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中的颈联写出什么,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使至塞上中的颈联写出什么,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张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以及守边将士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

匿名用户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bai“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du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属国过居延”说明出使之远,也和末句“都护zhi在燕然”对应:遥远偏僻的居延国还远远不是终点呢!这一种情感,和《古诗十九首》里面的《行行重行行》有类似之处,开篇一句“行行重行行”用重复的手法强调了这种终点遥遥无期的沉重叹息dao。人生这条路,所有人都会殊途同归,而终点,便是那亘古不变的一内个!

注意这里的“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容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这里也透露出了一种伤心、忧愁、苦闷的情绪。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常年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登上高台,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思乡愁、生命即将终了的担忧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齐安郡晚秋①(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颔联表达了作者希望收复北方失地,国家统一的赤热爱国情;颈联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壮志未老,仍然渴望朝廷作用自己,一展抱负及怀才不遇的的情怀。尾联,怀念少年时,表达了作者目前得过且过,悠闲度日的情趣。

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首联:开篇大气,作者从大处落笔,把洞庭湖和长江作为背景,在宏阔的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由近及远,视野开阔,也展现使人丰富的联想

颔联: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融入了些许的怅然之情,物我兼容

颈联:跨越时空叙事,让人感慨万分,此联道出公国之臣心中的苦闷,将感情推向极致

尾联:比喻,讽刺社会的现实,形象地写出了使人的外观,显出无限的悲观

  《秋兴八首·其一》颈联由景生情抒发了身在夔州,心系故园的情感。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原诗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常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颈联“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表现了“戍楼旗飘、秋夜柝响”的军中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壮士情怀。

临安春雨初霁 作者: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鉴赏:

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奉命权知严州事,由山阴被召入京,这诗歌是在临安(浙江杭州)时所作。时陆游已六十二岁。诗人大半生浮沉宦海,壮志未酬,情怀郁悒,虽召入京,但已无年轻时的慷慨,反有厌倦风尘之意。

“世味似纱”自然算不得什么生花之笔,一如“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纸张张薄”之类,倒有几分俗,但就诗人而言,这经验可是就其大半生的浮沉化来。以前可能也将“世味似纱”之类俗语挂在嘴边,但究竟未加深究,而现在想自己大半生之坎坷,才恍然知晓“世味似纱”喻得恰好。于是诗人便冲口而出,落纸为诗了。

然而,诗人既知“世味似纱”,就当学范蠡泛舟五湖,象陶潜采菊东篱,然而诗人反是“骑马客京华”。诗人是知道自己所思与所行不一的,故用反问,谁驱使我打马客京呢?当然是诗人自己!是诗人那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不死之心!尽管山河难收,几成定局,但诗人一旦听宣,便不假思索,打马上京。真忠臣也!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然而,诗人急切地进京却只能闲闲地候着。这年春天,陆游便在临安,但直到七月,始赴严州任。客居京城,无所事事,这无疑是给诗人那滚烫如火的报国之心浇一瓢冰水。卧居小楼,一夜无眠,听春雨淅沥,想杏花夜放,诗人那郁闷心境由此可知。“小楼”、“深巷”句为陆游名句,单看可见早春的清新、美好。卧居小楼,想明朝可以遥遥听见曲折小巷里传来的清脆的“卖杏花”之声。这是何等美好的早春细节!但是,倘若“知人论世”,我们倒能深切感受老英雄困于客栈,报国无门的心酸!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再看“矮纸”、“晴窗”句。春雨初霁,闲居无事,便信笔涂抹作草,随心品鉴杯茶。看似闲,实是闷,写字品茶,哪是陆放翁所为?只是郁闷无奈啊。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持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郁闷无奈毕竟不是诗人所愿,于是诗人用典安慰自己。“素衣”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中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必感叹临安城中风尘多,清明时节即可离京还乡(陆游于这年三月由临安返山阴)。诗以离乡“客京华”起,以别京“可到家”终,离乡时尚是希望在前,返乡时便郁闷满怀,“莫起风尘叹”的安慰只是表面而已。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1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