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
心理特征: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学科特点: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要提高,咨询师一定要跟家长强调在高中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同时强调高中阶段,家长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高中的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并且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出现问题会导致这个科目的学习遇到瓶颈,应该趁月考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在期中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
最重要的事情
1重视高一,成就高考--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开始,抓住高一,让自己一开始就能占据领先位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高考经验显示:对高一的重视程度和3年后的高考成绩成正比关系,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高一抓起!
2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里,但是学习的确是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3发现漏洞,及时弥补--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
4成绩波动,正确看待--高一学习成绩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识的学习方法,成绩都会逐步上升并且趋于稳定的。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对某个学科失去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高中二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偏科现象严重、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关键词--“分化”,高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一方面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紧张的高三还没有来临,所以心理上比较轻松;同时,高二还要面对多个科目的会考,会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另外,很多家长理解上有误区:高二先轻松一下,要不高三就没有轻松的时候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结果就是高二轻松了,到高三也紧张不起来。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学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最重要的事情:
1均衡发展--高考可录取依据是总成绩,只要没有严重偏科,即便各科都成绩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在高三冲刺中能够在部分学科有所突破,就会考得非常理想,所以均衡发展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基础。
2提前备考--高考考的是整个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不只是高三的知识。不要认为高考就是高三的事情,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在备考,都是在为高考打基础,高二尤其如此。
3强化基础--高一的很多知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如果发现高一的部分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千万不能等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去解决,要尽快补上,使自己高二高三的学习更加顺畅。
高中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考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基础太差,或者经过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考大学没指望”的误区,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1)中学生情绪表现具有两极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波动性和固执性共存;外显性和内隐性共存;内心表现的两极性;人际关系的两极性;容易移情。
(2)中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境。比如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等。
(3)中学生高级情感日渐形成发展,不过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高一学生大致在十六七岁左右,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人的生理机能、情感活动、智力活动以及其他精神生活方面都发生着极其显著的变化。对高中生活感到很新鲜,有自己的新想法, 不喜欢 受管制,处于叛逆期!
心态分析
1、面对新环境、新老师和新同学,会产生陌生感和不适应。
2、 留恋初中的学习生活,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对什么都充满期待,又容易自卑,很容易冲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在新环境中受挫,容易怀旧。
3、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估计不足。
4、 面对繁重的学业和紧张的生活,有很多不适应。
心理特点
1、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但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及不记后果的冲动。
3、 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也比初中充实和客观,但有时会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4、 交友热情高,重视同伴之间的友谊,渴望生活在一个温暖与和谐的集体中,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但少数同学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强。
因而在他们身上出现了所谓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的偏激。
青少年与儿童相比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看问题尖锐、新颖。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偏激性。当父母批评他时,完全置父母的良好愿望而不顾,一味计较父母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偏激性是由他们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抽象性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经验不足所以表现出思维尖锐而不周密、新颖而又肤浅的特点。由于思维的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头脑中常常出现一些“歪理”,并且十分执拗。
2情感的冲动性。
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明显的冲动性。表现在行为上,容易激动、感情用事。比如,他们有时会为一件小事大动肝火,有时甚至出现成人难以理解的荒唐行为。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性腺开始剧烈活动,此时,中枢神经系统中主管性腺活动和主管情绪的皮下中枢的活动力量过猛,致使大脑皮层对其控制的力量减弱,这样必然出现情绪脱离理智控制的现象,再加上他们的意志力发展相对不足,所以就很容易冲动,做错事。
3独立意识的发展。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其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增强,对成年人的信任程度有了变化,成年人在他们心中的威信开始动摇。
