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苕情感美文

故乡的苕情感美文,第1张

故乡的苕情感美文

 故乡的苕情感美文,有很多人对自己的故乡都有怀念之情,因为故乡的景物和食物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所以有些人会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来纪念,下面分享故乡的苕情感美文。

故乡的苕情感美文1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如果和一位北方朋友说红薯和地瓜,那是要费一番口舌的。红薯和地瓜,在北方是同一个物种的名字,红薯即地瓜。而在我们湖北,红薯是红薯,地瓜是地瓜。

 红薯是红色的,地瓜是白色的。红薯可以烤,地瓜不可以。红薯易熟吃,地瓜好生吃。烤红薯香喷喷,是冬天的美食。凉地瓜冷飕飕,防秋燥的水果。

 红薯在我们湖北还有一个别名,谓之苕。我们虽知道它叫红薯,却很少叫,只说苕。蒸苕,烤苕,苕窝窝,苕粉……倘若和友人行走在大街小巷,远远闻到烤红薯的香味,你必定会说,哎,好香啊,买烤苕吃吧。这时,若说买烤红薯,就会有咬文嚼字装秀才的嫌疑。

 苕是食物,不知为何人们却把苕和傻连在一起。我们这地方说一个人不聪明,就说他是个“苕货”。

 有时候也说:“你这个苕伢,怎么这样呢?”或者两个人打趣:“你真是苕啊!”这时候,没有贬义,是玩笑,是关怀。

 俗语说:“生苕好吃熟苕好吃夹生苕不好吃。”人们活学活用,把那种和他说不清楚事情讲不清楚道理的人叫作:“你真是个夹生苕!”食物的名字被如此利用,在食物里是不多见的,很有些意思。

 苕生吃的时候,咬一口,断面冒出乳白色的汁液,能觉出母亲乳汁的气息。吃生苕,放蔫的好,格外甜。或者放雪地里冻,冻过后的苕,冰冰凉脆生生。而我却有个怪癖,吃不得生苕,头痛。

 苕没有多少地域特色,从南到北,从东至西,恐怕都有生长。不金贵,是贫民食品。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它在,总饿不死人。看古装影视剧,古人们出远门,包袱里总有几个煮熟的苕。赶考的秀才,一路上风餐露宿饿昏过去,路人熬一碗苕粥把他救活。中了状元后,一辈子心心念念。

 故乡,家家户户菜园子种苕。在我出生的七十年代,苕当粮食的功用已经很小。遇到天灾收成差的年份,贴补贴补。犹记得儿时,放学回家,揭开灶房的锅盖一看,见米饭上面又是厚厚一层苕时,总极不愿意地苦着脸,最后在奶奶的呵斥之下乖乖地吃。

 种苕,还有一个用途。苕叶长势很疯,到处扎根,不利于多长果实。割了长,长了割,是猪食。割一堆,苕藤结实,拿它当绳子,捆住背回家。丢进猪栏,猪们抢得欢畅。

 到了秋季,苕叶开始打蔫,好似营养不良,就该收获了。我和爷爷来到地里,一畦菜地,先把藤叶收拾干净,找准目标用铁锹把泥土刨松。这时候不可太用力,不然就挖伤了苕。爷爷很厉害,他下锹的动作总是又准又巧。

 轻轻翻开泥土,一个个乖顺的苕像沉睡的婴儿般躺在泥土里,热乎乎的。有的胖、有的瘦,有的歪扭、有的周正。拿起一个苕,轻轻地磕一磕土,放进带来的箩筐。

 一个下午,可以挑一担回去。刚挖出的苕,周身布满胡须,粗粗细细,那是它吸收土壤养分的生命管道。就是那一根根胡须,长大了自己,长疯了叶藤。

 有时候,没有菜吃,奶奶会炒一盘苕片,记忆中是不好吃的。苕有好吃的时候。把它捂在灶膛的热灰里面,几个小时再去扒出来,焦焦的皮上冒着像油一样的东西。现在想来,应该是苕里的糖分遇热之后凝固成的糖稀。那个香啊,苕顿时变成无比的美味。还有一种做法,也好吃,铁锅里焖熟,底部结一层苕锅巴。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李梅亭偷偷买红薯吃的那一段,很好笑。冬天,是烤红薯的季节。冬天容易饿,它是很好的充饥食品。冬天冷,握在手上也可以取暖。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意思是说,吃烤红薯远不如闻着的时候香。这话不尽然。在我心中,烤红薯是闻着香,吃着也香的食物。倘若吃着没有闻着香,那一定是不饿。饿了几天的李梅亭他们,吃起来多香啊!

 我母亲是湖南人,那里红苕多,家家屋后挖一个地窖,存放收回来的红苕。等到冬日闲了,瞅一个好天把苕蒸熟,切片晾干再油炸,叫作“苕片”。用塑料袋装好,过年端出来招待拜年的客人,嚼起来咯嘣脆。

 现在,食物丰富了,人们再也不饿肚子。而苕,依然是大众喜欢的食品。一些中年以上的人,过去吃多了苕,很长时间不想吃它。到后来,时间淡去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加上苕的营养功效,又都喜欢起来。还有那苕的藤叶,过去是猪食,现在也登上了餐桌,贵着呢!

