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家长交流的题目是“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长乍一听到这句话觉得有点“言过其实”,其实这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一本书,正如书中所说“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家长胜过一百个好老师”。我今天就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各位进行一次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家长给予指正!
一、 是孩子情感、情绪的突发期——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个性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一情况,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此外,儿童在班集体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小学生的社会性情绪也在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的不断发展也在丰富着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1家长应该多看一些关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的书籍,搞明白孩子的心理活动,才能针对早恋问题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孩子早恋问题的办法。
2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早恋问题,首先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家长,也要是孩子的知心哥哥或者知心姐姐,这样孩子才愿意和家长沟通早恋问题,家长才能做出科学地引导。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不能是压迫性的,而是兄长式的。
3和孩子进行兄长式的沟通,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化解他心中的情感困惑,让他对自己目前的情感状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以过来人的角度,分析人生路上奋斗路线和情感路线的科学轨迹安排,告诉孩子奋斗的意义
应该提早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英语是一门语言,情感态度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初中英语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可能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然后产生共鸣。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否有较强的自信和意志力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和培养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而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则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无论是智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自信心都占据支持地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约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优势,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参与分享成功的愉悦。
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从事何项活动,兴趣是永恒的动力,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英语,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学习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小学英语学习应与游戏、唱歌表演活动相结合,中学则应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
总之,学生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控制和调节好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让学生从教师情绪中感受学习乐趣,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古人云: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启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
一﹑深化音响感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使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应遵循听觉艺术和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物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歌唱长江。“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向的飘浮不定,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二﹑深化视觉感知,发展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形象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能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
在学生欣赏﹑歌唱﹑视唱﹑简单音乐创作中常用“音画合壁”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小学低年级课本中老牛﹑公鸡﹑小鸟并在同一画面,学生可以形象地领悟高音﹑音色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若运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片﹑幻灯或教儿童回忆影视中曾经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这些视觉的表象有助于儿童用听觉来感知舞曲旋律﹑节奏﹑情感的变化。要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音乐视觉感知,即经过长期听觉体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可以不用直接唱(奏)和聆听音乐作品,通过读谱,根据谱例的节奏节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风格的变化引发联想,内心即产生了对某个音乐形象的体验。如有经验的指挥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总要静心读谱,从视觉上感知音乐,进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头脑驾驭,用技巧来表达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曲,通过谱例的视觉直观形象,能加深学生对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的记忆和理解,如果能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持久地引导学生在视觉感知中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深邃情感,就能较深入地体味并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歌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首先可以从视觉中体验到;歌谱(五线谱)给人的视觉印象如同母亲摇着孩子安睡的律动一起一伏,由此知道此曲表现的是一种轻柔舒缓﹑安详慈爱﹑优美静谧的音乐情感。
三﹑通过联想升华,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维,进入音乐作品留给我们的艺术蕴含点。通过联想﹑升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生唱《翅膀》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为何以“翅膀”为歌名。四年级的学生很有思想,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太阳”“春风”“黄河”“理想”“知识”虽然没有翅膀,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给它们“安”上翅膀,使歌曲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你看学生说得多好,接下来我又问:我们要拥有什么样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学生说:我们一定要拥有“知识”“理想”这两副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瞧!学生的回答多么精彩。实际上“创造”也就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是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得活动中尝到学生活动的乐趣和满足,进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总之,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和优点,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具有真情实意的教学意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资源,抓住情感教学的要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中愉快地学习。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个性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参与和推动,而情感的发展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情感交融”着力以理性和情感交流统一的高度来驾驭和实施教学活动,体现了民主、平等、互爱、互信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热烈和谐、促进、愉悦的教学活动氛围中学习,从而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它通过创设“开放”的人事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映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还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会,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合理运用情感,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激励学生坚定的意志,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对师生双方的行为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采取“情感交融”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重视“情感交融”体现师生平等
