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
作为一部以婚姻、爱情为剧情推进线索的小说,作者简奥斯汀在作品中着墨较多的有两段爱情故事:一是简与宾利,一是伊丽莎白与达西。这两段爱情故事最后都以幸福美满的结局收尾,但即便是美好的爱情,也曾历经坎坷,有个人、环境以及各种现实因素的阻挠,这篇文章就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爱情为基础,去探寻人性本质—“傲慢”与“偏见”,并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洞察简奥斯汀笔墨背后对“爱”的坚守。
读过《傲慢与偏见》的读者都知道,开篇有这么一句话: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孩子们把男人的钱包当成第一考虑因素,毕竟在当时,女人没有工作,也没有继承权,唯一让自己生活的不错的办法就是找个富裕的人结婚。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所以当一年有五千镑收入的宾利出现在女孩们的视野里的时候,故事就此开始了。
在18世纪的英国,参与舞会就是未婚青年男女相识的重要社交活动,所以宾利一搬到内德菲尔,就立即举办了一场舞会,舞会那天,与宾利同时来的是达西,不仅一表人才,而且也很有钱,这就使得达西也迅速成为舞会的焦点。
达西对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始终保持着冷漠的旁观态度,当宾利介绍伊丽莎白给达西认识时,达西并不领情,甚至拒绝了伊丽莎白伴舞的邀请。
这段达西略带傲慢的话不巧被伊丽莎白听见,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莎白对这位傲慢的达西先生的偏见产生了。
而偏见一旦产生,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一个固有的刻板系统,让我们不能客观的看待眼前发生的事件,相反还会对我们认为的“真相”深信不疑。
当伊丽莎白在外出游玩时遇到了帅气绅士的年轻军官威克姆,他讨人喜欢的言谈举止与达西的傲慢印象截然不同,而正在他们聊的火热时,达西和宾利正巧路过,这次偶然的遇见以达西很不友好的掉头离开结束。
不知缘由的伊丽莎白听信了威克姆的谎言:
威克姆的父亲是老达西的管家,老达西曾在遗嘱中给了威克姆一个牧师的职位,但是达西因为嫉妒剥夺了他的权利,但他又不愿意揭发达西的恶行,因为他谨记达西父亲的恩情。
他将自己说成是被人辜负又以德报怨的人,将自己的遭遇归因于达西的“傲慢与自大”,伊丽莎白对这番言论深信不疑,她没想到达西是这样阴险恶毒的小人,因此更加厌恶达西,对达西的偏见也加深了。
不久之后,达西的表兄菲兹威廉上校在于伊丽莎白的聊天中,提到达西破环了宾利和伊丽莎白姐姐简的婚事,并直白的解释是达西嫌弃简的出身以及家境,因而让朋友宾利“及时止损”。到这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了她的头脑。
她为姐姐失去幸福而伤心,也不能原谅达西的所作所为,所以在达西全然不顾两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放下自己的理智让感情占据上方,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她吐露真心时,她断然拒绝了,骄傲的达西先生当然接受不了这种直白的拒绝,言语冲撞间也将自己的“傲慢”展露无遗:
她和达西前期的关系,简奥斯汀用一句流传甚广的台词生动概括:
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
达西在表白失败之后,也开始了自我反思与思考,之后给伊丽莎白留下一封信便扬长而去,这封信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和误会作了解释,尤其是关于对威克姆的谎言和对简的伤害。
他叙述了威克姆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挚而诚恳,甚至牵扯到了她的妹妹:
威克姆最初要求用同等的财富去取代老达西遗嘱中的 “牧师” 职位,在获取财富不久就将其挥霍一空,后来当得知“牧师”一职空出来后,又希望达西能够帮助他获取,深知他本性的达西拒绝了他的请求,为了获取钱财的威克姆就开始引诱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被达西发现后驱逐。
看到这里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有了初步的改观。
而对于简与宾利的事情,达西承认了自己确实有阻挠,但为什么阻挠是处于对朋友宾利的关心:
一是因为在达西的角度看来,简对宾利的情意远不及宾利对简的爱:
二是达西曾无意间听到班内特太太的言论,她以女儿攀附权贵为荣,一些可笑的言论令他不想让朋友牵扯进去。
虽然不知道达西所说是否是事实,但这封信对两人的关系进行了缓冲。
后来在彭伯里,通过管家的介绍伊丽莎白了解到达西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妹妹乔治安娜非常爱护,而在庄园偶遇达西时,这次意外的相处,让伊丽莎白除了对达西的偏见。
在这期间,伊丽莎白收到了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电报,这也验证了达西对威克姆的描述,至此对达西的偏见完全消失。而与此同时,这桩丑闻对家庭的冲撞,让一家人深陷舆论中心,也正是达西默默的安排好了一切,找到莉迪亚,并给了威克姆一大笔钱,安排好了他们的婚事,让班内特一家的生活归于平静。