 时过境迁,对苕,我不仅喜欢且还感激。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喝过奶粉吃过饼干,当长身体的时候,又碰上粮食匮乏,是苕的营养滋养了我,哺育了我。

 这个世间,质朴的东西总是最好。就像米饭,简单平常吧,谁能离得了呢?还有土豆、南瓜……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们的位置。

故乡的苕情感美文2

  家乡的红薯抒情散文

 妻生于小城,吃惯了鱼肉水果,总嚷着要吃红薯解解腻。然而,在集市上偶尔才会买到,家乡的土地上已几乎不种植红薯,几经周折,才托人从老家要到一小麻袋红薯,由此,更激起我那埋藏在心底的对红薯缕缕不断的情丝。

 过去的岁月,家乡天干土旱,没有河流的乡土只适宜种植红薯,大片大片家乡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种植着红薯,只要种下一株,就葡葡成一大片,枝蔓相连,叶叶覆盖,所延伸到的`地方都有果实埋在地下,因此,种下一株红薯,收获则是一大片。红薯一般呈红色,也有白色的,拳头般大小,有的还两个合在一起长成连体,大出拳头。

 红薯价廉,且市场需求量不大,大部分家乡人家里都有大量卖不完的红薯。家乡人便把卖不完的红薯制成红薯干并捣碎,储藏起来,长期食用。红薯收获的季节,劳作了一整天的家乡人,晚上便搬出“红薯刨”在各自的庭院中“刨”红薯。

 “红薯刨”是一种自制的能将红薯削成片状的工具,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离一端约二十公分的地方挖空,嵌上一块一边磨利的铁片,便成了“红薯刨”。

 家乡人把“红薯刨”放在长木凳上,坐在另一端,一手捡红薯,一手将红薯往“红薯刨”有铁片的一端推去,红薯就给削成了一片片,然后晒干捣碎,就形成长期食用的红薯碎。

 童年时的我,常常在夏日的深夜恍然醒来,看见母亲还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手捡红薯,一手刨红薯,那不倦的劳作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由于粮食匮乏,红薯成了家乡人重要的食物。童年的我和一帮伙伴们在野外放牛,肚子饿了便从地里挖红薯烤来吃。我们捡来一些干枯的树枝,置于预先挖好的土坑中燃烧起来,土坑被烧得滚烫后就将火熄灭,投进红薯,再用土块把土坑盖实,不久,红薯便被烤熟。

 这种烤红薯的过程我们称为“打土坑”,烤出来的红薯又香又嫩,味道美极了。而家乡的人们在粮食歉收的岁月,总是变着法儿把红薯弄出许多美味来。

 有人把捣碎的红薯片混在大米中熬粥吃;有人则干脆就将薯干碎片煮成汤来喝,称“薯汤”,同时放进一些饱满的大豆仁或椰子肉片,以增加“薯汤”的美味,我的母亲则常常摘下红薯的幼叶做菜,吃起来别有一种独特的风味。

 红薯支撑着家乡人们无数艰难的岁月。家乡人以薯为粮,繁衍生息,在生活的道路上弯弯曲曲地走着,也养成了红薯般朴实无华的品格。

 那年,我考取了一所重点中学,邻居家的大婶听知后,高高兴兴地为我缝了一个新布袋,并装满一袋红薯送我上路,叮嘱说:“咱家穷,买不起好吃的,带上红薯填饱肚子,好好读书!”我噙着泪花对她使劲地点了点头。

 此后,我凭着红薯喂足的精神在生活的道路上摸爬滚打,窜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走到了今天。而现在,家乡人进城看我,已几乎没有人给我送红薯了。

 家乡的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起以香蕉为主导产业的热带高效农业,每年生产的香蕉畅销海内外,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家乡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令人刮目的辉煌业绩,彻底地告别了贫穷的岁月。

 但是,我对养育我长大的红薯,仍然怀抱着一种难以言述的情愫,缱绻不能释怀。

  当下的70后如今已经乘坐着40开头的小舟滑向了50中老年的港湾,但 那并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转折点……

  我喜欢听老爸老妈讲述他们的故事,虽然每次同一个问题都会出现两个反差很大的结果。他们虽没生在包办婚姻的家庭,但也说不上两人是自由恋爱,像很多人一样,通过媒人介绍所相识的,说来也巧,老爸年轻时是个卖油的,也就是我们所食用的花生油

老爸当初工作的地方距离我家相距100多公里,可更巧的是 距离姥姥家仅是斜对门,也就是所说的邻居但不巧的是他们从未见过,老妈曾在冷库公司工作,听说同事都是外国人,如今的我很难理解老妈毕业于“家里蹲大学”除了Say hello恐怕也就是Thank you

但那又是如何与她们沟通的呢?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就这样一晃一年过去了,他们依旧未曾照面。

  最终,还是由我如今的姨姥所介绍,如果说他们两人没有什么缘分,但的确有些藕断丝连的缘分在里面,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的感情是一波三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看好的一对,今年却是在一起的第二十个年头。

  两人不被看好的原因,依旧是个解不开的迷,询问他们家里人这样不看好你们为什么还要执意在一起呢?古时的说法不都是婚姻大事不都由父母做主的吗?看来是真爱喽,然而并非如此。

老爸的回答是“我一眼就相中你妈嘞,长得俊,恐怕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嘞”这句话听起来怪怪的,还是听听老妈的回答吧“那时候才24岁哪懂什么爱情,到了出嫁的年龄那就嫁了呗”这句话虽然听着没什么毛病,但一想咋觉得老妈嫁给老爸那么勉强呢,或许这个回答是更贴近大众生活吧!

抱着双方父母都不看好的状态准备成家,本以为婚后生活会很幸福,可谁知……老妈还未过门就面临分家,可真是世事难料,就这样两人白手起家,婚后生活事事不如意,成了现在词汇所说的“搭伙过日子的搭档”就这样一年后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些乐趣,可是好景不长在,老爸在北京出了车祸……生死未卜。

老妈带着才满一岁的我踏上了去往北京医院的火车,父母本就是白手起家,手里拿着几百块过着小日子,手术的治疗费在那时我的家庭条件很难承担,母亲东奔西跑到处借钱,才凑够了治疗费用,昏迷的12天里,母亲抱着我日日守在老爸身边,懵懂的我嘴里嘟囔着“爸……爸”

一家子都守在医院也是无用,老妈便带着我回了家,如今家里一张照片的背后写着老妈想对昏迷不醒的老爸说的话,都以为老爸会成为植物人,曾有人劝老妈改嫁,老妈却愿意带着牙牙学语的我和昏迷的老爸一起生活,我觉得或许这就是爱情吧!

