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有感

《偶然》有感,第1张

徐志摩的诗最熟悉的还是《再别康桥》。《偶然》这首诗还是第一次读到。

无论是再别康桥还是偶然,都能从他的诗里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失意的情怀。康桥,它真的告别的只是那座桥吗,还是那西天的云彩,还是那些水底招摇的油油的水草还是他偶然才看到天空里的那片云也许是,也许都不是。

飞机失事时,他才四十几岁的年纪!当他向下坠落的时候,不知道他的心里是否在对林徽因说,抱歉了,终究还是没能参加你的演讲会之后,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了徐志摩,就像天空里的那片云,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他不知道的是,逝世之后,他的照片一直挂在林徽因的家中,直到林徽因去世。

偶然的相遇,偶然的演讲,偶然的飞机失事,偶然的走完了你的一生!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这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 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风趣的沙龙演说家、才华横溢的大学教师、思想活跃的自由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在留下细腻清灵的诗歌散文和完美流畅的建筑论著之外,也留下了充满活力的思想,从而使得世人在知道林徽音不仅拥有美貌和浪漫爱情之外,更多了解她还有智慧和学识,而作为女性林徽音的一生是幸福美满的,她忠贞于和梁思成的溪水长流,在友谊上和徐志摩、金岳霖诚心互助,事业上她才思敏捷、杰作频出。她开朗幽默乐观,无论是逆与顺,她都坦然处之,对世界充满关爱,她虽瘦弱但给你仍是健康上进、全身散发着即柔美又明媚的气质,她更是作为“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兼具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和西方自由主义素质的新知识女性的代表受到尊敬。

一生中有许多事情让人不可思议。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许多人,有的人几十年朝夕相对,却形同陌路、相知甚少;有的人不经意间相识相遇,却犹如前世今生,萌生出终生不渝的情谊。1920年11月16日英国伦敦时,徐志摩来拜访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当她的父亲和这两个年轻人亲热地寒暄、交谈时,徽因照例是端上茶点,在一旁听他们说话。她没有想到,这个肤色白皙、戴一副圆眼镜的青年,从此会闯入自己的生活。

随着与林长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和徽音也熟了起来。他发现,这个梳着两条垂到肩膀的细细辫子、像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不仅长得俊秀可爱,而且是个可以对话的朋友。就在这时时候,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徐志摩的感情来得迅疾而强烈。他认为,他对林徽因的爱是他性灵觉醒的结果,他对林徽因的追求是对爱与美及自由追求的最高体现;他大胆地表达这种情感是出于道德的勇敢,合乎人道的精神、新时代的精神。所以,他要结束与妻子张幼仪无爱的婚姻,以获得自己的真爱。 面对徐志摩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不知所措了。刚和徐志摩认识时,林徽因只是把他当作父亲的朋友。张奚若当初是和徐志摩一同到林寓拜访林长民的,他后来回忆说,林徽因当时梳着两条小辫子,差一点把他和徐志摩叫作叔叔。后来随着交往的深入,林徽因对徐志摩也产生了感情,尽管这种感情与徐志摩对她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她爱徐志摩广博的见识,独立的见解,奔放的性情,坦荡率真的为人。尽管徐志摩长她8岁,在年龄上是她的兄长,可在内心里她又视他为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孩子般的“真人”。她感激徐志摩为她打开了心灵的空间、生活的空间,她的精神在这种交流中得到了舒展和升华。她承认,她喜欢和徐志摩在一起,除了父亲之外,她从来没有和任何异性说过这么多话。 毕竟林徽因只有16岁,所有的感情体验,包括慌乱的眩晕、喜悦、害怕、羞涩、疑虑、担忧,对她来说都是第一次。她还不太区分得清,在她对徐志摩的感情里,有多少是友情,多少是异性间的倾慕。也许,本来这种种情感都是互相纠缠在一起的。最初的慌乱过去后,林徽因沉静了下来。面对自己的心灵,面对自己真实的向往,幻象消退了,愿望清晰了,她沮丧地对自己说:这怎么可能呢?她难过地反省着自己:当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可能跟他无顾忌地交往,自己怎么可能去做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

十六七岁的林徽因在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听从了理性的召唤,她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人生沉静而完满。她郑重地珍藏起了徐志摩的情感,对这份美好的情感她永远报以深情的凝视。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情谊,她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挚爱。 徐志摩在思念、恋爱、失望和希望中辗转。他开始写诗了。星月的光辉让他感动得落泪,泠泠的溪水让他体会到寂寞,薄霜满地的树林让他倍觉伤感,强烈的无处可宣泄的各种意念燃烧着他,诗行铺满了一页页稿纸。

徐志摩的《偶然》,是写给林徽因的一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从30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响。她写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对徐志摩《偶然》的应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迹的坦陈:

你舒伸得象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象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象个千辨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

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

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

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

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

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

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

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节奏感和旋律感。

徐志摩在《偶然》一诗中通过对画面的精心描画,融情入景,以象明志,使景、情、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厚的意境。

这样,既使情感得到了深沉的表现,避免了情感的滥化与表面化,又使自己的人生洞见得到了形象化的传达。

本诗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了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他以一种口语化的语言,创造出了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较好地表现出了诗人不迟滞于物的哲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2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