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分析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分析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有古有今,自己选吧。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赞美了前线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深闺**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

  前两句写守边将士英勇报国,战争场面慷慨悲壮,极其残酷: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唐军将士人人宣誓要横扫匈奴,个个奋不顾身一马当先;五千身穿锦袍的精锐部队,全部战死在北国的疆场上。

  后两句写无定河边的白骨,是春闺**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亲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怜呵,将士们的白骨堆积在无定河边,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依然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与他们相依相伴。

  后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对照,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生,用意工妙。情深词苦,感情凄楚,凝聚了诗人对牺牲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读来潸然泪下。

  作者:陈陶(约812—885),字嵩伯,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作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人。诗人早年游学长安,精究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漫游名山。唐宣宋大中(公元847—860年)年间,隐居于洪州西山,终生未仕。工于乐府,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求道学仙之作。本诗是其《陇西行》四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残酷的现实与**的梦境交织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为传世名篇。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一、评点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首章追忆往昔,从先死者发想,创业未成,死而不已。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境界与此类似。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气概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前小序,交待写作背景及缘由。

“旋围解”说明小序是补写的。

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次章头悬国门,末章取义成仁,皆由“断头”二字起。

“创业”一句回首平生,表情无限。此二句实写,以下转为虚写。

“旌旗”借指部队,“阎罗”借指反动势力。此二句表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死了斗志犹存,其精神足以惊天也,泣鬼神。“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猛烈高亢,笔力千钧。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次章面对当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与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异曲同工。

“烽烟”借指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引用汪精卫《狱中杂感》成句。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之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原为具民族色彩的行为方式。以捷报当纸钱来抒写将军的愿望,壮而不悲。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末章思绪驰向未来,宣言甘为信仰献身,预言革命必将胜利。此章与裴多菲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相得益彰,可互为参照进行阅读。

主动献身,心无贰志。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前两章“百战多”“烽烟正十年”相呼应。“应有涯”表明对战争的态度:“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语出《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最后一句勾勒革命胜利后的美景,是向往,亦是“取义成仁”的必然结果。

二、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三、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关于练习

一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的角度不同,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背诵这三首诗。

本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首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一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气概。

次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期盼人民解放的革命情怀。

末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

二“泉台”“阎罗”都是旧时的迷信说法,事实上并不存在,诗里为什么使用这类说法?第一章的后面两句诗说:死了也要集合旧部革“阎罗”的命,这跟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之类的话相比,效果有什么不同?

大气磅礴!!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 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 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 以儆效尤。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 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 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相同点:都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

不同点:

1、表现的感情不同

《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

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梅岭三章》: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扩展资料

《示儿》赏析: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

 教学设想

 一、领会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崇高的献身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运用借代、借喻和引用的手法,把现实、想象和理想来,表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

 三、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节奏、押韵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这节课,我们学习陈毅的诗《梅岭三章》。梅岭就是大疫岭,"五岭"之一,在江四、广东交界处。三章,指诗歌三首。梅岭三章是写梅岭山区的三首诗歌。"章"字从"音"从"十","音"表示音乐,‘"十"表示完满,完足古代音乐一曲叫做一章,因而"章"也指诗歌段落,后泛指文章段落。

 二、分析小序。

 时间:1936年冬。地点:梅山。事情原因:"虚不得脱"。"得诗""留衣底"是为了以诗作遗言,表现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决心。

 得:①能愿动词,能够;②完成。伏:躲藏。莽:密生的草。旋:不久。

 三、教师范读全诗,正音。

 1三首诗形式上独立,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每首诗各有侧重,指名朗读第一转后,提问:第一句"意如何"是向谁发问

 "断头"是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向自己发问。

 "创业……""创业"即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要经历无数斗争,而即使牺牲也要人"泉台""招旧部"一起"斩阎罗",提问:这里的"阎罗"是什么人反动派这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现实,提问:除了现实,哪些是作者的想象"旌旗"指代军队,"去来台""招旧部""斩阎罗",作者将想象句现实结合。在这三点中"去"’"招‘""斩"三个动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2自读第二、三首诗。