老妈说“那段日子简直度日如年”幸运的是——老爸醒了,我认为我是幸运的,我有一个从捡了一条命回来的老爸,有一个愿意和爸爸相濡以沫的老妈,如今也有一个强壮无比的弟弟,如今他们白手起家做起了创业者,虽然没能生活在一线城市没能住上海景房没去过西餐厅没有一柜子的名牌衣服,但他们的打拼在我记事死一直看在了眼里。

我们生活在小镇住着普普通通楼房,吃着老妈亲手做的饭菜,依旧觉得很幸福……他们努力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我问他们努力赚钱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这二十年来自然形成的默契——为了儿女

如今我已成年,他们依旧把我当成没长大的孩子,学习上她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她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更不会强制要求我什么,即使她不说我也清楚,她只是希望我开心罢了,老妈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舅舅大姨家的孩子都是学习一等一的学习高手,上着本科大学,而我是个连高中都坚持不住的懦弱子弟,但她依旧从不过分指责我,在学习上她从不给我施加任何压力,可是,即便如此,我依旧成为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孤僻者,有任何压力负担我都不愿意同他们讲,或许是不想让他们失望又或许是不想给他们丢脸,我的从来不说,他们却看在眼里,或许这就是父母与子女最大的默契。

如今我在外读书,每每回家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喜欢和他们分享在学校的点点滴滴,但难过的事里边我从不提及他们也能参透的一分不差,或许这就是孩子的溢于言表,什么心事都写在眼里,外人看不出来,但父母一看便知。

如今他们二人被提及时也成了口中的老夫老妻,形影不离的两个人,虽然是自由职业者但依旧赶在太阳升起前出发太阳落山前偶尔也不能到家,他们努力的目的很纯粹,为了子女,但其实老爸是个不会表达的人更是个守财奴,他从未偷偷给老妈制造过惊喜,更多的还是惊吓,或许这才是大众的爱情,曾经老妈也是个兜里只装五块钱留着买豆腐的守财奴。

以前我很不理解,或许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但是现在我似乎有些理解了,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苦日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吧。但是如今老妈的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她“病”了

在我眼里老妈简直就是铁做的,怎么都打不倒的女强人,她什么大风大浪没经历过,但这次她病了。

除了老妈常说的那句“不蒸馒头争口气”那无非就是“少生气,改改你的脾气”在别人口中我和我老妈简直就是复制粘贴来的,脾气秉性一模一样,除了我没老妈那么爱唠叨……病从气上来,就这样老妈倒下了,如今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不过好在一年比一年转好,但是她依旧爱生气,这个毛病或许很难改掉喽。

老妈喜欢旅游但是从未有过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老爸喜欢汽车但是也只是看看而已,我想要的无非就是家庭和乐,父母身体健康,我盼望着长大,我想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不用让他们那么辛苦,虽然我从未和他们说过这样感性的话……但我就是想悄无声息的带给他们想要的东西。

比如一张突如其来的飞机票让他们二人去享受说走就走的生活比如一张可以任意消费的黑卡可以让他们买想买的东西,但这些都要我去一点一点去实现。

有人问我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放在以前我或许会说“过上想要的生活”如今我可以具体的回答“努力的意义就是我努力赚钱的速度能够远远父母老去的速度”。或许这句话听起来很官方,不过这句话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母,谢谢你们!你们养我小我养你们“老”,但你们永远年轻!

1在相对落后的20世纪70年代,农村地区的大多数男女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的。

婚姻的基础是情感,就像房子的基础一样。如果基础打得不好,迟早会有隐患,否则可能会倒塌。

婚姻也是如此。情感基础是婚姻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互相包容,我们就能度过一生。但是如果一方有问题,婚姻肯定会破裂。

2聚集70年代的农村夫妇,他们留在农村的越来越少。

我们对“农民工”这个词并不陌生,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因为生活迫使他们离开家园。然而,随着分居时间越来越长,结婚时刚刚建立起来的情感最终会消散,这也将导致夫妻生活和情感的空虚,导致婚姻破裂。

3 70后贫困的农村夫妇。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仍处于非常贫困的阶段。他们思维落后,只知道如何以农业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抱怨已经变成了对男人的怨恨,导致夫妻之间更多的争吵,人们不喜欢对方。随着生活的继续,怨恨只会越来越深,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婚姻问题。

470后农村夫妇情感重新萌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情报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他们开始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发现一切都是新鲜的,就像久旱之后的雨,被封闭和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发泄的地方。

随着聊天软件的普及,他们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感受告诉陌生的网民。一旦他们遇到“知心朋友”,他们就会失去控制。

整个生命只有半辈子,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庭。即使他们缺乏情感基础,这仍然是一种命运。后半辈子最重要的事情是互相照顾,一起保护婚姻。

三十年前,在我老家的江淮平原,红薯曾是盛极一时宝物。从栽种到收获,红薯的丰收带给人们说不尽的欢乐,也由此留下太多抹不去的记忆。

记得当年,红薯秧苗一把五分钱、一毛钱的样子,一亩地差不多不超过五元钱,就能买来足够的秧苗。栽种红薯时,先是一沟一沟打好垅。遇到缺水的天时,只好提上水桶,栽一棵秧苗,舀上一勺水浇进凹坑,趁土洇湿时,双手向中间聚拢,将秧苗裹在中间成一个鼓包即算栽好一株。如此一株株栽下去,一亩地四五人搭手,大约要半天时间才能完工。

