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建《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常 建《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第1张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常建,生平事迹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今江苏盱眙)尉,写过《泊舟盱眙》诗。其《赠三侍御诗》说:“谁念独枯槁,四十长江干。责躬贵知己,效拙从一官。”可见他40岁时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过官。其仕途颇不如意,后隐居鄂州武昌之西山。诗以五言为主,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当时评价颇高,《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破山寺后禅院》,《河岳英灵集》作《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是南朝齐郴州刺史施德光施舍自家宅园改建的。“禅院”为僧侣所居院落。

首联写初入古寺的印象。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阳光照射着山林,其清新、宁静可知。佛教徒所聚之处称丛林,此处称“高林”不称丛林,也不称山林,一个“高”字透露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颔联再写进入禅院的情景。三句写山中小径是曲曲弯弯的,越走越幽静。四句写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可见环境很美。花木显然有人工营造的成分,则僧侣们的审美情趣也是非常高的。要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方能找到禅房,颇有寓意。所以这两句诗被后人赞不绝口。如宋欧阳修《续居士集》卷二十三《题青州山斋》说:“吾尝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始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颈联写水光山色。五句写山景,由于花木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亮丽,使得鸟儿也很快乐,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六句写潭水中花木与诗人的倒影令人的杂念消逝一空,这里借潭水的倒影,写潭水清澈见底。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说:“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法,通体幽绝。”实际上“悦”、“空”两字采用词性活用方法,在这里用成动词,有使动作用,即使鸟愉悦,使心空寂。

尾联写佛界静寂。七句正面写此处万籁俱寂。“籁”,能发出声响的孔窍。“万籁”指各种声响。下句用僧人敲击钟磬所发出的声音反衬万籁俱寂。“钟磬音”体现了寺院生活的特点,钟磬余音缭绕,也能让人参悟佛理,回味无穷。

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评价道:“建诗似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性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可以说此诗正好说明了上述特点。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已注意到此诗“三四不必偶,乃自成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按照五律的要求,颔联应当对仗,此诗颔联恰恰不对仗,但是绝大多数唐诗选本都将其看成五律。正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林黛玉所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自从1986年我走上一所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至今已x个年头,这段职业生涯中浓缩了我――一位教海探航者诸多的生命体验,深感学习、教学、研究和写作构成了我划桨人生的主体。

学习:要将“金字塔”的底座建得更大

1986年我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毕业,是盱眙县20名同学中唯一的三好生。我被分到了县西南山区一所非常偏僻的乡中心小学工作,这对于一直家住县城,具有城镇户口的我来说,心情的失落甚至沮丧可想而知,我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光芒。在经历近一年的彷徨、苦闷、消沉和愤懑的情绪波动之后,我逐渐认识到学习可能是我解决眼前的困境,为自己开辟将来前程的唯一之道。我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以高出录取分数线两倍多的分数考取了上海体育学院函授班。正当我高兴之时,却得到了县里的令人沮丧的通知: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所以不允许也不需要再参加高一级进修学习。这在今天的年轻教师看来可能觉得不可理喻,而在当时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却是一种正常而普遍的现象。我不肯“坐以待毙”,又偷偷参加了初中体育教师教材教法合格证书的考试,这次非常幸运,考试的成绩得到了认可,我获得了自学生涯中的第一张证书。

我的第二张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在师范学校实习时曾教学过初中的英语,这样的经历让我对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兴趣,同时我也认为要想进一步的发展,英语无疑是我必须认真学习的科目,于是我参加了英语专业专科段的社会自学考试。为什么参加社会自考,而没有选择函授、电大、夜大等那些比较容易通过的学习形式我的想法是:一是社会自考含金量比较高,听说国外也承认这样的学历。二是因为前文说到的教育局管理制度的控制,我不愿意为了学习而去找关系。走后门。当时的社会自考既没有各种辅导班,也没有今天的缩小考试范围的特别信息,这是真正的自学考试――先自学后考试。经过两年的自学,我通过了英语专科段的7门课程,还有语法、写作和听力口语三门没有通过。由于这时我已经到县实验小学任教毕业班,工作时间比较紧。加之缺少英语学习的情境。所以考了两三次都没有通过。我觉得每次报考一门太浪费时间,不如再兼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想到这个兼报的专业在两年里就通过了,而英语专科还没有起色。这时我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学习英语专科还是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我选择了后者。我又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获得了第三张证书――汉语言文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几乎同时,我还参加了中国数学会举办的奥林匹克数学教练员的培训,考取了二级教练员证书。

