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国难——读《与妻书》有感

挚爱.国难——读《与妻书》有感,第1张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的一生面临许多选择,面临终究会到来的死亡,总有那么一些人舍己救国,选择更有意义的死亡,林觉民亦然。

一封《与妻书》看似在同妻子倾诉爱意,表达对至爱的不舍。但字里行间更为动人的是,家境殷实,学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林觉民面临着至爱的妻子和国家有难的两难境地时,他毅然决然选择投身报国。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明知此行艰险,仍慷慨以赴,这就是革命大义的精神!

这是一封倾诉衷肠的家书。家书有许多种,表达思念、互通近况……无疑《与妻书》是最情谊动人的那种。二十出头的青年男女正是情思丰富的年纪。古话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林觉民与妻子虽是包办婚姻,却在相处中情意渐浓。一句 “吾至爱汝” 诉尽林觉民对孕妻的浓浓爱意;一句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则言说了对妻子的难以忘怀;一句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表达了死后仍能与妻厮守的真情。家书重情,以情动人。

这是一封诀别言志的遗书。《与妻书》看似与妻倾诉衷肠,实则以一句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道尽林觉民尽忠报国的决心。

无国何有家,作为一个矢志报国的革命者,林觉民在尽情倾诉夫妻之间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长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已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将小家之幸延申到民族命运。国之大义,虽死尤生。

“吾至爱汝,以天下人为念,吾牺牲百死不辞。”林觉民虽爱妻,却又不得不“舍汝而死”。复杂情感的两难抉择后更显珍贵。

再看《与妻书》,其实他不仅是爱妻、爱子、爱家,更是爱国。因爱救国,爱是不舍,爱也是奉献。其实不仅是林觉民,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们为了革命胜利,宁愿牺牲自己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家庭甚至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大义而决然赴死的情怀,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铭记。人民会记住你们!历史会记住你们!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爱妻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之后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俘后从容就义,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信中他称呼爱妻为意映卿卿,在信里,他深情的呼唤了妻子49次。足见他对妻子深沉的爱,但这份爱,在祖国和人民面前又不得不作出了让步,林觉民不负天下人,却独独辜负了自己的发妻。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望其真有

《与妻书》中字里行间都饱含了林觉民对于妻子满满的爱意。作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林觉民本应不信鬼神,但因为心怀对妻子深深的不舍,他宁愿自己可以化作鬼魂,只为能常伴妻子左右。在信中他时时安慰爱妻,解释赴死的原因,委婉的表述了对于妻子深深的爱意,字字句句仿佛在妻子耳边低声细语,轻声呢喃,饱含了对爱妻的愧疚之情。通篇文章即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林觉民将个人的情爱与对于国家人民的大爱融合在一起,正是因为爱你,才不忍你身处这乱世之中,极具感染力。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对于妻子的爱高度融合统一。正是革命先辈这种舍小爱为大爱的革命情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信中饱含林觉民对妻子深深的歉意,无法与妻子相伴一生的遗憾,以及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决心。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与妻书》即是一封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也是对当代青年很好的激励。

常说人类的悲欢并不能想通,但这篇《与妻书》却依然能在相隔一百多年后,引起当代少年的共情。虽然我们离那个烽火硝烟的岁月已经很远了,但是这种不负天下人,唯负汝一人的情怀,这种个人情爱与家国情怀冲突又能相融合的激烈情感很容易激起当代青年的共情。

林觉民英勇就义时,只有24岁,而妻子陈意映只有23岁,肚子里还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在林觉民就义后陈意映生下遗腹子,在两年后,也因抑郁成疾离开了人世,追随爱人而去。

《与妻书》清末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信中,作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狱中上母书》是夏完淳在南京狱中写给母亲的绝笔信。信中,作者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悲痛、为家人的生计而忧虑,但又认为自己以身赴义、死得其所。

两文中,作者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思恋不舍,都体现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林觉民在赴广州参加起义前三天,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的绝笔书之一——《与妻书》,全书婉转千余字,读之断肠,催人泪下,既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忧国忧民,为了中国的前途勇于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

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 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zhi,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

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羣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 ,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

(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

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

。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

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

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

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

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

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 (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四)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翻译文章。

 (五)检查翻译情况。

1分段翻译文章(以学生翻译为主)。

2解释重点词语: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 (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溼。”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

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溼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

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

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

。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

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

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5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二)、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表示中心思想的一句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

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

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

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

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3 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