红薯苗长成后,就要不间断管理了。从秧苗泛起新枝开始,就要时常垅间除草;到了中期,还要逐棵翻秧催长。最后起获时,要将株株缠绕、盘根结错的红薯秧砍去,收拾起来特别费力。清光红薯秧后,一墩墩几欲崩裂的红薯才裸露出来。起红薯时,多用三个齿的抓钩,还要有技巧,不然冒然下钩,很容易把完整的红薯抓烂。由于栽种时,不少人家施了很多麻油料,起获时挖出的红薯一个惊喜连着一个惊喜,最大的红薯有的个头像小娃娃,足足十来斤重。

收获的红薯,根据需求,会分类处理。准备越冬的红薯,选好后会用板车拉回家中,深藏至两三米深的地窖中,上面用豆草和棉柴覆盖,尔后柴草上再盖上厚厚的土,以达到密封保温的效果。剩余的红薯,一般要经过机械和人工削片后晒干处理。

晾晒红薯片是个劳心活。那时,家家多是将削好的红薯片,摆放在已经播种了麦种的麦田里。为了趁天色晴好,早早将红薯片收获家里,家家户户常常是挑灯夜战。夜晚的麦田里,你会看到,到处流动着星星点点的光亮,那是各家各户自带的油灯;或是赶上月夜,趁着月亮地,一家人手忙脚乱,加紧将湿滑的红薯片随手撒向麦田,再一一摆匀。

最背运的是,红薯片经过几天自然风吹日晒,快要干透时,突然遇上降雨天,那就麻烦了。家家就要抢收红薯片,白天还好,就怕夜晚突然起雨,不放心的人家,就要全家出动,打着油灯、手电,各家的大人孩子吆喝着,慌慌张张跑去麦田,抢拾半干的红薯片,那可是全家半年的口粮啊。

来之不易的红薯、红薯片,是清贫年代多数人家的保底食材。那年月,很多大人孩子,都曾因吃红薯吃伤过,就是见了红薯条件反射的胃酸,本能地抗拒。原因嘛,终究是因吃红薯吃得过多过频造成的。七十年代的乡下,我家和所有的农家一样,红薯是主粮,一过秋季,几乎天天吃,有时甚至顿顿吃。

那时一天的生活通常是这样的流程:早起生火,拉风箱烧开水,待水翻开,便将洗好的红薯用刀一块块剁进锅里,尔后在没有被水淹没的锅边,一张张贴上饼子;这些张贴的饼子,有时就是红薯面饼,有时是高档点的用发酵粉发的杂粮饼。这一连串动作就绪,盖上锅盖,继续生火,持续加热,约半个时辰,红薯饭就可起锅。

就着热气腾腾的一口锅,一家人图暖和,多半蹴在锅灶前,端起碗吃起红薯饭来。火候掌控得好的红薯饭,一块块吃起来甜滑稀溜、或干面清香,因品种不同,红薯饭的味道,略有差异。

红薯饭不仅能果腹,也间接起到生津解渴的作用。红薯饭味虽美,但是不顶饿,几碗红薯饭扎扎实实下了肚,外加几个红薯面或杂粮面饼,饱是饱胀了,毕竟养分有限。成年的壮劳力,随生产队男女队员,干了小半天活,早觉饥肠辘辘,肚子里咕噜噜像雷一样滚过。

生活清苦主要是没有油水,吃了东西不压饿。因了菜饭味道寡淡,人们多以化开的猪油与辣椒面调和,放适量食盐,用筷子略一搅匀,便成了一道鲜美的调味菜。为了便于吃这道"菜",许多人家的早餐馍馍特意制成了窝窝头。中间一个小窝,趁热将辣椒油挑进窝里,尔后揪一块窝头,蘸一蘸辣椒油,塞进口中,特觉刺激开胃。虽然有些辣,舌尖麻沙沙的,不得不呲溜着嘴。但接着还是要吃,辣并开心着,唯有辣味才能刺激味蕾的分泌,才会越吃越有味。

辣椒是那时简易便宜的佐料,又是最好的开胃品,人们自然钟情于辣椒开胃,以辣调剂寡淡的生活。以致那时孩子们口口相传这样的顺口溜:"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

那时候,不单红薯饭是主打,红薯片饭,也是常吃的早餐。仅仅是为了调剂,免得天天吃一样饭起腻,家家也惯常将红薯饭和红片饭换着吃。红薯片饭,是红薯削片晒干后储存起来,专供冬天吃的又一种主粮。

红薯片饭的做法,跟红薯饭的做法大体相似。先将红薯片用清水淘洗,待柴草锅里的清水微微开眼,将红薯片倒入,盖上盖,完全滚沸之后,以小火炖煮一袋烟的功夫,红薯片饭即告成功。吃起来,你会觉得清香微甜,喝上一口勾了面的汤,更觉爽口。

除了习惯把红薯饭、红薯片饭当早餐外,那时的人家,也喜欢把红薯做成类似今天的小吃。是怎样的制作方法呢?很简单:将一个个红薯煮至八成熟后,从锅里捞起,控干水后,待红薯晾凉,用菜刀将红薯切片,或直圆、或长条,凭自己随心切成片状,之后一一摊匀放在簸箕上,或是放在竹席上,经日晒风干后,储存起来,就变成冬天的一道口头美味。印象中,村里人给这种自制小吃起了个诱人的名字:"红肉干"。顾名思义,味美如肉,可当"肉"吃,真是缺啥想啥啊。但要客观说起来,"红肉干"吃起来,不仅干甜,且极有劲道,一点点放进嘴里咀嚼,越嚼越有味,越嚼越生津,甜度远比红薯饭、红薯片饭高得多。

