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发展是指个体情绪发展的一个阶段。情绪在幼儿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扩展,幼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深刻。其发展特点:情绪日益丰富和深刻化,引起情绪体验的动因增多,情绪逐渐分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情绪的稳定性逐步提高,随着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对情绪的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社会性情绪产生并发展,幼儿最初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一、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一)情绪的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深刻化
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肤浅到本质,情绪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转向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三)情绪的稳定化
幼儿初期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下,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降低,情绪的易变性减少,稳定性提高。
(四)情绪的自控化
幼儿初期儿童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幼儿逐渐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五)情绪的社会化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日益社会化。
情感的发展是分阶段的:
1、陌生阶段
2、认识阶段
3、熟悉阶段
4、暧昧阶段
5、确定关系
其实总的来说,在追女孩的过程中,如果越早犯错其实死的越惨,因为早期建立的联系感不够,他对你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应该避免犯错,哪怕进度慢一点。
比如说在陌生阶段,你去搭讪一个妹子要微信,正因为他对你不了解一无所知,肯定会缺乏安全感呀。他怎么知道你是推销的还是个骗子,肯定会本能的抗拒。
假如你们认识一段时间再去要微信,那对方就不会这么戒备了,因为他对你有一定了解就不会那么抵触了。
既然是越早犯错,机会越小,一开始就需要给她安全感。
比如:身体距离要保持在你伸出手臂也没办法触及她的范围,而且不要头向前倾,不要出现太多的小动作,因为保证了安全距离,你也没有一些奇怪的小动作,女孩会降低对你的提防。
在刚开始的时候她的防备还没有卸下来,你不要距离她太近。
如果你想打破陌生感,你除了给她安全感还可以建立联系感。
比如:
比如说你在写字楼。看到他初步判断他也在这个写字楼上班,你可以说你也在这边上班吗?我经常看到你。
这样对方会产生双重的感觉:安全感+联系感。
因为女生会觉得别人都是在同一个地方上班的,那应该不会是什么骗子,骗子不会在熟悉的地方骗人。
切记切记,在陌生阶段是不能随便接近对方身体的,主要是建立认识的关系。现在微信太普遍了,一般不需要要电话,只要微信就够了。
到了认识阶段,因为你们的交集很少,你不需要频繁的联系她,或者说根本就不需要联系她。
其实你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刷存在感,这是高价值,比如说在朋友圈分享生活,偶尔给她朋友圈点点赞评论一下。
维持一段时间,你也可以通过关注她的朋友圈动态,知道她的一些信息,兴趣爱好等等。
如果你知道他将是做家装了,你就可以问他你的朋友狗蛋要装修了需要什么风格,如果按照市场行情的话,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预算
总之,就是有事说事就行了。这种互动虽然不多,聊得也少,但你们渐渐的就熟悉起来了,慢慢的迈入熟悉阶段。
熟悉阶段,可以找一些同性。
比如:叫她推荐美剧,书籍,吃喝玩乐的项目。
这些话题,都是比较容易聊的,聊着聊着,你还可以约她,比如:你也喜欢xxx(**明星)啊?我等这部**很久了,明天我们一块去看吧。
熟悉阶段,不要干涉对方的隐私,比如:跟谁出去玩啊,男的女的,到底什么关系?