 1)第二首说"南国烽烟正十年"从1927年"八一"起义,到1936年恰好十年,"烽烟"是用与战争有关的事物来指战争,是借代用法。第二首与第一皆有没有"照应"之处

 "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吴国伍子胥的典故。第二首诗中哪一句话是想象表达什么内容"捷报飞来当纸钱",想象胜利的喜讯连翩飞来,希望幸存的同志用胜利的消息祭奠自己,表达乐观主义精神。

 2)第三首诗"投身革命"表明了作者主动、积极的革命精神。

 提问:以下又怎样表现了作者的英明预见

 "血雨腥风应有涯","血雨腥风"借喻敌人对革命人民的镇压,"有涯",作者预言"血雨腥风’协有休止的时候。与第一首"断头"句照应的是哪~句"取义成仁今日事",杀身以成仁,是孔子的话,舍生而取义是孟子的话,两句连用,都指为信仰而牺牲生命,此处引用。全诗思想感情发展到顶点的是哪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意思是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

  四、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多样化: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2全诗七言绝句,偶句压韵,各押uo an a三韵。

 五、背诵全文。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中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习重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积累语料

 学习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具:

 录音机、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1、听读小序及三首诗,注意听清重音与语调。(用录音机放录音)

 2、朗读全诗,回答: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小序交代了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诗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原因,写作意图。从容、镇定、留诗衣底, 表明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诗人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三首诗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共同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与革命精神。三首诗各侧重于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断头”一句统领全诗,第二章的“头悬国门”,第三章的`“舍生取义”都与这一句相呼应。

二、本课时小结(略)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诗。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中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习重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积累语料。

 学习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具:

 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教师范读第一章,并指导朗读

 第一句以设问开头,结尾要用升调,要读出疑问语气,“断头”、“意”二词要读出重音。第二句要读出肯定语气,用降调,突出“艰难” 二字,要读出“创业艰难”的感慨。第三、四两句要读出那种死而不已的悲壮之感,突出“去”、“招”“斩”三字,特别是“斩”字要读得斩钉截铁。

 学生各自朗读

 揣摩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里的字好不好为什么(通过朗读品味)(幻灯片投影)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招”,鲜明,有气势,有感召力。“收”,有动作但欠声势,比较平淡;“率”,没有招集过程,显得突然;“集”,意与“招”同,但读起来不如“招”响亮有力。

 “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猛烈高亢。“杀”,褒贬不分,色彩不明;“伐”,用力太过;“打”,于诗意不合。

 讨论 有人说这首诗,又是泉台,又是阎罗的,都是一些迷信的说法,便按照这首诗的意思给后两句改成了“就算死也不暝目,誓与敌人斗到底”,你觉得怎样,说出一两点理由。

 提示 诗的语言和抒发感情忌直白,讲究形象、含蓄。这样一改就不是诗而是口号了,原诗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非常形象,“阎罗”运用借代的手法含蓄地影射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学生各自反复诵读第一章,体会品味,背诵第一章。

 2、学生齐读第二、三章。

 学生讨论朗读的重音、节奏和感情,教师加以校正。第二章重在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重在对自由的向往和必胜的信念。

 (以下用幻灯片投影)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

 “须”字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的责任感,“必须”报效祖国,为国家民族的解放献身的革命精神。

 “飞”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飘”,速度太慢;“传”没有形象感,引不起读者的想象;“交”,令人想起“交差”、“交付”之意,与诗的整体意境不合。

 “投身”表现了积极、热情和主动的革命精神

 学生分别朗读体味。背诵第二、三章。

二、总结

 本文哪些词语或诗句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和音乐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1、准确:前面品析过的词语

 2、凝练:诗中典故的引用和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

 3、音乐性:压韵,语序的倒装

  三、积累与扩展

 1、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裴多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积累诗中所用的两则语料。

 “此头须向国门悬”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取义成仁

 孟子:舍生而取义

 孔子:杀身以成仁

 文天祥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课外作业:

 1、剪辑《江姐》《刑场上的婚礼》就义前的场面,让学生观看。

 2、学生收集绝命诗,写作“生命的最后一刻”。

 课外活动:

 诗歌朗诵

 作业:完成油印练习

 后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8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