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的爱情模式有哪些?

金庸小说的爱情模式有哪些?,第1张

  “侠骨”与“柔情”

  ———金庸小说的爱情模式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幅对联是一位书剑漂零的侠客在抒写自己的侠骨柔情,颇有点郁达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马,惟恐情多累美人”的味道,其实这是金庸用他的十四部小说名字的首字组成的,虽不能说对仗工整,倒也颇能表现金庸小说侠而情的气概。     

  “情”与“理”的冲突恐怕是人类生命历程的恒久冲突之一。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情”与“理”一直是被当作人性的两个方面来对待的,传统哲学围绕着对“情”与“理”的认识及其关系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如果能联系社会发展史来考察哲学发展史,就会发现一种很有意味的现象:在哲学上如果“情”能稍稍抬头,则社会往往显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反之则死气沉沉。

  当然,中国封建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了“理”总是要胜于“情”,这在宋代的大哲学家朱熹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人欲常相对”,“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我们且不评说朱熹哲学如何把中国传统哲学彻底精致化,把封建道德的最后一点能量都挤榨出来,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向后期的标志之一,只是想借此说明“情”与“理”、“人欲”与“天理”在传统文化本体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金庸小说里,“情”与“理”主要表现为人的本真生命与道德禁锢的恒久冲突,具体说来就是爱情与俗常规范的冲突。显然,金庸小说既没有表现出脱离中国文化实际的滥情倾向,也没有做抑情绝欲的道德说教,而是合理地张扬了人的本真生命,对传统的禁锢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理”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或是讴歌富有现代意识乃至恒久的价值的爱情,或是提供认识价值,使人引以为戒,把传统的爱情赋予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 从整体上看,金庸小说最大的成功之一是通过爱情描写而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毫无疑问,这种人生范式既是对传统的僵化、腐烂的人生范式的突破,又是一种诗意的人生,由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令狐冲与任盈盈、袁承志与温青青、陈家洛与霍青桐等人共同构建起的这种人生范式有着恒久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在一个禁锢封闭的社会里,敢于“携手走天涯”,本身就是对本真的生命之情的张扬,是人的感性与理性在理想状态中一种诗意人生。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融“水浒”与“红楼”于一体的人生范式,既是植根于传统文化深处的,又是为正统的封建观念所不容的,因为她把传统文化中符合人的本真生命的内在的合理因素张扬出来,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道德观念的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尖锐的冲突,并对其发生着撞击性的破坏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这一人生范式才对现在乃至未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在这种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之中,各人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无一相似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姑且把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分为理想型、补偿型、、未来型、庸俗型、变态型、无奈型、自由型七种模式。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是一种理想型的爱情,其纯净程度几乎超越了爱情的基本组成要素----两性之爱。同时,他们的爱情又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世俗观念、伦理道德乃至所谓的“正人君子”们对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爱情的扼杀,杨过、小龙女所经历的每一次人事惨变均不与此无关。杨过身世凄苦,自幼养成了愤激而又飞扬佻达的性格,蔑视俗常规范;小龙女自幼入古墓,不审“三从”,不懂“四德”,不谙世事,不存机心,几近老庄所谓的“婴孩”状态。如果严格地从当时的情景来考察这对“师徒”的爱情,就可以看到,这恐怕是人事间不带丝毫世俗色彩、功利色彩的最契合人的本真生命的纯洁的爱情。但当这一理论上的爱情被带出古墓时,因有师徒之分而遭到了黄蓉、郭靖、整个武林乃至社会的拒斥,使杨过和小龙女历经数次惨烈的分合。虽最后因二人为国拒敌立有大功而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这只是良好而又虚幻的愿望,最真实的还是他们遭受“迫害”的过程。

  小龙女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了庄子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神人”之爱遭受了封建道德观念的残酷迫害,这就不仅仅具有社会层面上的“反封建”的意义,而且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反思了文化理想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为重塑民族文化本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黄蓉与郭靖的爱情最为现实,也最为动人,但其骨子里却充斥着道德的欺骗,是一种补偿型的爱情。