这种问题明显是越界了,你不是她爸也不是她的男人,问这些会显得冒犯。
熟悉阶段到暧昧阶段,是需要过渡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肢体的接触。
认识:握手、过马路时的带拉手臂、人流量大时出入门口时的保护。
熟悉:朋友间嬉戏打闹类的触碰,比如开玩笑后她打你一下,摸摸头,拍拍肩。
暧昧:手指,背部、腰部、脖子、耳朵、脸、鼻子、肚子、大腿等,逐渐升级。
你不能操之过急,你应该慢慢来,首先从轻到重有铺垫,一点点升级关系。逐步升高试探,不要一下子就做深度暧昧的行为,妹子会很抵触。先从轻度的开始,逐渐让她习惯,再尝试更深的
最后该做的都做了,她慢慢默许你牵手,表白一下就确定关系了。
这些就是不同阶段应该保持的尺度,循序渐进,除非妹子对你有很主动强烈的暗示,不然的话,一定要一步步来,正确地时候做正确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认识自己和小孩的感情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在上面这点实例中,李思既没有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没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是一种不正确的感情,都没有从小胖的表情,声音,姿势等肢体语言了解他的心态正处于极端的抵触状态,百分之的口服心不服。
出生到三个月:小宝宝从出生后就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许多事物,包含亲人和自己。他会喜欢社交,并对你笑容,对你的碰触会出现反映,喜爱成年人的安慰和疼惜。
从三到六个月:社会互动在这个阶段是必须被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你的孩子会对你的召唤回复,而且由于你的挑逗而笑容,喜欢玩捉迷藏。
从六到九个月:随着宝宝成长,他会逐渐呈现对家庭成员的喜爱。他会表述各种相近喜怒哀乐哀害怕的心态,还会区分路人和亲人,并会对你的话或动作有回复。
九到十二个月:这一阶段的宝贝变得非常社会化,可以实行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儿子行为。这时的小宝宝可以自己握紧水杯,而且模仿简单动作,试着自己进餐,与你分离时会焦虑。
从一岁到两岁:这年纪的小孩要花许多的时间探寻他周边的事物,观察家里的人,并会发展自我意识感。他会喜欢照镜子,可以自己玩乐也会自动找他人,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试著帮助你,非常容易愤怒或沮丧。
从两岁到三岁:这也是所谓的学步期儿童,她们会非常有创意,对自己的行为很有自信。他会逐渐了解自己的性别,而且可以自己脱穿衣服,表明他的爱好,保护自己的小玩具,喜欢和别的小孩一起玩。
从三岁到四岁:3岁的小孩可以实行各种身体活动,这会提升他的自信心水平,也会变得非常独立。他可以遵循你给他们的指示,不靠帮助执行任务,创造新的游戏,喜欢角色扮演游戏。
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经常起伏变化,而且常常表现出来,如受到表扬就洋洋得意,受到批评就抑郁不高兴。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
人的情绪控制事关人的一生,一定意义上说关乎长大后事业的成败。人的情绪往往由人的气质决定,分先天和后天,尤其是儿童情绪控制培养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阶段。有些家长很重视孩子情商的提高,其实情商就是情绪和行为的培养。一般来说情绪和行为的塑造要在孩子五岁前完成,一直到成年都是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到了成人情绪和行为就很难改变了。所以,从心理发展学观点看是非常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的。
第一,是非观的初步建立。儿童期孩子的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示范作用影响孩子,让孩子时时处处看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事情父母高兴,为什么事情父母不高兴,做了什么事情受表扬和批评。最忌讳父母对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表扬,甚至溺爱纵容。第二,爱憎建立。让孩子看到什么人和事不能做,什么人和事该同情、援助,培养善良的心和批评的态度。第三,尊长之心建立。把尊老爱幼贯穿于日常,如吃东西能先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第四,合众习惯建立。尤其是在幼儿园共用玩具、协作游戏等。出现分歧时要分清对错,不拉偏架,孩子受到委屈多安慰,多鼓励和疏导。
情绪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是从小事上体现的。只知占便宜,只知道以我为中心,社会化情绪能好吗?有一句都难以接受的话叫“龙生龙凤生凤”,如果换个思路考虑,自家孩子情绪的好坏养成,主动权不是在父母手中吗?最后,我想说,不管宝宝情商怎么样,我最希望的就是她可以成长为一个做事有担当,有恒心有毅力,并且能坚持不懈为目标努力奋斗的人。愿每一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形式运算阶段的情感发展和这一阶段的认知和智力的结构发展有着共同的源泉。
在青春期,情感的发展是以理想主义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为特征的
理想主义情感
在形式运算阶段,只要想去做,儿童就能够像成人那样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但是,青少年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在情感方面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青少年在评价社会事件时,使用的是一种纯逻辑的标准。他们还不能充分理解这个世界的组织方式。他们总以为,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最符合逻辑的。他们还没有把逻辑世界和“真实”世界区别开来。
人格的形成
青春期感情发展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人格的形成。“到了十二岁左右,情感成了某种指向客体或他人的具体的东西。儿童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往往是他人的价值观念。”
这些情感和观念都具有自主性;在这些情感中,有许多是理想主义的——至少在表面上这样。
皮亚杰区分了人格和自我,认为这两者的指向是相反的。自我指向个体,它“是以自身为中心的活动”,而人格则指向社会。
在皮亚杰看来,自我的发展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而人格则要到通向成年的青春期才开始发展。人格的发展必然会涉及“自我对集体意见的服从”。人格发展的动因和动力是儿童适应工作环境和成人生活的愿望。人格是“某个人的工作与他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混合物”。
人格的行成是具体运算阶段期间规则和价值的自我组织的结果。与青少年不自觉地寻求对社会,最终是对现实的工作世界的适应相伴随,出现了自我对某种戒律的服从。
总之,人格是个体以适应成人社会为目的的自发努力的结果。
青春期的道德发展
道德推理在形式运算和情感都得到充分发展时,达到了发展的最高水平。
规则。第四阶段:规则的整理。大约在形式运算阶段开始时,大多数儿童已经有了对规则的相对成熟的理解。游戏的规则在双方认可时,既可以被视为是固定的,也可以被视为可变的。在此阶段,使用的规则为全体所熟知,并且大家都同意这些规则。
