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第1张

第一:找准适合感情朗读的文章或段落

依据各类文本的特点,首先要判断课文是否适合进行朗读指导,如果忽略这点的话,就会超出孩子们的能力,即使教师付出事半功倍的精力,阅读教学也只能走向机械和造作。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承载着作者某种感情的文本,能够使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喜爱、悲伤、自豪、怜悯、欣慰、愤恨等;第二类是文中有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第三类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文本,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这段文字描写折射出邱少云的处境以及他在烈火中煎熬的壮烈,反复品读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二:保证正确、流利朗读的有效化是感情朗读的前提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假如一篇文章,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又何谈有感情地朗读呢?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想了很多方法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我曾在学期末做过一个小学生朗读能力测试方面的抽查,结果是一篇长度适中的课文,能够把它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的孩子只占到20%,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我们教师是需要下大功夫的。例如,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读准每课生字的字音,方法是:划出生字词——读词语——读带有拼音的生字——读生字——读课文;其次,指导学生读有难度的长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试着读——指名读、读后评价——教师领读——学生自渎。学生正是在这种平实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第三:默读感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凝神屏气,静心朗读”式的默读是最重要的理解、感悟课文的方式。因为,在学生的默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断纠正学生指读或小声读的习惯。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也变得不再高不可攀。有感情朗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哪里,来自对课文的理解,而这种内隐的心理情感体验必须通过一定量的情感积累才能外显为“有感情朗读”行为。因此加强学生的默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感触最深、体会最独到的见解随时写在文章的空白处,并作好汇报、交流的准备。当学生联系上下文把凡卡在鞋铺当学徒所受到欺凌和虐待的“苦”与乡下同爷爷一起生活的“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头脑中小凡卡那孤苦无依的悲惨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要敢于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静心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着力点只放在技法的指导上,而是以情感渗透为主,以畅快淋漓的表达情感为原则。

记得有位教育者曾大声疾呼“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恰当的方法,正确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感情朗读的指导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敞。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韵味、气势和情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朗读能力较弱,针对这一现象,着重实践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朗读训练;低年级;教师研究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目前,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客观的不利因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学习语音时常常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普通话不标准;低年级孩子朗读课文一字一顿,非常不流利;低年级孩子受知识面局限,很难体会语言文字的色彩、文章的思想感情,似乎响亮的都便是最好的读了。基于上述原因,低年级语文老师怎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注意语音的规范化

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备课时,最好先听一听录音带的范读,再对着读几遍。把握普通话的四声,读准前后鼻韵母及平翘舌的音节,掌握轻声儿化的规律。例如,我平时在专研教材时,总结出儿化音节发音的关键在于把两个字读成一个音节。如读“花儿”一词时先卷舌,然后以一个音节呼出。

二、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朗读课文,要做到入情入境。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风格不一,情感色彩各异,教师要吃透全篇的思想内涵,把握情感基调。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我先通读课文,分析爱本课是通过傣族人民的心情和总理的表情、服装、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的真挚情感。其中第四段是全文感情的高峰,朗读时要热情洋溢,前几句语速适当加快,后几句稍稳住速度,逐字逐句读清楚。

三、指导学生学会把握朗读时语调、语速的变化技巧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读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夏夜多美》一课是一篇描写夏夜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再如《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狮子是万兽之王,在朗读狮子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威严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猫头鹰的角色性格是神气、不可一世的,在朗读猫头鹰说的话时语气就神气些。

四、正确地读

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这是朗读的首要环节。针对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减少、添加或改动字词的现象,我让学生一字一字的指着读,不添字不漏字,注意放慢朗读速度,读准字音,反复训练。有位女生总把声母“x”读作“j”,于是我先把“x”的发音部位告诉她,再做示范,一遍一遍地教,让她一遍一遍地跟,并鼓励提高她的自信心。

五、流利地读

这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决定读的速度,力求快慢得当,有节奏感,这是朗读的第二阶段。如教学《北京》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正确拼读字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出北京的美丽以及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特别应注意长句中的停顿。在知道朗读中,可以先分句示范,让学生自己摸索总结读法,再指名学生试读,指出不足之处,反复练读。

六、注意角色化的朗读训练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童话,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都喜欢扮演里面的小山羊、小狗、小鸡等各种童话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宜运用分角色,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角色戴上各种童话人物的形象头饰,创设一定的童话情境进行表演。这样做,使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受到了教育,同时也训练了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如在教《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在教学到小猴子成为首领后发布了一个命令,动物们立刻欢呼起来。我进行了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老师做小猴子,全班学生做小动物们,来体会“立刻欢呼”。孩子们挥舞着双手,大声欢呼起来,全班学生非常投入,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听其声,视其形”,教师都知道评价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表情。如《小蝌蚪找妈妈》,我先范读两遍,请几位小朋友表演小蝌蚪,一位表演妈妈。当蝌蚪找到妈妈时,他们把小蝌蚪的兴奋、亲热表达得淋漓尽致。青蛙妈妈也模仿得很像。因此,我想低年级孩子虽然不能完全领略文章的情感,但他们的模仿力却相当惊人,教师何不适时让他们充当小演员呢?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七、配乐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类型不一,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述的方法是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常见的方法,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便学生能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作者简介:邹蓉,成都市凤凰小学任教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音信号,有如给一张黑白相片加上色彩,使学生更形象、生动的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里生成一幅幅图画,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引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而学生在充分体验了作者感情并引发了共鸣的时候,才能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精华,得到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自己朗读能力的训练,很少在课堂上示范朗读,一味依赖现代化教育技术,用音像资料代替了教师的生动亲切的朗读。以“机”代读的情况,只是使学生接受了录音机里那标准的、生硬的、成人化的普通话训练,而把对课文的情感封闭起来,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面对已经淡化了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的语文课,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己朗读能力的训练,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才能上好语文课。