对于学习,我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只有将学习的金字塔底座建造得非常大,学习金字塔的高峰才能更高。秉持这种想法,我在随后的时日里又继续自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证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得在有些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一名小学教师中师学历就已合格,专科足以够用,还学两个本科干什么考学士学位又有什么用呢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要继续学习,因为此时我已觉得学习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已不再满足于自学,总想着有一天能够走进大学接受正式的大学课程教育,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感受大学校园浓郁的文化气息。2000年,机会终于来了,县教育局领导终于同意我参加教育硕士的脱产班考试,从获取报名机会到考试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坐在书桌前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

在南师大学习期间,我不仅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门必修的课程。还像久旱的土地吸收甘霖那样吮吸每一滴知识。我旁听了许多老师的课――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管理心理学等等。不管是南师大还是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只要有讲座我都一概挤进去,听!文学方面的――文学史、古诗吟唱、文学鉴赏、小说研究等:政治经济方面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国有企业的改制、外交官眼里的西方国家等;教育文化方面的――西方学校教育中的去道德化现象、费孝通对于文化的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等。不仅听,我和同学们还大胆地问,大胆地说。也许是大学宽松的氛围,也许是我们的初生牛犊之胆量,我们“旁若无人”地参与着各种活动。这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展了视野,更训练了我们的学术思维,造就了我们的学术勇气。我觉得在南师大的脱产学习是我人生当中的一次蜕变,一次进化,让我受用终身。

我在学习中成长,学习于我是发展的动力,也是生活的方式。我已经离不开学习了,我仍将继续学习,这种想法推动我去奔向学习的又一个驿站――攻读博士学位。去年我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数学)博士生,现在正在艰苦的攻读之中。对于一位在职校长――同时担任一个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管理工作、教学、学习和家庭的多方面压力是巨大的,但我“痛并快乐着”,因为我在学习,在成长。

教学:营造师生诗意的栖居

学以致用,我的所有学习都围绕着我的教育工作这个中心,而课堂教学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逐渐认识到:教师是用自己的全部才学和情感来工作的,它需用终身的学习积累来备课。

从不知道如何上课的师范生,到害怕上课的新手教师,再到略窥教学门径的中年教师,这消耗了我22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我生命的青春季节,花样年华。我不知疲倦地在课堂教学的道路上跋涉,一点一滴地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我曾连续8年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也曾在南京市五年级数学质量调研统考中,均分名列全市前茅,全校第一。1997年我幸运地被列为淮安市“十百千”工程的培养对象,2001年被评为淮安市首届学科教学带头人,2007年又通过了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认定。我曾获得省级优课评比一等奖2次,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3次,曾应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镇江市教研室、淮安市教研室等邀请,多次开设省、市、县(区)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及讲座。另外,我还先后担任江苏省第四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江苏省第三、四届“蓝天杯”小学数学案例评比评委,第三、四届“蓝天杯”小学数学会课观摩暨学术报告活动评委等。

这些经历和探索使我得以从更多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我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不断演绎,逐渐深刻。我觉得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更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长的过程,还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和享用的过程。课堂理应充满智慧,理应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

最近几年来,我一直在用自己的课堂实践对此进行艰难的探索。我追求富有生成性的课堂,因为丧失了生成性的课堂,只会沿着机械、僵硬和呆板的程序进行,难以逃脱程式化的樊篱。没有生成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压抑和死寂的氛围。桎梏着学生创造灵性的生长;没有生 成的课堂我们无法敞开心扉,进行自由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我们要关注生成,珍视生成,既要在“灵光一闪”的时候把握住时机并加以利用,又要具有不怕“出人意料”的勇气和恰当应对的机智。“节外生枝”抑或就是通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境界的路径。珍视生成,利用生成,创造生成――课堂将走向智慧,充满活力。