  相对于上述的爱情模式,郭靖与黄蓉的爱情更具有认识价值。郭靖作为“为国为民”的大侠,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在与黄蓉的爱情关系上,却陷入了“情”与“理”的复杂纠葛。黄、郭之爱的传统观念上的真实性和文化理想上的不合理性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任你怎样活泼轻柔、聪敏灵慧的女性也奈何不了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不论怎样鲜嫩娇美、天趣盎然的感性生命永远挣脱不了僵硬冰冷、专横残忍的传统理性的铁掌,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应是一声历史的浩叹。

  黄、郭之爱还浸透着传统的道德宿命意识。道德宿命意识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深处,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大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构建和变化,一是秦汉时期,宇宙观、认识论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政治的核心;二是宋明时期,伦理本体、人性论是这一时期文化思想和政治理论的核心。宋明以降,这种伦理本体型的意识形态逐渐内化为民风民俗、思维方式及广泛的社会心理,戏曲、通俗小说以及文言小说都毫不例外地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伦理本体型的文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当它内化为日常生活心理时,就不可避免地同迷信思想、果报轮回意识、消极退隐意识乃至“精神胜利法”等俗文化意识相融合,整合成道德宿命意识。

  道德宿命意识是一种道德上的虚幻的承诺,在设定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本体乃至宿命的前提下,告诉人们只要恪守正统的道德观念就会获得应有的一切,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主要表现在其非现实性上,即使此生不谐,来世亦必可得,从而迎合了人们的懒惰、无奈人又希求精神胜利的深层心理,为普通的社会心理所接受。这种意识积淀入人们的审美心理,使之具有了真正的审美品格。

  道德宿命意识具有极强的麻醉作用,牛郎、董永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证。如果牛郎被许诺得配仙女,董永被认定可娶织女,那么他们就会永远甘于放牛和做长工而不思觉醒,永远不会面对现实的悲剧性。郭靖作为一个万民敬仰的儒侠楷模,黄、郭之爱是以牺牲黄蓉为代价而对郭靖做出的虚幻的补偿,这一重要的补偿使郭靖的生活圆满起来,在他为国捐躯之后,人们只能唏嘘赞叹而无所遗憾。郭靖生前有艳福,死后有哀荣,他的道德付出得到了对等的补偿,人们觉得圆满而又自然,再也不会怀疑其中的虚幻性,如果没有这样的补偿,反而会觉得愤愤不平。多少年来,人们就是在这种虚幻的补偿中沉迷,在欺人与自欺中作了自了汉。

  作为书生侠客的陈家洛颇似一位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他虽然没有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式的对事物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但他对于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选择、对皇帝的轻信、为救周绮之子而放掉乾隆皇帝等做法已证明他试图把传统的文化理想施诸现实之中,这说明他还是一个纯粹的书生。再加上他以献出爱人来换取乾隆的“反正”,就构成了这样的寓意:以文化理想来取代现实政治。当然,陈家洛作为本质上的书生在这“书”与“剑”的“恩仇”中只有失败,但却正是这文化理想之“书”对现实政治之“剑”的不断的殉难式的矫正才使中国历史不致沉落。

  上面使陈家洛作为书生的强硬和永恒的一面。但他与香香公主的爱情却属于内弱型的爱情。他不选择武功高强、多谋善断并对他的事业会有帮助的部族首领霍青桐,而是爱上了霍青桐的妹妹香香公主----位柔弱纯善,满身花香但却只能成为他事业的累赘的姑娘,他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选择辩护,但他无法逃脱文化的限定:他对爱情的选择表现了传统男性文化品格中天然虚弱的一面,他试图在内倾的和谐中来显示自己的强大,来寻求男人的意义。

  其实,最典型的恐怕还是《侠客行》中石清对爱人的选择。石清与师妹闵柔、梅芳姑同门学艺,梅芳姑深深地爱着石清,她无论相貌、人品、武功、诗文还是女红都比闵柔强出多多,但石清却选择了闵柔。梅芳姑对此大惑不解,并因此生出极大的怨恨,不惜抢走石清和闵柔的儿子作为报复。最后,机缘巧合,三人重新聚首,梅芳姑问起石清不爱自己的原因,“石清缓缓说道:‘梅芳姑,你样样比我闵师妹强,不但比她强,比我也强,我和你在一起,自惭形秽,配不上你。”梅芳姑听完以后,终于明白了自己不能获得爱情,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太好,在后极大的悔恨中大叫一声,自杀而死。

