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元珍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戏答元珍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第1张

戏答元珍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戏答元珍》译文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

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

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

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

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

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戏答元珍》注释

(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2)天涯:极边远的地方。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3)山城:亦指夷陵。

(4)“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5)“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 云。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 :美好的景物。

(6)“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7)冻雷:寒日之雷

(8)乡思:思乡、相思之情

(9)物华:自然景物

《戏答元珍》相关内容

导读作者:佚名  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乃次年春在夷陵 作。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

《戏答元珍》作者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諡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欧阳修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概述来源:)

欧阳修的其它作品

○ 醉翁亭记

○ 生查子·元夕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画眉鸟

○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 欧阳修更多作品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生平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 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苏轼评价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卒溢文忠。

  文学创作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诗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

  欧阳修还有一部分诗作写得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更多的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等。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他的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于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等地,至乾宁军合御河入海。当时因年荒民困,没有立即堵口。皇佑三年(1051年),北流于馆陶郭固口决口,四年堵塞后流势仍不畅,引起了北流和恢复故道东流的争论。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当时“天下苦旱,京东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的严重形势,认为在“国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际,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流亡盗贼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首先从分析黄河淤积决溢规律出发,阐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接着他又分析了京东、横陇河道的具体情况,指出:“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又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横陇既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至庆历三、四年,横陇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决于上流之商胡口。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时,欧阳修还认为,河渠司李仲昌等议开的六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并断言六塔河“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则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

  欧阳修的奏疏未予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开六塔河。嘉佑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欧阳修与滁州的不解之缘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承继前人开发滁州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让泉合称为“姊妹泉”。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追溯琅琊山之名,应自东晋始。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鹊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宽简”知滁政绩斐然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尤其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情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渐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追本求源,都是欧阳修打下的基础。欧阳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开发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有人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是处于不问政事的消沉状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文学名篇名扬天下

  欧阳修知滁时,已在文学上卓有成就,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虽然做了官,并且在仕途上屡历坎坷,但始终未忘文学,写诗作文仍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在滁州时期,写出许多文字生动、情景交融的作品,其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

  欧阳修所写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如在《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时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时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他在《丰乐亭记》中则写道:“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他的许多诗,写景寄情,语言精美,读后同样令人留连。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远处建了听泉亭,让人们不断体会这美好的诗意。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题》,对琅琊山归云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个景点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虽然每首诗只有四句,但尽用了点晴之笔,字字珠玑。他是用对滁州山水的真爱之情写作出来的。

  欧阳修描写滁州及琅琊山的诗文,以其诗文的质量及其个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欧公之诗文以及欧公之遗迹而来。他们在这里,不仅留下足迹,也留下墨迹,日积月累,描写琅琊山及滁州的诗文已难以计数。1988年《琅琊山志》选录欧阳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诗篇150余首(包括部分当代诗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诗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代词汇来说,欧阳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给滁州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知滁两年结下不解缘

  欧阳修在滁州两年多的时间,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也与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这块古老的地方,与他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欧阳修离开滁州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滁州,但他的心中却时刻想念着滁州。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作于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这年他已64岁,离开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诗一开头便写道:“丰乐山前一醉翁,馀龄有几百忧攻。”始终把自己和滁州联系在一起。

  如今,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的响亮名声,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醉翁亭自欧阳修知滁时建成后,历经沧桑,但屡废屡兴,数百年不败。醉翁亭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当时制作这个大门及其对联的时间,是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离欧阳修知滁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至今日则已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

(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早春的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桔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惊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

都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人生的避风所,家是温暖的代名词。真的!当一个人心理极其脆弱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便是家。 下面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1、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2、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客夜》

3、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4、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李白《郢门秋怀》

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6、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7、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李颀《古塞下曲》

8、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李白《江南春怀》

9、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周邦彦《六丑·落花》

10、浮红涨绿鱼文起。——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11、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1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13、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庄居野行》

14、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5、却恐它乡胜故乡。——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16、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徐祯卿《在武昌作》

17、天外吴门清霅路。——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18、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1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0、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张炎《解连环·孤雁》