这种默默付出甚至不让伊丽莎白知晓的方式,维护了伊丽莎白的自尊,伊丽莎白在妹妹回家说漏嘴的时候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感受到了达西对自己的爱,回忆起与达西的相处,才知道自己早就爱上了达西。
拉德克里夫人在《尤多尔弗的奥秘》中写道:
不要相信初次印象,只有养成沉稳、端庄的心性,才能抵消强烈情感的作用。
保持理智,才能在“初次印象”不太愉快的时候,抑制由自己强烈情感所带来的偏见,也只有保持理智,才能进行思考与自我反思,消除自己的傲慢。
伊丽莎白与达西从歇斯底里的争吵到回归理智的思考,再到坦诚的交流,才是两个人走向美满结局的推进剂。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英国,妇女缺乏生活来源,社会地位低下,甚至连继承权也可以被剥夺,小说当中班内特太太一提起此事就痛骂不已,却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妇女不得不把嫁人当成跳板,依附在男权社会里面,鉴于社会地位、物质生活的考虑,当时人们对“爱情、婚姻”不得不掺杂了很多功利性的东西。
小说中伊丽莎白不受时代背景的限制,坚持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以及独立的人格,简奥斯汀通过描写伊丽莎白一生中经历的几次求婚,最为明显的体现了伊丽莎白所代表的作者的婚姻爱情观念,表现了在当时男权社会压制下伊丽莎白所代表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表达了简奥斯汀对爱的坚守。
其中最早求婚的是柯林斯。柯林斯是伊丽莎白的表哥,也是班内特家的财产继承人,因此一旦伊丽莎白的父亲去世,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就要为栖身之所和生计发愁,正因为如此,柯林斯在面对伊丽莎白时有一种莫名的掌控感,他认为伊丽莎白会基于生存考虑答应他的求婚。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伊丽莎白并没有唯唯诺诺的接受,而是十分果断的拒绝了他的求婚,这是伊丽莎白女性独立意识十分明显的地方,她不会把自己的爱情当作一场交易。
接下来就是达西的求婚,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两次。第一次求婚时,达西带着他傲慢的态度,以一种屈身的姿态来向伊丽莎白求婚,颇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而伊丽莎白虽然知道达西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颇丰,但是达西的姿态没有让伊丽莎白感受到爱,而且此时伊丽莎白对达西带有偏见(达西诋毁她的家人和破幻她姐姐的幸福),让她拒绝了达西的求婚。
第二次求婚时,达西放下了他的傲慢,伊丽莎白也放下了她的偏见,看到了达西对自己的尊重与爱,这个时候他们才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于是答应了达西的求婚。
在伊丽莎白眼里,她的爱情和人生不是金钱和社会地位的附属,她想要的是尊重和真正的爱情,她追求的是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伊丽莎白代表的就是简奥斯汀在爱情里的态度,简奥斯汀在创作《傲慢与偏见》之前,爱上了一个叫做汤姆的青年,这个青年像达西一样傲慢,但不是因为社会地位和财富,而是因为自己学识的优秀,这一点也可以确认,因为他后来成为了爱尔兰首席大律师。
简奥斯汀与他的相识也是从不愉快到互相欣赏,就像书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但不同的是,因为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汤姆最后娶了一位上流社会的大家闺秀,而简奥斯汀的家人也希望她能嫁给上流社会的人。
但是与汤姆不同的是,简奥斯汀终身未婚,将所有的感情都投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才有了《傲慢与偏见》等著作的问世。
她的作品大都以美好的结局收尾,不知道这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还是对爱情的憧憬,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当中都表达了简奥斯汀对爱情的坚守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呼吁。
简奥斯汀的书没有多么的奇伟瑰丽,她不过是在表现生活,她作品中出现的都是你我普通生活中会遇到的人。
她的婚姻爱情观念十分的超前,在爱情、婚姻方面,她称得上是历史上最深刻的洞察者,她以一种很温柔的方式将自己对“爱”的看法写给世人看,她曾经在给侄女芬妮的信中嘱咐道:
关于爱情与婚姻,不要吹毛求疵,更不要过于草率。
没有爱情的结合是一场悲剧,如果对方的缺点盖过良好的品质,也应该果断放弃这一段关系。
尽管她写了六部关于爱情的小说,却终身未婚,并不是因为爱情不眷顾她,而是她选择对“爱“的坚守,就像书中班内特先生对伊丽莎白说的那样:
我知道你和一个在理智上无法匹配你的人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
紫藤萝瀑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研究这个问题,应该注意写作时间——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种果树,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个话,今天听来是多么荒唐,这就是极“左”的论调。
根据这个线索,联系历史背景,就能理解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3怎么会出现“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种谬论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就是这样。他们非常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为赏花不是劳动者的爱好,赏花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认为爱花就会腐化堕落。
4“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确有象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5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本题除练习朗读外,意在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哲理。本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各人的经历见闻不同,对这句话的体会也可以有深有浅,有自己的侧重点。
二 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答好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例如,句1写藤萝花之盛,要想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三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本题要求搜集,简便的办法是各就所知交流一下,你一个,我一个,大家说,做好记录,然后整理,这也可以说是搜集。要找书搜集,就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有这样的材料
这句话的含义比较难以理解,可能涉及到个人对这个人的认识和评价。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天方之人”指的是那些外来的、神秘的人,他们有一些奇特的特质,如文化、品味、兴趣爱好等方面。男人觉得在这方面女人很特别。
“其它随意”可能指的是女人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过人之处,或者说男人不是很在乎这些方面。
“有格之人”指的是那些有文化、有品位、有身份、有思想、有见解的人。男人认为女人是这样的人,这方面也是她吸引他的一点。
“醒者之清”可能指的是女人有着清醒的思维和洞见,不是一个被动的、没有主见的人。这也是男人赞赏女人的一点。
总体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男人认为女人是一个外貌、内涵、思维等方面都很特别的人,吸引他的不仅仅是外表,还有更多的内在因素。
佛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
但是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地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
然而潜意识并非如此负面,只是在病人的身上较容易观察而已。潜意识有更大的神奇力量,可以经由学习,来让意识运用的。一个人的进化程度,与他运用潜意识力量的能力成正比。
以下我要借用阿沙吉欧力(Roberto Assagioli)的蛋形图表,是我很喜欢的心灵结构模型,来介绍潜意识。阿沙吉欧力 (1888-1974),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入接触东方思想,发展出融汇东西方心理学的体系。
1低层潜意识 2中层潜意识 3高层潜意识 4意识界 5意识的中心,自我 6高层自我,超个人自我,真我 7集体潜意识
(注:虚线表示不同的区域可以彼此渗透,例如潜意识的内容可以进入意识,反之亦然。而且,每个区域也都有扩大、缩小的可能。)
一、低层潜意识
低层潜意识是本能、冲动、驱力、生理机械反应的世界。
人体的生理机能不需要意识来管理,身体自己会呼吸,肠胃自己会消化,心脏自己会跳动,脑下垂体自己监管各种贺尔蒙的分泌,免疫系统自动防御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这一切都由低层潜意识包办了。
所以低层潜意识虽然说是“低层”,它的运作其实是非常高级而复杂。管理身体运作这个部分,低层潜意识向来是做得很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贡献良多。人会生病,通常还是受到了意识的不当干扰呢!