  中国的男人是虚弱的,这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的虚弱。陈家洛与石清的选择不是他们自己的偶然选择,而是由传统文化的特质决定的。中国内倾型的文化----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文化----决定了中国男人惧怕征服外在世界,包括征服女人。当一个具有人格和意志力量的女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中国的男人往往感到惧怕,不敢通过征服对方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是选取了另一条捷径----即选择一个比自己更卑弱的女人来衬托自己的强大。

  前些年,鉴于男人的卑弱,妇女界掀起了一股“寻找男子汉”的浪潮,标出阿兰德龙、史太龙、高仓健来,希图按图索骥,寻找出中国的男子汉,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当然,她们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那就是发现满世界充斥着《围城》中的方鸿渐,其特征是:当太监不用作手术。

  段正淳的爱情观似乎带有对爱情未来状态的思考,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应该属于未来型的爱情。

  未来型的爱情和理想型的爱情应该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超越现实、民族和文化类型的爱情的终极状态,当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时,应不受民族、地域、文化等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只考虑符合本真人性的爱情要求;而后者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爱情理想,受到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然而,未来型的爱情并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爱情,她是人类对爱情的超越性的渴望,是对爱情的终极状态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选择进步的爱情模式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如果我们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应该看到,段正淳与他的五个妻子、情人的关系并非庸俗的一夫多妻制的关系,应该说段正淳和她们之间主要是一种爱情关系。当然,这里边并不是没有调情和滥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新的因素,这就是段正淳对她闷都有着真诚的爱。据小说叙述,段正淳每见到他的一个情人,就把原来的情人忘掉了,就全心全意地爱这个情人,即使为这个情人去死他也不会犹豫。在这里,段正淳已经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不把爱情当作服务于现实利害的一种方式,哪怕是成全自己的道德形象,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爱情的审美感受之中,与现实功利绝缘。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在这里我们无意去下一个完整而又周密的定义,只要捻出其核心部分就够了,那就是对异性的美的形式的感受,一切违背这种感受的爱情都是不纯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并不想否定“专一”、“忠贞”的爱情,只是想说明,那是在现实的基础出产生的道德型的理想爱情,因为道德具有浓烈的审美特质,所以这种道德型的理想爱情自然就被看作是天然合理的。但是,必须看到,这远不是爱情的终极状态。

  一夫一妻制的稳定的家庭观念符不符合法律,当然符合法律;符不符合道德,当然符合道德。然而,符不符合人性呢?肯定不符合人性。今天的一夫一妻制,就像其他社会秩序一样,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对人类异化的结果,是人类要进一步改进的对象。而今天的“专一”、“忠贞”的美好爱情,其本质也是私有制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不具有永恒性。爱情的“专一”、“忠贞”所具有的排他性,正是私有制的排他性在人的情感上的反映。

  “专一”、“忠贞”道德型的理想爱情是美好的,具有丰富的现实合理性,但并不是永恒的。段正淳的爱情不一定具有现实的模仿性,但对爱情的思考却具有深刻的未来意义。不是吗,我们读完《天龙八部》,并不一定讨厌段正淳的“风流”,甚至还喜欢他的多情,这难道不透显出我们人性深处的潜在的渴望吗?

