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的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今年又重回一年级教学了,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还是感触颇多。一年级小朋友纪律差,课堂松散,每次走进课堂都是吵吵闹闹,让很多老师头疼,为此,想要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会听讲,懂得守纪。
我想给其他老师提点建议是:
1、课始,针对某些小朋友还未进入状态时,可以用点名表扬个别孩子的方法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中,可以适时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竞争(小组比赛、几人合作、小组合作等等),不时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听讲,学会学习。
3、个别特别顽固的孩子,也不妨采用“课后补习惯”的方法来引领他学会如何听讲、如何守纪。
总之,在一年级刚开始时,你就得给学生定一些规矩,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就安静坐好。你给一个信号,学生就坐好。你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包括老师讲课。对于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时表扬。上课教知识,时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听讲,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侧击,尽可能不点名批评。也可走过去暗示一下,还可利用课间,跟他个别谈话,让他觉得老师关心他,上课没有点名批评,给他留面子了。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一、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做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往往使课堂没有了生气,学生没有了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而课前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语,课堂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手势,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个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有的同学为之泪下;在导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立足教材,强化延展,走进生活,寻找感动。
(一)、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二)、走进生活,寻找感动,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分一厘真诚的捐助,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无言的爱,无不触动人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发现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而感动。让学生在生活的感动中,提升其思想境界;在对感动的记载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三、以感动为契机,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爱,培养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爱”与“责任”的情感教育主题,教师应抓住“感动”这一契机,“感动”是学生学会“爱”,形成责任感的情感基础,也是学生能真诚地付出“爱”勇敢地承担责任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之中,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去发现真、善、美,去触动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感动,并抓住“感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组织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如何报,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除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展相关的以感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我感动,我要说,我要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可开展“他(她)受伤后的报道”、“本校贫困生之现状”等等语文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使自己的心灵感动,使自己懂得爱与责任,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情感素养的提升,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出事学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含义: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出处:《东坡志林》——宋·苏轼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
课标中提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以及“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
一、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特征,它是以音乐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音乐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之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的归宿。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喜爱、理解音乐,是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自觉应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的成功和优化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通过感情共振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爱心就会油然而生。
二、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或某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平淡无奇,似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歌唱中的情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表演中缺乏情感体验,或者说情感体验比较肤浅,从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贫乏。我们说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与器乐曲相比,歌曲的情感除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以外,还通过文学语言(歌词)的形式来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
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并教育学生的。假如我们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的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了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体验,那么就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多向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不到挖掘与提升,所唱的歌曲也肯定是苍白无力,缺乏表现力。所以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如歌曲《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曲,表现了战士出征时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母亲、妻子的爱,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和亲人的爱。可见,在歌唱教学中,感染和教育学生的关键应该是歌曲的情感体验。
2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是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音乐欣赏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
思是欣赏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展开理智欣赏的重要环节。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主体“学生”是针对教师聆听音乐前的设疑进行思考、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答案,主动欣赏。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首先应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从作品本身的情境出发,以作品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老盲人的一声叹息,打破了月夜的沉寂,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阿炳对生活的不平、愤懑、无奈和憧憬等不同感情揉进每位欣赏者的心。通过作品欣赏,本质上学生全身心、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作品分析的情感体验
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的愉悦阶段,只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去评价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歌曲、乐曲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以引发学生健康、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①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音乐的情感常常是欢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慈祥、安稳、温柔的。②作品的结构,大到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在唱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对作品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用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升华。③作品的调式、调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感受,在一般情况下,大调式的作品情绪显得明朗,小调式的作品显得暗淡。④ 和声也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合唱教学中更应注意它
的作用。风格与流派也是正确把握作品形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归宿
只有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感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态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应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所表达的各种感情,挖掘深刻的情感内涵,再通过教学的过程,经过师生的二度创作,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对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才能在音乐教学中经过师生的合作,促使学生潜在的、内隐的音乐素质及其情感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变成外显的、现实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1良好的欣赏环境的创设
音乐欣赏应该有一间专门教室,并把它布置成轻松愉快的环境。比如在黑板上方贴上主题词――音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海听潮等。装饰一些由皱纹纸剪成的飘带,在教室的横梁上可挂些彩色的纸带交织成的网,它具有很强的动感,墙壁上可挂些彩色纸贴成的五线谱旋律。另外,一些音乐家的头像、音乐教学挂图、以及名言警句的字画也可挂在墙上,使整个音乐教室真正成为音乐艺术的天堂。后墙黑板则是一些学生的音乐习作。学生置于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去体验、感受音乐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周的音乐课都会在期盼中到来,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语言情境的创设
