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第1张

中国的书法文化历史悠久,书法是汉字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毛笔在以写为主的文字系统中扮演主角。书法的线条和不同类型的字体结构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元素,亦是书法艺术美的主要体现。 

一、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线条是书法构成的主要元素与基础,是书法形成的重要媒介亦是作者传情达意,流露情感气质的载体。汉代的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与里程碑,其中以汉隶所体现的解放线路最为典型。线条可以说是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线条是书法作者生命的特征体现,在我国书法艺术中,书法线条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

书法中所体现的力量感是一种巧力。作者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适当调整掌、指、腕、臂的力度大小,将作者的心情、思表达得淋漓尽致。笔力是中国书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典型的代表是唐代中期书法家颜真卿,其代表作主要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在这些作品中看似清秀飘逸的书法中蕴含着苍劲有力、铁骨松风的力量感,其笔法精湛,结构严谨,可谓入木三分。

(二)立体感

书法作为平面的艺术形式,立体感仍然是其不可缺少的,如果仅仅是单纯的线条,则会单薄乏味,缺乏意蕴。融入立体感的书法体现的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作者的丰富情感。立体感也可以说是一种骨感美,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作品的不同,再加上作者的观念思想认识的不同,从而使立体感的表现形式亦有所不同。

立体感也可以说是一种骨感美。唐代“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与颜真卿有着“颜筋柳骨”之美誉。在书法艺术节有着“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作品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柳公权的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在书法艺术中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其需要与中锋相互融合、交叉,从而突出书法作品的线条美。

(三)节奏感

书法作品的结构感是其活力的具体体现,书法作品生命力的展示。书法的节奏感是通过对比展示、体现的。具体的比如:空间结构,空白结构,即空白大小、形状之比。用笔起伏节奏,即墨迹的粗细、方圆,都是节奏感的具体体现。

与力量感与立体感相比,节奏感的原则相对比较简单。根据其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欣赏者可以从一个起点出发,从字的整体上对其作出深层次的描述。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线条美的所有特征。而且在线条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中,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亦蕴含了全部的空间内容。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书法艺术的结构美是指毛笔字的结构体现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尽管古代的象形文字如今早已不存在,但其是中华民族汉字发展、形成的必经阶段,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仍然具有造型的意义。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等多反面的有机融合与交叉、渗透,构建了字的结构之美,是其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

平正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会给人一种稳定、心情舒适的感觉。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最终是由现实的生活所决定,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人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书法艺术与人的一般审美观念相一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审美观念具有共识:在中国人眼中整齐统一是美的重要体现,参差不齐则显得较为凌乱,不具有美感,会严重影响到欣赏者的心情。

匀称是书法艺术的另一重要元素。即在字体的笔画之间,各部分组合所形成的舒适感与整齐感、匀称之美。总体而言,字的匀称只须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篆书是书法艺术匀称美的典型体现,其讲究黑白相间,分布均匀得当。

参差之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一种参差之美,不同角度产生的落差层次美。山峰的绵延起伏,层层翻滚的波浪,树木的高低,都表现出的是一种参差之美。在书法艺术之中,注重结字、布白的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之美与参差之美看似存在冲突之处,但这是两种原则的分别体现,平正、匀称主要是对结字的原则要求,是常与法,参差落差是根据字体各部分的特点,进行有机融合,是灵活奇巧之美。书法不可以千篇一律,只讲究常与法,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将常态与参差之美巧妙结合可以时书法显的丰富多彩,真正体现书法艺术之美。

连贯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笔画与笔画之间,各个结构部分之间都应相互协调、衔接。使得字的各个部分避免分析,使其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

飞动是赋予书法活泼形象的方式之一。一方面其可以呈现出静态之美,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彰显动态之美,使得书法具有生命力,让欣赏者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书法艺术的动态美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书法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当欣赏着欣赏书法作品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上下,左右结构的笔画搭配都是协调有序,尽显和谐之美。书法中体现的结构美不仅仅是指要全部统一格式。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其中没有孤立的线条和结构,一切都是浑然天成,各个结构,各种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在书法的线条美中体现出了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两者相互依存,统一于书法艺术之中,是书法艺术的两个主要要素,作者用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刚柔等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书法艺术的章法美

书法的章法是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段落与篇幅之间的结构问题。其所体现的是书法章法的相互对称,相互照应,好像一首旋律悠扬,动人心弦的乐曲。章法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体势上的起承转合,虚实方面的相辅相成,错落有致。一副充满作者心血的书法作品,在完美章法的表露思想与情感,如此一来会是书法作品充满生命力,使得力量感、立体感、节奏感有机融合,呈现出书法艺术真正的魅力。