说谎。在十或十一岁以后,在推理过程中,儿童一般开始认识到“意向”在说谎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谎言的构成。儿童把说谎看作一种故意说假话的行为。
年幼的儿童一般都认为未受处罚的行为就必定不是说谎。大约在九岁之后,儿童才把说谎和处罚分离开来。
皮亚杰观察到,儿童关于说谎的概念一般是在十至十二岁臻于成熟的。这时,儿童已经懂得把是否故意作为判别是否说谎的标准。年龄较大的儿童,也认识到,为了合作,不说谎是必要的。
公正。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掌握了规则的概念之后才开始建构其“公正的惩罚”观念的。一般来说,这是从七八岁左右开始的。儿童的规则概念随着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这一切都是同智力的自我中心化的解除,同儿童理解他人观点之的增强同步发生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公正概念的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时期一直持续到七岁或八岁。在这个时期内,公正就是对成人权威的服从。这时,儿童把惩罚看做是公正的本质。
第二时期是八岁至十一岁。在此阶段,主要是合作概念获得发展,相关性被当做惩罚的恰当的基础,儿童着重强调的是惩罚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每个人都应当因同样的“错失”收到同样的惩罚,而不考虑具体的情况。在这里,平等被看得比惩罚更重要抵过性惩罚不再被认为是“公正”的了。
第三时期一般开始于十一岁或十二岁。在此阶段,相关性原则仍然是儿童判定惩罚的基础。但是,这时儿童在做判断时,会考虑到意向和环境的因素,即可使错误减轻的情况。皮亚杰这种情况为公平。这时儿童不再要求均等地施行处罚。譬如,他们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比较大的儿童少承担一些责任。在发展的这一水平上,我们可以把基于公平的判断看作是平等的更为有效的贯彻。
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但人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个性不仅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个性(人格结构)中最深层的、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情感。情感从情绪发展而来,再由情绪逐步走向成熟。情感发展水平的标志主要反映在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上。一个人要想与众不同,要有个性,必须有高度的自制力,以及正确利用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对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理论上弄清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涵义与特征,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对于情感(EMOTION)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说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所抱的态度;有人说情感同兴趣一样,属于意向过程,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波动性和感染性。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在"非智力因素"概念中提出"情商",即情感商数,从而震动了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各学者争相开展对"情商"的研究和探讨。"情商"主要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等内容。"情商"强调了情感对人的成功的作用。笔者认为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和其他一些反应的情感调节是与特定的体验有联系的,情感通常是正在建立起来的习得体验,它属于"非智力因素"中的因素之一。
情感的特征表现为:(1)情感的两极性。如爱与恨、快乐与悲伤、自尊与悲观等两种相反的情感,它们互相依存、互相矛盾,还可以直接转化为活动的动力。(2)情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情感受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加上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都不相同,因此个体的情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淡泊如水;有的人着迷音乐,有的人热衷体育。如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与刚进校的大学生情感差异性就很大,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都不同,刚进校的大学生情感易动摇、不定,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的情感和自我意识已逐步趋于稳定、成熟。(3)情感的丰富性和社会性。随着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其感情世界也日趋丰富。他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映,反映的基本形式是满意或不满意。如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官僚主义作风、官场的腐败等表示不满,对市场经济商品的丰富、物价的平稳等表示满意;对食堂的伙食表示不满,对某一个教师教学教法表示不满,对后勤社会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表示满意等。这两种心理是相伴而生的。(4)情感的隐蔽性。虽然情感带有爆发性的特点,易于外露,但许多深刻性的情感,却比较含蓄、平静、深沉。一个成熟的人的情感一般不易外显。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处事为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的情景中,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发奋,教师也会因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个性,即个人的性格或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乃是个性的核心因素。诚实和虚伪、勇敢和怯懦等都是性格的特征和表现。笔者认为,个性是与众不同的各种素质的综合体,是一个人个体的、显在和潜在的生存方式。个性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家庭、社会、教育多方面的影响。
