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第1张

书名: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撰稿人:晓曦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进入了普通公众的视野。这个概念的流行,让我们揭开了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看到了它真实残酷的一面,它不仅给我们温暖,也带给我们伤害。许多有意无意的人为伤害,就发生在家庭内部,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深深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在成年以后都无法走出内心的阴影。

然而,作为生命源头的“家”,我们谁都无法选择。唯有深刻理解,家是如何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你的一生,你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阻断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当一个好的父母,给孩子更好的爱。

那么,“家”到底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什么样的家庭养育方式能够养育一个身心健康、拥有内在自由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呢?这本书能给你一些答案。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都是精神科医生,并在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亨利·马西是国际著名的研究“依附关系”的学者,在母亲和婴儿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内森·塞恩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儿童精神病学家,致力于精神分析方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程研究。

本书根据一项关于纵向母婴研究的心理学专业项目完成。这个研究项目历时30年,用镜头对76位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早期的生活历程进行记录,研究人员又花了6年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整合、评估和探索,生动地揭示童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及成年后生活的重要影响。

本书的内容包括: 首先,探讨早期母婴关系对孩子核心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其次,通过受访者真实案例,来探讨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造成的破坏性;最后,探讨早年不安全型情感依附的修复与创伤疗愈。

本书在叙述受访者的生活故事的背后,有着“依附理论”、防御机制等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撑。作者正是从基于母婴关系形成的心理依附的角度,来探讨父母养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也是书名被译为“情感依附”的原因。

作者通过研究跨越30年时间的生命历程发现,早期的母婴关系诞生了儿童的人格,大多数婴儿在生命最初的12个月中,已经形成了将会成为什么人的核心意识,到7岁时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格。

在这个项目中,研究人员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孩子第一年的养育情况,重点是母亲的喂奶,对孩子的情感回应,以及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情况。这些都是母婴互动的重点考察事项。

作者发现,母婴关系或母婴互动,会在三个不同层面的体验中发生。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母爱”,包括母亲的慈爱、快乐、保护等特质。

第二个层面是母婴间分分秒秒互动的微观体态层面,包括目光注视、抚触、抱持、表情、言语表达等。这种互动在生命的第一年里重复上千次,为儿童提供了依附,情感安全以及随后独立性成长的基础。

第三个层面是神经心理学层面。

依附理论的提出者鲍比认为,刚出生的婴儿通过靠近母亲来确保安全,依附母亲得以存活。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汇聚成对母亲的心理依附。如果婴儿能依靠母亲免受疼痛、寒冷和饥饿之苦,形成愉悦的幸福感,就会与母亲形成安全依附。反之,如果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中,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与母亲形成不安全依附。这种情感依附,并不只是对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关系有影响,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而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看看早期母婴关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本项目的76位受访者中,有7个人在童年受到很好的照顾,成年后也过着很充实的人生。他们工作成功,婚姻幸福,关心他人的生活。作者研究发现,这7个孩子在早年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他们顺利发展的基础,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其中一位受访者叫尼克,他出生后,母亲对这个小婴儿充满自信,体贴、温柔、亲切,给予了他很多共情和专注。小尼克胖乎乎的,总是笑着,喜欢用绿色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在尼克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积极参与了他的生活。父亲晚上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编故事,哄他睡觉,支持他的体育爱好,与他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

学生时期,尼克表现得非常快乐、擅于合作、做事富有创造性、勤奋且学业优秀。30岁时,尼克成为了一名经济学教授,婚姻幸福,对生活感到满意。

尼克的父亲说:“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道怎样变幻莫测,家里的事情都不会任意变化、反复无常。”

其余6个孩子,也和尼克一样得到父母高效的养育。作者发现,这些成功儿童的父母有这样一些共同的品质:母亲充满爱和温柔,能自由地向孩子传递温暖;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感。他们镇静、反省,对孩子专注,能够以一种促进成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他们能很好地共情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他们对孩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感到骄傲和愉悦,还很重视孩子对愤怒情绪的表达。他们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父母彼此相爱,密切关注并参与孩子的生活。

当然,没有任何父母是完美的,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成功儿童也同样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也会焦虑和紧张,只是,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在困境中能够灵活做出选择,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寻找最好的机遇。

