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认同感”

也谈“认同感”,第1张

        这两天经历了一些事,心绪有些小波动,“教育认同”这个词一直在我脑中盘旋。

        问度娘查询,有以下三种答案:

一、有关师生

        认同教育就是学校为提升师生的“认同”水平,把不同水平、不同情感、不同程度的个体引导到正确的道路、规范的准则、集体的意志、科学的发展上来,使之达成共识,并内化为自觉行动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其主要内容为个体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

二、有关学校管理

        认同教育,就是“为认同而教育”。是站在党的教育方针忠实践行者的立场上,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对当前社会现状、学校现状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办学理念。从个体来说,认同教育就是研究知、情、意、行与价值观相统一,追求教育高质效。

三、有关学生教育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对人、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学生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的态度,也关系到他们接受教师教育的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应该这样看自己的学生:无论学生出身如何,成绩怎样,调皮不调皮,古怪不古怪,都会越看他们越特别,越看他们越可爱。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基本态度。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学生的内心透着诚实和良知。在学生犯错和有缺点显现出来时,教师应抱着一个态度--认同。

        所谓认同,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的举止而给予的承认和接受。认同不是赞成,只是对学生的宽容与自制、尊重与认可,真诚与爱心。这种认同可以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距离,也最终能达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在度娘上耗了好长时间,唯独没找到我想要的“家庭(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

        为什么没有相关概念界定?为什么没有此类案例?而这,正是现如今社会正面临的问题,个人认为,社会高速发展到今天,家庭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应提升到一个相对重要的层面来讲,来说!为什么?如果细致分析现如今的“校闹”,除了用“弱势群体”来解释教育界,再没有更多的专业说辞。而我想说的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缺失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因为我感同身受!

事例一:

某家长向教育部门“反映”:自己娃的校服太贵了!

与家长沟通——

你对学校有什么看法?

——没有看法。

你认同这所学校吗?

——认同!我反复对比,多方咨询,认为咱学校高起点高定位,我才送我娃来上学的。我认同学校一切管理!

那对于学生校服呢?

——咱学校校服样式好!质量好!就是有些贵!人家小学的才多少钱?咱比人家价钱高!

小学校服样式、面料、件数、品质和咱校服一样吗?

——那听说是同一个厂家生产,那人家便宜!

那你有没有想过让娃去学生小学就读?

——我不去,那没有咱学校好,我就认同咱学校!

既然认同,为啥投诉?

——我就是觉得贵!

我晕!!!

事例二:

你们不是本学区学生?

——是,不是本学区。

为什么选择送孩子到这儿来上学?

——这个学校好呀!硬件好,条件的,师资好,我千辛万苦托人才送到这儿来的。

那你应该认同这所学校呀!

——我认同呀!

既然到这儿上学不容易,既然认同,为什么发布负面言论,煽动其他人打电话投诉学校?

——我就是说了我想说的话,不对吗?

既然选择了这所学校,就应该和学校一起,携手共进。你希望你的孩子呆在一个有负面舆论的学校?这负面与论还是你造成的?

——我认同这所学校呀!但我想说的话不应该说吗?

沟通有多种渠道,首先应和学校取得联系,您说对不对?

——对呀,但我就是在群里说了两句话,我再没干啥呀!

我晕!!!你还想干啥?

        以上,就是家长目前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这还是认同吗?这种认同,在与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理念等知、情、意、行与价值观相统一方面,根本就没有统一性、没有共行性,甚至有关学校发展的荣辱观都不在一个频道!!!

        何为认同?

        何时能真正达到认同?

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包括高兴、生气、沮丧、焦虑等情绪。即使老师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人情绪也可能会影响教育行为。因此,老师需要学会如何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创造一个积极、有益的学习环境。方法如下:

1 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老师可以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控制和自我反思,从而减少学生的情绪波动。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需要与学生建立亲密、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自尊,从而减少学生的情绪变化。

3 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老师需要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包括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评估方法等,以确保教育计划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从而减少学生的情绪变化。

4 寻求支持和帮助。老师可以寻求支持和帮助,例如寻求专业培训、与同事交流、参加教育研讨会等,以增强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行为。

综上所述,老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详细的教育计划和寻求支持和帮助等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益的学习环境。

领导者应该弥合员工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之间的差距,让工作场所成为一个和谐的地方。让员工看到愿景正向每个人走来。为员工的成长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采用基于能力的公平薪酬体系。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意义作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认同可以视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职业的社会价值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和期望相一致。它包括个人对学前教育的特点、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的理解和看法;对学前教育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个人的教学意愿,以及教学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和满足的心理表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泉,是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前对幼儿教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在知识和能力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顺利度过职业生涯初期的适应阶段,早日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外,还应注重培养他们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从而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联系起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些学生如何才能真正从内心意识到从事学前教育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从中找到乐趣,体验职业快乐,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呢?强化学生对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教育途径培养幼儿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认同可以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影响学生专业观念的形成,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师的角色。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在学前教育学生入学教育阶段,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培养,要贯穿整个学校学习,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意识到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安排一个适合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你必须规划课程,教孩子与他们建立关系,并提供学习的来源。一天之内,你既是朋友,又是母亲,还是同学,还是护士,还是经理,还是老师。”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也要做家长的合作者,积极引导和影响,相互交流学习,让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共同肩负起促进孩子发展的任务。

