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元稹·离思·其四》注释与赏析

古诗《元稹·离思·其四》注释与赏析,第1张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①沧海②难为水③,除却④巫山不是云⑤。

取次⑥花丛懒回顾,半缘⑦修道⑧半缘君。

注释

①经:经历。

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③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

④除却:除了。

⑤除却巫山不是云:取自宋玉《高唐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昼寝而梦,见巫山之女。她离别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

⑥取次:随便,任意。

⑦半缘:一半是因为。

⑧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赏析

元稹(公元779年—公元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八岁丧父,母亲亲授书传。十五岁时即以明两经擢第。二十一岁仕河中府,二十五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八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为尚书左丞,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岁,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唱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著有《元氏长庆集》。

此诗是诗人为悼念亡妻韦丛(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 )而作,韦丛出身名门,美丽贤惠,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生活清贫,而她毫无怨言。二十七岁不幸早逝,诗人为此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并写了很多怀念她的诗篇,篇篇感人至深。其中《离思》共有五首,以第四首最为珍品。诗人化用典故,取喻极高。以沧海和朝云来形容亡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诗人用花丛来形容别的女子,表明自己已经对其他女子没有兴趣。并在尾句点名了原因,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对亡妻的怀念。写得如此真实,如此坦白,更加反衬出诗人对亡妻坚贞不渝的爱情和深深的怀念之情,读来动人肺腑,催人泪下。

作者的背景: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这首诗出自: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元缜 官当的不小,当的也挺好,史料中未见有出家之说。)。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写照。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后来又有新欢。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轻薄的。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古汉语词典)。非仅指男性,指代女性亦可。

由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看:

“取次”--任意,随便之意。可理解为随便任意走走(引申)。

“花丛”--是用花比人。自古至尽以花比人都是比女人,未见比作男人。(修辞词典)

该句是说我即使走到女人堆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具有典型的男人心理。

由此而论:《离思》是元缜以男性第一人称写的悼念亡故女人的诗。

《离思》共有五首!是唐代元稹所作。 元稹《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 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 一朵红苏旋欲融。  元稹《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 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 水晶帘下看梳头。  元稹《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 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 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 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 可怜和叶度残春。

其中第四首最为脍炙人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最著名的古诗句之一,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也有爱情方面的暗喻!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1)融情于景。在春风的到来下,桃花顿时开满了商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旖旎美好的花景。景色如此好,衬托出作者的好心情,即要升迁的得意,和志向将得到实现的喜悦之情。

(2)“临水读”:作者面临江水,春江水暖,正是水奔腾之时,这好比作者未来的仕途,将一帆风顺。二来,作者读到京书,“临江读”可显示作者迫不及待地想一施作为的心情。三来,作者面临大江,江河壮丽,显示了作者得到重用的博大胸怀。

至于“舱内读”或“灯畔读”,地点截然不同,所见之景也不同,舱内、灯畔,地点狭小,环境清冷,完全不适合作者此时春风得意的心情。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SUXAf30y9h2OPZT00GwWA

pwd=pzsx 提取码: pzsx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大概是每个有过感情经历的人都会吟诵的一句诗。它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有人说这是一首坚贞的爱情诗句,呵呵,如果说元稹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如果不去管元稹本人的感情经历,大概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个诗人一定追求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但实则不然,他不但是一个感情经历极其丰富的人,而且干过始乱终弃的事儿还不止一件。那么这首诗,其含义又该怎么理解呢?

拓跋氏的“混血王子”

元稹,字微之。

唐朝有不少混血儿,包括有胡人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元稹也是其中一人,他的祖上原本是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第七代皇帝起,拓跋氏改汉姓为元,所以元稹姓元。

他大概也有高鼻深目,骨感的脸庞和凉薄的唇。好死不死的,还文采超绝,写得了诗文,论得了国策,中过科举,当过宰相。

这种男人,注定有万千的女子为之倾倒,在那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年代,你想让他专情于一人,似乎太过困难了。

诚然,他也没准备三千弱水只取一瓢,甚至中举之前和中举之后,小样的,有两幅面孔。

《西厢记》的真实结局

元杂剧里有一出叫《西厢记》,正是改编自元稹的小说《莺莺传》讲的是张生与崔莺莺从花园私会开始,冲破重重阻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故事。

《西厢记》的作者甚是良心,给了一对有情人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元稹的《莺莺传》里,却完全是另一个结果。

据说元稹少年时曾与自己的远房表妹崔莺莺相识。少年多情,见表妹花容月貌,又通晓诗文,元稹不由动了心思。只是当时表妹并无心与他,元稹只好让丫鬟红娘帮忙。丫鬟出了个主意,让他写诗给崔莺莺。

元稹依计行事,果然崔莺莺有一颗文青的心,兼着元稹的诗写的深情款款又恰到好处,崔莺莺一颗心逐渐被他融化。两个人肯定经常在花园见见面,拉拉小手什么什么的。

两个人刚好上没多久,元稹便赴京赶考,考试结果自然是不错,元稹二十四岁当上了校书郎。不错此时的元稹对崔莺莺完全变了一副态度,不仅恩爱不在,还说是崔莺莺主动投怀送抱,他自己没得办法。