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交融地结合

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发对妻子的爱的过程中阐述革命的道理的(具体方法)

(一)、以情说理(四个回忆的部分)

(二)、以事说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进而了解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

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bai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

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

“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结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 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

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请采纳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 “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本文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

死”的心情,细述投身革命的道理。又“忍舍汝而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句是全文的纲。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 “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紧接着,用“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一句,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自私的,也是不现实的,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信念;接着讲到了破镜难以重圆的故事,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接着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希望妻子将遗腹子抚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本文语言非常好,浅近畅晓。信中之话是烈士说给爱妻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采比喻,又如“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虽多处用了典故,如“太上忘情”、 “望夫化石”、 “破镜重圆”等,都融人通俗的语言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因为《与妻书》当中包含着林杰明。对妻子和国家真挚而深沉的爱。故而能够打动大家。

与妻书  话剧

首先是他对妻子的深情厚谊。虽然他和妻子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彼此志愿的关系还是非常融洽。非常亲密的。

从开头的意映卿卿如晤,作者对妻子那亲昵的爱称可以看出小两口的浓情蜜意。接下来还有多处体现夫妻之间感情甚好的地方,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泪珠与笔墨齐下。

作者在妻子面前毫不掩饰自己可能将先她一步西去的担忧,和对妻子万般不舍的情感。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将自己对妻子的爱推己及人,由目前的国内乱象,想到天下又有几对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为了天下家庭都能够幸福美满。作者愿意牺牲自己。这里体现出了作者博大的胸襟,这种气度是属于革命者的气度,一种家国情怀油然而生。正所谓无情者未必真豪杰也。

与妻书  剧照

然后作者又交织着对妻子的无限挂念。甚至此前还有让妻子先作者而死的想法。那是因为作者为妻子考虑得太多,他担心自己万一某日献身革命,妻子会难以禁得住这沉重的悲痛。这种想法看似荒诞。但是他对妻子的深情却跃然纸上,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灵魂与妻子纠缠的丈夫形象。

接下来,还回忆起从前相处的情景。吾真真不能忘汝也!他和妻子在一起。与梅花作伴,并肩携手而行,你侬我侬,好不惬意,无话不说,无处不谈。一对新婚夫妻的甜蜜尽收笔下,如果没有战争,就会这样相互依偎度过此生,多么美好!虽然之前执行任务作者都是以秒速赶回家中。但,唯恐这一次,他有极大可能再也不能和妻子相见。想到这里作者不胜烦扰,甚至不惜以酒买醉,为妻子失去他以后独留人世而苦苦发愁。刚刚相处不久的浪漫转眼就要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悲痛,这种剧烈的转折恰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挂念。

与妻书 剧照

但接下来,作者放眼望着国内支离破碎的家庭们,发出了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乎则较死为苦,将奈之何的呐喊。这种比死还要难受的感觉促使作者愿意为了国泰民安先行一步,忍心就此抛下无限眷恋的妻子,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作者对世间饱受战乱之苦民众的无限同情,还映射着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的一份艰难的坦然。艰难者,实难舍也。坦然者,为天下而无悔矣。

说到这个与妻书的读后感的问题,如果真的有读过这篇文章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与妻书是多么的感人,真正的感情不就是这样的,最近很多人也都说了,真要自己写这个与妻书的读后感还是有点点复杂的,但是问题也不大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与妻书读后感。

1、与妻书读后感300字

也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懂什么叫忠真,不读《陈情表》不知道什么叫孝顺,而不读这篇《与妻书》就不知道什么叫真爱。《与妻书》写于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与妻书》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位烈士对于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对国家危难,不得不舍下儿女情长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种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过去的国家正是处于危难关头,当时的起义烈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抗了清朝血腥镇压。面对着国难临头,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么样的豪情。

总的来说,《与妻书》让我们读懂了真爱,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一个光明时代的意义,人人当要努力奋斗共同为营造光明时代做出努力。

2、与妻书读后感600字

哽咽已久的天空终于忍不住低低抽泣。树叶沙沙应和着,为凄凉的黑夜画上伤疤。此刻,万物死寂,怒风阵阵……

一个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只见他双眼含沙。黑色的墨菊开在笔尖。眼神随着笔尖的滑动而变化着,笔一顿,沉如深渊;笔一提,泪墨齐下;放下笔,已是泪眼模糊。与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陈酿,顿时五味杂陈。

初雪刚落,一轮圆月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笔直洒下,穿过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驳驳。也和她并肩而立,时而低低窃语,时而掩面而笑。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红梅还要耀眼。她那么美好,他怎么能让她的脸出现一丝一毫的哀伤呢?于是,他决心,今生宁愿她舍他先去,也不愿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为何要生于今日之中国?生于奸官污吏霸道横行的中国!生于遍地狼犬残害同胞的中国!生于列强势必瓜分的中国!生于天下有情人离散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爱她胜过一切,可唯独,唯独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牺牲才会唤醒华夏儿女奋勇反抗。他负她一人,却不负天下人!