21、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22、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2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24、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5、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26、燕塞月,缺了又还圆。——华清淑《望江南·燕塞雪》

27、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郑燮《满江红·思家》

28、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29、江山重叠倍销魂。——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30、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31、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王建《海人谣》

32、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王建《渡辽水》

33、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王维《不遇咏》

34、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王建《羽林行》

35、云鸠拖雨过江皋。——周邦彦《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36、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37、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8、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39、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卢纶《逢病军人》

40、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1、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陆叡《瑞鹤仙·梅》

42、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43、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44、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45、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杜牧《题齐安城楼》

4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7、无情对面是山河。——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48、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49、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司马光《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50、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51、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5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3、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5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6、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57、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58、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9、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6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61、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

6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3、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64、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65、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6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67、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68、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69、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70、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71、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72、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73、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74、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7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6、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77、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78、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杜荀鹤《送人游吴》

79、何逊扬州旧事,五更梦半醒,胡调吹彻。——吴文英《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80、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8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词五首诗词赏析1

  八月十四夜月

 北宋·范仲淹

 光华岂不盛,赏宴尚迟迟。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

 题解

 此诗作于中秋前夜,这本是阖家团圆的美好佳节,作者却在首联描绘了一幅将圆未圆的秋月图。“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期待月圆实际上代表了人类对完美的追求,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的人们渴望万事得全的美好愿望。佛经以十五满月代表破除迷惑的最高境界,而范仲淹这首诗也明显受到了佛教哲理的影响。诗歌的尾联是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也是这首诗的落脚点:人生在世,万事不必刻意追求,而应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做到豁达,不受世俗羁绊。“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作者用淡淡的彩笔,抹上几许亮色,又带来几缕凉风,“澄霁”、“清风”与“光华”相呼应,便使整个画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丽,阵阵秋风又给惆怅的情怀平添了几分爽意。

  书扇示门人

 北宋·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

 题解

 这首诗明白如话,用浅近白话写成,在平淡流畅的语言中说理,却意蕴深厚,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一派青山风景恬静优美,前代人留下的田地已经被后人占有了,但是现在的占有者切莫得意高兴,因为手中的田产还会变成再后来者的财产。山河依旧而人事更替,得失不会永远不发生变化,财产如此、权势如此。得失总是在相互转化,今天的得会变成明日之失,事物总是按照这样的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着。范仲淹这首诗提醒众人“休欢喜”,正是看到了“得”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一方面教育人们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也勉励众人不要被眼前的失败所打倒,因为祸福相依,今天的失败也可能转化为明日的成功。

  小桧

 北宋·韩琦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

 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题解

 韩琦,北宋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作者托物咏怀,借咏桧柏来表明个人的坚贞志向。作者之所以将“小桧”移栽到窗前,并不是为了观赏。“养成隆栋亦非难”一句,透露出作者对“小桧”的期许,因为它长成参天的栋梁之才亦非难事。但是作者更看重的是它岁寒不凋的品格,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韩琦一生历经了多次政治风暴,他在宦海浮沉之际却一直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坚贞的情操。这首诗既是韩琦的自况,又启示着人们培养人才不能只考虑其外在,而忽略了其本质,对人的培养要更关注其内在的品格,从小注意其情操和素质的培育。

  赠学者

 北宋·欧阳修

 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

 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

 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

 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

 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

 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

 题解

 这首《赠学者》是一首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的诗作。诗歌首先表明人是天地之间的万物之灵,人的本性中虽然已经具有五常的基本要素,但是依旧需要学习。作者以《荀子·劝学》中“揉木为轮”、“砺金琢玉”为喻,阐发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先天本性需要后天教育学习的指引,否则原本的良才也会成为废物。“仁义不远躬”正是欧阳修思想哲学的一贯体现,一切的仁义道德并不是脱离生活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就存在于一般的生活中,不需要“远躬”求取。在欧阳修看来,只要勤学苦练,就能在学问与道德上取得双丰收。学问是基本,只有基于对道德文章的深刻理解,才能开出美丽的道德之花。