4心理的闭锁性。
由于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发展特点导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反抗与屈从的矛盾、闭锁性与求谅解的矛盾、需要与满足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得他们的内心常常充满痛苦、烦恼,又不愿向周围的长者倾诉。其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人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如果教育不得法,我们是很难了解他们,接近他们的。
由于以上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这时期的孩子,无论对父母还是对教师来讲都进入了一个教育的困难期。作为老师,我们应如何面对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并且尊重与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既能看到他们想独立和趋向成熟的一面,又能看到他们还有冲动性、逆反等不太成熟、需要严格要求和恰当指导的一面。其次,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许多老师往往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仍然当成小学生,仍是管得多,尊重得少,采取强迫教育,为此常常遭到青少年的反抗。老师必须主动改变不平等的旧关系,及时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关系,只有在平等和尊重大于强迫的民主气氛中,青少年才有可能信赖老师,把老师的合理要求变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创造课堂上下的民主气氛,不滥用老师权力,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比如,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不要以长者的身份去审问和指责,而应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体谅他、耐心倾听他的述说,然后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民主教育中,不仅老师可以严格要求孩子,可以批评孩子,而且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孩子也可以指出老师的错误。
因此老师在批评子女时应做到:不能在众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能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批评他;不能频繁批评;批评时,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不能简单地训斥;批评不能不公正、不能不符合实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批评的艺术就在于既不伤害孩子,又能使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感到难过和内疚,进而从内心萌发改正错误的愿望。
最后,对青少年的教育多用疏导法、少用强制法。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疏导和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应当多用疏导法,少用强制法。一方面,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多说些鼓励的话,同时善于借用暗示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即在没有对抗情绪的前提下,用含而不露的手段,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进而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家长来说,应该设身处地想孩子所想,尽量满足孩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尤其是精神的需要。比如他们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需要与同伴交往等等,对于这些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尽力给予满足。同时做父母的若能承认自己的过错,那么孩子往往会变得通情达理。
大多数高一 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是很朦胧的,他们不太了解高中学习是怎样的,自己特长的科目是什么,对于未来的职业定位也不清楚。因此在心理层面对自己的目标更加明晰,更好地了解优势和欠缺所在很有必要。初高中学生学习要求的差异也应当注意,初中主要以记忆为主还有一部分理解的内容,而高中主要是理解加少量记忆。学习要求改变了,学习方法也要改变,不能只满足于按老师的要求来学习,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如下:
1、开始拥有自身的看法,拥有自身活动的室内空间。如做事情不愿意让父母参加,不愿意让父母进到自身的屋子。这一环节高中学生智商发展趋势已贴近完善。
抽象性思维逻辑正从“经验型”向“基础理论型”大幅度转换,感情日渐浓厚、平稳、含有锁闭性。如不愿意与父母、教师告白自身的念头,只是将其掩藏在精神世界或记述到独特的笔记本电脑中。
2、稳定性。在这里一时期,高中学生的生理学发展趋势快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状态发展趋势却相对性落后于生理学发展趋势,她们的生理学与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与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不是同歩的,具备很大的不平衡。她们欠缺理性、易欲望,在感情层面,她们很敏感。
有的具备担心挫败的敏感心理状态,消极悲观,意气用事,在挫败眼前,承担不上严厉打击,一回不成功,一次考试分数不理想化,就不可以恰当应对,导致学业成绩直线降低,进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3、青春期叛逆。青春期叛逆与盲目跟风共存,青少年儿童时期是学员个性化产生的阶段,也是人体生长发育趋于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员的心理状态发展趋势有一个很显著的趋向便是青春期叛逆。她们对儿时所产生的权威性意识给予明显否认而迈向另一个极端化。
对现有的一切,对已是结论的客观事实必须投之疑惑的眼光。另一方面她们又显示信息出盲目跟风的心理状态。她们钦佩港台歌星、**明星,在校园里产生一群为数众多的崇拜偶像。青春期叛逆和盲目跟风共存表明青少年儿童学员心理状态还处于发展期,心态波动大。
发展:
小学生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
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
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对异性的情感
教育:
• (1)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 ①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 ②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情分,丰富学生的理智感。
• ③实行愉快教育,环节情绪紧张。
• (2)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
• ①认知调节法(即ABC理论)。
• ②合理宣泄法。
• ③理智调节法。
• ④转移注意法。
• ⑤幽默法。
答案: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变化由发展变化急剧到发展变化缓慢过渡。由矛盾动荡向逐渐稳定过渡。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要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增强。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有意注意已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4)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第一,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第二,自相矛盾的情感;第三,少年的热情弓冲动;第四,选择性友谊的建立;第五,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②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第一,个性化的情感;第二,浪漫主义的热情。
(5)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