  段正淳的爱情遭遇正显示出人类情感的避仄处境。段正淳对于他的妻子和情人,应该说主要的是爱,甚至是真诚的爱,只是由于现实中的秩序、规范和制度使他不能让每一个爱人都成为王妃,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和情人在爱情上的排他性使他无法兼有众美,因而能把他的爱情避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我们不要把段正淳的爱情看成是他对女性的贪婪的占有,他对她门的爱以及最后为她门而死的结局充分说明的他的真情与奉献精神。段正淳不能使他的妻子和情人满意,那并不是段正淳的过错,而是现实的过错,是现实对人异化的结果。反之,如果把段正淳和他的妻子、情人进行性别置换(如果现实允许),也一样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段正淳的爱情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夫多妻的庸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以令我们感到迷惑乃至恐慌,那是由于我们被现实所禁锢,很难感受到未来的美好;然而,它又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这不仅在于在于它负载了对人类的爱情的未来状态、终极状态的富有悲剧意识的深沉的思考,更说明人性的活力是无法泯灭的,这也正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韦小宝的爱情是地地道道的庸俗型的爱情。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小农意识和流氓无产者意识,他出身妓院,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仅没有正统观念和传统美德,就连一般的是非观念也十分稀薄,因而,做起事来就不须瞻前,亦无须顾后,确实有点“无所畏惧”。所以,想从韦小宝的身上挖掘出什么高尚的爱情来,那是痴心妄想。他的女性、婚姻、爱情观大概是世界上最“实际”的,在他看来,妇女=妓女,爱情=占有,结婚=生殖。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什么伦理、道德、崇高、尊严,一扫而光,连赫赫皇宫都被他误认为是妓院(文化实质上确是如此),难道还能希望韦小宝看到什么庄严和神圣的事情吗?

  当然,韦小宝的流氓无产者意识确实解构了某些僵固的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是他在解构负面价值的同时更多地解构了正面价值。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属于“建设不足,破坏有余”的一类。对此,数十年来的历史和现实恐怕不只是令我们心有余悸,恐怕还要继续发悸。然而,金庸小说在探索国民性时对这一充满流氓意识的女性观和其行为方式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和批判。关于这一点,纵观新时期小说,都似乎没有完全达到这一高度。

  李莫愁和康敏的爱情是属于变态型的。说其变态,仅仅是指其心理的变态,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正常的歇斯底里的破坏欲,而这种心理的变态正是由其文化底蕴所必然导致的。李莫愁的变态的爱情观实际上反映了不为我所有便要毁灭的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具体表现为极度的妒忌心理。在李莫愁那里,没有平等的观念,只有为所欲为的占有,没有对别人的尊重,只有对别人的强制。当然,李莫愁试图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来解决感情问题,结果自然是玩火自焚。“问世间,情是何物?”当李莫愁唱着这首歌,在烈火中婉转而死的时候,她对爱情的追询从反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

  康敏的爱情观更是大有意味。康敏实际上把爱情政治化,把一切居为己有,要做爱情霸主、爱情的独裁者,这与李莫愁的爱情如出一辙。她为得不到萧峰的青睐而耿耿于怀,更为段正淳的“负心”而怀恨在心,因此,她报复萧峰,毁灭段正淳。康敏要做男人世界和感情世界里的女皇,正是现实社会中的皇权思想在人的情感世界里的反映。

  这种爱情的文化底蕴是小农意识,其实质是占有,导致心理变态的中介是嫉妒,结果是毁灭别人,更毁灭自己。我们从中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封建集权制的社会中,人们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是多么的契合、统一。

  张无忌的爱情属于无奈型。说其无奈,是指他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在无可奈何中做出被动的选择,不仅爱情如此,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张无忌是个平民英雄,他尽管作出了惊天动地英雄业绩,但他骨子里还是平民,所以他注定当不了皇帝。张无忌的形象大有意味:没有自己的明确、固定、坚定的主张,尽管可能作出英雄业绩,但却难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爱情选择上,张无忌也显示出突出的平民色彩,那就是敬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张无忌那里,这个“父母”和“媒妁”就是命运。不能说张无忌没有爱情,不能说他没有“抗争”,但他总是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命运的逆来顺受的奴隶。可以说,张无忌的形象在某些方面集中了平民百姓的特点。

  令狐冲是金庸小说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他之所以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就是因为他超越了江湖意识,上升到了“自我”的高度,能够真正地不受江湖羁绊,能够真正地笑傲江湖。令狐冲是一个“潇洒”侠客,他看似没有萧峰那样的重大使命,也没有郭靖那样的生活目的,没有杨过那样的惨烈的经历,又没有张无忌那样的责任心,他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都可以不干,实际上他有自己的大使命在,有自己的大悲苦在。当然,使得那些“轻薄之徒”艳羡不已的,也许还是于他可以在女人堆里厮混,最后还能得以归老温柔之乡,享尽天年,但这些,都是“现象”的东西。

  鉴于上面的论述,我们把令狐冲与任盈盈的爱情归为自由型。令狐冲与任盈盈不受正、邪观念的拘囿,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来选择伴侣,有点现代的“自由”的的味道,但取得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无比巨大的!