  戏答元珍

 北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题解

 此诗是欧阳修遭逢贬谪之后的作品,诗中含有蛰居山野的寂寞心情和自我宽慰的豁达之意,其中又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作者通过抒写物象的时节变化,表达个人作为“野芳”绽放的雄心。

 欧阳修在宋仁宗景佑三年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这首诗就是次年春天作于夷陵的作品。元珍是其朋友丁宝臣的字,他当时任峡州的判官。题目的“戏”字透露出作者的本意,其实本篇是游戏之作,虽然包含了政治失意的痛苦,但作者作诗的本意是为了突出个人旷达的胸怀,因此颔联就描写了山城独有的物产“柑橘”“竹笋”。鲜美的柑橘在雪中生存,意象中饱含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象征着作者的坚韧不拔。而竹笋则在冻雷初响中被“惊醒”,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这两句诗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受。“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但是作者的情绪并未就此消极下去,他转而回忆起当初在洛阳时的美好时光。作者曾任职洛阳推官,见识过牡丹盛开的美景,在作者的眼中,繁华已经成为记忆中永存的美好时光,那么此处晚开的野花也就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嗟叹之处了。通过盛衰之间的对比,作者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宋词五首诗词赏析2

 青春的扉页上,我们用彩笔勾画一圈圈美好的蓝图,梦想曾在无数的圈圈中发芽,在承接阳光雨露中不断地渐渐成长。

 现在,这里的我不再是以前的我,我可以不用大人带领回家,我可以不用跟妈妈挤在床上,我可以不用守着象牙塔等待长大,因为,岁月使我已经长大。

 有人说,成长是美丽的,犹如春的芽孢迫不及待地绽放;有人说,成长是酸甜的,要学会走路就要面对跌倒,要收获成功就要面对失败;有人说,成长是苦涩的,接受一次次挑战,接受无数烦恼的磨砺;成长如火焰,热情的奔放,因有成长,才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

 总是和别人说起小时候,一桩桩可笑之事,一幕幕浮动与脑海,回头想想,现在的我只能搜寻记忆中童年的无忧无虑,因为成长使我有了责任;永远不能像童年那样肆无忌蝉的嬉戏,因为成长让我立即时间的无情;永远不能像童年那样躲在妈妈的怀抱享受温馨,因为成长让我明白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不可以嚎啕的大哭,不可以任性地发脾气,不可以游手好闲,不可以……因为我在成长,就必须学会面对。

 多少曾这样告诉自己:人生没有纯真幼稚是一种遗憾。可是,倘若永远生活在春天里,就没有品尝到夏的茂盛,秋的灿烂,冬的严酷,那是不是更是一种生命的遗憾儿时的梦做了一遍又一遍,童年,更多的属于摇篮。那么,现在呢成长,那是不是更多的属于自然虽有无奈和矛盾的感觉萦绕心头,但成长不经历也不简单,像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品位。

 成长中的等待,在充实中度过,但又说不清成长到底是为了什么静心地仔细想想,我们从第一声谛哭,来到这个尘世上,就踏上了成长之路,就在情感、交际、事业三条轨道上跋涉、探索、奋斗,似乎每一条道路都通向迷宫。所以,我们终其一生,几乎都是在摸索、碰壁、折回原路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走走停停。当我们疲惫地坐下来看看走过地路,才嫣然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的路径都不同,这场生命之旅,谁都没有导向。所以在我们忧伤痛苦的时候,与其躲在阴暗的角落流泪,不如跑到烈日下流汗。

 成长,是长途的旅行,从起点到终点。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慢慢地觉得自己的改变。人就是这样,在成长的岁月像蝉脱壳一般,生活教会我们懂得如何经历风雨,如何顽强奋斗,如何凭借着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人总是在变化寻找中成长,总是在意逝去的时间和年华,请把成长点滴,收藏起每一份美好时光。

 我谈世事多变幻,世事却望我所依然。成长,带给我了深思,也许,这是一份美好的无奈。

[编辑本段]原诗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编辑本段]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编辑本段]赏析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2)题: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0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