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莺莺传》里,讲崔莺莺说成是“尤物”﹑“妖孽”,就如同魅惑商纣王的妲己。两个人虽然春风几度,但他不愿意沉沦,所以坚决要逃出生天。

这就如同你自己戒不掉美食,但一看到自己发胖的身体就说是火锅米饭大盘鸡的错,跟你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这理由如今咱们看来都不由的要发出一声冷笑,但是没想到的是,这小说一出来便被无数人所喜爱,就连主考官韦大人家的千金都看到爱不释手。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按说你对别人始乱终弃,自己也终归会遭到报应。没想到这一轮下来,元稹不但没有遭到什么报应,还迎娶了白富美,就是前面说的主考官家的韦**。

韦**的父亲此时已经是太子少保,她嫁给一个小小的校书郎是名副其实的下嫁。男人碰到美好的女子没有不动心的,韦**给元稹带来的惊喜不亚于买了5块钱**竟然中了几个亿。她容貌姣好,贤惠体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把元稹并不富裕的家庭料理的明明白白郁郁贴贴,更重要的是,元稹还得到了岳父的接济和提拔。

不知道是谁说过,天下女子能共患难的少能富贵的多。元稹倒是不至于贫穷的揭不开锅,但与未发达时愿意同甘共苦的女子,又这么美好,谁能不为之动容呢?前有刘邦对吕雉,后有朱元璋对马皇后,这种女子值得珍惜。

元稹虽然“渣”过,但在韦**面前,也不得不掏出一颗真心。可以说两个人的感情十分好,前前后后诞下好几个孩子。

元稹后来终于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没想到就在这时候,年仅二十七岁的韦**撒手人寰。而且岳父也驾鹤西游,甚至他和韦**所生育的几个孩子也相继夭折,只剩下一人。而他自己。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贬江陵。

这样的打击,就如同一步步登上天梯,行走在云端,却突然一脚踩空,跌落下来。原本幸福的一家,自己也平步青云,如今却成了孤家寡人,还成了罪臣。

有句话叫“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不知道元稹的这一番遭遇,是不是因为他曾经对别人的不仁不义,所以老天来惩罚他。

婚外情和“爱情”不沾边

和韦**在一起的七年,虽然短暂却是元稹生命里最美好的日子。有人说他的这首《离思》表现的是对韦**无尽的思念和坚贞的爱情。无尽的思念或许有,坚贞的爱情却不见得。

就在他的妻子病死的那一年,他在四川遇上了素有唐朝第一女诗人之称的薛涛。他明知道对方比自己大十岁,他也给不了薛涛一个安稳的生活,却依旧去招惹她,和她坠入爱河。两个人携手同游,你侬我侬。好日子过的差不多了,他跑回去洛阳,还不忘和薛涛鸿雁飞书。

两个人虽然确定会再见面,但元稹却遇上了能歌善舞的刘采春。此时的刘采春,已经嫁作他人妇,两个人着着实实玩了一把婚外情。薛涛这个大10岁的姐姐,被他扔在了一边。薛涛后来久等不过,慢慢的年纪大了也看透了所谓男女情爱,毅然穿上道袍去当女道士去了。

相比之下,刘采春比较凄惨,和崔莺莺的下场差不多,被元稹始乱终弃。估计刘采春的夫君也是早早就发现了二人的端倪,原本刘采春还敢大胆的喊一句“因为爱情”,搞不好还能轰轰烈烈的来一次红拂夜奔,和元稹私奔去找个逍遥的地方当神仙眷侣。如今元稹拍拍屁股走人了,她想起了自己的轻狂和所托非人,羞愧难当,干脆跳河自尽了。

和元稹有一腿的女人,绝对不止这些。同是被贬,北宋的苏轼一路之上酿酒,做东坡肉,读陶渊明,还给当地的百姓做好事;而元稹却一路泡妞,一刻也不停歇。这可能就是为啥苏东坡被那么多的人喜欢,元稹却饱受争议的原因吧。

《离思》是元稹困顿时写的,人也只有困顿时才会接二连三的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但是至于对亡妻有多么忠贞这不好说,毕竟诗句虽然写的漂亮,亡妻的周年还没过,自己就和薛涛滚在了一起。

读起这首诗,更大的感觉,是对曾经美好日子逝去不再回来的惋惜。这可能才是元稹内心的真实想法吧。

离思五首·其四

唐 ·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清馨四溢的花丛里,也懒于回首无心去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盛开的花朵,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第四句承上“懒回顾”的原委,含蓄地说:一、他对世事看破红尘修道的缘故;二、因为失去心爱的人,再不会动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这是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上的一种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修身、修德、治学的一种自我操守。“半缘修道”、“半缘君”所表现的忧思之情,完全是一致的,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7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