与那些成功儿童的父母相比,那些发展不太好的儿童的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充分的情感联结,在情感上疏离孩子。这些孩子不能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失去了最深层次的安全感,情感发展受到阻碍,就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大多数痛苦的儿童主要通过外化或内化的方式来应对。痛苦外化表现为多动和反抗,痛苦内化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在该项目的76个受访者中,有6个孩子与父母依附存在问题,将痛苦和压力外化,行为上表现为多动,对父母愿望的反抗,并在成年期带来低自尊、安全感缺失和潜在的抑郁。他们的行为具有戏剧性,他们挑衅、热爱社交、多动、注意力涣散、话多或者经常受伤。

其中有一个受访者叫弗朗克。他的父母是农场主,艰苦的工作让他们筋疲力尽。母亲在照顾弗朗克时,像木头似的,面无表情,死气沉沉,母婴很少互动。母亲说很爱孩子,却无法理解孩子的需求。弗朗克安静时,母亲总是打扰他;弗朗克哭泣时,母亲却不知所措。从学走路开始,弗朗克变得越来越多动,不能安静坐下来,并对父母表现出抗拒。

作者认为,儿童的多动是对自己的一种拯救,用“多动”来抵御内心的空虚或父母的抑郁,这是轻度躁狂的防御行为的早期形式。

30岁的弗朗克,看起来很憔悴、很茫然。他告诉研究者,感觉自己20年的时光好像丢了一样。他周期性地做着被怪兽追赶的噩梦,还有一些躯体症状。他经常消化不良,甚至三天不能走路,却没有任何生理原因。他典型的心境是“疲惫”。自杀是他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家庭的不同,这6个孩子的生活也非常不同,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把心理的紧张、痛苦和冲突外化,行为上表现为多动。

作者发现,这6个多动孩子的父母,其实都很关心孩子,也有投入地去照顾孩子。然而他们的问题是,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期待,常常过度控制孩子,无法在情感上回应孩子。

与这些将痛苦外化的孩子不同,有些孩子倾向于将痛苦内化。当他们痛苦的时候,会默默地忍受。他们宁愿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来承受痛苦,也不愿与父母、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在76个孩子中,其中22个孩子具有把痛苦内化的基本特征。将痛苦内化的孩子,多把冲突、不快和紧张内化,指向内心和身体,大部分症状通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把痛苦内化的孩子,不是向外宣泄和释放,而是平静地忍受痛苦,然而他们痛苦的形式并不相同。

例如,这22个孩子中,有一个叫诺兰。他习惯自我贬低,情感压抑。尽管他学习很好,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他的内心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好。在人际关系中,他消极、冷漠、惶恐。成年后,他沉默寡言,尽管生活安定,但无法自我释放,悲伤和孤独一直笼罩着他。

而另一个孩子,她叫乌拉,有着迷人的外表,美丽而乐观,总是表达美好的感受。然而,研究人员回顾采访进程时发现,乌拉其实非常自恋,大多数时候都只顾自己。自恋是痛苦内化的一种经典形式。乌拉通过保护自尊,增强身体的吸引力,来吸引他人的爱。这是自恋的路径,它制造了幸福的假象,表面上在创造和传播快乐,实际上掩盖了内心巨大的不幸。研究人员发现,太多孩子从小被父母讨厌,长大后都出现了矛盾情感、空虚等问题,结果会导致自恋。

无论是将痛苦内化,还是将痛苦外化,根源都是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附出了问题。与养育成功儿童的父母相比,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是很有问题的,共同的特点是: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不能与孩子玩耍;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他们总是将自己的需要放在前面,将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总是先满足自己,后满足孩子。有时,他们还会对孩子进行体罚。

所以说,早年母婴关系,或者说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附,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对孩子的爱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父母,我们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更好地共情孩子,与孩子建立充分的联结,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而这,尤其是当代国情下,是很多父母所欠缺的。

其实,当孩子出生后,每个父母都想要给孩子爱,给孩子提供安全和保护,但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无法实现最初的愿望。比如因为家庭遭遇经济危机,父母自身的心理状况堪忧,搬家,周围环境恶化等原因,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创伤性的体验,阻碍了孩子的情感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创伤性事件,包括外部创伤事件和家庭内部创伤事件,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强大的破坏性。

下面,我们通过本书研究项目中真实案例来看看,不同的创伤性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造成的阻碍和破坏。

首先,我们来看看受访者奥斯卡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死亡和暴力对他的伤害和影响。