研究:让我走上幸福的专业发展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对于我来说,这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从事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我自觉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一种偶然和无奈。那时,我觉得一名身高近180厘米的“彪形大汉”整天和小孩子们在一起,实在是有点委屈和不伦不类。每当学校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一些公开活动时,我都感到特别自卑,仿佛每一个人都在嘲笑我这样的一个“另类”,我总是尽量躲在后面,与队伍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工作以后,女教师们身上不断挤压过来的种种职业优势――亲切的神情、儿童化的语言、天生的表演才能、心安理得的自我定位……让我无时无处不感到自卑和苦恼,我不断地问自己:我适合当一名小学教师吗我能成为一名好的小学教师吗那时的学校工作于我而言真的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

是研究改变了我的职业生存状态。从1992年起我开始从事课题研究,先后参加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和淮阴市教研室方学法老师主持的江苏省教研室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先后成为中国尝试教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心理学会会员,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徐特立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被中科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独立承担县级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重组实验”,该试验通过县教科室和教研室的鉴定,被评为教科研成果。1996年参与学校申请立项的省教科所课题“节奏教学研究”,担任子课题“课堂结构序向控制”课题组的组长。1998年调至盱眙县教研室,主持县教研室的省级教研立项课题――“三段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历经三年的努力,克服了众多困难,该课题于2001年通过专家组鉴定顺利结题。2002年该课题经专家组评比,获淮安市优秀课题三等奖,同年在盱眙全县推广。2001年申请并立项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03年经南京市校长公选调至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担任副校长,新岗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撰写“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的省级立项 申请书 和研究方案。当时智慧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资料还比较少,因此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经常泡在南师大的图书馆寻找资料。在校长周荣华的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在专家们的支持下,此项课题先后被江苏省教育课题规划办和中央教科所立项为“十五”课题,其阶段性成果还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我现在正主持着两项课题的研究,一项是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作业设计与批改研究”,另一项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城市小规模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创新研究”。

在我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始终占据一定的分量。我参与了教育部课题《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研究,并担任小学数学命题组组长。2007年分别受上海市教委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邀请,为上海和江苏的各市教研员和其他人员开设讲座。2006年曾受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先生之邀。为课标的修订提供意见。

纵观我的研究经历,可以发现许多变化:角色上,从课题研究的被动参与者到掌管课题研究全局的主持人;研究状态上,从一切等待别人安排任务到自己主动研究探寻;方法上,从做事务到经验总结再到符合教育科研规范的量化的实证的研究。这期间,我的生活状态也在悄然地改变。虽然工作量比以前更大,头绪比以前更多,但我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枯燥和乏味。我甚至为了将研究做好而连续三年放弃了学校组织的暑期旅游活动,顶着南京的酷暑,埋头于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真的让我走上了幸福之路。

写作:我的教育智慧生长的途径

叶澜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说:“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那么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呢写作,是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一条有效途径。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曾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论述道:“写作即研究,即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把我们与知识分离,又使我们与知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写作把我们与我们的生活世界分离开,又吸引我们更加接近生活世界;写作使思想脱离实践,又让思想回归实践当中;写作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抽象化,又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具体。”可见,写作不仅仅是作为研究的一个阶段而存在,它还帮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抽身而出,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它将教师的“教”、“学”、“研”、“思”等具体的教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系统化、显性化和固态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研究与反思,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写作,真正的写作创造并塑造我们本身的能力。写作可以锻炼我们。”

从1995年在《教师之友》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运用矩形图巧解牛吃草问题》以来,我已经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其中有几篇还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著有《教育智慧的生长: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本培训的个案研究》一书,主编《智慧园》校本教材3套,参编《新课程概念解析及实践引领》(撰写70000余字)、《教育经济学教程》等书。先后获得“教海探航”征文评比、“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等论文评比一等奖十余次,其中“教海探航”征文评比是我参与次数最多、关注时间最长的一项论文评比,不管我是否获奖,获得了什么奖,每次的参评过程和颁奖活动都使我获益良多。

我的写作涉及到教育生活的多个方面:教育理论思考、数学教学研究、学校管理、课题研究等。其表达形式也多样,大到课题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 ,小到教后记、教育日志、随笔等。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烈的实践取向: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研究实践、为了实践、表述实践。它不是一种为写而写的写作,而是一种为做而写、边写边做、做写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研究方式。

现在,我不仅自己写作。还动员、鼓励我身边的老师和朋友们写作。我所在的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就将“以写促研”作为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写作确实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生长的有效途径。

划桨,不停地划桨……于我而言,学习、教学、研究和写作就是教海中的划桨。划桨人生,幸福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诗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创作背景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建康的北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说明