体势上的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其是一种字与字、行与行间、段与段以及篇幅之间的和谐与整体性。虚实方面的相辅相成。书法字体的线条变化曲折,有笔墨之处即为实,虚指字的各部分之间之空白处。虚实相成的章法,是作者根据根据所表达的思想,所传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的书写风格临时制宜,一气呵成的。作者用眼、手、心灵三者的有机融合来实现黑白的和谐布局,黑的部分呈现出“金刀之割净”之美,使的白色部分达到“玉尺之量齐”之美。同时,书法作品的题识、题款字体的变化,以及其在作品中的位置和整个书法篇幅构建和谐之美,是章法美的重要体现。

错落有致,尽显参差变化之美。其是一种在平正、匀称之美之中的奇趣、变化美,于变易中求和谐的章法。主要表现在:字与字之间产生错位,字的中轴线有时与行的中线重合。虽然看似这些不同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不整齐,不均衡的之处,但具有较深功底的作者会用线条、章法技巧来补足,使得整个作品在在变化中造成美感。唐代怀素是错落有致,尽显参差变化之美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四、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绘画、书法、诗词作品其本身早已不仅仅是一幅幅单纯的图画与文字,这些作品已上升为一件艺术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是其内心世界的展现,其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美。作品的神采、精神是意境美的具体体现。宋代的黄庭坚曾云:“观之入神”。彰显意境美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气质与精神,每个字的线条与结构的巧妙融合,创造了作品的和谐意境之美。宋代的书法家注重笔墨意态,强调字中有笔,妙用侧锋,勾勒出不同寻常的线条之美强调书法作品的生动气韵,善于用变化多样的线条来展现自己的审美趣味,传递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书法家们在追究意境美的同时强调章法,其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采。是书法作品中的生动、灵气之处,是其个性的具体体现,是外观的形。在书法理论中,神作为形的对立面,是非常清晰、不可含混的。神采是意境、情感的表现形式,是作者的个性、思想情感、精神风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其个性美的作品中的成功体现。

诗情。诗情画意往往是古人书画家所追究的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幅书画作品成功的主要表现形式。将诗的意境、韵味融人到书法中,会使书法更具有韵趣,产生别样的意境美。王羲之的书法以萧散简远、淡雅柔逸的魏晋风度而流芳百世,其主要原因是其将诗的优美意境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使得书法作品产生别样的魅力。

书法生命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光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不想让它光大都不可能。”这是欧阳中石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就“中国书法的生命力”所作学术讲座中表达的观点,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

欧阳中石先生指出:中国书法,是闪烁在中华文化之上的绚丽光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绚丽光环。中国书法艺术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把“字”、“文”、“书”三位一体地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上述境界;如果单独地看,就不全面。

欧阳中石以自己的游历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说,自己通过这种“字”、“文”、“书”三位一体的思考形式得到了很多了不起的感受。神州大地山河壮丽,他从别人写的字上对“壮丽”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曾经到过泰山,在山上某处,他发现这个地方太美了,但是却没法说清楚,只是觉得太美了、美极了。但究竟怎么个美法,他说不出来。就在这时,他发现对面山上有四个大字:“山河源脉。”他看见溪水从山的夹缝里流出来,顺着山流下去,流向了远方。他顺着泰山往南方远远地望去,才发现远处一条白带,那是一条长河。这时他才深刻地理解到“美”:山河源脉就在这儿啊,大江大河都是从这里流出去的,似乎突然对天地之间有了一番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这四个字把藏在他内心深处想表达出来但是无法表达的话替他说出来了,引起了他很深很深的共鸣。他说,这是诗的“厉害”、语言的“厉害”。他回头再看看这四个字,觉得每一个字都有分量,都写得很好。没有它们,他也理解不到。它们把壮丽的山河展现出来了,把内心里孕育的力量迸发出来了。 早年就读于泰安市粮食市小学(又称“岱麓小学”,创立于1902年-光绪28年),后转至济南济美学馆(现济南五中),曾在济南省立一中(现济南一中)就读,1948年中学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再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主修中国逻辑史,1954年毕业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北京171中学,教授过语文、数学、历史、体育、化学等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凭借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中学试点,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被收入《北京市语文教学五十年》。