清寒的日子,迫使人们把红薯视为秋冬季当仁不让的主食。平常的生活中,红薯的吃法多种多样。除了红薯饭、红薯片饭,日常也有一些信手拈来的吃法。比如,在锅灶里用做饭烧火的余烬,将红薯埋进去,不久就变成了焦黄松软的烤红薯;也有直接生吃的,在当年,男女老幼差不多把生红薯当成了别具一格的"水果"。当然,生吃的红薯最好是经过冬天窖藏的。这种红薯,经过地窖几个月地热的浸润,早已去掉了最初的生涩,吃上去爽口脆甜,真有一种水果的滋味。

吃红薯的日子,虽苦犹甜,苦中有乐。那时的人们,精神是淳美的,内心是充盈的。穷苦的日子,造就了人们的吃苦耐劳,决定了人们没有多余的杂念。因为大家的生活彼此彼此,各家的日子都差不多。无病无灾,能吃饱饭,有衣穿,生活安定,人们便很知足。

岁月摇转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里也好,乡里也罢,早已达到或超越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城乡的多数居民,都已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想想过去的贫寒,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常常安慰自己,当因种种愿望不尽人意,继而产生困顿、烦愁时,想想以红薯为主食的年代,一切精神雾霾理当烟消云散才是。

  一

 2017年,我扛着标杆在虽未建成但已是我乡最宽的公路路基上晃荡的时候,个人身上相继发生了很大的事和天大的事。

 很大的事一。我第一次驾驶汽车,死死抓住方向盘,眼看着那辆广播站的破皮卡斜向路沟。副驾驶上的强子吼:开!开!你往前开啊!直直的!你眼瘸么!

 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闷死了车。数年下来,每提到开车,强子就笑得尿裤子,我一般面目僵硬。直到前年我才考了驾照,之前没再摸车。

 很大的事二。作为如火如荼指挥修路的乡修路指挥部一员,我不幸赶巧了乡里组织到上海农村参观。很多年闷在穷乡僻壤从没挪屁股,人谁不想出去一趟啊,就是换换眼睛里的景物鼻子里的空气耳朵里的声音也好啊。党政办倒也征求了本人意见,但我因相信指挥部邢副乡长的暗示,以为还有更好的外出机会就留下了。结果让我惊醒:有好事绝不能拖,过了这村没这店。乡下老干们在上海的高楼大厦间穿梭的时候,我和老姚只好迷上了算卦。老姚是修路指挥部副指挥。天公作怪,参观的刚走,下雨了,就那一段时间不断下雨。午饭之后,我和老姚很悠闲,除了到处找漂亮妞理发,就是到郭家村找郭神仙算一卦。烟雾缭绕里,老郭摇摇头,敲敲油腻腻的矮腿小方桌,回答我:没桃花运。又倒吸一口气,指着卦书上一幅画说:你还两房家眷呢?我笑了笑说:按旧书算的吧?现在都一夫一妻上海,我心向往的顶级都市,直到世博会才成行,算了了一桩心愿。大事有教训:好事及早不及晚。

 很大的事三。我交了二套房的诚意金。当时确实没有买二套房的想法,只是要换房。最后,第一套房犹犹豫豫没卖成,第二套房交房日期拖了拖,又借了点钱(那时买房还能借钱),形成了手握二套房的大好局面。甜蜜的误会吧。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交八万诚意金的场面,不能忘记从乡里坐车战战兢兢穿越十公里大雾,挤进县城售楼处反复不能交下钱的尴尬。八万,发啊吉利数字是用无数成功案例堆出来的。房价大涨那时谁知道啊。

 二

 天大的事是什么呢?老婆死了。

 三十多点的人,谁遇到过这样的事啊蒙了哭,后悔,闹反正不正常了,怎么不正常怎么办。后悔是因为老婆出发前要在小饭馆吃顿团圆饭,要酸辣土豆丝之类,我没同意,还不耐烦:有钱吗?回来再说。还死到外地了。她单位组织出去业务学习,闲时到附近大江上玩,遇到开闸放水不知道,被冲走了。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地地道道的安全事故,当时的确没概念,让她单位上张胖子经理忽悠了。他妈的!老郭的卦就应验了。我年纪轻轻,不可能独身下去。

 我不知道怎么面对八岁的女儿星星。我怕她留下心理问题。从车上下来,我抱住等在门口的女儿,说:没说出来。女儿使劲抱住我,拍我的后背,好一会儿,又摸我的脸,什么也没说,也没哭。

 我表现得很脆弱,和母亲、女儿一起离开县城,回到老家去住,好久都睡不着。大哥陪着我。哥俩一起坐在一九七十年代的高背桐木椅上沉默寡言。土胚房低矮、黑暗、随和。猪圈里的鸡拉长喉腔寂寞地独唱,又长久地无声。兔子乱窜,在笼子里。我常感到黑漆大门的铁锁链哗啦一声。兔子红了的眼,像老鼠。哪里,努起的嘴一颤一颤,在西边东边的墙头,倏忽不见了。

 大嫂是重要的,给我想了很多办法。她租了一辆车,拉我去南山里找神婆子。神婆子沉声问:你们是自由恋爱吗?我低着头说:不是,别人介绍的。神婆子不耐烦了:好了!过去了!死了死了!就让我立正站好,用有力的大手急促地拍打后背、腿,使我久久疼痛、弯曲。好了!她大喝一声。

 天黑下来了。

 回到家里,大嫂敞开暖瓶的木塞。我坐在桐木椅上不停地喝水。神灵的水。七天以后,我感觉真好了些。很奇妙啊。

 回到县城家里,母亲一通忙碌。屋里昏暗的不行。晚上睡觉,母亲把女儿从她的床上安排到我的床上。星星很懂事,早早躺到她的被窝里,一直看着我等着我。可怜的小家伙,她只担心着我,而忘了自己的痛。