低层潜意识是藏量无限的记忆库,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钜细靡遗的记忆全部储存于此,甚至多生多世的记忆也安然保存于此。低层潜意识也是兽性、本能的世界,是人类原始而不文明的部分,是犯罪及暴力行为的源头。
低层潜意识容纳了所有不被意识接受的压抑,因而形成了恐惧症、强迫性的思想行为、妄想、幻觉及噩梦。这个部分的低层潜意识没有逻辑、理性,而以强烈、动态、隐讳的姿态,犹如地球核心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汹涌翻腾,日夜不休。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时也称为“深度心理学”,特别热衷于挖掘低层潜意识。佛洛依德曾在致友人信中说:“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有兴趣。”如果偏狭地只以低层潜意识来诠释整个人,难免会陷入悲观倾向及化约论的观点。这正是为什么后来即使是精神分析的门人也不断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论。如方东美先生说的,心理学要有深度,也要有高度。(注)
二、中层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派称为“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是指平常没有存放在意识的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回忆、思考、表达就能调动出来的,这些材料就是位于中层潜意识。例如,“你的行动电话号码是?”“你的高一导师叫什么名字?”“你的第一个男朋友是谁?”诸如此类。这些问题还没提出之前,资料并不在你的意识,而是储存在中层潜意识。意识和中层潜意识之间并没有鸿沟,很容易藉着反省而引入意识层次,有时一个反问就足够了。凡是埋藏在低层潜意识的,就很难发觉,这是心理治疗者最大的挑战了。
三.高层潜意识
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不能臻至的境地。
阿米埃的秘密日记里提到:“有一回夜里,在北海荦确的岸上,我仰卧沙滩,游目于天河----那时我像是能手扪星辰,拥有无限!在神圣的瞬间、出神的片刻,思想飞越世界,以海洋般广大、安静、深沉的气息呼吸,与苍穹一样澄清无垠----这是不可抗拒的直觉当下。我觉得自己与宇宙一样大,与神一般宁静……”这时,我们可以说,阿米埃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自从一八四五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苯之后,许多化学家绞尽脑汁要破解它的分子结构,然而对当时的人类从未想到环状的分子结构是可能的存在,所以化学家们纷纷撞壁而相继放弃。一八六五年某个寒夜,已经研究多年不肯罢手的化学家库凯里在一整天日徒劳无功的探索后,歪在火炉边打盹,意识滑入梦乡,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梦中看见一大堆原子在眼前雀跃,其中有一群原子排成长长的炼,在那儿扭动、盘卷,再仔细一看,啊!是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且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猛烈旋转!
像被闪电击中,库凯里立刻惊醒,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是前人未曾梦想过的封闭环状,难怪那些抱持旧有的开放式炼状观点来研究的专家通通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化学研究也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而进入新的里程碑。在那个看见蛇咬尾巴的梦境中,库凯里领悟到苯的环状结构式,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
清凉文益来参访著名的禅师罗汉桂琛,没有收获,临行前,罗汉桂琛问清凉文益:“你常常说三界唯心,那我问你,院子里那块石头是在心里面,还是心外面?”
清凉文益当时还没开悟,就按照逻辑回答说:“既然三界唯心,所以那块石头在心内。”
罗汉桂琛就笑说:“你这个修行人把那么大的石头放在心上不累啊!”
清凉文益楞在那儿不知如何回答,就留下来跟着罗汉桂琛参禅。一个多月后,他把领悟的道理说给罗汉桂琛,罗汉桂琛摇摇头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清凉文益说:“我撞到铜墙铁壁,辞穷理绝了。”这时,罗汉桂琛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清凉文益当下开悟。在他听到“一切现成”的当下,我们可以说,他接通了高层潜意识无与伦比的智慧泉源。
多年以前,我在静坐时,忽然整个人的身体感觉完全消失,融入无边无际的喜悦中,好像一粒水分子置身于海洋,与宇宙合一,却清清楚楚觉知自我的存在。那时候,我感觉众生一体是如此明明白白的,人类应该相亲相爱,宽恕并爱你的仇敌是不言自明的平常事啊!