师生、生生互爱、爱是师生、生生关系的核心,被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要求,互爱是师生、生生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倾注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师生之间的情境、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吝墙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从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和尊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因此,教师对学生应做到“三尊重”,即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其个性的健康、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还可以用“角色转换”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注意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交往沟通。
2.重视“情感交融”做到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学生学语文要进行认知活动,认识形象时思维的对象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时,体育的对象也是课文的语言文字,因而情与知的和谐是通过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来实现。决非空穴来风、决非凭空外附一张皮,必须体现语言文字的个性。语言文字无论是记人的,还是叙事的、写景、还是壮物的,也无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句子,是一个片断,还是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去研究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实践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写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让人心脾,其写景也必害各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导妆来之态。”显然作者把情、景、语言三位一体构成了境界,语言表达使情景结合起来。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不同的理解标题,强调的情感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使“情感交融”与语言训练充分结合,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重视情感交融,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字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加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语感的心理构成应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那么,注意语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得到领悟和理解,对学生语言材料的感受和浓厚的兴趣的培养。
3.1 在自读中感受。自读是增强语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增强语感不是靠讲解、传授、分析能实现,而是靠静心的自读、入境体验,用心感悟。
3.2 交流中感受,在自己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增强语感的又一途径,适时的交流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有助于浓厚兴趣,敏锐语感的培养。
3.3 在诵读中感受,这是增强语感最经常的练习方式,诵读即能提高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是对语言文字领悟,感受的表达,因此,诵读中感受很有意义。
师生平等,语言训练相结合,语感的培养是“情感交融”,促进发展的切实途径。
在当今的教育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而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先从交心开始。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只教书,他的责任是教学生做人;学生不应该只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笔者非常赞同陶老先生的这句话,所以,笔者在十多年教书的过程中,也有意地教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自己也更坚定地认为无论是教书还是教学生做人,教师首先要做到一点就是带着一颗爱心,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悄然走进其内心,这样也才能对症下药,达成师愿。因为励志大师卡耐基说过“想钓到鱼,就先要问问鱼想吃什么”。
一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笔者今年担任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及班主任的工作。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年龄都在10~11岁之间,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厌学与懒惰并存。主要表现为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动上远离学习活动。而这类学生智力正常,甚至有的还智力超常。可见,厌学心理大多是由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懒惰是因为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不足而形成的不良习惯。
第二,独立与幼稚并存。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常常表现出固执己见、自高自大、任意妄为,有时行为却又显得稚嫩、可笑。
第三,勤奋进取与自负自卑并存。这一时期有特长的孩子逐渐显现出优势来,自信心与日俱增。而这使得另一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即不自信。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缺乏主动和热情,总是等着别人来接近自己,交往的范围也相当狭小。这其中潜在的危险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严重者有可能发展成孤独症。
第四,抑郁与孤独并存。主要表现为兴趣淡漠、被动消极、难以投入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时也不能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五,嫉妒与固执并存。固执具体表现为做事情一意孤行,从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嫉妒就是对强过自己的人有一种不服、不悦、失落和仇视心理。这都是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心理品质。
二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重点
第一,尊重与倾听。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学生虽小,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是有尊严的。学生找老师“告状”时,教师应尊重学生、有耐心并循循善诱地开导他们。优秀的心理咨询者首先应是一个忠实而聪慧地聆听者。倾听时注意面带微笑、声音和蔼、目光专注并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二,理解与接纳。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教师应该怀着一颗童心、爱心,经常与学生多换位思考,尽可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接纳学生。
第三,引导与宣泄。“用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笔者认为这句话讲得很对,有些对的但由于缺乏毅力很难执行的事,就要严格监督完成。
第四,鼓励其乐观。华盛顿曾经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随时随地地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教师首先应学会在每节课前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其间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大加表扬。
第五,与家长沟通。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校外教育力量。它具有独特有利的教育条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争取并依靠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学生,使二者教育目标趋于一致。在与家长沟通时做到真诚、灵活、委婉,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应多开展活动、全面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境等,都会收到奇效。总之,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时,就应像大禹治水那样宜疏不宜堵。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根治且易留下后患。要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使以后能一通百通,就必须进行全面的、长期的、合理的心理疏导教育。
现在心理咨询已引起关注,但因形式单一而未收到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应具备以下特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聆听,不是说教;是引导,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改造;是参与,不是制止;是支持,不是包办。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世上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成千上万,但只有真正潜心研究学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带着爱心悄然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更令人钦佩!爱优等生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但发自内心地兼爱后进生,恐怕就屈指可数了。这就需要一种超乎常人的境界。笔者正努力成为这样的教师中的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