语言情景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它不但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适用于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老师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心理产生与音乐相适应的想象、联想,从而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首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既要成为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其次,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前,老师轻松地微笑着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一周的音乐课又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到了,愿我们能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再有,运用有声无声的学生语言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是体会作品重要的一步,运用有声(比如演唱、演奏)和无声(比如指挥、即兴表演)的语言,以丰富的情感,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3聆听环境的创设
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判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根本保证,也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重要前提。所以,认真抓课堂纪律,巧妙创设课堂聆听环境,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4遵循作品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美的,就在于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以情感为切入口,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例如圣桑的《天鹅》,以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当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五、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情感体验
学科教育呼唤学生的艺术化、情感化机制,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交还给学习的主体―― 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以知识意义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
流行通俗歌曲中也不乏很多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 教学计划 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同学们推荐,老师只要对他们自选的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上适当的把关就行。如《同一首歌》、《祝你平安》、《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不仅情趣文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参与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以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独木难支,林多叶茂。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学生中一些音乐素质较强者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互助互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空间和展开自我的场所,使音乐素质强的学生或小组的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深人人心。以学生为本因势引导,不失时机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这样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师生间用智慧和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因此,音乐教育的情感化、艺术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愉悦,培养高度理智与高涨情感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是人们现今的教育主题。作为这个主题的实施者,我将不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音乐传播者。
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课堂涌动的方法
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课堂涌动
作者/高存升
思想品德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领悟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良好社会认同的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真正的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学生必须积极、深入地参与进来,在交流、碰撞、领悟中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才能有实效。
一、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往往依赖于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程度。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者要用适当的教育机智,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审美情趣。”教育者要善于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自愿投入其中,乐于运用自己的机智去探求、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用自己的理智去收获。例如,讲授自立自强时,我利用学生对周杰伦的追捧心理,给他们讲述这位小眼睛的歌手在未成名前的艰苦生活。在学生津津乐道于周杰伦的星座、爱好时,学生进一步知道他超乎常人的艰辛付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原因。只有当学生们愿意去摸索时,才愿意付出行动,才会在摸爬滚打中有感悟、有收获。教学中能否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决定有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留出师生真争论的空间,激发观点交锋、碰撞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课程,思品课教学必须让学生的思想自然流露、相互碰撞才会实现有效性。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精神,自由精神的培养需要自由思想的空间,自由思想空间离不开自然感情的流露。学生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才是教师最应该关注的。让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教师才会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教师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论文 )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注重求同却忽视存异,往往为了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以预想的种种方式束缚自由思想,禁锢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学中留下争论空间,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可以自然表露出来,也许不同的见解会遭遇到对方的批评,但是,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坚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既是一个论证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吸纳、兼容别人观点的过程。在学习社会公平教学时,有一个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公,他还举例一位罪行累累的老大却能因为有钱由县人大代表逐步变为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面对如此观点我多少有些担心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辩证性和正确性,于是把这个观点交给全班同学讨论,看看学生们的`思想态度。出乎我的意料,多数同学认为中纪委介入、黑老大被抓,表明社会还是公平的,他们可能一时得意,绝不会猖狂下去。实践表明,有时这种自由的交锋不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引或者纠正就可“百川归大海”,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能否留下一个适合学生独立思考、自然流露自己观点的环境,让不同的观点交锋,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思想性的重要手段。
三、精心设置课堂生成的问题,调动思维积极参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在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与否,而在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深浅。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开手脚、抛出问题,让学生感到“好像是这样,又似乎不是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困惑、再探索。学生苦苦思索如果终有回报,其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思维也会停留在亢奋的状态中,这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效上都会收益很多。例如,在讲解正义行为也必须有限度时,我们给出了一个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判断:银川市某小区的电动车屡次被盗,业主们谈贼色变。一天傍晚,三名业主在发现有小偷摸进车棚准备盗车时,为了制止小偷的盗窃行为,众人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把小偷打翻在地,其他丢失电动车的业主闻讯赶来又是一番拳脚相加,等到警察赶来众人已致使小偷小腿骨折、不能独立行走。学生通过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运用法律常识自然会懂得:即使是正义的行为也要有限度,否则就可能变成非正义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由困惑而想动,再到行动,直至会动,就会事半而功倍,收效明显。
四、巧用归谬方式,引领学生自我反省
给初三学生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有位学生振振有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就应该让人民轮流来执掌政权,这样做不仅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还能使国家实现能人政治、清明政治。我没有正面评价这样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而是安排所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做了以下步骤的活动:1.征求意见:向全班学生征求愿意管理国家事务的意向,结果全班人人请举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2.能力自评:觉得自己能够胜任领导职务且管理的绝对的好人请举手,结果还是人人举手,也就是说全班六十余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把国家治理好的贤人,没有人觉得自己不行。3.根据本班的测试结果推测一下全国有多少人愿意管理国家事务,其结果大概至少有十亿人愿意。4.根据测试结果预算一下:如果每人执政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年?每个人执政一月需要多少年?每人执政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一展抱负,为了公平执政时间不缩短。最后一秒钟的答案很快出来:1000000000/60=16666667分钟/60=277778小时/24=11574天/365≈317年。这就是说每个人执政一秒钟的话全国大概要用32年的时间。5.讨论:如何才能让一秒钟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所谓的“能人政治、清明政治”?结论是:每个人只可能说一句如“同志们好”这样最简单的话。这就是说在这轮流执政的32年时间里无论谁来执政,任何人什么事都干不成。那么把时间延长到一年、二年、三年会怎样?这样耗费的时间长会使大多数人根本来不及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就已灰
飞烟灭。看来这种观点连基本的权利都实现不了,更实现不了能人政治、清明政治。同学们讨论到这时,都扭头看着提意见的同学,那位提出这一观点的学生懊悔地摸着自己的脑袋似乎在说“唉,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最后不好意思地说:“我考虑得太简单了”。
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教育机智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情感、观点、思维都参与进来的时候,并经过摸索——困惑——感悟——收获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实效。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十六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