虽然这美妙的境界只维持了一夜,却成为影响我未来人生方向的关键。可以说,那一夜,我接通了高层潜意识。从以上这几个例子,可以知道,高层潜意识是灵感、智慧、直觉、洞见、悟道、神圣、慈悲的世界。
高层潜意识,等同于我喜欢用的“超意识”一词。在催眠状态中,一旦接通了高层潜意识,就会产生很多奇妙的现象,以及令人惊叹的治疗效果。我相信,艺术创作、深刻创见、先进科技的突破、人格的转变、思想、技艺的融汇贯通、忘我、无私的奉献、价值观改变、博爱义行、为远大理想献身的热情……都源自这儿。
马斯洛说:“人格中早就存有种“高级电路”,就像低层潜意识一样,操纵了我们的喜怒哀乐。高峰经验、创造能力、美学观点以及灵性修持,都是这些高层能力的表现,它是实现比我们内显的完善境界的自然趋向。”
四.意识界
意识界的内容毋须多加解释,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所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随着我们觉知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意识界可以扩大可以缩小,因此在蛋形图中以虚线表达。
五.意识的中心自我
这个自我是我们现在的意识的中枢,是自我认同的中心。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平常时候我们所以为的我,我自己喜欢用“小我”来描述。
六.高层自我 (超个人的自我)
相对于意识的中心自我,高层自我是灵性的我,是真正的我,前者是小我,后者是大我。小我是意识界的中心,也是人格的中心;高层自我则是高层潜意识的中心,所涵摄的层面更为辽阔。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小我之中,浑然不觉有大我的存在。
高层自我是阿沙吉欧力的用语,他有时也用超个人自我、真我、泉源、核心、顶峰这些词汇来描述,其他的学者专家也各有偏好的词汇来形容,例如容格称之为未发现的真我、原型之真我,爱默生称之为超越之灵,当今许多学者延用容格及阿沙吉欧力的词汇,以英文大写的Self来表达高层的自我,小写的self来形容个人性的自我或意识的主体。
除此之外,古今中外无数的宗教、灵性文明也都探讨了高层自我,例如佛教称之为佛性、真人、本来面目,印度教称之为梵,新时代称之为Higher Self。
七.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超越个体的存在,进入宇宙性的存在,彷佛所有生命的历练、智慧全部汇整于此,包含了人类、各种动物、植物,如果有外星人的存在,有不同空间的生命体存在,如果有各种佛、神、鬼、精灵、上帝的存在,那么,都是集体潜意识的一部份。
注:方东美先生把心理学区分为“深度心理学”(心理分析)、“平面心理学”(一般学院式的心理学)、“高度心理学”(超越性心理学)。
本文摘自《催眠圣经》
秋韵我似乎从未到过这里表达什么情感
宗璞先生的《秋韵》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秋天绚烂多彩的画面,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有成绩的人生”的大彻大悟,对人生秋韵的洞见。“我是注意今世的”,作者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对秋天的萧索,使人想起的晚年的凄凉。来抒写今生今世的积极的人生感悟。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谈恋爱应该注重过程还是结果
首先,过程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过程是指你和一个人谈恋爱期间是什么方式方法、也就是你们的相处得如何,再直白一点说就是你们两个人在一起是否开心快乐,平时相处都会做些什么聊些什么、遇到问题意见分歧是如何解决等。
结果是指你们对未来的期盼、愿景也可以说是目标。结果是具有阶段性的,就好比你们从相识到确定关系,再到彼此认定同居甚至到结婚生子等,这些都是每一个阶段的结果。结果是会随着时间和需求产生变化,而过程就是撇除玄学上的问题后对显现出来什么样的结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换句话说你们怎样处理关系的态度,决定你们之间的缘分可以去到哪一步。
即便那些以结婚为目去相亲的人,也不能避免要经历一些过程。
第二,有因必有果,过程就是因。
过程是你们一起种的因,结果就是你们得出的果,无论是今生还是前世。没有过程哪里来的结果,但结果通常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结果,我们只能对结果有所期盼,然后以这个期盼为目标导向,引领你们一步步走出实现它的路。因为往往结果都会与你最初期盼的有差距,也可能在实现它的过程中你们改变了方向。结果的差距有可能是比你想得更好也可能是更差,要改变结果需要很多条件,而非只取决于你或某一个人。
两个人在决定相爱的那一刻起,各色各样的种子就已经潜藏在心中,然而,究竟你们每一个阶段的结果显现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有赖于你们相处过程中各自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都滋养了什么样的种子。
第三,拥抱不确定性,放下执着。
也许有人说,既然结果有不确定性,那就严抓过程来控制结果。这其实又是追求结果的另一种执着。过程确实会比结果更有可控性,但其实过程也是不确定的,我们能改变的就只有自己,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还没有时间来得及了解自己,就已经找到了恋爱的对象,然后不断希望通过他人来满足我们对爱的期盼。
一旦得不到爱人的满足,心中就充满了恐惧,恐惧分离,背叛、孤独,你就感受不到快乐。当欲望和恐惧连城一体,它们就会支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为执着所蒙蔽,终究我们就会沉沦在爱欲的苦海里,这种执着会把他人也拽入了痛苦的根源。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和他人的不良情绪共处,甚至也连自己有不良情绪也不能自处,如果你的执着让对方无法感受到这段关系的健康、轻松与快乐,而是感受到痛苦,更多的人遇到强烈情绪时就会选择各种手段来逃避痛苦。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爱与美好的一切,试问谁会希望与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长期共处