2006年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是11位获奖者中唯一的书法工作者。 欧阳中石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逻辑学,并走上书法教育的道路。他1985年主持创办书法专业,通过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等专业院校,首先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首批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生,后又发展了书法本科、硕士教育。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授权点,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书法方向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欧阳中石分别于1990年、1993年起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并由此建成了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书法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书法学科的发展完善和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倡导下,2005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及我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欧阳中石还主编、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如《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书法与中国文化》等等。

欧阳中石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八 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8月21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书法家。

字在达情

他还是一位京剧艺术家、研究者。他是“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曾长期协助奚啸伯先生工作,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他还把京剧作为一门学问,举凡京剧的历史渊源、音韵、各派艺术特色及表演实践等都有专门的研究,创获颇丰。其见解刊载于各种报刊、文集。 他从教多年,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桃李满天下。1985年,他在首都师范大学主持创办书法艺术教育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形成了由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体系,使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成为我国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他编著的各种专著和教材达40余部。主要有《中国书法史鉴》、《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主编)、《章草便检》、《书法与中国文化》(主编)及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系列书法教材(主编,并自撰其中重要部分)等。其中,《书法教程》获1995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

对于书法,举凡周金汉石、晋帖北碑、唐贤宋哲乃至明清诸家,他都有涉猎,博采众长,而又归宗二王,形成了飘逸清新的独特风格,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出版面世的作品有《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道德经书卷》、《书法》等。

如同一本小说内容,最忌讳的就是“一马平川”的写法,只有一本内容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才是真正广受欢迎的小说。而书法的节奏感,则是通过书法线条的快,慢,停等等技巧来表现,这种节奏感就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只有拥有生命力的书法才有灵魂,才有“书法神韵”。书法风格则是书法大家在书法纸上的“自成一家”,达到这样的成就,就代表着书法家的书法会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书法,因为“自成一家”的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包含着这位书法家对艺术的理解认识,以及自身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特色。

只有在书法上“自成一家”才能让品味书法的人,从书法中感受到书法作品背后的韵味,没有足够的功底,没有形成自己风格,让书法作品中包含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自身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是没有所谓的“书法神韵”的。

历史上能够流传千古书法作品,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都是极具“书法神韵”的千古佳作,现代很多书法家作品都达不到古人的境界,就是缺乏一种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韵”,想要做到这点是十分不容易的,只有练习书法达到一定境界才能让书法具有灵魂,才能让书法具备“神韵”

这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书法神韵”能从范温大师的作品中找到“它是什么”和“如何做到它”但真正想要做到将“神韵”附在书法纸上还要多加练习和自身机遇!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为工具,根据汉字的造型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绘画的艺术手段,运用毛笔的书写来完成的。

它是线条的艺术,却不是一般的单纯线条,而是具有绘画性质的线条。它是由千姿百态以及变化莫测的线条组合来传递书写主体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艺术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现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人格价值。

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

中国书法之美,具体表现:

1、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书法家利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疾徐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变化,使点画线条产生富有情感的力度之美。线条的力度美,能唤起人们心中的力量感。

线条的情感主要表现在线条的节奏感,用笔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像音乐一样唤起人们心中的节奏感,这种线条的节奏与旋律表现通过视觉,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

有情感的线条,必然是承起分明,有呼有应,有起有止。起止适度,或断或连,左右顾盼,上下呼应。

2、书法结体的造型美

书法艺术的美不仅仅表现在点画线条上,还表现在每个字的结构造型上。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篆、隶、草、楷、行几个阶段,但每个阶段,字型都有独特的美。

汉字的结体与造型有四大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和独体字,这些结构的美最完美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包含了谦让、对称、均衡、节奏。

所以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不仅线条美,更有结体的造型美。如果说西方绘画精致地刻画实物是为了赞美大自然造物的形体美,那么中国书法则运用点画组合成的文字结构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形体美。

3、书法艺术的笔法美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产生或决定于线条的质感,而线条的质感产生于特定的用笔方法,因此决定了笔法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人们发现中锋运笔能较好地产生这种质感造型的效果。笔锋入纸的深浅度,行笔转折中笔锋的转换,便产生了书法的力感强度,使线条的形态与力度构成了线条的书法艺术品质。

书法几千年,笔法训练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书法线条的艺术灵感性品质,也来源于书法历史的绵长悠久所形成的丰厚积淀。书法艺术品位的高下,基础性因素是取决于线条的艺术品质和艺术内涵,这就需要书法家不断在丰富笔下线条的艺术内涵方面兼收并蓄,以丰富自己的笔法意蕴。

