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大海其实暗波汹涌,沧海上也可吹着笙,跳着踏歌舞,三生三世的月亮有阴晴圆缺,而我们在一起的时刻也会经历着悲欢离合。
“静水流深”是静水深流的倒装句,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跟“人不可貌像”的喻义相近。
“沧”指沧海,“笙”是一种乐器,“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舞蹈。喻义即使环境艰难也要保持乐观的精神。
出自《聊斋志异》,一个迷恋上尘世男人的小狐狸精说的话: 长街亭 ,烟花绽 ,我挑灯回看 , 月如梭 ,红尘辗 ,你把琴再叹。听弦断 ,只恨别离难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 ,一朝悲欢离合 ,用我三生烟火 ,换你一世迷离 。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和艺术境界是不平衡的。就文体来说,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述曲微如同唐传奇的篇章。它的文学成就,体现了出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而胜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创作特征。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央视开播了,又撩拨起无数中国人那一颗颗火热的“诗心”。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凝练。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打好这一文化“底色”,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是今天的教师肩负的文化使命。
“教师博雅”官方微信特别邀请《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开设“诗意中国”栏目,带大家共同领略中国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这颗“诗心”,终将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幼苗良种,芬芳我们的一生。
毕业季,在最著名的离别诗中
品味真挚友情
文 | 李定广
著名文史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三季学术总负责人。
离别诗词是古诗词中最大的门类之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大多写得十分感人。中国人本来就特别看重亲情和友情,加上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分别之后,再见无期,所以在离别时人们特别不舍和珍惜,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见,在严羽眼中,离别诗是唐代诗人写得最好的四大类别之一。
“离别诗”,也可称“送别诗”,唐以后名篇特别多,如果从内容上区分,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送”友人,一类是“别”友人。如果从表达情感上区分,大致也可分两类:一类是“惜别”,一类是“壮别”。毕业季到了,在这里我们按照内容类别来“打捞”和品味若干首最经典的离别诗名篇。
第一类是“送”友人
题目通常为“送某某人”或“送某某人去某某地”或“送别某某人”。送友人,一般是友人走,自己不走,在城郊为友人送行,若设酒送行,又叫饯行。
第一首选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唐代大多数送别诗(包括王勃的许多首)都写得比较感伤。这首诗别开生面,友情深重而又开朗旷达,很受人们喜爱,成为千古名篇。第一联没有直接点明离别,而是描绘送别地点“长安”以及杜少府上任地点“蜀州”的地势风貌,为“壮别”奠定了基调。
杜少府是谁?作者与他有何关系?为什么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在第二联中作者给出了答案:“同是宦游人”。因“宦游人”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深化了二人之间的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尤其写出了大丈夫的洒落胸怀,有别于传统送别的消极感伤,境界宏大,情调豪迈,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第二首选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送别诗的名篇,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因为受人诬陷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托他给洛阳的亲友带个话,说自己的品德依然冰清玉洁,没有受到世情的玷污,更不会因为官场黑暗而自暴自弃。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比喻很妙,早在南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现代作家冰心的名字就来自这句诗。成语“一片冰心”常用来比喻人冰清玉洁、恬静淡泊的性情。
第三首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送别诗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被谱曲后,成为传唱的名曲,曲谱从唐朝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我们还能听到“阳关三叠”的悠悠琴音。这首诗是王维在渭城(今陕西省咸阳市)送别友人元二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县),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清晨雨过后,路正好走,旅馆前的杨柳依依留人,“柳”谐音“留”,正好折柳送别。已经喝了很多酒了,一杯又一杯,真的不想你走啊!但是没有办法,最后再干这一杯,因为出了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就让这杯酒载着我的友情伴你长行,让你不感到寂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情深长,情意绵绵。
第四首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李白很尊敬这位前辈。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在今武汉市送)友人孟浩然去广陵(今扬州市)而作。友人乘的船都已经消失在江面上了,诗人还久久不愿离开,一直望着江面,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挚的友情。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四大都市之一,何况在这阳春三月,李白很是羡慕。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出了暮春的扬州是天下之美,李白给扬州作了千古最大的广告,后人都因这句诗而非常憧憬这个繁华美丽的都市。