  噫吁嘻!诚如古人所说,“红衣脱尽芳心苦”。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以其绚烂的形式使亿万读者痴迷,然而,爱其“红衣”者甚众,得其苦心者几希。也许,只有“脱尽”这绚烂的“红衣”,才可见其良苦之用心!

  清末民初小说批评家管达如说:“英雄、儿女、鬼神为中国小说三大要素。”“武”与“侠”属于“英雄”的范畴,“情”与“理”属于“儿女”的范畴,金庸小说借助传统小说要素来充分阐扬了传统文化,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把传统引向了现实。这里并不是希求重建一个充满着“侠骨”与“柔情”的世界,只希望能在“侠骨”与“柔情”的浇铸中,我们的民族生活得更加坚强一些、美好一些。

金庸在自己的武侠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情侣形象,但让我印象最深刻和最喜欢的便是张无忌和赵敏这一对。

对于倚天屠龙记,我最喜欢的便是,苏有朋这一版,也许是我身为一个颜狗看见这一版里所有的女生都特别漂亮的原因吧,所以我在看金庸的小说时,脑子中带入的全是他们这一版的人物形象。

其实说实话,这本小说我如今最喜欢的一个女性角色并不是赵敏,而是小昭。我最初开始的时候是十分喜欢赵敏这个角色的,她不仅漂亮,还有许多女孩身上没有的那种豪情,爱恨分明,对于喜欢的人,就勇敢去追。

但后来我又喜欢周芷若这个角色,说实话,虽然我是一个女生,但看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是站在张无忌的角度去看的,觉得张无忌最爱的便是周芷若,你没纵观整部剧,好像所有人都为张无忌付出了些什么,只有周芷若除了喂饭之恩没有其他,可最能让张无忌念念不忘的便是芷若了。

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有些犹豫的,我不知道是该写张无忌和周芷若,还是张无忌和赵敏,我思虑再三,于是决定选择张无忌和赵敏。

这场爱情里好像赵敏永远都是主动的那一方,说实话,当我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也曾为张无忌为难,这里面的女子都太好了,总觉得不管辜负了哪一个都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对方。

但赵敏无疑是在所有爱他的女子之中付出最多的那一个,也许是因为它触动了我内心柔软之处吧,越是付出的多,我便越会心疼。当一个读者为剧中人付出的感情所心痛时,作者无疑是成功的。

首先,金庸将赵敏这个人刻画的很淋漓尽致,她与张无忌可谓说是真正的相爱相杀。越是这样的情节,越是深深的吸引着我。在张无忌面前,她既有蛇蝎女人的一面,也有娇羞少女的一面更有娇蛮刁横的一面。可她在别人面前不是这样的,不是因为那个人是张无忌,所以她才会肆无忌惮的,在他面前将自己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场爱情里,赵敏霸道却不使用心计,这便是我最喜欢的一面。我曾经也替芷若感到不值,觉得张无忌负了她觉得张无忌更应该和芷若在一起。可后来我却发现,赵敏为了张无忌背叛了自己的民族,也放弃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而周芷若做了什么呢?就连师父的话,她都从不敢违背一句,若是她也能像赵敏那般勇敢,张无忌哪还能从她身边逃得开呢?

我作为一个女子,都被赵敏这样的人所吸引了,更何况是他张无忌呢?