前人的优秀笔法,都是前人辛苦实践与思考的结晶。这些艺术特质吸收得越多,笔下的线条才能有较高的艺术品性。

4、书法艺术的墨韵美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朵奇葩,它是通过灵动神奇的笔法、云烟翁郁的墨韵、险夷奇正的间架、参差流美的章法,出神入化地创造出大气浑成的艺术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书法家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笔法和墨法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书法家在提按顿挫中,那挥毫染翰之时,那贯穿全幅的墨气,变幻无穷的墨色,正是书法家以情动笔,以毫留形的神奇纪录。满幅作品中氤氲的云烟,是笔与墨结合的产物。

墨法的浓淡枯润最能传达出书法作品的意境美。枯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内容。书法,是在黑白世界之中表现人的生命节律和心性情怀。

5、书法艺术的章法美

书法创作与书法欣赏首先关注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章法是对作品整体的布局安排,即对字的大小分布、笔画长短、顾盼与穿插、疏与密的处理等。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字里行间处处有笔墨情趣。

书法的章法,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落款合理,布局于整体和谐统一。

书法艺术讲究章法美。运用虚实这对矛盾,虚处淡雅,实处充盈。而实处皆虚,虚处皆实,便是用反原则。章法营构中,萧疏清朗,并非似一盘散沙,而是实到虚境。墨色之外的空白,虚到无时,却是大有,无画处皆是妙境。

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巧妙的布白能使通天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留给欣赏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书法艺术

银川九中-墨韵禅心,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

一书法的基本要素

黑白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色块之一,是万物的基本色调,是宇宙的缩影。人从自然界中走来,也是改造大自然的主体。人类的一切文化都离不开自然界,书法更是如此。

黑白是构成书画的最主要色素,在这之中,点线面又是构成汉字的基本要素。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故点线面也就成了书法的形式语言,是书法的形式语言信息和符号。

二点线面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天地、山水无不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立体。一棵草、一棵树它都是由点组成其叶片的面,树杆的面,由点与面构成了其物体的一个完整的形状,就有了物体的具体轮廓——线的出现。所以线是构成一个完整物体的主要要素和符号。没有线与面,也就没有了物体在纸张上的形状。

点线面造就了物体的形状,也就是说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的点线面造成的不同汉字的形状。这形状在书法中是有其规律的,这就好比人们除了有其本身的形体外,还要穿上衣服一样,只是所穿的衣服的颜色搭配和款式选择是千变万化的。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审美能力,虽然穿着各异,各种奇装异服,其基本要素是根据人的体形这一基本规律来制作的。就是说无论你是在点线面中怎样变化都是以原形为法度,是在法度之中求万变。这样其作品才有生命力。历代书家都有自己的不同艺术风格,张芝的如《草书帖》的狂放、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劲美、《爨宝子碑》的拙朴、《石门颂》、《张迁碑》和质朴雄浑、颜真卿的横平坚直等等,都体现了各家各派的不同风格。总之都是在篆隶楷这一基础上用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字体,即是静中求动,同中求异,在不变之中求万变。

书法的点线面艺术与文字中的点线面有本质的区别——文字的点线面有其约定俗成的模式;书法中的点线面也有规矩,要求在规矩中求变化,在不变之中求万变,在相对静止中求绝对运动,达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就如宋代姜夔《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这里的顾盼、向背、随字异形、变化多端、翩翩自得等都说明了点线在书法结字和黑白布局上多变,形成一种多变的空间局势,以一种动态的空间反映着生命的运动,也就是在字内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字外空间的相互配合,成为书法空间内涵的言语。

书法中点线面有其独立的特性,其重要意义在于拓展了书法的空间意味。书法艺术中有两大空间范畴: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在汉字中,字内空间在总体上是封闭的,它只是显示某种实物形体,字外空间与之相隔绝而几乎没有意义。隶书的字内空间已具半开放性,发展至行、草书则将字内、字外空间的界限完全打破,彻底解散了汉字方块式的封闭空间结构。也就是说这种交融不仅使点线具有塑造形象,还让其体积感、流动感就显得更加突出,同时也承担了塑造面(无字处)的形象任务;而面也并不仅仅是衬托汉字的单纯背景,它同样也起着塑造书法点线(黑)的作用。正如中国古老的太极图那样,黑与白已互相显示和规定着自身与对方的存在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样点线(黑)与面(白)不仅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又相得益彰地塑造了书法完整的美。书家常说的计白当黑,意义即在此。这种黑白交融中从单字的意义拓展到一副书法作品的全部空间之中,以一种黑白两极的奇妙组合及有机构成,形成了变化万千的动态空间形式。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点线面的分布是很重要的:能不能使点线面巧妙地组合,是一幅书法作品成败的关键。用笔的粗细、枯湿以及用力的强弱变化,点线过粗过散,则面就相对要少,使整副字显得庸肿不透气、死板。反之,就显得无力而不精神。还是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宋]姜夔《续书谱》)说明了计白当黑的奇妙组合。

