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感隔离

什么是情感隔离,第1张

我发现我对很多事情没有感觉,逃避不好的情绪,身边的人觉得我很有亲和力,其实是我扮演出来的人设。真正对事情感知是麻木且冷漠的。我找心理师咨询了一下,他告诉我这叫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防御机制,就是情感和观念分开,对事情只有观念,没有情感,为的是在坎坷的境遇中,避免陷入痛苦的漩涡,保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权宜之计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冷漠的人,如何找回自己的感情。

1、尝试谢谢自己曾经的保护机制

情感隔离往往经历过很多痛苦,并且这些痛苦还很可能是源于小时候。那么对于还需要大人保护的小孩子面对痛苦,如果没有大人的保护的话他所能做的其实很少,是不是呢?因为小时候的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我们需要依赖大人才能生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为了生存就会本能的生发出一套保护自己的机制,可能这个机制现在来看并不是最好的,但对于小时候的我们这或许是保护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感谢它的存在,让自己得以生存得以长大。

2、要意识到,现在的自己长大了。

一个从小被绳子栓着的小象,如果它没有意识到自己长大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力量能挣脱绳子的束缚,那么它就会永远被绳子栓着。对于我们也是一样,小时候的我们能做的其实很有限,但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有能力也有资源去保护自己。能力也有资源去看看自己成长的经历,去重新解读那些痛苦的经历;去认识到那些并不是自己的错,去认识到情感隔离也仅仅是小时候的一种生存策略而已。现在我们长大了,这个策略不是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得学会慢慢的放下自己的保护机制,重新去塑造自己。

3、尝试和自己的身体取得连接

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取得连接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体上面。往往我们的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有一些表达的。比如,紧张的时候身体可能会紧崩,会心跳加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那么自然我们也就读懂了我们的身体语言。这些练习可以是冥想、可以是自己找一个完全放松的环境,尝试着放松自己的身体,从脚到头自己的注意力一步一步的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这样的练习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的敏感。这里也安利一本我看过很有收获的一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身体知道答案》。这里面就有放松身体的一些练习希望能帮助到楼主。

4、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

 隔离了自己的情感之后,我们对感觉会变得麻木,这个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而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得到表达。而压抑的情绪就会慢慢的堆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乘着自己心力不足的时候就会跑出来作怪。 而往往我们能合理的表达它们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被自己看见了,那么它们也就会变得没有那么大的坏力甚至是消失掉。所以楼主或许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去通过写作来疗愈自己。去记录自己当天的心里感受,并且尝试给这些感受命名。

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遇到自己难以解决并会使我们陷入焦虑的事情时,使用情感隔离,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

这是情感隔离的成因和作用。但是,被隔离的情感(事情)不会凭空消失,隔离只是作为一个缓冲的中介,问题总要解决。 

所以,不要过分依赖情感隔离,否则久而久之会养成喜欢逃避的坏习惯。要勇于正视自己的情感,一点一点地让自己重新进入情感之中。关键在于接纳自己。

告诉自己:“焦虑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情感的体验不会降低我的价值”、“我很难受,但事情正在渐渐转好”。注意,情感隔离只是一种工具,滥用是有害的,但也不应视若牛鬼蛇神,合理适度地使用才是健康生活的方式。

      在精神分析取向的防御方法中,首先讲到情感隔离,指个人在某种不愉快的情景中将自己隔离开,避免焦虑与不安。情感隔离是潜意识层面的,不为我们平常觉知到的防御机制。

        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相对原始的,不是很成熟的防御机制,但是原始不意味着就是不好,就是我们要摆脱掉的意思, 前一阵子疫情期间,曾奇峰和武志红对话中,身处武汉的曾奇峰老师在被问及有没有感觉到焦虑时这样回答,我感觉还好,可能我采取了情感隔离,曾老师的坦荡真实,纯粹的可爱。

    我次听课老师讲到一个心脏搭桥的老教授,他十分喜爱自己的小孙子,每个周末都要见这个孩子,孩子来他家,上窜下跳,吵吵闹闹,不一会,他的心脏就受不了了,于是他约定,孩子每次来只能玩一个小时,然后必须带走。这位教授他是研究心理学的教授,所以他懂得怎么意识化的使用情感隔离的方法进行自我关怀,如果他不懂心理学,那他可能要么想孩子想的很抑郁,埋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要么勉强让孩子一直在一边玩,身体撑坏了,躺医院里埋怨熊孩子太闹腾,埋怨孩子父母没管好孩子,影响自己的身体和心情,甚至破坏亲子关系。他做到了一种平衡,享受天伦之乐和自我身体保护的平衡。