一、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教师朗读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必然会对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对学生而言,只有教师的有声有色的示范性朗读才是最亲切、最感人、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机械的、生硬的朗读磁带永远也不能替代教师的亲身示范。教师应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朗读能力训练,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二、 重视朗读技能的提升。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的发音,声母、韵母、声调都要准确,语流(“语流”是普通话语言交流中语调、语音、轻重音等,组成一种似音乐有节奏的语言流速)、音变也要合乎普通话的习惯和要求。这样,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舒畅的语流、清晰的表达,自会让人听着舒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相反,如果普通话不标准,读音中带有浓重的方言,就不能恰当的表现文章内容和情感,学生听来会感到苦不堪言。

2、读材料。教师的课堂示范性朗读,与播音员的朗读不同,只读准字音、控制好语流是不够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

首先,应能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文章情感的方向舵。教师要能深刻认识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真实的思想感情,把握好文章的主旨,力求通过自己的朗读真实、正确的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本意,做好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之桥。

第二,处理好朗读中的轻与重、缓与急、停与连。教师朗读文章来诠释文章情感和内涵,是要通过声音的轻与重、缓与急、停与连等技巧来增强表现力的。

在朗读中,为了准确的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重音可以突出句义重心,强调句子的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突出修辞色彩的语言表现力。如果轻重不分,就会让人感到混浊不清,语意不明,甚至让人产生歧义。

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就要处理好缓与急的关系。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需要注意的是,朗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自终采用直线式速度。教师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以适应表“意”和表“情”的需要。

朗读中的停与连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准确的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在文章中,有标点的地方一般有停顿,句群之间、词语之间、字之间都可能需要停顿。当然也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一定要停顿,停与不停,停多长时间,这仍然取决于朗读时感情的处理需要。掌握了停连的规律并加于灵活地使用,则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只有进行合理的停连,才能体现语句清晰的层次感和节奏感,才能使朗读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多听、多练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朗读,其实是一种有声语言实践,多增加些朗读的感性认识对提高朗读水平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多听朗诵名家的朗读磁带或多看优秀教师的授课录像等,一定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学到朗读规律、方法并逐步领会朗读的韵味。

在掌握了朗读的一般技巧,对朗读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应积极、大胆的去实践,去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散文、诗歌、小说等类型的文章,就应把它们当作练习朗读的最好素材,有意识地进行朗读训练。读之前,先要对文章有一个比较透彻、深刻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沟通作者的心,再加上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感悟,就可以把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其强大的表现力必然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人人皆知的名言。唐代白居易早有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之说;南宋教育家、文学家朱熹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书读得熟,则有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之道理。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先人证明。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本。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虽然只有几年的教学实践,但我深深懂得,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朗读历来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目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唱读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也在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但多数学生仍然读不到位。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指导朗读时过于简单化,并且对课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长期从事语文和普通话的教学,就如何教给学生技巧,提高朗读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我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一、范读领悟,模仿入境

小学生模仿性强,容易兴奋,激动。在教学中我用有声有色的范读来领路,让学生模拟入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我在教《称赞》一文时,就小獾称赞小刺猬时说的:“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我是这样指导的:先范读后问:“孩子们,你们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儿了吗?”孩子们说:“闻到了。““是啊,老师只是读书就让大家好像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儿,看来,读书真好!你们也能像我这样读书吗?能让老师也闻闻苹果的香味吗?”有了老师的启发和示范,孩子们都能争先恐后地练习起来。气氛一下子就达到了高潮。

二、读好语气,突出重音

低年级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对话及人物心理叙述。然而正是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对话、心理描写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比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这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狐狸说葡萄酸是因为它吃不着也不想让别人吃的自私心态。而小兔和小松鼠的轻信让他们根本就不想尝试了,小猴子的好动聪明机灵从“迫不及待” 等词语中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了。这样再去根据人物的特点去朗读演绎,对孩子来说就生动容易多了。

三、把握语速与语调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朗读时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高兴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激烈的场面描述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在教学中,我都会灵活地指导学生把握语速,掌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

四、形式灵活,指导朗读

在指导朗读中,我经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集体读,男生读,女生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要求学生认真读,读出感情,品出韵味,读后及时评价,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让其模仿读,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执教《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我便采用表演读的形式,学生分角色来表演狮子大王,可爱的猴子,和猫头鹰袋鼠等角色,学生还会自己配上合适的动作,一个个兴趣盎然,朗读效果就很容易地达到了我追求的效果。

现在的课堂上,多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不同感悟地朗读,但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而要想把课文读好,那是不可能的。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可见,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只有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能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才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0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