金庸虽然是一个武侠大师,可是在关于刻画男女之情上,他从不会比任何一个言情小说家更逊色。就是要从他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一定要挑出一对让我觉得最成功的情侣,那在我心中便是张无忌和赵敏了。

首先肯定一点,杨过是喜欢郭芙的。

杨过是一个性子偏激的人,自尊心和自卑心同样爆棚的人,所以他最受不了别人看不起他,但是有一个人始终看他不起,还十分讨厌他的人,(当然不是真的讨厌)这个人就是郭芙。 郭芙和杨过就像是宿敌,谁也不理睬谁,明明从小相处,青梅竹马,却偏偏处的像一对仇人。

杨过是一个很闪亮的人,基本上这部小说里出现的女人们都很喜欢他,为他守身的有,为他出家的有,为他付出生命的也有。可以说,在桃花方面,杨过的桃花不比韦小宝少,这些女人也是真心爱他的。

他却偏偏只在一个人面前屡屡失了颜面,摔了跟头。这个人就是郭芙。

郭芙为什么讨厌杨过,这个原因在小说最后郭芙的内心独白里不难解释,郭芙认为杨过从来没有喜欢过自己,若是杨过愿意顺着她一点,她就是为了杨过死了也愿意,从这段来看,郭芙是爱着杨过的。

那杨过是否爱着郭芙? 我想自然也是爱的。 一个刁蛮的大**时时刻刻厌恶着你,她断你手臂,伤你妻子,趾高气昂地践踏着你的自尊心,你我尚不能忍,何况自尊心爆棚的杨过,纵观全书,杨过的性格十分明了,那就是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的人,他性格偏激,对他好的人他百般对人家,对他坏的人他必定报仇。这种至情至信,恩怨分明的性格也是众多人喜欢杨过的原因之一。

这样一个性如烈火的人,却偏偏多次忍让郭芙,这似乎有些说不通。 杨过被郭芙断了一臂,练好武功后去找郭芙报仇,见到郭靖要斩他女儿手臂,心头猛地一跳,心道:“郭伯伯当真要斩郭芙手臂,我要不要下去叫他饶了郭姑娘?” 杨过本身就是来寻仇的,见到这一幕不应该高兴么,怎么反而还要去拦,可见杨过心里其实是不愿去伤害郭芙的。

后来与郭芙正面遇见,本来以他的武功一掌便可以杀了郭芙,却也只是打弯郭芙的长剑后,抱着郭襄扬长而去。 在离去之时,他看着怀中郭襄所想,“这孩子长大后是否也会和她姐姐一般厌他恶他?”杨过为什么如此在意郭芙对他的看法,他若不喜欢郭芙,只需不理睬她便可以了,为什么处处在意,处处小心?

而后郭芙不小心打伤正在疗伤的小龙女,间接导致小龙女与杨过分别了一十六年,杨过虽十分生气但终究没有去找郭芙算账,而且还在其陷身大火时奋力相救,杨过这辈子对郭芙可谓是以德抱怨,但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若是他不爱郭芙,又何必对她处处忍着让着,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 杨过爱着郭芙却因为自卑不能和她说,襄阳大战,以杨过的为人和性格他一定会救耶律齐,又何必非要让郭芙跪下磕头,最后那一句,“芙妹,你我从小一起长大,情若兄妹,只要你以后不再讨厌我,恨我,我便心满意足了。” 杨过三番五次救她护她,最后也只说了这样一句,原来他这般努力,也只是不愿让郭芙再恨他厌他。 这可以说是杨过对郭芙感情的一种交代,同时也是一种解脱。

人到中年,万事都可以看开了,杨过有了小龙女,郭芙有了耶律齐,二人都已有了各自归宿,只不过扭身回望,人生多了少于遗憾罢了。 他日再见,重逢江湖,别来无恙,你在心上!

都觉得爱情难,侠义又何尝不难呢?在武侠**盛行的时候,别人看着侠客街头巷尾的打斗,嗷嗷叫好,我却看着街上被打翻的小摊,满地的瓜果蔬菜酱肘子,心里狂喊,这大侠得赔多少钱啊。然而大侠并没有赔钱。

他们跟坏蛋一起飞走了,接着去上演除暴安良的戏码。原谅我的不够浪漫。我们都觉得行侠仗义是一件特别浪漫的事情,那只是心里的热血冲到脑袋上,让我们飘飘然而已。

当年劫富济贫的白玉汤,也就是老白,在退出江湖两年之后,做了退休演讲。“什么劫富济贫,全是胡扯,以为偷点东西,发俩钱,就是劫富济贫了?”拿了一个扳指,虽然可以救一个受苦的家庭,但却是害了更多的人受苦。这叫什么盗亦有道。