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韩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

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补充说明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 ,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 ,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 ,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统一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 ,则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下反攻:

十月末:“冬十月癸亥,车驾(拓跋焘)止枋头。(拓跋焘)诏殿中尚书长孙真率骑五千自石济渡,备玄谟遁走。乙丑,车驾济河。玄谟大惧,弃军而走。众各溃散,追蹑斩首万余级。器械山积。帝遂至东平。萧斌之弃济州,退保历城。(拓跋焘)乃命诸将分道并进:使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拓跋仁)自洛阳出寿春,尚书长孙真(长孙翰的儿子)趋马头,楚王建(拓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拓跋那)自青州趋下邳。”

十一月:“刘义隆鲁郡太守崔邪利率属城降。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壬子,次于彭城,遂趋盱眙。”

十二月:“刘义隆将军胡崇之等率众二万援盱眙。燕王谭(拓跋谭)大破之,枭崇之等,斩首万余级,淮南皆降。是月,永昌王仁(拓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送京师斩之。过定项城,及淮西,大破刘义隆将刘康祖,斩之,并俘虏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传致行宫。癸未,车驾(拓跋焘)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永昌王仁(拓跋仁)自历阳至于江西,高凉王那(拓跋那)自山阳至于广陵,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

至此,刘义隆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 ,“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 。”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 。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反攻刘宋时,曾率领东路的北魏远征军到达瓜步山,并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北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 ”,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 ,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八百多年前的北魏南征军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 ,“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去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 。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 ”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 ”(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 ”,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 ”,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 》)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 ,“酌酒而谓坐中曰 :‘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 ,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东吴、刘宋比南宋,以曹魏、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常建常建

[编辑本段]1、常建

常建(708-765),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2006年有古碑证籍常建的祖籍为邢台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

常建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

常建的诗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

[编辑本段]诗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謦音。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江上零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送李十一尉临汉

冷冷花下琴,君唱渡江吟。 天际一帆影,预悬离别心。

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 回轸抚商调,越溪澄碧林。

燕居

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啸傲转无欲,不知成陆沉。

塞上曲

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 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

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 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城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峨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吊王将军墓

嫖姚北伐时,深入几千里。 战徐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奈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送陆擢

圣代多才俊,陆生何考第。 南山高松树,不合空摧残。

九月湖上别,北风秋雨寒。 殷勤叹邓凤,早食金琅歼。

送李大都护

单于虽不战,都护事边深。 君执幕中秘,能为高士心。

海头近初月,橱里多愁阴。 西望郭犹子,将分泪满襟。

漳州留别

贤达不相识,偶然交已深。 宿帆谒郡佐,帐别依禅林。

湘水流入海,楚云千里心。 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 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默,清吹袅灯频。 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泊舟呼胎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江行

平湖四无际,此夜泛孤舟。 明月异方意,吴歌令客愁。

乡园碧云外,兄弟禄江头。 万里无归信,伤心看斗牛。

古意 共作四首

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 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

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 富资安可常,归来保贞素。

高楼夜弹筝

高楼百徐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工筝。

山高猿秋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落菜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写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塞下

铁马胡裘出汉营,分废百道救龙城。

左贤未通新华折,过在将军不在兵。

顾法院

胜景门闭对远山,竹深松老半含烟。

皎月殿中三度磐,水晶宫里一僧禅。

岭猿

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回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送宇文六

花映垂杨汉水清,晓风林里一枝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戏题湖上

湖上老人坐矾岛头,湖里挑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波际,不知何者吞香钩。

吴故宫

越女歌长君且听,芙蓉香满水边城。

岂知一日终非主,犹自如今有怨声。

古意

井底玉冰洞地明,玻由粮护青丝索。

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

黄金作身双飞龙,口衔明月喷芙蓉。

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

古兴

轴转井上双梧桐,飞鸟衔花日将没。

深闺女儿莫愁年,玉指冷冷怨金碧。

石榴裙据峡蝶飞,见人不语梁峨眉。

青丝素丝红绿丝,织成锦券当为谁。

渔浦

春至百草绿,胶泽闻鸽鹏。 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

沤绽为缦袍,折麻为长缨。 荣誉失本真,怪人浮此生。

碧水月自阔,安流净而平。 扁舟与天际,独往难能名。

造整十少府

微风吹霜气,寒影明前除。 落日未能别,萧萧林木虚。

愁烟闭千里,仙尉其何如。 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

鲤鱼在金盘,别鹤衰有徐。 心事则如此,请君开素书。

海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晴天无纤翳,郊野浮春明。 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