第五首选北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构思巧妙,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匠心独运,前人惯用“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来形容女子貌美,词人反用其意,以眉眼盈盈之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以人喻山水,仿佛山水皆有情一般。
词的下片写离情别绪和对友人的祝福,祝福友人此去江南,春光灿烂,生活幸福。这首词情意绵绵又富有灵性,比喻巧妙,新鲜不俗,自然真切,是送别词中的佳篇。
第二类是“别”友人
题目通常为“别某某人”或“留别某某人”或“赠别某某人”或“赠某某人”。别友人,是自己走,友人可走可不走,若友人也走(通常是两人在外地相逢又相别,各自上路),两个都离开,叫互别。
第一首选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高适与董大在外地相逢又相别,属于互别。此诗有别于传统送别诗的萧瑟悲愁,全诗境界阔大,语调豪迈,充满盛唐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开朗的胸襟。上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送别时的凄惨景象: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蔽了天日,云似乎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阳光也昏暗失色。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向南飞去。
在这样寒冷凄惨的天气里送别郁郁不得志的友人,诗人并没有消沉颓唐,而是以振奋人心的口吻劝勉朋友:此去你不用担心遇不到像我这样的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慷慨激昂的语言给予友人信心和力量,是此时最好的临别赠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常用来表达对朋友的信心和称赞。
第二首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赠别诗千古传诵,名气很大,也因此让大家记住了汪伦这个人。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即将乘舟离开,友人为了欢送他,用了踏歌欢送的民俗仪式,非常隆重。于是李白就以这首诗留别汪伦。“踏歌”是汉族传统歌舞,历代有所变化,唐代的踏歌是一群人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奏,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边歌边舞。
最后两句是表达友情之深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以水比情,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友情之深,桃花潭水有千尺深自然是夸张,诗人对汪伦的情意却十分真挚。全诗虽用了两个真人姓名,但自然天成,情深味长。
第三首选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是李白赠别诗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当时李白离开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些朋友来相送,李白就作这首诗送给朋友们。诗歌清丽流畅,洒脱飘逸,描写了人们欢送李白的场景,金陵酒肆中吴姬的热情和金陵子弟的好客,如在眼前。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信手拈来,已成千古名句,把难以表述的情感用源远流长的江水表达出来,使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留恋。此诗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颇有趣味,这里留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是“满店香”是柳花香还是酒香?二是“柳花”是不是柳絮,到底香不香?
第四首仍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留别诗,题目应读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某某吟”是歌行体裁的一种,“留别”是本诗的副标题。这首诗的题目又作《别东鲁诸公》,虽是留别诗,但只有结尾处“别君去兮何时还”提到留别的意思,全诗没有专门写留别之情,而是写梦中游仙的自由快乐,是一首记梦诗,又是一首游仙诗,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展示志同道合的友情。
全诗意境雄浑,变化多端,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分为三个部分,做梦前,梦境的描写和梦醒后。前八句写做梦前天姥山的峥嵘崔嵬。“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都是李白梦境中梦游所见。结尾写李白梦醒时的感受。李白的想象力和夸张在诗中梦游天姥部分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仙境的描写宏伟壮阔,栩栩如生。梦醒后,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李白感慨人生的失意。
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千古文人的骨气,体现了李白高尚的人格魅力。“摧眉折腰”已为成语。
以上挑选的是离别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我们知道了离别诗中“送别”与“留别”的不同类型,“惜别”与“壮别”的不同情怀。更重要的,是通过离别诗的诵读,去品味和继承中国特色的真挚友情。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长街亭,烟花绽,我挑灯回看,月如梭,红尘辗,你把琴再叹。听弦断,只恨别离难,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译文:站在长亭之外,望着夜空中绽放的绚烂烟花,我挑灯回望过去。岁月如梭,红尘辗转,你抚琴一再叹息。
听到琴弦断的声音,我只恨别离太难,表面上波涛汹涌的大海,实际上风平浪静,(我们)在海上吹着笙,唱着歌乘风破浪。
人的生生世世都如月亮般有这阴晴圆缺,而我们在一起的时刻也会经历着悲欢离合。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