第四,转化冲突,不断修正。
我们对结果的想法难免会遇到冲突,但是,有冲突就会有改变,所以也不用害怕冲突。过程就是用来给我们校准对结果的一致性的时间,我们在相处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冲突就会马上想到分手或离婚,离开对方以为自己就可以脱离痛苦了,但事实上,往往是我们不能转化冲突,即使跳出一段关系的牢笼,也不过是再次堕入另一个座牢笼里而已。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有觉知,就会知道这些思维、语言和行为是否对关系有益,当我们对这些都有觉知后,就会更加留意它们,那我们不仅可以转化自己,还可以转化这些冲突。
简单举个例子,我们总以为谈恋爱要两个人经常见面一起生活才能获得快乐,而你们又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长期异地,那么,总想解决异地的一方就会时常因为对方始终无法满足自己的期盼而与对方发生冲突,然后又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说出一些要求、控制对方的话,最终造成双方痛苦的根源。
这时候,心中真实的伤痛感让你认为这是对方造成的痛苦,但事实上不是他人造成的痛苦,而是我们自己。之所以无法解决异地而感到痛苦,是也因为我们执着于解决一定就能获得快乐的结果。
然而,快乐源自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当你对期盼的结果感到不满的时候自然感受不到快乐,这时候你首先就要修正自己这些不断带来冲突的思维,运用正念就可以它转化为“快乐其实有很多种,一个人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快乐,和这个人一起的时候也有和他一起时的快乐,我们没有见面的时候,我一个人也可以拥有快乐。而不是只有和他人一起的时候才会快乐,有些经常见面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快乐”。
最后,用心倾听,双向奔赴。
如果能成功转化那些冲突的思想,我们才能保持身心的平和去和对方沟通,倾听对方的想法。用心倾听是真正守护对方的前提,我们心中都渴望爱其实也是渴望被理解被包容被信任,如果我们只看到对方或自己的痛苦而不去倾听,那我们就无从了解它,理解自己的痛苦,你就更能感同他人的苦。当你连自己的痛苦都不理解时,也就不能疗愈自己也无法倾听他人。
比如说,我们在跟爱人抱怨说“你总是不来见我”,如果用心倾听的人就能理解为“自己确实太少时间陪伴在她身边,她不是一个人不能快乐而是她也需要和你一起时的快乐,你应该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多抽空来和她见面"。
而只看到对方在责怪、埋怨的人,可能就会理解为“我都这么忙了,哪有这么多时间见你,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自己玩就好了不要来烦我”。其实这个人可能也不知道这只是因为忙的压力而感到痛苦。
理解和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这是要通过我们不断地修习正念才能发现,当我们能洞见自己的爱人不再是和我们分离的个体时,我们才能在爱人之中看见自己,也可以在自我之中看见爱人。把爱人的快乐看做自己的快乐,把他们的痛苦看做自己的痛苦。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以及爱人的人,才能够运用正念用心倾听和转化冲突。
结果其实也是在河的两端向着对方的方向一点点修建起来的桥。至于这座桥最终能否连接到一起,就要通过在不断转化、修正,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怎么样去修建自己的那一边了。
但“成功”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两个人都不忘初心、不断成长的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这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也是我们对崇高的理解。
优美是一批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写或者是弥尔敦对地狱国土的叙述,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相反地,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满着牧群的山谷,对伊里修姆的描写或者是荷马对维纳斯的腰束的描绘,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但那却是欢乐的和微笑的。
为了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正确地享受后者,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高大的橡树、神圣丛林中孤儿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低矮的篱笆和修剪得很整齐的树木则是优美的;黑夜是崇高的,白昼则是优美的。
对崇高的事物具有感性的那种心灵方式,在夏日夜晚的寂静之中,当闪烁的星光划破了夜色昏暗的阴影而孤独的皓月注入眼帘时,便会慢慢地被引到对友谊、对鄙夷世俗、对永恒性的种种高级的感受之中。
光辉夺目的白昼促进了我们孜孜不息的渴望和欢乐的感情。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一个经受了充分崇高感的人,他那神态是诚恳的,有时候还是刚强可怕的。
反之,对于优美之活泼泼的感受,则通过眼中光辉的快乐,通过笑靥的神情并且往往是通过高声欢乐而表现出来。
崇高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种感性本身有时候带有某种恐惧,或者也有忧郁,在某些情况仅只伴有宁静的惊奇,而在另一些情况则伴有弥漫着一种崇高计划的优美性。
第一种就称之为令人畏惧的崇高,第二种就称之为高贵的崇高,第三种称之为华丽的崇高。