出浦见千里,旷然谐远寻。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 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瑞。 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

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 前溪通新月,聊取玉琴弹。

张山人弹琴

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闲斋卧病

旬时结阴霖,帘外初白日。 斋沐清病容,心魂畏虚童。

闲梅照前产,明镜悲旧质。 同施四五人,何不来问疾。

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 主人门外绿,小隐湖中花。

时物堪独往,春帆宜别家。 辞君响沧海,烂漫从天涯。

梦太白西岭

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 遗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结守在星汉,宴林闭伍三。 格授覆徐翠,巾舄生片云。

时往溪水间,孤亭昼仍瞑。 松峰引无影,石做清霞文。

恬目缓舟趣,并心授马群。 春风又摇掉,潭岛花纷纷。

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

赢马朝自燕,一身为二连。 记亲拜孤家,移葬双陵前。

幽愿从此毕,剑心因获全。 孟冬寒气盛,抚辔告言旋。

碣石海北门,除寇惟朝鲜。 离离一寒骑,袅袅驰白天。

生别皆自取,况为士卒先。 寸心渔阳兴,落回族等悬。

西山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 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

物象归徐清,林峦分夕丽。 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

清目远阴映,湖云尚明突。 林昏楚色来,岸运荆门闭。

至夜转清退,萧萧北风厉。 沙边雁鹭泊,宿处蒸蔑蔽。

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 冷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第三峰

西山第三项,茅手依双松。 香沓欲至天,云梯升几重。

莹魄澄玉虚,以求写鹤踪。 遣返非天人,执节乘赤龙。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客。 孤辉上烟雾,徐影明心胸。

愿与黄低磷,欲飞而英从。 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

山瞑学栖鸟,月来随暗蒙。 寻空静徐响,袅袅云溪钟。

湖中晚驿

湖广舟自轻,江天欲澄界。 是时清楚望,气色犹霾喀。

踟蹰金霞白,波上日初丽。 烟虹落镜中,树木生无际。

香沓涯欲辨,蒙蒙云复闭。 言垂星汉明,又睹定流势。

微兴从此惬,悠然不知岁。 试职沧浪清,遂觉乾坤细。

岂念客衣薄,将期水投袂。 迟回渔父间,一雁声嘹唳。

白龙富泛舟寄天台学道者

夕映翠山深,徐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治措花影没。

西浮入天色,南望对云阙。 因忆毒首峰,初阳濯玄发。

泉莫两幽映,松鹤间情越。 碧海莹于神,玉青泽人骨。

忽然为枯木,微兴送如兀。 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

环回从所泛,夜静犹不歇。 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

仙谷遇毛大意知是秦官人

溪口水石浅,冷冷明药丛。 人溪双峰峻,松括疏幽风。

垂岭枝袅袅,臀泉花蒙蒙。 黄缘斋人目,路尽心弥通。

盘石横阳崖,前流殊末穷。 回潭清云影,弥漫长天空。

水边一神女,千岁为玉童。 羽毛经汉代,珠翠逃秦宫。

目觐神已寓,鹤飞言本终。 祈君青云秘,愿谒黄仙翁。

尝以耕玉田,龙鸡西项中。 金梯与天接,几日来相逢。

鄂精招王昌龄张债

对芦旷野中,沙上飞黄云。 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偶。 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

滴居未为叹,谗征何由分。 午日逐故龙,它为吊冤文。

翻覆古井然,官宦安足云。 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清。

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 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氮包。

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 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古兴

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 白发沾黄泥,遗骸集鸟鸣。

机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 风吹钩等折,鱼跃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彼。 唯留扁舟影,系在长江涓。

突兀枯松枝,悠扬女萝丝。 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遍现今时人,举世皆尔为。 将军死重围,汉卒犹争驰。

