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较,法国哲学更注重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法国哲学家们不只沉湎于理智王国而缺乏情感,他们中的不少人同时又是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法国近代哲学似乎有以下几个风格和特征:
第一,法国哲学一直贯穿着一种怀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
怀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怀疑是否定的、批判的一面,那么,崇尚理性则是肯定的、有建树的一面。怀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说怀疑只是理性的一种手段。
从中世纪的唯名论者阿伯拉尔、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18世纪的贝尔、伏尔泰等人的怀疑论,这种敢向传统、权威挑战的怀疑精神,在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甚至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也体现了怀疑精神。它怀疑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怀疑历史进步论和启蒙精神,怀疑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成果等。
第二,人和社会是法国哲学聚焦的对象。
自然和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而和其他国家的哲学相比较,法国哲学更注重对人和社会的研究——
爱尔维修注重人的灵性、强调人的精神性,把人作为一个文化的对象、教育的产物。存在主义哲学就是一种人学。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从涂尔干到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他们都十分注重对于现代社会的研究。这些都应该看作是法国哲学对人类社会认识的贡献。后现代主义对于后工业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对于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我们不亚于一剂清醒剂。
第三,开放性。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极大地吸收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洛克的经验论),狄德罗还极大地吸收了莱布尼兹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19世纪,不仅勒努维埃的新批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康德哲学的继承,而且阿默兰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3H”(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3M”(马克思、马克斯·韦伯、马尔库塞)和尼采都是德国哲学家,克尔凯格尔是丹麦哲学家,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元素都影响着20世纪法国哲学的面貌。
第四,社会参与性。
法国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与现实斗争紧密相连的哲学。法国哲学家不喜欢身居斗室去进行玄学的思辨,而更加关注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斗争。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和时代感,是现实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第五,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法国哲学家们不只沉湎于理智王国而缺乏情感,他们中的不少人同时又是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不仅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是名垂史册的文学家、戏剧家、文艺批评家,擅长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比他们晚一些的柏格森、萨特和加缪,更是捧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法国哲学的中国传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法国哲学的兴趣逐渐超过了对德国哲学的兴趣。这种在学术兴趣点上的变化,和法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也与中国哲学界学术生态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
从近100年来法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来看,中国人对于法国哲学的主要兴趣大致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笛卡尔哲学。中国人对笛卡尔哲学有着双重的兴趣:一方面是他高扬主体性的哲学和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另一方面是他的二元论哲学在物理学领域坚持了机械唯物主义、他的唯物主义对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他的心身关系学说开启了西方心灵哲学之先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对于主体性问题、认识论问题和对于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加强,笛卡尔哲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18世纪的启蒙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由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这三位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18世纪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孔德的实证哲学。孔德的实证科学的方法论及其实证哲学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了解英美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理解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都具有导引意义。孔德的实证社会学和涂尔干的社会学,被中国人看作是社会学的开山鼻祖。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20世纪初,柏格森关于生命创造进化的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一起被传进中国,为当时想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
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大学校园里曾经一度流行“萨特热”和“尼采热”。尽管萨特所强调的“存在先于本质”等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观不尽合理,但他强调青年人要自我奋斗、自我创造,在自主选择的时候,要主动承担责任。这些观念正好契合了当时青年人乐于自我谋划、自我选择的想法,对于解放思想、焕发社会活力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法国现象学思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流传到法国,在法国产生了广泛和长久的影响,出现了现象学思潮。它对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和德里达、福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影响。近十年来,随着对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研究的深入,年轻一代中国学者也对法国现象学家的研究和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构主义。上世纪末,中国研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众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于拉康的后弗洛伊德主义的研究,在中国学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对于深受阿尔都塞和拉康影响的巴丢的研究在中国也逐渐升温。
后现代主义哲学。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形成了新的研究热潮。包括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勒兹、鲍德里亚在内,都成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论文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西方几百年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性理论的一种反省和批判。他们反对技术至上,反对过分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不能过分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价值理性等。这些观点对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法国哲学研究的兴趣逐渐超过了对德国哲学的兴趣。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对于17、18世纪法国哲学、对于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感兴趣,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法国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研究更感兴趣。这种在学术兴趣点上的变化,与法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也与中国哲学界学术生态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美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流派纷呈、民族画派繁荣的局面。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和立体派美术等;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影响了后来的罗可可艺术,影响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以至20世纪的野兽派和表现派 ;17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对后来的18世纪市民艺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以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巴洛克作为一种在时间、空间上影响都颇为深远的艺术风格,其兴起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