三独特个性

书法艺术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门类虽然同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书法艺术却是独具抽象和意象的个性。并不象其它艺术门类有直接反映事物具象(或抽象)的功能,只能通过与某种事物的同构来附合(而不是反映)事物的抽象,是用其固有的法定(即抽象的形态)的点线面来完成反映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所以,要求书法象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一样直接反映事物的形、声具象,是与书法艺术的本能与功能相悖的。犹如音乐,无论作什么曲子,七个基本音都是不变的,变在音的高低、强弱和节拍的长短运用上。写文章也如此,体裁风格多样,用词造句规矩不变。书法中的点线面都有规矩,都有法度。书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尽情发挥。或徐或疾、或收或放、或轻或重、或虚或实,借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样变,每一笔都离不开规矩,离不开书法之法。所谓用笔千古不易,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书(傅山论书)道理就在于此。其共同之处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声、形、象作为媒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重点是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形态-----点线面这样即抽象双具象的符号来完成的。

唐代张怀瓘论书说的文则数言乃知其意,书则一定已见其心,(《文字论》)指的就是点线面的功夫。就是说,看你写一个字,就可以看出你点线面的功底,从中也可以看出你的书法修养,看出你内心的审美追求,使书家感到遗憾的败笔,通常就是指点线面上的失误。书法中的点线面就像人的躯体四肢,每一个部位都有一定的审美标准,是以其对称性、协调性和比例性等作为标准的。学书从楷书入手,犹如学画人物先画人体素描,头要象头,手要象手。要力求从匀称、协调中把握好其基本部位。不可能想象一个连人体基本结构都画不准的人能成为一个人物画家,更不可想象没有点线面基本功的人会写出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

四精神意味

点线面——作为中国书法的艺术语言。点线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而面则是书法艺术的结构,经营位置与势,是有其重要的位置的,如没有面,不难想象,其书体与篇幅都是散而乱的,是没有法度的。那么,何谓结构,经营位置与势呢?所以,书法的点线面是有着确实可视的内容,这个内容,便是它的形意感。当然,这种形和意并不象其它艺术那样,有着确实可视的具体形象,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被暗示出来。也就是说,它运用了那种可以随机应变,有意味的点线面,表现了客观事物某种形象的大意,是一种非具象的意象。这也许同汉字本身由象形、象意文字演变而来的特征有着内在联系。尽管,书法艺术的主要对象是汉字,但它仅仅借用了汉字的躯壳,所要表现的却是书法家的思想、情感与人格。如虞和《论书表》述王羲之语子散飞自大有意。此意不是反映有意思,而是指人与人的艺术思想的主观方面,即内涵。什么是书法作品的内涵呢?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情。有情才有趣。情需要书家思想和笔墨——点线面来作为表述的符号,这是书法艺术语言中最根本之处。成功的演员在于善表情,成功的书法作品在于含情于纸上,在于一点一线一面的传情传神上。刘熙载说:凡书论气,以士气为上。为什么历代书家都注重书卷气呢?因为文人学士造诣深、情趣雅、审美层次高,感情,审美超凡脱俗,其格调自然清新,作品的内涵便有诗情画意,就耐人寻味了。

五情感表现

书法要表现人,其语言——点线面的运用难就难在用情上。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其精神就是书法要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来写,而不是永远跟着古人走。就象一个舞蹈家,既能善舞,又要善表情,一举一动都得有情感才有神韵,才能感动观众。一个画家,不是能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画象就行,而在此基础上加以高度概括、提炼,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情感铸入作品中,这样的美术作品才有生气,有内涵。一个字的点线面,就需要笔势、笔法、笔意三者的有机结合。一点一画既要有自己的态势,结构与布局也要分布得当,上下呼应,顾盼有情,构成和谐的有机体,既要气势坦荡,又要有风度韵味,构成和谐动人的形象,这是很不容易的。要聚字成篇,构成章法,把握宏观布局,形成整体效果,这就要求点、线、面之间的分布与搭配臻于完善。从宏观上来看,就是面的分布搭配能否达到和谐美的问题。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它除了有法度,点线面上处理得好,还要章法、经营位置得当,几方面的统一,才能对点线面应富有精神和力度的共同要求。这也正如张怀瓘所说: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书论》)也是情之灌通,意之所存。