百马同一街,万轮同一规。 名与身就亲,君子宜固思。

张天师草堂

灵溪复清字,傍倚枯松根。 花药绕方丈,瀑泉飞至门。

四气闭炎热,两崖改明昏。 夜深月暂皎,亭午朝始撤。

信是无人居,幽幽寂无喧。 万壑应鸣磐,诸峰接一魂。

遂登仙子谷,因醉田中樽。 时节开玉书,它映飞天言。

心化便无影,目精焉累烦。 忽而与霄汉,寥落空南轩。

空灵山应田叟

湖南元村落,山舍多黄布。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油舟问溪口,言语告哑咬。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晓。 莫候射禽兽。浮客烹鱼统。

余亦果富人,获康今尚苞。 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

日久闻虎斗,空山满咆哮。 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

白水可洗心,采蔽可为肴。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稍稍。

太公农晚遇

日出渭流白,文王政猎时。 钓翁在芦苇,川泽无熊罴。

诏书起遗贤,匹马令致辞。 因称江海人,臣老筋力衰。

迟迟诣天车,快快语灵龟。 兵马更不错,君臣皆共治。

同车至咸阳,心影无磷缁。 四牡玉墀下,一言为帝师。

王侯拥朱门,轩盖昭长逵。 古来荣华人,遭遇谁知之。

落日是桑榆,光景有顿亏。 倏悲天地人,虽贵将何为。

赠三侍御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 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

土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 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奇。

操与霜雪明,星与江海宽。 束导视天涯,安能穷波澜。

孤鹤在积棘,一枝非所安。 逸翩望绝霄,见欲凌云端。

层台何其高,山石流洪湍。 固知非天池,鸡跃同所欢。

难念独枯槁,四十长江干。 责躬贵知己,效拙从一官。

折翩悲高风,苦饥候朝餐。 湖月联大海,天空何漫漫。

托身未知所,谋道庶不刊。 吟彼乔木诗,一夕常三叹。

由湖寺后溪宿云门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溪中日已没,归乌多为双。 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洲诸晚色静,又观花与蒲。 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 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 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 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毕景有徐兴,到家弹玉琴。

古意三首

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 远道同江汉,孤舟无岁年。

不知苍梧处,气尽呼青天。 愁泪变楚竹,峨眉丧湘川。

后人立为庙,累世称其贤。 过客设调祭,狐狸来坐边。

怀古来忍还,孩吟彻空山。 明月照高阁,彩女赛罗幕。

歌舞临碧云,策声沸珠箔。 青湾临南海,天上双白鹤。

万里齐翼飞,意求君门乐。 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

两翅自无力,愁鸣云外来。 态深入空贵,世屈无良媒。

俯仰顾中禁,东飞白玉台。 楚王竟何去,独自留巫山。

偏使世人见,迢迢江汉间。 驻舟春溪里,皆愿拜灵颜。

寤寐见神女,金沙鸣佩环。 闲艳艳世姿,令人气力微。

含笑意不语,化作朝云飞。

塞下曲四首

(1)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2)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词上望龙准。

银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3)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

黄河直北手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4)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家常无草木烟。

[编辑本段]另有记载

在唐朝灿若星辰的诗人中,常建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著名诗人。在历代唐诗选本中,都有常建的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处》二首。其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成为唐诗中的名句,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在唐朝文坛上,常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李白。如唐丹阳进士殷王番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就把常建置于卷首,位在李白、王维等人之前,并在诗序中大加称赞。

诗人之谜

但常建的祖籍是哪里?一直是一个悬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说:常建的籍贯,《全唐诗》未书。《唐才子传》作长安人。但他的《落第长安》诗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语,似非长安人。此说见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谈新编本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三期)。傅璇琮《考》也对《唐才子传》所记常建事迹作了辨正,他认为《唐才子传》说常建是长安人不确,但他究系何地人,限于目前的史料,只能阙疑。

高步瀛选注的《唐宋诗举要》中注:常建,长安人。开元进士。大历中,为盱眙(在今江苏)尉,颇不如意。后寓鄂渚(今湖北武昌),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见唐才子传。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辞典》中注:长安(现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