        面对教育孩子的受挫,失落,抑郁,焦虑,当我们能够觉知到自己负面情绪已经出现快要Hold不住了,不妨让自己与隔离一段时间,交给其他家里人带孩子,为自己获得一些喘息的时间,我们自己先自我关怀,做点让自己更快乐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获得心灵的滋养,才可能有足够的养分养育我们的孩子,不要让自己透支,甚至枯竭,避免我们一不小心就控制不住负面情绪,攻击性向外可能伤害孩子或家人,攻击向内也容易焦虑抑郁伤害自己。我们有喘息的权利有享受的自由,请心安理得的安排上,你不必为此内疚,好妈妈不是724小时在线,好妈妈不在追求陪伴时间上,更在陪伴的质量上!要努力让自己身心愉悦,温暖慈悲,更好的爱自己和他人。

            看见即疗愈,一亩园和您一起,让自己身心愉悦,温暖慈悲。

回避型依恋的杀手锏—情感隔离策略

当我们遇到自己难以解决并会使我们陷入焦虑的事情时,使用情感隔离,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

情感和观念分开,对事情只有观念,没有情感为的是在坎坷的境遇中,避免陷入痛苦的漩涡

这是情感隔离的成因和作用。

被隔离的情感被不会消失,只不过是一个缓冲的中介而已。

过度使用情感隔离的话,就会养成逃避的习惯没有办法进入亲密关系。

体会不到自己的情绪,也无法体会到别人的情绪就是所谓的没有共情能力。

这个词跳入我的生活近一个月了,一个事情的处理我并不知道我是情感隔离的,被点破的时候我简直难以置信+难以接受!后来我反思了很久,似乎是明白了怎么回事。但是我并不知道我这么做,隔离了情感的背后我在保护什么呢?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啥是情感隔离?情感隔离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是指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或遭受重大的情感创伤,再或者情感卷入很深、难以自拔和感到非常痛苦之后,采用忽视、压抑和隔离自己情感的方式减轻痛苦。人,就是因为有情有义才称之为人,可是这些情和义可能会带来焦虑,为了减轻焦虑带来的痛苦,我们才要去隔离,为了能更好的活着。

分为两种,一种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另一种是觉察不到别人的情感,也就是缺乏共情能力。第二种,觉察不到别人的情感,缺乏共情能力。学了心理学有了一点点的意识后,有没有刻意去共情的时候呢?刻意的共情能不能不算情感隔离呢?这个问题很傻对吧,既然是刻意就不是真心的,我这么问的时候是在隔离情感还是隔离智商呢?

汤圆今天下午去找姐姐(我弟弟家孩子)玩,一直晚饭我去接她还不愿意回来,约定好再玩10分钟就跟我回家,我就坐在来等着她。到了十分钟,两个小孩还玩的起劲呢,被我一声一声的催着赶紧走。

“妈妈我还要再玩十分钟”

"不行,我们已经约定好了”

“就不嘛,那再玩5分钟”

“不行 ,约定好的事情不能改变”,我站在门口很不耐烦的看着她。

看到我坚决的态度,姐姐也不开心了,汤圆嘟着嘴巴磨磨唧唧的向我走来,走到一半转身回去要跟姐姐说点什么,姐姐一下把门关上了,汤圆显然被着突然的举动惊着了,停了一下下马上向我跑过来,我蹲下来接着她“没事宝贝,姐姐不想让你走有点难过,安静一会就好了”,本来没什么动静的她“哇”的一声哭出来了“我讨厌你,讨厌你,不要说话”,然后往我怀里猛地一趴,我差点向后倒在地上,我忍着心里的火气(本来等的就不耐烦了,现在想来可能是自己所谓的共情失败了比较恼火吧)“自己站好去穿鞋子”,她非要我抱着,“不抱,自己走”。

我觉察到她的情感了嘛?她没想到一向疼爱嫌让她的姐姐关了门,孩子的自恋思维会觉得是不是我让我姐姐不高兴了,心里很委屈的找妈妈要一个抱抱,我张嘴就是以共情的名义讲道理,把孩子那个自尊给捅破了,所以她说讨厌我,让我不要说话了。换位思考,你被好朋友关在门外了,正在伤心,听见旁边的人告诉你“她心情不好让她安静一会吧”,原来旁边有个人看到我被关在门外了,会不会觉得下不来台。当然,这是以我的视角来杜撰了孩子的心理,是我认为的事实。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我所谓的共情并不成功。刻意的共情,是做作,是典型的自恋行为。

其实,我只要把她抱在怀里,让她靠一会,比说千言万语都管用。

有些道理,好像听明白了,也只是好像,离得真正的明白,再到做到,还差得远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