7岁时,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奥斯卡一家搬到了秘鲁首都马利,这次搬家改变了奥斯卡的发展轨迹。作为外来人,他和家庭都缺乏根基和归属感。8岁时,他在街区垃圾场发现了一具男性腐烂的尸体。几个月后,他看到一个女性撞向大卡车上自杀。初中的时候,警察到他们所在的街区搜寻革命分子,姐姐的男朋友被警察击毙。高中的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帮派斗殴中被人刺死。他的成长中弥漫着无所不在的死亡。

这些死亡事件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导致了创伤后综合障碍。他经历过重度抑郁、自我怀疑和孤独的时期,并且有严重的幽闭恐惧症。同时,伴有躯体化症状:失眠、长期消化不良和头痛。

这些创伤性体验,耗尽了奥斯卡的信任能力,他变得消极,紧张,失去了快乐和乐观的能力。遗憾的是,父母因为工作疲惫,没有注意到奥斯卡内心发生的事情,没有关注到他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奥斯卡内心累积的恐惧和焦虑,加大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如果说,在经历这些创伤性事件后,奥斯卡能够接受大强度的心理治疗,他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好些。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接受心理治疗,没能及时处理内心的创伤。这种破坏性一直影响他的成年,30岁时,他仍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奥斯卡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主要是外部创伤事件。他的经历告诉父母,要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除了外部的创伤性事件,家庭内部的偶然事件,也可能会给一个孩子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成为这个孩子的创伤经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受访者奥利弗身上的故事。

在奥利弗5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怀上了妹妹,在她14个月时,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后,妈妈出现了甲减症状,活力大不如从前,没有精力照顾两个孩子。就这样,奥利弗过早地失去了妈妈的全心照顾,使她早早对母亲情感疏离,严重影响她的情感发展。可以说,妹妹的出生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

过早地失去了母亲的悉心照顾,奥利弗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也缺乏坚实的自信,表现出低自信和低自尊,限制了她潜力的发展。同时,她对母亲持有一种矛盾的情感。她渴望自己独立,不再依赖母亲。而在内心深处,她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恋,过早离开母亲的怀抱,又让她抗拒这种依恋。她有着太多的焦躁不安,太少的志向,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父亲为了补偿奥利弗,接管了照顾她的责任。然而,过早地与父亲建立过度的亲密关系却妨害了她的情感发展。7岁那年,奥利弗在游泳时,泳装上衣不断滑落,父亲帮她扯了下来。这件普通的小事,却被奥利弗解读成了父亲对自己的性侵犯。没有处理的对父亲的感受,导致她在成年后很难与男性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她同男人的关系通常很短暂,或者会无意识地破坏与男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于奥利弗来说,妹妹太早出现这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限制她的潜能发展,也影响了她的情感发展。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家长准备要二胎的时候,要做好计划,尽可能让第一个孩子得到了母亲足够的爱和照顾。

此外,在孩子早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中,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的虐待对孩子的发展也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在本项目9个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除了一个叫朱莉亚的孩子发展良好外,其他孩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共同的特点是对情感的恐惧,对婚姻安全的否定怀疑,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张。

父母离异给茱莉亚也带来了伤害,她一度怀疑婚姻的安全性,内心挣扎。父母婚姻的解体,造成她内心的紧张,对生活感到压抑,谨慎地回应他人的情感。因为没有处理与父母的冲突,她的内心被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扯。靠近父亲,她对母亲感到内疚;靠近母亲,又害怕父亲失望。

好在她的父母在离异后,仍然持续地积极参与她的生活。父母虽然对彼此感到深深的失望,却依然愉快宽容地相处,没有利用孩子进行斗争。这些好的迹象,使得茱莉亚和父母分别发展了特别的关系和互动。父母双方的支持,也让茱莉亚慢慢摆脱心魔,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除了离异,遭遇家暴和虐待也是来自家庭内部的重要创伤事件。受访者上有一个叫法利的孩子。他从小就遭到了父亲的家暴。父亲情绪不稳定,暴怒,偏执,经常鞭打法利。由于母亲的不成熟,并未能保护法利。法利两次被送进医院,并启动了儿童保护服务。家暴不仅影响了法利的长相和行为,也固化到了他的人格中。

心理测试显示,法利自尊水平较低,同一性丧失。他常常无意识地惊恐发作,甚至在成年后工作遇到困难时,也常常惊恐发作。成年后,他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却依然选择了延续早年熟悉的家庭模式,他娶了一个像父亲一样脾气很大的妻子。他从未获得真正的解放。

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的破坏性,并不仅仅止于发生的一刹那或发生的整个过程,它的破坏性会在其后持续存在。创伤经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沮丧和愤怒,并让孩子持久地、长久地体验到焦虑的情绪。创伤研究专家科尔克将其称之为“身体记忆”。