浅谈开展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论文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情感和思想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认识。因此,要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就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者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重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学生的情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和心理。

 1、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激发作用

 情感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他反映着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活动,而情感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适当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热情,唤醒教育者的工作热情,成为激励受教育者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真诚的情感去面对学生,鼓舞学生,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健康成长和发展,形成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情感品质。相反,没有任何情感的说教,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只强调竞争而遗忘合作,没有良好的情感,缺乏情感沟通,再好的理论也不可能被教育对象真正的接受,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总之,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教育双方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平台,情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可以增强教育者的信心,引起教育对象积极的情感反馈,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情感教育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与他人之间总要发生各种各样物质的或精神的关系,而情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一切良好的行为都产生于良好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为基础,能够提高人们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教育气氛;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引起心灵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正确看待自己、评价他人、才能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认知、评价和表达能力,使情感和认知同步健康发展,增强他们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真诚的情感沟通,帮助大学生挖掘人类的真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3、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学生,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和谐相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拥有宽容之心,会使人心胸广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情绪。懂得尊重的人知道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真诚交流、彼此关心的文化气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反,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也可以帮助优化学生的人格。用关爱和互助创建友善、和睦的氛围;用一个个奉献和付出的故事描绘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大家庭,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让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的发挥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其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然而,当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发现情感体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对此,探索构建以情感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甚明显,这除了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外,与教育过程中忽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也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陷入了与教育对象脱离的困境,在内容体系和目标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联系;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人的客观精神需求。进一步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按照统一的没有情感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致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知识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受教育者内在的情感需求也变的丰富多样,但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简单的灌输做法并没有改变,它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是分离的情况,最终导致受教育者在在情感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了排斥心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方针、政策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国家荣誉感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等,也就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应该包括着情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学生个体要求过高,而大学课程对学生情感世界的介入太少。仍旧强调学术、智育优先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教育主体的情感投入,没有把科学、健康、合理的情感教育纳入教育目标体系,其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要求成为的那种人;没有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相联系,忽视了受教育者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缺乏较明确科学的教育措施,从而得不到学生的情感支持,无法实现思想上的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方式的情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激发人们的使命感、道德感、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同时要注意疏导人们消极的情感。但是,我们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强调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居高临下,只注重讲理论、说道理、辨是非,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导致认知教育与情感培养的分离,所以,这种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情感染学生。

  三、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通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程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情感、道德意志和品德行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只靠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目标。因此,只有把情感教育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将情感教育落实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上,从教育双方的情感属性及教育环境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1、培养教育双方积极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没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就没有良好的教育产生。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有情,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对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适当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关爱学生,并且充分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到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者积极情绪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其次,在双向交流的活动中,一方单向的感染力量是有限的,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受教育者要有健全和丰富的情感,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对他人的尊重;要对教育者有基本信任和尊重;要对教育者所讲授的内容有基本的认同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转化成为自己的观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良好的情感育人氛围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方向,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氛围。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坚持以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营造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氛围的熏陶感化下,学生的思想、精神、道德、信念、价值观、待人接物方式等都会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启迪。心理学研究同时也表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容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教育成果。

 3、增加情感育人的校园实践活动

 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友善、团结互助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情感育人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好学校的传统活动,如迎新晚会、军训、运动会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清明节、感恩节等各种节日为契机,通过主体班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例,用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例如∶通过雷锋乐于助人的先进事迹来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奉献、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操;通过建党节和建国90周年等特殊的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情怀;总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化抽象为具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怀他人,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建立和健全心理辅导中心

 情感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当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遇到一些问题而无法及时的解决时,心理辅导的人文关怀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建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心理咨询中心,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预防极端行为的产生有很大帮助,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良好情感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靠学校的情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情感教育置于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建设中,通过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大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统一。强调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否认和拒绝理论知识传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的统一,人的认识形成过程与情感发展过程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越深刻,认识接受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只有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人的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为了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的教育,又要注意情感的积极引导,还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统一,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积累的情感,实现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让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北海李庄小学 范永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目前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职业倦怠、社会认同感差,致使教育事件频发,教学质量滑坡。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首先必须明白,“福”不是“富”,可现实的问题是许多人认为,不“富”无“福”。这种价值观扭曲了人的心灵,而处于学校从事教育的教师几乎与“富”无缘。以此价值观来衡量,自然不少教师痛死了,急死了,很死了。试想满脑子尽想挣钱的教师,能专心教学吗作为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必须明确脚踏两只船的害处,从而改变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其次,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我们应学会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 再次,从家长身上获得幸福感 如果家长非常信任、肯定和尊重教师,那教师肯定会觉得很幸福。1、教师要尊重家长,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2、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理解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3、真诚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是消除家长和教师之间在思想、价值观以及双方的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建立起积极的关系。 再其次,从领导和同事身上获得幸福感 最后,从自身的专业成长中获得幸福感 《新纲要》理念下的教师职业应体验成长快乐,即在成长中体验幸福。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就教师个人本身而言,职业幸福感来源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成长,应该包括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四方面。其中专业精神是引领其他方面的。教书育人是教师专业的核心,要实现这个核心,则必须通过专业修养的修炼。其实,教师想真正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条是自己调整好心态,经常换位思考,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事情。时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时刻发现生活中的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54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