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语文课》中的课后练习:默读课文,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的变化,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别了,语文课》中的课后练习:默读课文,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的变化,课文是怎样表达的?,第1张

“我”以前不喜欢语文课,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后来,“我”喜欢上了语文课,觉得语文课“好像过得特别快”;最后,“我”热爱语文课,“激励自己把中文自修好”。作者通过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是选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情感——作者写“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部分;二是直抒胸臆——“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三是选择典型的事例——课文选择了老师和同学们留言、送书两件事。

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 、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应该说表现方法包括了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教案# 导语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她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家的荣辱兴衰,她就是刘姥姥。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贾母便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罢。”刘姥姥笑道:“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又不上房晒东西,预备这梯子做什么?后来我想起来,一定是为开顶柜取东西;离了那梯子怎么上得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东西都只好看,可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了!”凤姐道:“还有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瞧瞧。”

 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船。贾母道:“他们既备下船,咱们就坐一回。”说着,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未至池前,只见几个婆子手里都捧着一色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走来,凤姐忙问王夫人:“早饭在哪里摆?”王夫人道:“问老太太在哪里就在哪里罢了。”贾母听说,便回头说:“你三妹妹那里好,你就带了人摆去,我们从这里坐了船去。”

 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李纨、探春、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清客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倒不理会;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挨着我这边坐。”众人听说,忙抬过来。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忙拉刘姥姥出去,悄悄地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要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了,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只忍不住;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端过来给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可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可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才刚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凤姐儿便拉鸳鸯:“你坐下和我们吃罢,省的回来又闹。”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箸来,三人吃毕。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3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如何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场“笑剧”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87版《红楼梦》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片段,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取)相信大家对《红楼梦》都不陌生,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对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一起跟着刘姥姥的步伐,看看富贵奢华的贾府,也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注释明确难读、难懂的字词,疏通大意。

 明确:蓼溆(liǎoxù) 捏丝戗金(qiàng) 篾片(miè) 银箸(zhù)

 2概括全文,划分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划分全文结构,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明确: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贾府众人一起吃饭,席间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2)划分全文结构,每一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可以划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凤姐、鸳鸯等人设局拿刘姥姥取笑。

 第二部分(第4-9段):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1段):凤姐、鸳鸯道歉、以实情相告,刘姥姥表达“笑”剧后的感慨。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分析这场“笑剧”

 (1)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凤姐、鸳鸯等人主导的。因为她们觉得刘姥姥的一言一行都很滑稽有趣,与平时见到的人都不一样,与这座大观园格格不入,就想拿刘姥姥逗乐、取笑,同时也为博贾母一乐。

 (2)这场“笑剧”的背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明确:这场表面充满欢乐的“笑剧”背后,是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对刘姥姥充满着悲悯与尊重,通过对“刘姥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下层劳苦人民艰难追求温饱生活的同情;同时,作者通过刘姥姥参观富贵奢华的贾府的视角,对贾府这种“朱门酒肉臭”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深切的谴责。“笑”的背后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深刻思考。

 2人物形象分析

 (1)这篇课文描写了筵席上众人各具情态的“笑”,自己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分别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

 凤姐、鸳鸯的笑: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的笑:笑到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的笑: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的笑: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一个乡下妇人,没见过什么大市面,参观、游览宛如仙境的大观园,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充满好奇,闹了很多笑话。而刘姥姥的言谈举止与贾府众人平日里所见到的截然不同,因此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刘姥姥的种种话语与行为,虽引人发笑,但都出自她的本性,淳朴率真、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表现得恰如其分。所以她虽然俗,却俗得可爱。

 刘姥姥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她知道自己扮丑,是为了博贾母一乐,为了自己生活,她不得不充当大家的“笑料”,配合演好这出“笑剧”,放下自己的尊严,以期获得别人的同情,得到些恩惠,好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姥姥虽然没什么文化,确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面对贾府的金碧辉煌,刘姥姥惊叹、夸赞,却没有流露出羡慕、奢望的情态,反而屡次感叹贾府的奢侈,同时仍保持着善良与淳朴,只想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席间,刘姥姥觉得金银的筷子反而没有自己平时用的合手等细节,刻画出刘姥姥朴素实在、不贪慕虚荣的农村妇女形象。

 3分析文中对贾府的环境描写

 明确: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了大观园的金碧辉煌。“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典型环境,它见证了贾府的兴衰,是全书主要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众多情节在此展开。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与塑造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故事也不例外。正是在参观大观园、与生活在大观园中的许多人物的接触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刘姥姥”形象。

 (四)拓展延伸

 播放电视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片段,结合课文及课外的积累,谈谈在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见识到了贾府的富贵奢华的生活,也认识了刘姥姥这一善良纯朴、言谈风趣、有见识,又大智若愚、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形象。

 课后认真读一读《红楼梦》中这一章的全部内容,写下自己的认识。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教案# 导语《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

 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5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三)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4、 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 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教案# 导语诗词是的语言艺术。诗词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行路难(其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讨论归纳: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音。

 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本诗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并相互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的意思。

 明确: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精神吧。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谈谈你对各句诗的理解。

 明确: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年”,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对本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这种与诗人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是很自然的。

 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明确: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喻指自己,抒发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四、拓展延伸——模拟对话

 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做模拟表演。

 五、本诗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水调歌头》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

 2说说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

 1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个小序,请结合关键字词分析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1)“中秋”,交代写作时间,已暗含相思之意。

 (2)“醉”,苏轼因何而醉

 (3)“兼”,可见本词表达的感情不止一个方面。

 2那么,在这首词中,苏轼到底以月为媒抒发了哪些情感呢这就是我们解读本词的核心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及词中具体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上阕:

 (1)矛盾、苦闷的心情:政治上失意,使他心情郁闷,想回到朝廷做官又担心朝中激烈复杂的党派斗争使自己难以容身。

 (2)积极乐观的情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

 下阕:

 (1)反诘埋怨:为何月亮在人们别离之时分外圆呢

 (2)旷达乐观:人月无常,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所难免。

 (3)美好祝福: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明确: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情绪,但积极的处世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4品味佳句。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

 (1)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我喜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我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三、拓展训练——月中有情

 月是文人钟爱的形象,十五夜望月,皎月当空,月明如昼,似白玉,似明镜。在这良辰美景之中,古人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表达了他们心中思故里、念亲人的真挚感情。

 你还知道哪些借月写情的诗词作品

 示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四、本词小结

 回顾悠悠历史,掩卷沉思,我们不禁为苏轼坎坷的一生而扼腕,为手足不能执手言欢而神伤。但当我们再次仰望当空的明月之际,更为他那挺拔的人格、豁达的胸襟而深深折服!

表达了对于小雨靴的喜爱之情,把小雨靴看作了活泼可爱的小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心情的美好。

原文节选: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此文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

“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71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