所以说,作为父母,除了要尽力为孩子创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尽量避免外部创伤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也要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免受家庭内部的创伤,尤其是家暴和虐待。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看到,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是非线性的,没有什么能决定你最终的发展走向。即使原生家庭再不堪,总有生命的动力驱动你成长,也总有一条路通往你想要到达的地方。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早年未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也是可能在非家庭关系中得到成长资源,让自己发展地很好。而在父母有局限,对孩子照顾不太好的家庭,孩子也可以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的良好品质,让自己获得很好的发展。此外,通过心理治疗来疗愈创伤,也可以调整一个人的人格,改善其各种功能。

有很多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但这些孩子却从家庭以外的成员,比如亲戚、老师、朋友等身上,寻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成长资源,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

例如,前面提到的遭遇严重家暴的法利。他并没有被父亲彻底摧毁,是因为他好心的婶婶,赋予他力量来整合自己。

另外一个叫丹尼的孩子,他的母亲情感淡漠,很难带给他愉悦的体验。而丹尼经常模仿他的保姆,愉快地哼歌。丹尼对保姆的认同,补偿了母亲的单调情感。自己哼歌具有自我抚慰的功能。

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也是从家庭外部获得了成长资源。

苏明玉从小没有得到家庭的爱与温暖,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然而,她的倔强,坚毅,独立的性格得到了师父蒙总的欣赏。蒙总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父亲的功能,给明玉情感和事业上的支持和引导,对明玉的成长帮助很大。尽管内心与家庭还有纠缠不清的牵扯,但明玉的社会功能发展得很好,这得益于蒙总给她的支持。此外,作为恋人的石天冬,给了明玉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重建了对他人的信任,补偿了她早年缺失的安全感。

像生命力顽强的小草一样,无论你在多么不堪的原生家庭中,经历怎样的逆境,生命内在的动力总会驱动你,去寻找到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资源与土壤。你总有力量顽强地生长,长成你渴望的模样,找到你人生的方向。

那么,如果我们不那么幸运,没能从其他人身上获得需要的成长资源,还有没有可能让自己获得良好的发展了呢?

作者研究发现,尽管父母给予孩子的共情和关注有限,孩子早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如果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没有受到其他创伤,他们依然能够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良好的品质,让自己得到较好的发展。

在本项目76个受访中,有9个孩子早年发展不太顺利,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但后来却发展比较顺利,事业和生活都比较满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书中一个孩子叫尼克。他的母亲在医院工作,深受抑郁之苦。在养育尼克时,她隔离了自己的抑郁,对孩子很温和,专注,但是很少笑,平静却有些冷漠。尼克的父亲从事戏剧工作,充满活力,外向、兴奋,虽然很爱孩子,但对孩子缺乏深度的共情。尼克认同了母亲身上的冷静和自律,学习成绩优秀。他也认同了父亲的活力和幽默,在社交中如鱼得水。在尼克20岁时,母亲自杀,但他相对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受到刺激,并在30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与妻子一起经营,对生活感到满足。

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父母身上依然有一些好的特质,孩子发现并认同了这些好的特质,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质。

这些父母中,有的树立了自我肯定的榜样,有的工作效率高,有的乐观、慷概,有的工作努力,并且,这些父母都乐于为子女奉献和付出。同时,这些父母都没有虐待孩子或者放弃孩子的生命。相对而言,这些孩子是比较幸运的,他们比那些遭受虐待、严重忽视的孩子发展地更好,超出了研究者的预期。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修复早年生活和疗愈创伤的重要途径。受访者维姬是典型的例子。

在婴儿时期,母亲把维姬的头强扭过来喂奶,反复把奶匙硬塞进她的嘴里。到了7岁,维姬目光忧郁、焦虑不安,紧张到无法玩玩具。到30岁,她食欲差,非常瘦,患有偏头痛和焦虑,和第一任丈夫离婚。

父母的冷漠和疏忽,让维姬在儿童期非常焦虑,在青春期非常愤怒,在成年期又回归焦虑。后来,维姬接受了几年心理治疗,了解到母亲的冷漠不是由她自己造成的,是母亲自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这个认知上的转变,让她从强烈的内疚中解脱了出来。她渐渐理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确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与母亲全然不同的人。35岁时,维姬打电话告诉作者,她要结婚了,现在更能敞开自己的情感,未婚夫给了她很多帮助。