就连郭靖,一家人搭在了襄阳城,该算是大侠了吧,也被人质疑私人募兵的合法性。陈近南就自不必说,自始至终一人扛着反清复明的重担,前面硬抗满清的绞杀不说,后面还得与台湾方面勾心斗角。

最后陈近南的死,反倒是一种解脱。爱情的分量,两个人就可以搞定,杨过小龙女的爱情,虽然整个武林都不同意,但只要躲进古墓就可以享受二人世界了。侠义却是要放在社会这个大称上称的,担起来了,就很难放下。

王重阳抗金失败,想在古墓了此残生,却被林朝英骂没有男儿气概,只好出来收徒,继续当天下第一,平息事端。临了还得护着九阴真经,诈死一把。我们以为侠是笑傲江湖,殊不知真正的侠是天龙八部。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正应了那句老话,出来混,早晚要还的。把正义诉诸暴力,就不得不承担暴力的副作用。

在江湖飘着的人,难免会错杀一两人人,做一些亏心事。若不是当年有洪七公这么个小概率,第二次华山论剑裘千仞就要用一道哲学题拿第一了。

我们以为侠是笑傲江湖,殊不知真正的侠是天龙八部。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正应了那句老话,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把正义诉诸暴力,就不得不承担暴力的副作用。在江湖飘着的人,难免会错杀一两人人,做一些亏心事。若不是当年有洪七公这么个小概率,第二次华山论剑裘千仞就要用一道哲学题拿第一了。那些通过暴力坐下的事,统统都会还回来的,金庸一直在表达这个观点。跟老谋子的英雄如出一辙。乔峰杀契丹人,自己却变成契丹人萧峰;慕容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己癫狂错乱。

《倚天屠龙记》最后,面对受辱的谢逊,最后出场的太虚子,弹剑自叹:“我若找你报仇,旁人也可找我报仇。”走了暴力这条路,无论正义邪恶,无一例外陷入仇杀的陷阱。还要不要行侠仗义?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是一条不归路。还要不要在黎民惨遭屠戮的时候挺身而出?

如果我们知道这身血肉将会泯灭于此。郭靖对于侠义的解释,让我永生难忘。郭靖那想得到他今夜要行刺自己,伸手抚了抚他头,说道:“是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家若亡,你郭伯伯是性命难保了。听说忽必烈善于用兵,今日退军,自必再来,这数日中定有一场大□杀。咱们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

杨康内心里是喜欢穆念慈的,而穆念慈对杨康心里是矛盾的。穆念慈在比武招亲中被杨康的英俊潇洒所折服,也许第一次印象影响他的一生。而杨康却对穆念慈不屑一顾,纯属于恶作剧取笑。因为他是金国的小王爷。

而真正使杨康改变人生的是亲生父亲杨铁心的出现,在杨铁心与金王爷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而穆念慈也要求他离开金国。杨康是包惜弱怀揣着嫁到金国,从小在金王府娇生惯养,享受着荣华富贵。现实点讲杨康怎么会跟从来没见过面的杨铁心走呢他开始说谎话,并逐步骗取了穆念慈的芳心,但几次穆念慈有危险他都舍命相救,为此他还杀了欧阳克。所以,他是从心里喜欢穆念慈的。

穆念慈是几次看穿了杨康,几次都被杨康花言巧语骗过。因为她己把杨康看做是一种依靠,以致于杨康死后她生下杨过后,和杨过独居。这也是穆念慈从小和父亲穆易漂泊生活养成的性格。

乔峰和康敏根本谈不上感情,康敏是马副帮主的夫人。乔峰是正人君子大英雄,不可以做这龌龊之事。马夫人是勾引乔峰,她自负美貌,想让乔峰拜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康敏婚前和段正淳相好,婚后和马副帮主龃龉,勾引白世镜白长老,勾引全冠清等等。她内心里也有喜欢乔峰的成份,但乔峰却没有喜欢过康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93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