 邢副乡长和老姚来了,进屋先惊呼了一声:这么黑呢,屋里?吸了会子烟,老姚不客气地仰起头说:明天去上班吧,时间很长了呃。

 三

 我表情非常严肃凄凉地去上班,坐在指挥部窗口发呆,一只衣衫不整的麻雀在树枝上乱唱不停。老姚一巴掌拍到腰背上:挺起来!都知道你遇上了事儿,有必要吗愁眉苦脸?我只好笑了笑,心里却骂:狗种,没同情心。对他也没有生气的理由。这么多天下来,笑的动作真得是没有了

 老姚扔过一支红塔山试探:该找就找,别耽误事儿。又说:挑人重要,条件简单的。我想不表示,又觉不妥:听你的`!听你的!老姚很满意就说:没结过婚的最好。我心里就定了老姚给的目标。

 另一侧正翻来覆去算账的邢副乡长撩了撩眉毛,也咳嗽着说了些意见,主要是不能框死标准,并认为经济条件是第一位的,舒舒服服过日子是真的。我深以为然,不知不觉地点头。邢副乡长便吭吭唧唧漏了个口风:小姨子的闺蜜,县粮食局的。之后的情况模糊不清,似乎有个女儿。

 老姚直抽烟,伸胳膊将烟一伸一伸在烟灰缸凹槽捋烟灰。

 好朋友兼大胖子、知己、谢顶者、中心校不教课、爱转单眼皮小眼睛的初中老师张昆明来了,喘了会子粗气,说:我说,过去就过去了,啊,事儿都出了,没用。看邢副乡长从口袋里摸出手机往外走,就抓紧说:邢乡长,晚上坐坐,不是请你啊,为齐军!又看老姚。老姚说:去去,一定去!

 这没办法,我醉得迅速、直接,具体表现是胡言乱语,想把憋了大半个月的话补上,这也即将成为我十年来酒后的重要特征,类似于精神不稳定、梦游,过后遗忘很多,把应该做梦虚拟的事儿都现实化了,说明白点,就是酒后如同做梦,乱七八糟,该骂骂,该哭哭,心理负担为零,得罪人不自知。现在,我朋友来往的很少了,包括同学,和这次醉酒开启了惹人模式有百分之九十的关联度。

 邢副乡长沉默地看着我,老姚笑嘻嘻地看着我。圆桌慢悠悠转得像陀螺。张昆明发表了热情讲话:请邢乡长讲话!邢副乡长说:还是让燕子说。

 燕子是张昆明带来的女同事。当时面目不清。

 嗡嗡嗡,嗡嗡嗡。房间的墙壁一会儿窄一会儿宽,半裸的人像画斜挂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电话铃铃铃,铃铃铃,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一会儿像我的,一会儿像燕子的。

 燕子说;齐军哥醉了,心里难受,我太理解了。我就配合地呜呜哭起来。邢副乡长扁着头说:燕子,关键时刻,咱要说有把握的话;齐军,今天是这样一个场合,你也要给燕子留面子。我不做声了,后面的时间就是和他们猛灌一通水或者酒。天也黑了,夜也深了。

  天终于黑了。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海面上黑鸦鸦的,唯有靠维多利亚湾那边依稀可见貌似游轮的丁点灯光;如弯弯娥眉一样的残月,在钻出云层后不久就不知了去向。还是商家聪明,在这节日前后开足了马力,强烈的灯光将酒店照得如白天一样的雪亮。

 蜿蜒的海岸线,生长着无数来自热带雨林的细叶棕榈,形似一把把没有打开绿纸伞直插在海岸,又像一个个警惕的哨兵凝视着茫茫的海面……

 难得一回举家同行的快乐之旅,海滨浴场的合家欢;这也是南迁以来第一次参加这样家庭式度假的浪漫。

 从浴场回到酒店正值晚餐的时间。按照我的提议,不点大鱼大肉,更不赶时髦吃那些腻人的海鲜,各取所需的好,就来一次家庭式的自助餐。呵,全体通过,一致欢迎。

 端午节到了,善于精打细算的商家最知道在这个时候赚一把。这不,那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馅料,五彩线扎的粽子如鹤立鸡群似的摆放在玲琅满目的点心当中,还有平时少有的艾叶水煮鸡蛋也在不锈钢的酒精蒸里热气腾腾。

 还是女儿心细,见我驻足凝神的看着,似注意到我的心思,所以就专门要了一份,不但可以渲染下过端午节的气氛,也可以趁此尝尝鲜。

 在这粽子甜绵棕叶绿,艾叶飘香鸡蛋黄的季节里,能体验盛世中华的祥和,阖家团聚的欢颜,乃是天之赐福,祖上修来的善缘。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阖家欢乐的时刻,我想到还在老家的母亲,绵绵的思绪又将我带回那个儿雏母苦的童年……

 六十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农村,是出了名的穷,别说吃上包粽子,相类似的节日能饱餐一顿就是万幸。那时过端午节,村里人很少会包粽子吃,最多也就为了自己做顶梁柱的老公抓一把艾叶,将平时如宝藏一样珍藏起来的鸡蛋拿来做一碗艾水鸡蛋汤,为泥里水里打拼了半年的男人除除湿,驱驱寒。而我母亲却不同。年轻漂亮又贤惠的妈妈不但要服侍好公公婆婆和爸爸,更加疼爱她的儿女,哪怕是平时不吃不喝也不能让孩子们白吃个“囊想”(方言:梦想的意思)。

 每逢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就会很早起床,拎着竹蓝,牵着半梦半醒的我和婶婶大妈哥哥姐姐们一起,去家约莫十五里地的山上挖草药,镢艾棘,剪粽叶,刨食辛。

 这是濓河上游著名的磨刀石坑,从坑口进去就是一条长达数千米的峡谷,峡谷两侧是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峰,因为缺少阳光的照射,这里生长的几乎是喜阴爱潮耐寒冷的灌木和草本类物种。蒹葭、麻竹、蕴竹(粽叶竹)、草菇和艾棘等生长最为旺盛。

