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第1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原文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出自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是运用了陶渊明白衣赠酒的典故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全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古诗作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鉴赏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

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wwWSLkJorg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古人,没有电话,更没有视频聊天,思念亲友,思念故乡,思念恋人的时候能干什么?

要不半夜起来看月亮,要不秋天以来看大雁,要不登楼远望倚阑干。这都是古人惯用的解决相思的方法。或者说,他们做了这些事之后,才触发了大脑里的离情别绪。不管怎么说,登楼远望,绝对是第一思念姿势。

那么在南宋,苏轼的远房亲戚程垓,却在相思的时候犯了愁。上楼也不是,下楼也不行,真是愁死个人。

他的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卜算子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你看,这位在他乡的游子,是多么的痛苦,上楼远望,青山遥远人不见,既然人不见,那我就死等,等到太阳落山,可“望到斜阳欲尽时”还不见人影。

不见人影也就算了,古人喜欢鱼雁传书,那就找个大雁帮我带去思念吧,可太阳都落山了,连西飞的大雁都没个踪迹。还让人活不?急死个人

算了,既然老天都和我过不去,那我下楼还不行吗?他以为下楼就解脱了,可苍天饶过谁?刚到楼下,就听到那蛐蛐儿幽怨的叫声,越听越寂寞,比单身情歌都催人心肝。

我捂上耳朵不听总行了吧?不行!耳朵是捂住了,眼睛还在啊,你看天边月亮出来了,月亮是好月亮,再看地上照出了孤孤单单的一个影子和孤苦伶仃的我。

月亮代表我的心,可此刻我只想静静。

这大概是异地恋、在外漂泊游子最大的无奈了。上楼也不是,下楼也不是,总之就是愁啊!

抛开这首苦涩的相思词,古人怀人登高从《诗经》中就有了,比如《周南· 卷耳》里面的: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 这是采卷耳的女子思念远行的丈夫。

《王风 · 君子于役》中“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这是妻子怀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召南 · 草虫》中 “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这是女子怀念远处的情郎。

诗经里的登高是女子的专属思念,到了唐宋登高的涵义则进一步拓宽了。

王安石在金陵登上高楼,凭栏极目,此时的南京刚好是晚秋,夕阳西下,天气初肃,遂有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荆公的登高看见的是历史,嗟叹的是六朝兴亡故事;杜甫也爱在秋季登高,看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色入帘,杜工部看到的是人生,是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状态,感人肺腑。而卢纶登高望得是故乡,“家在梦中何日到”。岑参则“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日九九重阳节,他思念的不仅是故园,更是身处安史之乱中的家国人民。

于是,引出一个重要节日“ 重阳节”,附带 登高怀远的习俗。

可以看看王维这首耳熟能详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百年来,凡是异乡游子,一碰到这句诗,就会深深打颤,感受到强烈的共鸣。他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登高怀远,也多发生在白天。

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路几千。

因为白天登高能够看得很远,晚上登高啥也看不见。所以晚上怀人一般在楼下,或徘徊于中庭就像李白的“ 玉阶空伫立 ”,或者在窗前烛光下,如易安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代在进步,发展到如今呢?我们高楼很多,却不知道该望向何处。

因为只要守着一部手机就好了。所以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真切的离别体验。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予分说。

大家可以一起说说你关于登高或思念的话题哦。

岑参的这首诗,很有艺术特色,是唐诗宝库中的精品。(1)这首诗写到的是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的所思、所写。从诗题“行军九日”、首句中的“登高”、第一句中的“送酒”,以及第三句的“故园菊”中,可以看出来。九日指的是双九之日,即农历九月九。重阳有登高、赏菊、喝雄黄酒的习俗。

(2)“遥怜”二字,是指站在很远的地方,怜惜、可怜,对象是长安故园的菊花。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菊花开在战场上,惊慌所措,却无法躲藏。作者小中见大,借遥怜乱世之菊,表达自己和将士们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决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5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