《辞海》“常建“条是这样解释的:唐诗人。故里不详(一说长安人,误)。开元15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天宝年间卒。一说大历时尚在世,实误。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为世传诵。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在目前仅存的《唐人选唐诗》,只有十种,由唐朝人元结和殷王番等选编的,应该是比较权威的选本。这些选本的选取标准虽然各有不同,但总的可以看出他们对本时代诗歌的一些看法与评价。其中第三集是《河岳英灵集》,由殷王番选编,共选诗二十四家,殷番在此集前言中说了他的编选标准:“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他在目录中又写道:“切见诗之流传于世多矣。若唐之河岳英灵。中兴间气。则世所罕见焉。本堂得此本。编次既当。批摘又精。真诗中无价宝也。”说明编者是非常认真的,目的确是以质论诗。在此集中,第一名就是常建,第二位才是李白,而与常建同榜进士的王昌龄,却被排在了卷上的倒数第二位。并且,常建诗15首,而李白诗仅选了13首,由此可见常建在当时文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了李白。此集在常建集前评语中言:“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

辞海“河岳英灵集”条称:“选录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714――753)期间常建、李白等二十四人诗二百一十四首,每人各附评语。番论诗反对轻艳矫饰,提倡风骨声律的统一,注重兴象。所选以此为标准,是唐人选唐诗中较好的选本。”

古碑证籍

2006年8月,临城县文管所在征集文物中,收上来一块古碑,是常建后人的一块墓志铭。墓志铭刻于威通六年。墓志铭中追述了常建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破解了这个千年之谜:唐朝大诗人常建的祖籍就是邢台。

在此碑额上刻有“唐故府君常公墓志铭”字样。碑题是:《唐故府君前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常公墓志铭并序乡贡进士傅融撰》:碑文为:公讳□,先邢州县人也。建国,命谥其来远矣,粤文场常建者,公之近祖也,在英灵集,冠群公之首,词华品藻,具在小序。祗如梦太白西岑、哭王昭君可为尽美矣。曾祖琳,皇试太子通事舍人。祖如玉,皇授左龙武军军使兼御史大夫。天宝未年,安史作乱,四海鼎沸,公发貔虎之威,扫荡妖氛,无不泯尽。敕书于诏至今见在。父太平,皇右军兵马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厝事,上柱国,河内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

公秉仁义之权侠,忠贞之勇卒,因内外游历,中丘御史端公曹公一见如旧,署以爪牙之任,亦非愿焉。早年知命,退身乡里,□茅二房,结文场之友,清文丽藻,观之璨然。复至暮年,渐遵释教,毗蓝净宗,往来不绝。或图画真容,或书写经典,前后数年,不可胜记。何图天下□音,鱼靳遗殒,此明哲于大中九年三月五日,享年六十有四,终于私茅焉。夫人雍氏,志性温雅,令望谦柔,名著陶家,恩同孟氏。自公沦亡,经于数载,馈奠之礼,靡有阙舆,不幸忽抱疾瘵,枕席弥留,祸亟飞钟,遄流不息,于咸通四年三月甘日,享年七十奄终。华室唏吁,乔柯先折,鸾镜沉辉。自亲非亲,咸悉悲悼。女王氏,长适太原王氏。幼奉训诫,长习箴规,克著三从,罔亏四德。次在室,岂岂令漱难可比焉。幼曰喜娘子不幸华年奄遘,大夜琢玉,记铭至今。

见在令子三人,二人早亡。幼曰现,少诣儒门,颇览坟典,曾蒙乡荐,云汉攀鲵,久蹑秦川。东堂折挂,自遭荼毒,泣血庭隅,公之□榆,岁月深远,道路睽阻,护丧不任。以咸通六年八月十二日,卜兆于兹邑西南十里,礼也。其茔也,前临郊邑,却眺山河,韩魏之风云,燕代之委气,其在兹矣,虑以陵谷迁改,年代湮没,乃命刊石而记焉。

铭曰:粤惟常公,堂堂挺秀,杖德松筠,怀仁苑囿,话言惟新,倾盖如旧,守礼不差,防闲匪昼,挂冠严岭,濯缨沧浪。晚就释曲,时赴道场,心怀松柏,□德珪璋,气如浮云,志若秋霜。疾疹弥留,亦奠痊损。泰山其颓,哲人将殒,于戏夫子,微言将泥。令德令图,道光惟允。呜呼哀哉,丧我英逸。已矣夫人,古今难匹。动合箴规,如琴如瑟。云逐蟾辉,魂飞白日。猿啼青山,长归幽冥。滔滔者川,浑浑东注。悠悠者人,茫茫不□。自古在昔,何新何故。长夜冥冥,千载不寤。