点线面在书法中以书家的意以之灌通,向来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打开历代书论可见,不论是王羲之的书意转深,言所不尽;还是王僧虔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不论是孙过庭的情动神言,取会风骚;还是张怀瓘的深识书者,惟观神采。都以经自觉地把握住了书法艺术从创作乃至审美的核心。“意”是心源的酝酿和抒发,是艺术通会之际的大彻大悟。而意只有在法的飞翼载负下才能自由飞翔。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学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云点画,犹可记文。可见真还是草都以情意为本。没有情意,便没有艺术的活力和神采;没有情意,白纸黑字安能成为艺术?

近年来书坛上涌现出多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这些都是为书法艺术的崛起而派生的,无疑是个好事。但有些是为了赶时髦,步人后尘,没有基本法度,没有书法中最基本的也是最要害的点线面的规矩而乱涂乱抹的。这不是书法艺术,而是在搞一种所谓突出自我个性的表现。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家是不会走这样的路的,而是通过点线面的基本法度,用自己的情感付之于书法中才是最令人寻味的书法。我不完全赞同书法是线条造形艺术之说(《大学书法》),因为线条毕竟是单调的汉字形态,我认为作为对书法的研究不只是片面地去追求线条的美与否,而是要总体地来谈书法中的点线面的问题。否则就会走回明代点画不精,书法尚姿的书风。也许有人会说,篆书不是百分之百的线条造型吗?难道不是书法艺术?显然这是一种片面性的说法,虽然篆书主要是以线条造型为主,只是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约束的个性。后来隶书是一大发明,它的突出贡献是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此书法冲破了单一线条的束缚,开始转向多元化的点线面。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大突破,从此书法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论书云:夫点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笔法》)。学书贵在心悟-----心领神会。这就是说,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感、审美、修养在法度之中求变异,运用程式表现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人的精神活力和本质力量。

有的人体形很美,却只会跳一般的动作,或扮演一些程式化的人物。为什么呢?要害就是不会表演和不善表情。所谓眼里戏,脸上戏,这就是表情,没有表情就没有艺术。书法的点线面亦如此,先是入规矩,造就健美的体形,然后运用点线面的变化表情达意,形成自己的动作,自己的风姿,自己的个性。

六精神构成

书法是追求人对大自然美好境界的向往,表现气势恢宏的一种自然美或超脱凡尘的仙幻境界,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溶化在大自然之中,把情感铸入书法作品中,达到人和大自然的有机统一。

自然哺育了我们的书法艺术,而书法艺术又通过那种有意味、有表现力的点线面的组合艺术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就如唐代书家怀素,他把自然中观察到的行云流水和自然中的山水树木的变化,通过自己对宇宙变化的观察和情感投入,把这种情感用于书法之中,形成了他表现个性的书风。这就是自然给了书法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而书法也需要回归自然,从自然的本质开始。就是说,书法艺术的点线面仅仅能隐约地暗合客观事物的形态还不够,还需要能传递出客观事物的某种精神面目。这两个方面,恰好构成了中国古典书论中一个很深的美学思想,即立象以尽意和得意而忘形。形是意的外在形式,意则是形的内在本质。书法的艺术语言也是如此,如存其形而不存其意,还算不上书法艺术的理想的点线面。当然,书法艺术是作者把自己感情溶化在大自然之中,达到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如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作品即是。这些作品,作者在点线面中倾注的感情更强烈,可谓无法中有法,达到无我的最高境界,此为书法之极,非凡夫俗子所能为之。世上万物皆存在于情理之中,书法艺术取象于天地万物,包容大千世界,可谓宇宙无边,书法无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书法艺术的语言构成,是建立在形和意、静与动、虚与实、人与自然高度统一,是书家对空间的认识,独特的个性表现,自我的人格精神、情感的表现及自然语言的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彼此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种语言便成了书法艺术个性化的语言。另外,从其侧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书法并非完全是抽象艺术,而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即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它的抽象性,在于它不具体;它的意象性,在于它是形与意的高度统一。又因书法着重动静、虚实,我们可以将书法艺术看成是视觉造型艺术的节奏艺术-----这便是书法艺术的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