 一跨进山门,那漫山遍野的粽叶随即映入眼帘,艾叶,粽叶的飘香氤氲于整条峡谷,甚至漫过山梁。长大了我才知道,这条峡谷如一台天然的巨型空调,一年四季不断的为下山下的县城输送着清新且带着负离子的新鲜空气。这清新的气息与这峡谷的绿互成体系,又与这谷底淙淙的溪流融为一体,如若长期生活于此,保你益寿延年。

 看到峡谷的风景,想到粽子的香味就有点如痴如醉,瘦小灵活的我顾不得蒹葭、荆棘的割面和羁绊,急切地朝粽叶竹多的小溪岸边钻去;为不让母亲受累,我总是嘱咐母亲跟着我的后背,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要保护好母亲,我愿意当妈妈的开路先锋。每当母亲从我手里接过我递来的一把把粽叶,在她甜甜的笑靥里似乎蕴藏着几分发自内心的欢欣。

 “生个丫头是玫瑰,添个儿子是宝贝。”母亲常常为我的天真伶俐,善解人意而赞赏不已,也曾博得同族长辈们的关注和认同。

 这一个上午我们没有白辛苦,看见大妈婶婶哥哥姐姐都和我一样满载而归。回家后,母亲将采撷归来的艾棘,粽叶连同那些草药一一清洗干净,然后用砖块将粽叶压平,用绳子扎成一摞一摞的,用清水浸泡着。端午节前晚,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然从楼上提下来一布袋的`糯米,浸泡在经过滤的杜鹃灰水(取代食用碱)的木桶里足有半桶。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母亲从自己的口粮当中一口两口节省下来的。亲爱的妈妈——我善良的母亲,怕的就是在这样的节日让我们挺不了众而伤及孩子幼小的心。真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未成人啊!

 次日一早,东山的晨曦尚未显露,母亲就匆匆的出了门,到濓河岸边,砍来几支上乘的棕树叶,再将叶子均匀地撕成线条状,逐一的在椅子靠背上挂好。母亲端坐在椅子上,手里拿起两张粽叶,窝成尖尖的小脚,用陶瓷匙子把泡好的糯米小心翼翼的填进去,随即用拇指挤压塞紧,再轻轻下压周围的粽叶,包牢,并用棕叶丝线扎紧,一个个等腰三角形的粽子就在妈妈灵巧的手中诞生。

 在每年的端午看母亲包粽子,是我人生中最深的记忆之一。懂事以后,每及端午我就会想到飘香的艾叶和香甜的糯米粽,从这件看似并不起眼的生活小事,我却深深地感悟到了母亲这种任劳任怨,慈爱有加的优良品格和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因此让我受益整整大半个人生。

 母亲包的这种等腰三角形的小脚粽,形状酷似旧社会女人的小裹脚,我想,这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俏丽的“美人脚”粽子吧。

 等粽子包好后,母亲又细心地将一个个粽子线头找出,每五个连成一扎的放入早已预热的前锅里,然后根据粽子的高度倒入过面的水;后锅头比前锅头小,母亲将早已晾晒干透的艾叶连同先前煮熟去壳的鸡蛋一起放入锅里,这是专为爸爸熬制的艾水鸡蛋,让家庭的顶梁柱——爸爸得以一年就这么一次的除湿驱寒。

 这灶前的木柴似懂得一个弱女子的心思,依照母亲的意思,不用吹气地呼呼燃烧起来,且火力愈来愈大,使得这两口黑黑的铁锅很快就吱吱吱吱的唱起歌来……

 熊熊的火焰舔着锅底,灶堂里红红的火光映照在妈妈慈祥的脸上,也同时燃烧在我幼小的胸膛。这满锅的粽子包裹的是慈母的对子女的爱,是一位没有文化农村妇女坚毅与忠贞的表达。

 在温饱都不能保证的童年岁月里,这粽叶的清亮,艾水的飘香,飘出的是母亲对儿女的疼爱和希望;飘出的更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那时,读书是乡下孩子完成凤凰涅磐的唯一出路。我在这片片粽叶包裹的母爱之中茁壮的成长,最终没有让亲爱的妈妈失望。就在那个艾叶飘香的季节,我顺利考入了初中,从此迈入了渐渐改变命运的人生征程。

 那一张张青青粽叶,传承着母子淳朴的情愫,也记录着一个又一个离我远去的岁月。

 经军营的锤炼,大学的熏陶,我终于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历经半个世纪煎熬的母亲,已经霜染鬓发,老眼昏花,可我却第一次看到母亲望着我露出恬静而缀满春风的笑容。是的,妈妈呀!时光跨过了俩个世纪,但您的恩情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让儿孙们忘记;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之所以能从一颗幼苗长成参天大树,那是因为您优良的品德升华了我的灵魂,更是因您的慈爱浸润了我的人生。

 如今在城市里,每每端午节还没到,市场上就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粽子。我想,母亲再也不用担心儿孙们没有粽子吃而挺不了众,也不用当年那样辛苦的往山上跑了,看到那绿衣包裹的粽子,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就会情不自禁的将思绪带回到那段最困苦的,又是有妈妈疼爱的最幸福的童年……

 望着眼前这一串串精致的粽子,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了耄耋之年的妈妈又在老家的山上步履蹒跚、忙忙碌碌的身影。

 “母亲不为粽叶和艾棘,而是在我们姐弟的陪同下,祖孙五代故地重游,寻找妈妈当年留下的足迹。”,电话里,姐姐告诉我。

 深情的思念总会夹带着一段难忘的回忆,幸福的今天又岂能将过去的苦难忘记!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尽管说打拼仍然要靠自己,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祖辈为后人夯实的根基。