碑文中“建国,命谥其来远矣,粤文场常建者,公之近祖也,在英灵集,冠群公之首,词华品藻,具在小序。祗如梦太白西岑、哭王昭君可为尽美矣。” 此碑文的说法与《河岳英灵集》的说法完全一样,由此完全可以认为常建的祖籍是邢州是肯定的。

常建其诗

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河岳英灵集》中常建序称“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于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并可称警策。”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最著名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优游中写会悟,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和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居一格。现江苏常熟虞山破山寺已成蓍名景点,全赖常建此诗以传。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曲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曲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

再如常建以下四首诗:

江上琴兴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此诗语言情致幽静,引人远思,反映了作者的隐逸生活。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极),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此诗在盛唐时已传为山水诗名篇,清朝受到“神韵派”推崇。

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此诗见《河岳英灵集》,也被墓志铭例举,有名于当时。

塞下曲之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此诗独辟蹊径,得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常建

常建,唐代诗人。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欧阳修特别欣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题青州山斋》)。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今存《常建诗集》3卷,辑入《唐六名家集》。《常建集》2卷,辑入《唐百家诗》;《常建诗集》2卷,辑入《唐诗二十六家》。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扩展资料: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其巨大影响,一些历史人物真实形象被文学作品颠覆了,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三国演义》的作者将历史上颇能体现刘备血性及神勇的几件事移花接木给了张飞、关羽,并将刘备亲自指挥的两次全胜曹操集团的漂亮战役记在了诸葛亮名下,刘备被塑造成一个爱哭、大小事依附于人、性格仁柔有余而阳刚不足的忠厚长者的形象。

人们对刘备的真实形象产生了很大的误会。我们透过陈寿的《三国志》来看,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和血性并富于军事韬略的英雄人物。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同凡响,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

当时刘德然的父亲每次给儿子学习费用时都要给刘备一份,俩人待遇相同,以至于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却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看来这位蜀汉先主在少年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便有过人之处。

卢植是一位文武双全很有学问的儒学学者,刘备投在他的门下自然长了不少见识。师从卢植读完书后,刘备有过一段失业的时光,他的家乡河北涿郡是一个四通八达、流动人口很多的地方,在这段时光里,青年刘备喜欢交游。

由于刘备得到过著名学者卢植的亲传亲授,获得了不少知识包括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把握,加之他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平易近人的精神气质,使得他的人缘极佳,许多青年人常围绕在他的周围。

这些青年人当中有怒诛地方恶霸而逃亡在外的关羽,有为人豪爽、以屠宰为业而颇有资财的张飞,有为人幽默滑稽、善于辩论、性格耿直的简雍。

中山的两位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常年做贩马的营生,资财已达千金,常往来于涿郡。二人初见刘备便觉得他有些与众不同,手很长,双手下垂能过膝盖,耳朵很大,言语不多,说话时语气平缓,并不容置疑地说出自己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再一深谈,更感觉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二人“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由此可见,刘备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让饱见世面的两位富商折服,所以毫不吝惜地给了刘备很多钱,以资助其图大事。从一些史料看,刘备就是用这两位富商的赞助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支私人武装,这支部队后来讨黄巾、南征北伐,成了刘备事业做大做强的原始力量。

人民网——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富有魅力 富于韬略

——刘备

四个典故,这首词借古讽今,借事抒情,鲜明强烈而又委婉沉郁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思想情感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热烈向往,充满战斗的激情,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了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沉痛的感情。

元嘉草草仓惶北顾

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又有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他对侍臣讲,"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拨嗣,也是倚仗北府兵。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原先北府兵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战斗力。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这位北魏太武帝拓拨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又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削弱,西迁至欧洲,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交关之际,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坚壁清野,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封狼居胥

原指 汉 大将 霍去病 登 狼居山 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 去病 率师躬将所获 荤允 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 章渠 ,以诛 北车耆 ,转系左大将 双 ,获旗鼓,历度 难侯 ,济 弓卢 ,获 屯头王 、 韩王 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 狼居胥山 ,禅于 姑衍 ,登临 翰海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是曹操在一次和孙权交战后发出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这首词中“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词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而孙权也堪当此誉。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反攻刘宋时,曾率领东路的北魏远征军到达瓜步山,并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北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 ”,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 ,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具体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8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