个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个人特征。作为一般的人,固然有其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社会人,社会对其成员有一般的要求,这些是全面发展的共性。但是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先天的秉赋、后天的成长经历、环境、教育和接受不同的影响,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有差别,每个人都会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发展倾向和特长。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发展的动力和支柱。社会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的创造形成的,人是以其特长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的创造性和竞争能力正是人的个性的表现。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但创造能力却普遍较弱,这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忽视发展个性的结果。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强调实现完善现代人的共性和社会需要的共性的同时,也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和可能。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情感教育对个性发展的作用
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青年人的感情很丰富,但缺乏自控能力。在成功的道路上,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别人情绪的揣摩。首先要学会悦纳自己,悦纳自己就是指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肯定的态度。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己,形成自卑。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面对社会的改革,勤奋、好学、拼搏、攀登、努力培养自己实际体验和综合分析能力,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他们的情绪是愉悦的,情绪是良好的。人在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容易吸收新成果。而当他们为自己理想蓝图不能变成现实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树立不懈进取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加强对自然、对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以形成良好的个人心境和积极的情感,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失败,克服惰性。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努力。人最难的是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自己全面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就要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此外,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完整统一人格的基础。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一方面,意志的产生离不开情感的激励。高尚、稳定、强烈的情感,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会对一个人的意志活动产生强大推动力,而低级、动摇、萎靡的情感,则是个体意志活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意志产生之后又会反过来调节和控制情感。情感教育教会学生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现代社会既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又需要人进行多方面协作;孤芳自赏、独身奋战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这需要人们相互融洽、和谐、宽容、尊重和以礼相待。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正确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依恋的纽带。情感不仅是内在的心理,又是能够让人意识到的意向和表达这种心理的外显。使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接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由于他们先天的基础和后天的成长小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人才,这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要搞好大学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大学生的共性,更要重视大学生的特殊性。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倾注多少情感决定着师生的交往关系,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建立MIN ZHU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借助得到学生承认的个人权威来管理班级,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鼓励多样性,培养创造性;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学会与人合作,善于人际沟通。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个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基础。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受过教育的人,是掌握科学知识,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面对竞争、挑战和风险,要把握时机,获取成功,人们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善于运用情感智慧驾驭自己的情感,善于调节人生的酸甜苦辣,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现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比别人略胜一筹,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娇宠下长大的,没有受过必要的磨难教育,在思想道德、个性特征及心理素质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因此,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迷失方向。或很消沉,一蹶不振,或心理失衡,情绪不能自已甚至走上绝路。因此,高校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
还有几点 自己总结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