 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没有绝对的一代更比一代强,但只要能承前启后的不息奋斗,就能对社会、对家庭尽一份义务,做一点贡献。我相信,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会打心里欢喜……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走过乡间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过乡间作文1

 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对一个人或对某种事物有感情是什么感觉,可我现在懂了。

 每逢过年,我们都会开车或坐高铁去看望居住在河北老家的爷爷奶奶,在我七岁那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去了河北老家,那时的爷爷身体健康,虽然听力不那么好,腿脚还是比较利索的。

 每次回老家,我都特别高兴,因为一回老家,我想吃什么玩什么,爷爷、奶奶都会满足我。刚到家一会儿,我就一边跑一边跳的跑到爷爷跟前,拉着爷爷让他开三轮车带我去外面玩。

 爷爷笑呵呵地扶着我坐上三轮车,我说:“爷爷咱们去种有蔬菜大棚那个地方玩玩吧”!爷爷清了清沙哑的嗓子说:“好,我带你去玩,看看大棚里种的什么菜”。

 家里离蔬菜大棚有一条不宽的乡间小路,乡间小道路面有些坑坑凹凹,坐在三轮车上能听到电动车咯吱咯吱的声音,就好像是音乐伴奏一样。

 我唱着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的七十年代的老歌,很享受很放松地走完那条小乡间小路,就到了蔬菜大棚地。在蔬菜大棚地玩了很久,爷爷说:“该吃午饭了,我们回家了”。我像不听话的小马一样围着大棚转圈跑,还给爷爷卖萌撒娇说:“不走不走,再玩一会吧”。爷爷还是笑呵呵的说:“那再转一小会儿吧。”

 回家的路上,爷爷开着小三轮车,我还是坐在后面唱歌,这回唱得不一样了,我教爷爷唱零零后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爷爷从来不唱歌,被我“逼得”硬着头皮跟着我唱,唱着唱着就跑调了。把我笑得前俯后仰的大笑。

 唱着笑着,我突然停住了。爷爷还沉浸在歌声中,赶忙问道:“怎么了?咋不唱呢?下一句是啥?”

 我指着前边大声问:“爷爷,前面有一片黄幽幽地金灿灿的那是什么呀”?爷爷顺着我指的方向那里看了看,笑着说:“这是向日葵,现在瓜子还没长成熟呢。”

 爷爷又扭过头,亲切地问道:“你想吃吗”?我瞪大眼睛说:“我想吃,但我更想要那个向日葵的**大圆盘。”70多岁的爷爷听了,停下车,慢慢地下了车走向走到向日葵跟前,伸出那双粗糙却很温柔的手把那个最大的向日葵盘摘下来送给我,当时我很开心很好奇也很感动。因为向日葵上面那么多小刺,爷爷为了给我摘向日葵,竟然不怕把手扎疼。

 因为爷爷现在患了老年痴呆,有时候连人也认不出了,今年回家爷爷虽然还能认得我,但是以后再也不可能开着小三轮车带我去玩了。

 每次走过那条乡间小路,就会想起爷爷带我去玩的一些温馨画面,好想回到过去让爷爷再带我一起去玩,可是这些只能是个美好的回忆了。

走过乡间作文2

 那一年假期我回了一趟乡下,因为住的时间太长以至于我对周围一成不变的事物渐渐的感到厌烦。不管是朴素的小瓦房,还是长满青苔的小石阶;不管是可以看见游鱼细石小溪流,还是那一亩亩的稻田;不管是那用稻草铺垫而成的牛棚,还是那长满如同相思豆果实的小树,都丝毫不能吸引我的眼球。因为它们在我眼中是如此的平凡,平凡到让我觉得它们没有能力来为这个小乡村增添风采。

 那个时候,我甚至有点绝望的认为——这个小村庄没有美,哪怕是一点纯粹的美也没有。在这里,我无比渴望找到一种华丽的、能足以震撼心灵的美,但呆在这里那么久,我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完全是那么的不切实际。

 在这个淳朴的小村庄,怎么可能找到具有震撼力的美呢?

 傍晚时分,因觉得呆在院子里无所事事而感到自己的生活十分空虚,于是便找了一架竹梯把它架在墙壁上准备爬上屋顶等奶奶从菜园里回来。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使用竹梯了,难免有些担心自己在攀爬上去的过程中会不会失足摔下来,于是便小心翼翼地跨过每一格梯子。

 爬上屋顶,有一些瓦片都松松垮垮的,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落脚,而且也因为不久前下过雨而使瓦片有些湿漉漉的。蹲坐在屋檐上,双手抱膝,下巴抵着膝盖,眼珠子滴溜溜地转,希望能发现一些在这小村庄里的华丽之美,可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啊,于是便有些失落地把头埋在膝盖里。虽然是早已预料到的事,但心里还是抑制不住地悲伤。我必须要找到淳朴的乡间之美。

 是日落的的时候了——

 如往常一样,日落的'余晖浸染了半个天空,那是一种非常亮丽的橘红色,也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橘红色。可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次的日落跟往常有那么一点不同呢?哦,那是因为我感受到了这次日落所带给我的温暖啊。这橘红色的温暖和翠绿的小山坡融为一体,是一对近乎完美的搭档。这种温柔使小溪潺潺流水声变得更为柔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犬吠声也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但却仍然苍劲有力。

 如痴如醉的,仿佛我眼前的景色是一幅动态的画。背景是属于暖色调的橘红色,也是这幅画的主体部分;作为主导作用的便是那略微残缺的夕阳,为辅的便是那柔和的流水声和犬吠声,以及偶尔拂面而来的清凉的习风……

 我的心里却是无比雀跃着的、激动着的。因为我找到了属于乡村的淳朴的华丽之美。我内心不禁哼起了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笑语写在脸上,歌声还在飞扬,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2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