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闺怨诗

李白写的闺怨诗,第1张

《春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一位**对出征在外的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景交融,尤以“春”字一语双关,最为令人拍案叫绝。古典诗歌中的“春”字,往往一语双关,既有春天之意,又可用来比喻男女之爱。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李白的这首《春思》: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的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是起兴之句。相对于一般诗歌中仅以简单的景物起兴,李白是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景物起兴,这就显得别具一格了。即当燕地的草还是碧绿的丝状时,秦地的桑树已经长出翠绿的树枝了。“燕”,河北省北部一带,这里泛指征夫所在的北部边地。“秦”,则指陕西一带,这里指思妇所在之地。根据地理位置,可知燕地草木生长迟于秦地。

  根据“春”字的一语双关之意,这里的思妇见春草,实则是在思念征人的归来。而见春草而思归,早在《楚辞·招隐士》中便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描写。可见李白这里是化用了《楚辞》语,且不着痕迹的将思妇的感情活动,以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可见李白高超的艺术表达功力。

  接下来的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则是依据开头两句中的两地春光,再次从两地的角度写起。即当远方的征人开始思念故乡,盼望归来的时候,远在故乡的妇人,早就因思念而断肠了。按正常思维来说,丈夫及春怀归,思妇应该感动欣喜才是。但实际情况,两人并没有联系,思妇不知丈夫及春怀归,她所知的就是日夜对丈夫的思念。可见李白这样写,将思妇内心的感情推到了巅峰。

  最后两句“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刻画了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思妇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与你春风素不相识,为何你要吹进我的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因“春”字有一语双关之意,所以春风既能暖人,也能撩人。思妇的愁思在春风中作结,和开头中提及到的春草、春树也彼此呼应。

  综观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表达情感上却丝丝入扣,将思妇各种复杂的感情,通过浅显的意象表达的淋漓尽致,足以证明李白的艺术表达之高超。而“春”字的一语双关,其实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意象:**、春日、翠楼、杨柳

意境: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3]

全诗结构诗人使用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作用是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出自《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

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