可他没有选择,视死如归的想法伴随着每一次令国人羞愤的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强烈。国破家亡,没了国何来家?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斗争到底!

读完,我的脸火辣辣的。林觉民既然舍弃生命,舍弃挚爱也要让祖国复兴!那么我又有什么推脱责任的理由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华夏儿女们,让我们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责任吧!

3、与妻书读后感800字

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知忠,不读《陈情表》不知孝,不读《与妻书》,不懂真爱。”

这一封信,虽然是一封诀别信,但其中爱意甚浓,读起来更像一首情书,只是这份爱,太沉重了些。

读完这封信,不仅羡慕陈意映,在哪个封建年代,能拥有如此开明且优秀的丈夫,更是欣赏林觉明这个人不仅有才,还懂得尊重她,欣赏她,林觉明年轻曾东渡日本求学,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应该是受万人景仰的。虽然他们是受父母之命成婚,婚后,他们两个人之间肯定有但婚后,他们却很相爱。林觉明用他开明的思想感化陈意映。让她脱离旧社会的束缚,接受新思想。放开裹脚,走进女子学堂。才有他们后来的“何事不说?何情不诉?”

在那个年代。奉父母之命成婚的人有很多。然而能像陈意映那么幸运的女子就没几个了。像鲁迅,他的第一任老婆。就是奉父母之命结的婚。但婚后,由于二人生活习惯,文化程度,三观悬殊太大。尽管朱安时时刻刻都在尽力讨好鲁迅。可鲁迅连话都不跟她说。更没有和她同过房。到后来。鲁迅遇到了许广平。就毅然决然的抛弃了朱安,和许广平结婚了。朱安最后孤独终老。

而林觉明,并没有觉得自己文化水平比陈意映高,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总是在用自己的见识去开阔陈意映的眼界,让她也拥有先进思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到后来,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知己。视对方为己命。

从书信中就可以感觉到林觉明对陈意映的厚爱。生死临头。他没有一丝对死亡的畏惧。脑子里全是对陈意映的思念与牵挂。于是夜里挑灯疾书。含泪,溶血入墨。忍着撕心裂肺之痛,写完了这封诀别信。然而纸短情长,万千浓情,只能凝于笔尖,缩略成文字几行。

总之,信中一字一句都感人肺腑。让人读后,都会对爱重燃新生。相信世界真有如此深情之人存在。亦有真爱所在。奢望某天,自己亦能遇见。

很多人他们在学习一些课文,或者是观看一些古籍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一些文章他们的内容也是非常感人的。比如说很多人在看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这篇文章之后,也会发现这里面的文字字里行间也是蕴藏着非常深刻的感情。例如说大家在看到林觉民,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革命志士,并且他的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

他是一个革命志士

而且他也写了一个非常出名的文章,就是与其说了他在参加黄花岗起义之前的三天,给自己的妻子陈义应写了一封绝命书。也就叫做《与妻书》,并且很多人在看了这封信之后,也是感觉到非常的感动也让很多人感觉到字里行间都是蕴藏着他的深刻爱意。并且很多人也是能够从这封信里面感受到浓浓的爱妻的情节,并且他也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或者是期待。

感受到浓浓的爱妻的情节

但是对于林觉民来说,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儿女情怀更觉得重要,而是认为革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希望能够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给自己一份安慰,或者是给彼此一个交代。并且很多人在看了这封信之后,也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文字也是值得大家去鉴赏的,比如说像并且,在这封信中他也写到了两个人之前的一些回忆,还有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

认为革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很多网友们也是觉得这封语气书是非常的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怀,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将自己舍小家而为大家的伟大情怀也是表露在这些字里行间之中。所以很多学生们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在学到这篇课文的时候,也会发现这封信是非常的有魔力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对爱情有着非常憧憬的女生来说,她们在读完这封信之后也会几度流泪,并且也是感觉到林觉民的字里行间都是表达了对妻子浓浓的爱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8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