作者认为,有些创伤是无法治疗的。最有效的治疗或许是支持性治疗,帮助来访者接纳焦虑、减轻抑郁并对人格做出调整。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理解了成年期焦虑、抑郁等症状的童年根源,并且来访者也理解的时候,治疗是最有效的。维姬就是这样。

诚然,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至深,但却不是决定性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不断成长,它的影响就变得越小。

我们生命自身的动力,会让我们寻找不同的方式,修正早年形成的不安全的内在机制,超越原生家庭的限制,让生命得以蓬勃发展。对于童年的创伤性事件,心理治疗是较好的疗愈方式,能调整我们的人格,改善我们的社会功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对76个来访者从出生到成年早期的临床研究,探索了家庭养育对一个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尤其是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孩子核心人格的塑造作用。

我们知道了,早年良好的母婴关系是一个孩子顺利发展的基石。养育成功儿童的父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这些家庭,父母彼此相爱,乐观镇静,善于反省,对孩子充满信心。母亲温柔、慈爱,能共情到孩子。父母为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感到愉悦,强调纪律而非惩罚,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

而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此外,童年的创伤事件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作用。尤其是遭遇暴力、家暴、虐待等恶性事件,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然而,修正早年经历,疗愈创伤是可能的。早年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的孩子,可以在非家庭关系中找到成长资源,也可以通过认同父母的良好品质获得良好发展,还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疗愈创伤,让自己过上满意的生活。

虽然,父母和孩子逐渐分离,却永远也不会完全分离,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心理模板。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请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在一段感情中相互迁就,互相在乎对方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这也是一对情侣应该做到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感情中一味的在意别人的想法,忽略了自己的想法,甚至什么事情都顺着别人来的话,就是不可取的行为。

一、这样不好

一味的看别人的心情和别人的想法来做事,总是顺着别人的想法是非常不好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而存在,也并不是说谁离开谁就会活不下去,如果在一段感情中只有一方一直在迁就,一直在忍让,而另一方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的话,这样的感情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一直顺着别人的心意来,就是一直在付出过度的在乎别人就会忽略自己,有的时候还会把自己完完全全的给交了出去,这样的人是没有自我的,到了最后还会遭到反噬,会更加难受。在恋爱中就是有很多人,对方只是想要一颗芝麻,自己却给了西瓜,拼命的想讨别人的欢心,想得到对方的认可,但是这样的感情是非常卑微的,两个人都不会快乐,也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二、也有自己的主见

任何人都不能够完全的依附于他人,只有好好的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如果这个人在顺从和付出的时候开心还好,如果不开心的话,就会让自己更加难受,更加压抑自己,也会感觉压力很大。一个有主见有方向的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是可以带动别人的,也会赢得对方的肯定和认可,并不是说自己一味的顺从对方就会认可自己,这样的感情是非常脆弱的。所以大家在谈恋爱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否认自己的自我价值,要有自我认同感,要努力的把自己变得更好,这样才能够吸引对方。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 “ 把婚姻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保护所 “,觉得结婚了就意味着会有人照顾,所有压力和问题都会有人帮你分担,于是有些人干脆放弃了独立,把自己的所有依附捆绑在伴侣身上。

等到有一天,你发现原来自己的伴侣根本就靠不住,和他在一起让你觉得很痛苦的时候,那时候你想离开。你会发现你离不开了,因为你的经济你的情感全都捆绑在他身上,你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你只能选择继续忍耐。

我有个朋友是在妇联工作的,她告诉我很多被长期家暴的女性到妇联来寻求帮助,都是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再打她。可是家暴的男人基本上心理上都有一些极端,改不了的,所以有时会鼓励她们离婚,远离破败的婚姻。

但是这些女人不不敢离婚,原因是因为离了婚就没有人养她们了。妇联的人会给她们介绍工作,但是她们很多都不愿意去,都还想着自己的老公能改变脾气,然后继续养着她。

这也是人性,我并不觉得惊讶,就像我说的问题都有两面性。” 人总是把问题归结在别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

很多时候,她不是放不下那个爱了多年的男人,而是无法释然自己多年的付出。一般情况下,多数女人都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家庭,为了那个家,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的付出多年,有朝一日突然放弃,那等于是前功尽弃,所有的牺牲都白费了。

那种绝望和不甘,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和理解的。于是,她们会变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恐怖,甚至最后直接被内心的执念侵蚀理智,好像一个“疯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5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