深沉的孤独是崇高的,但却是出之以一种令人畏惧的方式。因此广阔无垠的荒原,像是鞑靼地区的荒芜可怕的“沙漠”(Schamo),就总会让我们把可怕的鬼怪、精灵和妖魔都放到那里边去。
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伟大的高度和伟大的深度是同样地崇高,只不过后者伴有一咱战栗的感受,而前者则伴有一种惊愕的感受。
因此后一种感受可以是令人畏惧的崇高,而前一种则是高贵的崇高。埃及金字塔的景象,正像哈赛尔奎斯特所报导的那样,要远比人们根据一切描写所能形成的东西都更加感动人,然而它那建筑却是纯朴和高贵的。
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则是华丽的,因为在它那伟大而单纯的规划上,优美(例如金工和镶嵌等等)是这样地展开的,从而使崇高感因之最能起作用,于是这种对象就叫做华丽。
所有这些人都有一种感觉,使他们「能以各自的方式去享受满意」,而无需羡慕别人或者甚至于无需对别人的满意形成一个概念。
对于这些,我们目前并不加以任何评论。
然而却还有另一种美好的感情,之所以这样称它,或则是因为人们可以长久地享受它而不会餍足和疲倦;或则是因为,「它预先假定灵魂有一种敏感性」,那同时就把它驱向了道德的冲动;或则是因为它表现了才智与理解力的优异,而与那种全然没有思想的才智与理解力是截然相反的。这种感情就是我所要考察的其中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要把附着在高度悟性洞见之上的那种倾向以及所可能有的那种魅力都排除在外,这种感受是太精致了,而不能列入目前的规划之中,因为我们目前的规则将只涉及普通人的灵魂所可能有的那种心灵感受。
我们目前所要考虑的那种较精致的感情,主要是如下两种: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
这两种情操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不同的方式。
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优美的审美形态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超然物外的情绪状态,优美是人在现实存在中对自身实践的肯定,在人生存在的和谐圆融状态中,体悟到人生和谐优雅的境界。因此,在审美主体的感受中,人的存在得以自我观照,从而呈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和谐状态。这是优美最基本的意向内涵。其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性是特征。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山明水秀,风和日丽,清雅脱俗都是典型意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就是优美。再次,是和谐化一的内容。在审美意象所蕴含的内容上,优美的各个审美要素处于一种和谐化一的状态,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优美有着多角度的描述。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之美。作为审美基本范畴之一,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在矛盾冲突与对立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优美的对象通常呈现出雅致、秀丽、委婉、宁静、柔媚等特征。
优美作为审美基本范畴之一,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类在自身的童年时期最早发现和领悟到的审美属性,也是显示世界中最普遍存在,最容易被接受的审美形态。优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容、共生共存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这种和谐关系的肯定性情感。在审美效果上,它给人以轻松愉悦、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它以单纯、平易、和谐统一的方式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实践活动的肯定,表现了人类社会历史时间活动与客观必然规律之间的和谐与默契,意味着人类时间活动对客体的把握已经进入了轻松自如的自由王国。中国古典诗词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中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境界,敦煌壁画中衣带飘飘的飞天女神都可称得上是优美这一审美范畴的典型范例。
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柔和的光晕,静谧地洒在林间,清泉潺潺,在碎石间流淌。这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明月,松林、清泉、细石、动静有致,协调化一,浑然一体。最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美好的生活大都从优美的环境开始。人们常说:大自然能陶冶人的情操,而高尚的情操对人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首先要拥有高尚的情操。使自己的生活环境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亮的月光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人间最崇高的优美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天人合一”美学终极指向是“和谐”,尤其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王阳明将道、儒、佛三家美学融为一体,以仁爱与良知作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同基础,概括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